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

  • 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从中医角度分析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笔者仔细查看国家卫生计生委7月31日发布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后,从中医角度分析,有以下几点建议。 不能拘泥于伤寒、运气 埃博拉临床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坏,致死率高,可达50%~90%。急性起病,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中医注重四诊合参,目前尚未见到详尽的中医症状描述,根据国家卫计委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来看,埃博拉的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明显属于中医温疫范畴,那么必须根据温疫...

  • 对埃博拉出血热的中医辨治设想

    对埃博拉出血热的中医辨治设想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在中医学中也有不少类似病毒性出血热的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的《疫诊一得》所述病症如“头痛如劈”,“遍体发炎”,“骨节烦痛、腰如被杖”,“大便不已、小便短缩如油”等,与本病之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出血热的中医命名论述甚多,如伏气瘟疫、少阴伏气温病、温毒发斑、温毒疫斑、疫毒热斑等,显然这些命名,多从温病角度选取,出血热大抵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ldq...

  • 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伏寒伤阳病机

    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伏寒伤阳病机

    埃博拉出血热(以下简称“埃博拉”)虽是近年出现在非洲的新病,中医文献没有记载,但中医学防治疫病积累了几千年的宝贵经验,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理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决,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之司天在泉求之,以此用药,虽不中,不远矣。” “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是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伏气理论则反映了中医学对疫病病机的深刻认识。下面...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