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辨证 第7页

中医辨证 第7页

  • 唇色的中医辨证简析

    唇色的中医辨证简析

      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上唇颜色焦枯发焦或黯红,为大肠病变,并伴有肩膀不松爽,口臭口疹、喉咙不畅、耳鼻不通等症状。   上唇苍白泛青,为大肠虚寒,泄泻、胀气、腹绞痛、不寒而栗、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肢体重滞、噎呃、腹胀等症。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唇内红赤或紫绛,肝火旺,脾气急躁,胁下胀痛,吃食不下。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若黯浊,肝胆一定不佳。   唇色火红如赤,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   唇色暗黑而浊者...

  • 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

    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和优势所在, 完善的辨证论 治体系对充实中医理论, 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意 义。 近年来, 在传统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 涌现出了 新的辨证手段, 如证素辨证、 微观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使得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得以不断的完善。 然而, 要实现中医辨证的客观化、 标准化及规范化, 建立现 代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仍需要搞清楚的关键问题是 “证” 本身的生物学基础, 即 “证本质” 的问题。 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 其阴阳、...

  • 中医辨证思维 藏医药现代化 19个病种中医护理

    中医辨证思维 藏医药现代化 19个病种中医护理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日前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制定了胃疡、暴聋、乳痈等19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方案明确了针对病种的中药应用注意事项、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等。要求中医医院优化制定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中医护理方案,并指导临床应用推广。 日前,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老年病及肿瘤精准医学学术讨论会上,专家认为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思维和精准医学的理念相一致。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

  • 中医辨证应用板蓝根

    中医辨证应用板蓝根

      近些年来,部分医生不辨证而应用板蓝根、百姓们盲目滥用板蓝根的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目前甲流肆虐、普通感冒增多的季节,板蓝根及其中成药制剂更是抢手,不少人为防感冒,长期以板蓝根煮水喝,不少家长天天为小孩冲服板蓝根冲剂(颗粒),供小儿当茶喝。还有不少人,一患感冒,出现鼻塞流涕、头痛脑热等症状,不分体质的虚实,不论风寒风热,一律首选板蓝根中成药制剂服用。   不辨证而滥用板蓝根的原因,一是百姓对中药的无知,多数患者不明白滥用寒凉药的危害性,患感冒图方便,看说明或道听途说随意购买服用;二是某些厂家、媒体的误导;三是部分医...

  • 六味地黄丸 中医辨证多种病症

    六味地黄丸 中医辨证多种病症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家喻户晓的补肾中药,其配方出自宋代名医钱乙。该药自古延用至今,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被后世誉为“补阴方药之祖”。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下列症状:腰膝酸软、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口干咽痛、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多梦、皮肤粗糙、须发早白、乏力、不耐劳作等。 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制药工艺的讲步.目前六味地黄丸已被制成多种剂型,如口服液、蜜丸、水丸、浓缩丸、胶囊、冲剂等,使用更为方便。在临床上,六味地黄丸的使用面和适应病症也不断被拓宽,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临...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因病理认识进行中医辨证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因病理认识进行中医辨证

    陈如泉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探析 陈如泉老师是全国知名中医, 湖北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首届“全国名中医”。陈老一生勤于临床, 勤于学习, 勤于思考, 勤于写作, 在甲状腺疾病基础研究与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甲状腺疾病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创立了中医瘿病学, 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对临床诊治甲状腺疾病有很高指导价值的中医瘿病诊治体系, 在学术界与患者中均赢得了极佳的声誉。在甲状腺疾病当中,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以下简称亚临床甲减) 是一类发病率较高,...

  •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病位,即疾病发生之所在。辨识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与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实体解剖之上,而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因而对病位的认识就不仅指形态结构上的位置,而更多的指功能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主要把病位分为两大类,即空间性、实体性、具体性病位与时间性、功能性、模糊性病位。前者即病变所在,较为直观而具体,如脏腑、经络及外合的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后者则是对主要症状与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后,...

  • 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选药的过程 组方选药成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选药的过程 组方选药成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最终的落脚点是方药,组方用药的关键在于配伍。配伍好比相亲,将两种中药合到一起应用,就像是男女谈恋爱走到一起;配伍进一步发展就是方剂,如同相亲进一步发展会步入婚姻。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教授巧妙运用配伍,发明了复方枣仁胶囊(简称枣仁胶囊)。他选择酸枣仁和延胡索两味中药就像选对娇妻嫁对郎一样,值得研究。 组方选药的过程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同时,还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马有度遇到这种情况先想到的是《金匮要略》中的“酸枣仁汤”,其中主药酸枣仁是治疗虚烦惊悸...

  •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为历代医家所研究和论述,不仅能以病的形式出现,如湿温病、暑湿病等;而且能以证候的形式出现,如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等。湿为阴邪,阻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且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水液得热则蒸腾为湿,弥漫三焦,且易耗伤津液。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湿热结合,难分难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难度。研究表明,临床上如流行性感冒、湿疹、胃肠疾病、肝胆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和膀胱疾病等均与湿热有关[1]。不论湿热病以何种形式出现,抓住病机和...

  • 完善微观证治体系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

    完善微观证治体系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是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3条原理,受传统思想及科技的束缚,古代医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总结患者身体之外候,判断体内之证与病机作为论治的基本方针。但在传统医学领域中,司内揣内的思想与愿望却从未因条件限制而泯灭。传统医学中对解剖学的记载先于西方解剖医学建立1 000多年,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著《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附,治病不以汤液醴漉……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记载了医者施行手术诊疗的过程。《灵枢·...

  • 重构身心疾病的中医辨证体系

    重构身心疾病的中医辨证体系

    •中医学原本存在从志意辨证角度分析解决精神行为问题的思路和方药。然其在传承中曾被遗失,究其原因,对性、情、欲、五志生理概念异质性的忽视是关键因素。 •志意辨证通过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君相辨证方法,将精神动作行为疾病表现进行类分,确立相应的调谐志意、精神、魂魄的治法与方药针穴,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从中医学健康观出发,可以把病证划分为内伤病、外感病以及常伴身心共同症状的精神动作行为病,不同疾病各有其相宜的辨证法则。若辨证思维和方法模糊、阙如,则会影响精神行为病证诊疗技能和疗效...

‹‹ 3 4 5 6 7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