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 第3页
-
复发性乳糜尿 中医药对膏淋的治疗经验
“复发性乳糜尿”究其临床症候多属于中医学的“膏淋”范畴。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乳糜尿的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并未完全消失。 中医药对膏淋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膏淋虽然病位在肾与膀胱,但肾与脾密切相关,脾可以助肾。脾主统摄升清,肾主封藏,若肾不藏精或脾不升清,精气不固下陷膀胱则为膏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有赖于后天的不断充养,脾病日久必及肾,故膏淋从脾论治尤为重要。从脾论治是中医治疗体系中独特的一环,其实质系通过调理脾来调整水谷精微、气血,是直接改...
-
胃脘痛(糜烂性胃炎)中医寒热并用治之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梅国强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胃虚弱(寒)为常见,但脾胃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或因肝郁乘脾,常可化热(湿热),在症状上常有热象,辨属寒热错杂。本病由于个体差异,上、中、下三焦的寒热偏向有所不同,临床表现的主症也有所差别:或见既有口干口苦,舌红泛酸,又见大便溏薄易通,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的上热下寒证;或见既有清涎自涌或呕吐清水,口淡,又见大便黏腻不爽,小便短赤的上寒下热证;或间杂痰湿而表现为胸闷,脘痞,腹满,小便不利,舌...
-
口舌疮疡或糜烂中医论治
口疮是指口舌疮疡或糜烂的一种病症,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传统理论认为多有心脾积热,外感热邪,阴虚阳亢或虚阳浮越而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疮多发生于口、唇、舌、颊等黏膜,多由于精神紧张,熬夜睡眠不足,经期前后,便秘等诱发。肝郁化火,劳倦伤脾,饮食伤脾胃,久病多虚,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邪重浊黏滞,易阻气机,气郁日久化热,热灼血络而生口疮,木郁克土是口疮反复不愈的病机关键。笔者受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脾胃病思想的指导,结合自己多年临床观察验证,认为复发性口疮应从脾虚,肝脾胃失调论治,应用李振华自拟的经验方香...
-
糜烂胃炎胃热呕吐中药方
胃热呕吐服连翘水 胃热呕吐是幼儿(3岁以下)常见病 症,主要表现为口渴喜饮、烦躁少寐、食 入即吐、吐物酸臭、大便秽臭、小便黄少、 唇舌发红等。用单味连翘煎服,止呕效果 奇佳。 方法:将连翘6克,放入小锅内,加 水150毫升共煎煮,水沸后再煎3分钟。 取药汁约100毫升,分2~3次服完,每 日l剂。 连翘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功效。小 儿呕吐常与胃热、食积有关,连翘既能清 胃热而利枢机,使脾升胃降,又擅长清食 滞之热。故连翘治小儿常见胃热、食积等 呕吐有奇效。 佚名 糜烂胃炎中药治愈 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不...
-
糜烂性胃炎之脾胃气虚治疗验方
单兆伟,男,1940年生,江苏南通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早年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花甲之年又拜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为师,长期从事脾胃病疑难病的证治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主要论著有《中医临证与方药运用心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胃肠病学》及《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10余部。 组成: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6克,麦冬15克,黄芩10克,仙鹤草15克,薏苡...
-
糜烂性胃炎的饮食健康
糜烂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的破损,破损深度不超过黏膜肌层,是介于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之间的常见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糜烂性胃炎患者患病率有所提高。文献报道,糜烂性胃炎内镜检出率为0.3%-12.7%。糜烂性胃炎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烧灼感、嘈杂、厌食、饱胀感等,症状严重的时候伴有出血,如解柏油样黑便,甚至吐血、呕血导致死亡。引起糜烂性胃炎的原因很多,如饮食、严重创伤、感染、非甾体抗炎药、大手术、辐射、多器官衰竭等。笔者认为饮食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因素。因此,健康的饮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
-
西瓜霜喷剂治鼻黏膜糜烂
鼻黏膜糜烂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原因为风热入侵,引起肺胃积热上攻鼻窍,内通血络,外灼肌膜所致。笔者采用西瓜霜喷剂治疗鼻黏膜糜烂,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方法:先用双氧水和碘伏彻底清洗患侧鼻腔,再将西瓜霜喷剂喷入鼻黏膜,每日两次,7天为一疗程,在用药期间忌食辛辣食物,不要用力擤鼻涕。一般一个疗程即可治愈,且不易复发。 西瓜霜喷剂由西瓜霜、黄连、黄芩、黄柏、贝母、冰片等组成,以西瓜霜为君药。西瓜霜性味咸寒,归肺、脾、胃经。盖咸能软坚散结,寒能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臣药包括硼砂、黄芩、大黄、黄柏等。硼砂味...
-
口糜多因肺胃热盛引起 养阴丸加味治之
口糜是指口腔黏膜糜烂成糜粥样,并有特殊气味的疾病。本病初起症状较轻,可见口干,不思饮食,食觉无味。若病情发展,可出现口内红肿作痛,灼热感,口有特殊臭味或口甜。本病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一般多发于舌、颊内、软腭及口底等处。初起患处稍红肿,出现白色凝乳状斑点,并逐渐融合成片,如糜粥样,局部红肿痛,白腐物不易拭除,拭去后易出血,随后又生。若病变蔓延到咽喉,可见咽喉红肿,表面覆盖有白腐膜。本病多由于饮食不节,素嗜炙烤肥腻,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湿热蕴积而成,治疗当以清热解毒,祛湿除腐为要。余常用《北京市药品标准》中的清...
