医 第89页
-
胃轻瘫的中医治疗
当食物进入胃后,胃的肌肉开始有规律的收缩。一般食物在胃内只停留 3~5小时,高脂肪食物停留时间稍长些,但6小时后也完全排空。胃将食物排空后,由于胃的收缩,使人产生饥饿感。而胃如果发生轻微的瘫痪即胃轻瘫.由于胃的肌肉不能有规律的收缩或收缩无力,运动消化功能低下,就会使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不能及时有效地将消化物排入十二指肠,就会使人感到食少纳呆、上腹胀痛、不思饮食、上腹不适、上腹饱闷等。胃轻瘫属祖国医学痞满证的范畴。中医认为它是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功能无力所致。中医治疗可用补中益生丸加健胃消食片、参苓白术散加...
-
急性阑尾炎中医疗法大全
急性阑尾炎是指阑尾的急性炎性病变,常波及阑尾周围组织,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本病中医诊断为“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油腻,生冷等物,损伤肠胃,湿热内生;或饱食后急剧奔走,使肠道运化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肠腑所而导致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辨证分型 蕴热型:转移性右下腹痛,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伴有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紧或细涩。 [治法方药]通里攻下,清热化湿。大黄牡丹汤,或锦红汤、红藤煎剂加减,主要药物:大...
-
治疗胃十二脂溃疡 老中医验方
处方:柴胡10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玄胡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乳香10克,黄连6克,枳壳15克,白芨60克,云南白药粉30克(另包),甘草6克,海螵蛸15克。 服法:将云南白药粉用温开水冲服,每日1~2次,其他药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4次温服,需少量多次服用。10剂为一疗程,连用1~3个疗程,服用期间进流汁或软食。禁食生冷瓜果,辛辣陈臭、焦脆难消化类食物。 疗效:此方是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的验方。笔者需系统观察治疗胃溃疡、十二脂溃疡共12例,均有明显的疗...
-
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哮喘,历史悠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写道:“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中医治病求本,针对儿童哮喘辨证论,治,临床可取得很好效果。 哮喘发作期,要急则治其标;辨证属于热哮者,主要以麻杏石甘汤、二陈小陷胸汤、三子养亲汤等方剂加减,清热解毒,开胸降气,止咳平喘。哮喘缓解期,应缓则治其本。根据肺虚、脾虚和肾虚辨证,选用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加减。玉屏风散、六君子汤补肺健脾,现代医学研究,两方有增强免疫等多方面功能。六味地黄丸滋肾阴,金匮肾气丸补肾阳,都有...
-
中医治疗胃脘痛 疏肝和胃法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肝与脾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肝气疏泄失常,一则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则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不和。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肝气久郁,又可化火伤阴,进一步克伤脾胃。辨证要点:胃痛胀闷,攻撑连胁,嗳气频作,舌淡、苔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法。常用方剂:四逆散、左金丸、金铃子散、二陈汤等。 典型病案: 李某,男,55岁,3月 26日初诊。胃脘胀痛3个月余,暖气频作,恶心呕吐,自觉腹中冷而不适,大便时泻,纳可眠差,...
-
危北海治消化性溃疡 中医辨证论治大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危北海教授是当代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和脾胃疾病研究开创人之一。其脾胃病学术理论及临床经验颇丰,特别是在中医脾虚证的研究上有重大贡献。笔者今简单介绍危北海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本虚标实是基本特点 祖国医学无消化性溃疡的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属于“胃痛”的范畴。危北海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入侵等因素密切相关,脾胃虚弱为本病的根本内因,内外因相结合,在本虚的基础上加上外邪的入侵,导致本虚标实,是本病的基本特点...
-
胃酸过多 中医食疗小方
现代人普遍工作压力大、不注意饮食,这些都可能影响肠胃功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天津中医药大学讲师、著名中医养生专家田栓磊表示,如果排除了十分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可能,胃病患者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办法来抑酸养胃。具体做法是:将鸡蛋壳洗净,打碎后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炒黄。注意,绝对不能炒焦。然后研末,研得越细越好。最后将其用白开水送服,1日2到3次,1次3到5克,见效后逐渐减少用量。 田栓磊解释说,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有很明确的抑酸作用。它们进入人体胃部会覆盖在溃疡、炎症的表面,从而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另外,鸡蛋壳的内膜...
