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第68页
-
秋天出现肺热燥咳干咳 推荐食疗:川贝炖苹果梨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干燥的季节。秋天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这时我们会通过多喝白开水来缓解干燥,但是总有一些朋友会出现肺热燥咳、干咳等症状。我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除此良方外,还有一味名贵中药——川贝母,一直作为食疗中药广泛用于肺热燥咳、干咳等病症。 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中药材,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因此,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
-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治疗呼吸系统咳痰喘
•外台茯苓饮主治病证应以太阴病里有水饮、水气郁结为主。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胸闷气短,咳痰喘等。 •外台茯苓饮在呼吸系统中多有应用机会,尤其在慢性咳痰喘稳定期的调治,其较一般温补方剂等更胜一筹,蕴含着后世的健脾补虚、温中祛饮、调畅气机、肺脾同调、培土生金等治法。 外台茯苓饮出自《金匮要略》,在呼吸系统咳痰喘治疗中多有应用。兹将笔者应用外台茯苓饮的心得与体会介绍如下。 【病案举隅】 杜某,女,30岁。主因反复咳嗽5年,于2017年初就诊。咳嗽,...
-
放邪出路 清热解毒 生津养液 促中医治疫发展
我们于2020年4月3日发表了“中医治疫,源远流长”一文,论述了中医治疫源流、病因分类和重视预防等问题,然意犹未尽,特撰写本文,予以补充,作为续篇。 考历代中医文献治疫的大法颇多,其中代表性的有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对疫病治疗提出了发散、解秽、清中、攻下、补虚等五法,并列香苏饮、普济消毒饮、神术散、败毒散、人参白虎汤、黄龙汤、四顺清凉饮等常用方剂。尤怡《金匮翼》也提出治疫五种大法及代表方剂,即表里俱备...
-
小儿肺脏娇嫩 贾六金针对肺系疾病总结出儿科治肺十二法
小儿肺脏娇嫩,不耐寒热,卫外不固,极易感邪。因此,肺系疾病占据儿科疾病十之六七,及时准确的治疗尤为重要,一旦失治,娇肺遭伤不易愈。首届全国名中医、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贾六金针对肺系疾病,总结出儿科治肺十二法。 宣肺法 该法主治风邪犯肺、肺失宣肃证,以咳嗽为主症,咳痰不畅,可伴有发热、流涕。因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且不论风寒风热之邪均易致病。邪在肺卫,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时以肺为主,宜轻宣肺卫,疏风散邪为主,贾六金擅用三拗汤、止嗽散、华盖散、银翘散...
-
受凉出现发热畏寒出汗 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中医古籍对汗证描述很多,如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战汗、脱汗、黄汗等,根据出汗部位分为头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阴汗、偏沮等;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等。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
-
老年人运动出汗 自制背心防感冒
随着气温升高,开始晨练的老年人也多起来了,而有的老年人因为运动出汗了,湿了内衣,没有及时更换而着凉得了感冒。 其实,老年人可以自制一件吸汗背心,能有效防止感冒。制作时可选用一块纯棉布,布的宽度约与自己上身的宽度一致,布的长度则应是自己上身长度的两倍(前后襟对折)。将棉布在长度的方向上对折,再在折线中央挖一个能自如伸进脑袋的孔。 锻炼之前,将吸汗背心贴身穿上,外面套上衣服。这样,晨练时出的汗就会被背心所吸收。运动结束后,用手从颈项处将背心从头上掏出,就能解决不能及时更换内衣的问题。 (陆青新)...
-
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笔者仔细查看国家卫生计生委7月31日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后,从中医角度分析,有以下几点建议。 不能拘泥于伤寒、运气 埃博拉临床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坏,致死率高,可达50%~90%。急性起病,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中医注重四诊合参,目前尚未见到详尽的中医症状描述,根据国家卫计委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来看,埃博拉的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明显属于中医温疫范畴,那么必须根据温疫...
-
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治小儿表虚易感
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祛邪止汗之功能。主治气虚自汗,体虚感冒。 小儿表虚易感是儿科临床常见病证,其发病特点是反复发作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稍受风寒即出现感冒症状,严重者每月1~2次,甚至一周1次,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不仅可以诱发其它疾病,还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小儿易感的主要原因是正气不足、肺脾气虚,故治疗以扶助正气为主。这种情况,辨证使用玉屏风散,常获满意疗效。玉屏风散中用黄芪益气固表,扶助正气;炒白术健脾补气,以资生化之源,辅助黄芪益气固表;防...
-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妙方方解
某日翻看验方书籍 ,忽见治疗流行性出血 热之药方,其辨证施冶 之精确、用药之精炼、 剂量之适中,不禁慨然 赞叹,如此妙方,当以 普及。 处方及用法:石膏 120克,知母10克,水牛 角60克,生地30克,丹 皮10克,赤芍10克,白 茅根60克。水煎服,每 日1剂(重症者2剂), 日夜连服。 方解:方中用大寒 且量大的生石膏配以知 母以清阳明气分之热, 为白虎汤之意;用水牛 角代替犀牛角,并配加 生地、丹皮、赤芍以清血 分之热,为犀角地黄汤 之意;重用白茅根以止 血。诸药合用,共处奏清气 分、血分之邪热并止血之...