-
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食管炎,中药验方加减治疗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反流性食管炎也称为糜烂性食管炎, 主要指十二指肠及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 既可导致胸骨后疼痛、胃灼热及反酸等症状, 还可导致食管黏膜出现纤维化、糜烂及溃疡等病变, 是胃食管反流病之一。临床中往往采用单一促动力剂或者抑酸剂治疗, 但难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本观察探讨逍遥散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
-
糜烂性胃炎中医防治伏邪理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导所致胃黏膜损伤,而损伤未至肌层的一种炎症性病变,各年龄层均可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本病以上腹痛、腹胀、食欲减退、饮食减少,或伴有胃灼热、反酸等为主要表现[2],内镜下可见胃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粗糙不平、水肿或渗出,伴有糜烂。根据镜下特点本病可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隆起糜烂型胃炎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3],有高度的癌变倾向[4]。西医尚未完全阐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本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食物的不良刺激、胆汁返流、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5]。在本病的治疗方面,...
-
口腔黏膜的糜烂溃破 口疮内治法
口疮病小难治,让不少医生挠头。笔者花费大量精力,查阅古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析整理形成了这篇学习笔记,内容涉及口疮的因机症治。口疮一病内容甚多,其典型表现是口腔黏膜出现破溃、伴有疼痛。本病病因多样,根据其临床所见症状,大致包含现代医学的口腔溃疡、阿弗他口腔炎、口腔扁平苔藓、黏膜白斑、白塞氏病等。 临床表现 口疮为人所习见、共患,其典型表现即口腔黏膜的糜烂、溃破,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烧灼感。而“人之口破,皆由于火,而火必有虚实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血色淡白,斑点细陷,露龟纹,脉...
-
糜烂性胃炎 常用中药方煎服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姜半夏9g,姜竹茹9g,枳实9g,云茯苓18g,陈皮6g,炒白芍9g,川连3g,吴茱萸3g,党参12g,炒白术9g,干姜5g,炙甘草3g。 功能:温通宣达,安胃止糜。 主治: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阳虚衰者,症见胃脘疼痛,纳谷减少,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
脱肛 乳糜尿 肾炎 荨麻疹验方
治脱肛 五倍子末9克、白矾一小块,共入锅加水煎汤熏洗 ,每日1~2次。 治乳糜尿 干霜桑叶30克,加水适量,冷水浸泡30分钟,再在锅内煮20分钟,用双层纱布过滤取汁,在药渣中加水再煎1次,2次药汁混合,分早中晚3次服用,连续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治肾炎 鹿茸10克,龟板、熟地各100克,将鹿茸、龟板、熟地加冷水适量,浸泡半天,文火煎煮,过滤取汁,如法煎煮3次,合并滤液,文火浓缩至500毫升左右,每次2匙,每日3次,空腹开水化服,此为1个疗程量。 治顽固性荨麻疹 苍耳子、白藓皮各12克,荆芥、防风各6克,忍冬藤15克...
-
乳糜尿(秘方数:10)
乳糜尿的特征是小便混浊如乳汁,或似米泔水、豆浆一样,故名。乳糜尿发病年龄以30岁-60岁为最高。乳糜尿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系胸导管阻塞,局部淋巴管炎症损害,致淋巴动力学的改变,淋巴液进入尿路,发生乳糜尿。另外有一部分患者与斑氏血丝虫病流行有关,由于丝虫进入淋巴管,造成淋巴管损害而成。乳糜尿的复发率较高,据有关报道一般在20-30%左右,其复发的原因为劳累过度、酗酒、进高脂肪餐、感冒发热、胎前产后等。经验证明,农村大忙季节(劳累)、春节前后(多脂餐)复发较多。乳糜尿的治疗,过去用10%硝酸银溶液作肾盂内灌注,有一定效...
-
宫颈糜烂是怎么回事
其实,宫颈糜烂是一种病理上的称谓,在临床上多见于慢性宫颈炎。对于已婚和生育后的妇女来说,慢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得病后,主要表现为白带增多,白带呈乳白色或微黄色,或者呈粘液状脓性,有时为血性或夹杂血丝,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腹疼痛、有坠胀的感觉,而且在月经前、排便之后以及在性交时加重。现在认为,单纯的宫颈糜烂并不能算是一种疾病,仍然是属于一种生理状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青春期或者妊娠期,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宫颈管内的粘膜就会向宫颈方向生长,替代了原有的鳞状上皮。由于粘膜很薄,呈红色,所以看起来像糜烂。由于&...
-
儿茶治疗口腔病 胃溃疡糜烂性胃炎
儿茶为豆科落叶乔木儿茶的枝干或茜草科植物儿茶钩藤的枝叶煎汁浓缩的干燥浸膏。性味苦、涩、凉,归肺经。具有收湿敛疮,生肌止血之功。《本草经疏》云其“今人多用外治,内服甚少。”由于儿茶外用具有很好的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的药效,笔者多将其用于内服或灌肠治疗口疮、食管溃疡、胃溃疡、糜烂性胃炎、直肠溃疡等,疗效甚佳。 口疮、扁平苔癣、扁桃体炎 儿茶治疗口腔病,代有记载。例如,《本草纲目》以儿茶与硼砂研末外搽,治牙疳口疮。《积德堂经验方》以儿茶与雄黄、贝母等研末外搽,治疗走马牙疳。《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