-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分型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是多种因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病毒和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和加剧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粉尘、大气污染、刺激性烟雾、长期吸烟的慢性刺激是主要病因之一,气候寒冷,过敏因素也是发病的诱因。机体抵抗力减弱,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因。 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
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辨治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所致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必须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脾胃气虚泄泻的特点是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反复发作,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脉缓弱;有的伴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纳少,稍进油腻食物就腹泻等。另外,病人还可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周身乏力等气虚症状。治疗应以健脾补气为主。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开胃健脾丸、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等。也可选用党参、山药、薏苡仁、黄芪、大枣、白扁豆、莲子肉各 25克,茯苓、白术、芡实、生姜、陈皮各15克,枳壳、砂仁各10克,甘草6克,每...
-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下)
3.阴虚低热:此类病人的低热,为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衡,而使虚热内生。多见于瘦人。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病案:患者,男,60岁,脑血管病,两手心发热,午后两颧红赤,口干,心烦,睡眠差,唇红,舌红无苔,脉细弱。可采用沙参麦门汤加减:生地、麦冬、石斛、首乌、玉竹、沙参各15克,当归、丹皮、青蒿各10克。用牛地等药滋补阴液,丹皮、青蒿等清虚热。 4....
-
饮食积滞中医典型病例
食积,饮食积滞之简称,为九积之一,是指食滞不能消化,日久成积者。此病多见于小儿、老人及久病脾胃虚弱者,也可见于一些重病的兼证或一些胃肠重病的早期症状中,如肝癌、胃癌等。一般的饮食积滞,停食一二次即可缓解,长期饮食积滞,需服药治疗方可痊愈。陈宝贵教授治疗食积常用保和丸加减,疗效很好。 保和丸一方出自《丹溪心法》,药物组成为: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三两、茯苓三两、陈皮一两、连翘一两、莱菔子一两。方中以山楂为君,消食开郁,善消肉食之积;以神曲为臣,消食健脾,善消酒食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善消谷面之积。三...
-
治慢性消化性溃疡中医验方
慢性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表现为节律性腹痛、呕吐、厌食、甚至出血。下面介绍几则中医辨证调治慢性消化性溃疡的小验方。 1.醋炒柴胡、炒枳壳各12克,白芍、元胡各15克,制香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浓煎至400毫升,分2-3次服。本方适用于肝胃气滞型(胃部胀痛,连及肋背部,食后痛甚,胸闷,嗳气,泛酸水,口苦)。或用大黄、元明粉、栀子、香附、郁金各20克,滑石40克,甘草、黄芩各10克,共研为末,每次取适量加姜汁调成糊状,敷肚脐。 2.黄芪、白芍各15克,桂枝、炙甘草各3克,干姜6克,大枣...
-
消化道憩室病的中医诊治方
消化道憩室病是胃肠道壁层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圆形袋状或囊状突出。也就是说,憩室是类似疝气一样的一种囊肿,是挂在食管壁、胃壁、肠壁上的一种袋状物,小的像黄豆,大的有鸽蛋那样大。这种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老年人。 憩室形成的原因至今不明,胃肠道器官壁虚弱及腔内压力过高,可能是憩室形成的主要原因,肥胖、便秘、少吃蔬菜的人容易得这种病。 消化道憩室病的自觉症状主要是疼痛。食管憩室发炎时,胸骨后部及胸上部会出现疼痛,而且往往是在进食时发生。如果是胃憩室发炎,也会在上述部位发生疼痛,但疼痛时间是在饭...
-
经常胃痛 遂转求中医雷昌林治验
李某,男,36岁,1991年12月9日初诊。 主诉:胃痛20多年,加重2年。患者自小就有胃病,上小学时就因胃痛多次痛昏过去,病情时轻时重,迁延至今,近2年病情加重,经常胃痛,服药效果不好。 12月4日在某医院查胃镜报告:“胃底黏液池液体微混,黏膜红白相间,后壁侧有2个直径0.6厘米浅溃疡,胃体黏膜皱壁四壁有10余个0.6~1.0厘米大小浅溃疡,胃角弧形存在有一浅溃疡,胃窦黏膜皱壁柔软,有3个直径0.6~0.8厘米大小浅溃疡,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反光增强。诊断:1.慢性浅表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