-
耳鸣原因很复杂 出现耳鸣要及时就诊
每到年底,很多人因为作息时间不规律、情绪状态不好、压力太大、熬夜等,感觉自己的耳朵在不经意间发出嗡嗡的耳鸣声。这耳鸣背后藏着哪些疾病,一起来听听耳鼻喉科的专家是怎么说的。 耳鸣原因很复杂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朱晓燕介绍,耳鸣不单单是耳部疾病引起的,有时候可能是全身疾病的早期信号。 耳部疾病 当耳内异物、炎症肿胀出现阻塞、耳膜充血、内响、穿孔、中耳积液或感染、耳硬化等情况下,均可发生传导性耳鸣。这种耳鸣的特征是单侧性,即耳鸣发生于病变的一侧,且音调较低,有节律性,...
-
归脾汤治小儿贫血及各种出血证经验
“归脾汤”在不同医学著作中组成及剂量不尽相同,较为著名的当属《正体类要》之归脾汤和《严氏济生方》之归脾汤。《正体类要》所载归脾汤,组成为白术、当归、白茯苓、炙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人参,功能为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严氏济生方》所载归脾汤,组成为白术、茯苓(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人参、木香(不见火)、甘草(炙),功能为解郁、养脾阴。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
-
外感发热(病毒性伤风)营卫不好阵发性发热汗出
•营卫不好阵发性发热汗出 李某,女,53岁。诉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生2~3次。前医按阴虚发热医治服药10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好,卫不护营之证。当和谐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办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 夫营卫者,人体之阴阳也,宜相将而不宜相离也。营卫和谐,则阴阳和谐,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阴济于卫阳、热则不发;卫阳外护营阴,汗则不出。今营卫不好...
-
黄土汤加减治胃溃疡出血
胃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等症,若并发消化道出血,则可能出现黑便、贫血、失血性休克,甚则危及生命。现整理一则运用经方治愈胃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验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准确选方,精准用药,疗效甚佳,现与同道共享。 张某,女,42岁,2022年9月8日初诊。主诉:胃痛8年,加重伴黑便5日。患者胃痛8年,曾间断口服护胃药(具体不详),疗效一般,胃痛症状间断性发作。2022年9月1日无明显诱因胃痛加重,前往医院就诊,查胃镜见胃体黏膜光滑,充血水肿,...
-
胆草黄连治鼻衄鼻中出血
加胆草黄连,鼻衄见效 谢某,男,10岁,2018年,8月1日初诊。原患有鼻血史,一日前,曾大量流鼻血。出血较多,色深红,移时难止,伴有烦躁不安,头痛,晕厥,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剖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怒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晕厥,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盛之象。 确诊:鼻衄(怒火上炎,络脉被扰)。 处方:龙胆草6g,川黄连6g,知母10g,黄柏8g,生地...
-
从瘀血辨治脑出血的经验总结
全国名中医刘茂才经多年临床实践认识到,血瘀存在于整个出血性中风的病程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脑出血急性期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勇于突破禁区,重点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随刘茂才侍诊,现将其从瘀血辨治脑出血的经验总结如下。 辨治思路 血瘀不畅是脑出血发病前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年逾四旬之人,脏腑气血渐渐衰弱,元气逐渐不足,往往导致阴阳失调。一方面,由于肝肾阴虚,致肝阳上亢,阳亢于上,血亦随之而上,常导致血菀于上,使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因而瘀血留滞脑髓脉络之中;另一方面,由于肾阳...
-
自汗出汗过多 桂枝汤证
杨某,男,67岁。因汗出过多与2010年7月6日初诊。体虚容易感冒,汗出多天,头痛,微热,恶风,稍进食则汗出不止,口干,不能进食寒凉之物。既往患有心脏病、风湿病。患者精神差,舌质淡,苔厚腻,脉沉细(轻取则浮),曾多方求治,疗效不明显。观其脉证符合桂枝汤证,遂予炙黄芪30克,炮附子6克(先煎),桂枝15克,白芍12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3剂,水煎温服,日2次。 7月11日二诊:患者自述服上方后一剂则汗止,余无不适。此次因不慎受凉感冒又头痛,低热汗出,疲乏无力,口干,舌淡苔厚腻,脉浮细,给予炙黄芪...
-
治月经过多 鼻出血 尿血 老年癃闭
治月经过多炒旱莲草、生地黄各3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治鼻出血 : 又称鼻衄。其病因可归纳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 旱莲草30克,黄芩、荷叶各15克,侧柏叶(炒焦)9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治尿血: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挟杂血块。尿血之症,多因热扰血分,热蓄肾与膀胱,损伤脉络, 鲜旱莲草、鲜车前草各30克,绞汁1茶杯,加白糖温服,每日1剂。 治老年癃闭: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证的一种疾患。病情轻者涓滴不利为癃,重者点滴皆无称为闭。旱莲草、大石苇、好茶叶各24克,构树根须18克,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