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 第19页
-
风寒湿邪痹 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疗法
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是骨科临床常 见病,目前治疗多采用口服消炎止痛类 药物、关节内激素类药物注射及手术治 疗等,临床疗效常不满意。采用中药口服 加熏洗、手法按摩及功能锻炼等综合疗 法,治疗本病62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 下。 一、临床资料 62例中男性23例,女性39例;年龄 41~79岁,平均54岁;病程2周~20年, 其中小于6个月者20例,大于6个月者 42例;双膝发病者19例,单膝发病者43 例。 二、治疗方法 内服方:熟地20克,川牛膝、续断、 当归各12克,山萸肉、鸡血藤、黄芪、川 芎各10克,地...
-
治慢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温化寒湿
高某,男,32岁,2011年8月23日诊。患腹痛腹泻两年余,病初经肠镜检查为慢性结肠炎,已用多种消炎、止泻等中西药物均未取效。两年来,每日腹泻三五次黏液稀便,总有腹胀肠鸣,腹痛即泄,晨起便急,便后腹痛止,腹胀减时而复作,每食凉物痛泄加重;近一年来增加腰酸足凉,身倦无力。 刻诊: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厚,有齿痕,全腹胀硬,叩之鼓音,腹痛点在脐围和左少腹,拒按明显,脉弦迟。 脉证合参,证属寒湿凝结肠道,以致痛泄俱作,病久损及脾肾。治宜温化寒湿,兼温阳导气。 处方:肉豆蔻15克,吴茱萸...
-
中医治疗肝肾亏虚、风寒湿痹型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近况
膝骨性关节炎 (Knee?Osteoarthritis, KOA) 又称退 行性骨关节炎, 属 “骨痹” 范畴。是由于关节软骨完整 性破坏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的慢性关 节病, 初期表现为关节钝痛, 以后逐步加重, 可出现关 节肿胀、 变形、 活动受限等, 其特征性表现为活动及负 重后疼痛加重、 休息后缓解, 常伴有晨僵, 是中老年人 关节疼痛和致残的主要原因。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 加快, 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1] 。中医证型多 样, 刘健 [2] 通过对 KOA 证型的回顾...
-
寒湿型慢性腰痛 中医改良隔姜灸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将生姜捣成泥状,并与等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混合,以腰部阿是穴为中心铺直径为10cm、厚度为2cm的姜泥。姜泥上放置直径为5cm、高3cm的艾柱,艾柱燃尽即止,艾灸过程中注意保护皮肤,以免烫伤。每日治疗1次,一般1~2周即愈。 适应证:寒湿型慢性腰痛。 禁忌证:各种原因导致的发热者;过敏体质及出血性疾病者;认知障碍者。 体会:慢性腰痛多由肾气亏虚,复受寒湿所致。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具有良好的亲水、亲脂性,与姜泥混合后既可使生姜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又能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
颈椎病(寒湿阻络型)耳穴疗法
患者女,56岁。主因颈部疼痛3 天,于2006年12月6日来诊。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疼痛,曾在某医院门诊按摩治疗,疼痛未得到缓解反而加重,经介绍来诊。 患者颈项部僵硬疼痛,向下低头及颈部向左右旋转时疼痛,左侧疼痛剧烈,颈部向左侧旋转时,左侧肩部及上肢有放射痛、手指麻木。左侧颈肌紧张,左侧C3~C7椎体棘突旁压痛阳性,可触及条索状物,左侧肩胛肌、斜方肌有明显压痛,颈部左右旋转受限,尤其向左旋转受限明显,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核磁检查平扫示C3~C7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舌暗红苔厚腻,脉紧。...
-
补肾壮腰方 主治肾虚寒湿导致的腰痛
处方:盐杜仲10~15g,桑寄生30g,续断30g,当归15g,元胡15g,肉桂6g,川(怀)牛膝15~30g,炒怀山药15~30g,山萸肉10~15g,独活10~15g,狗脊15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功效:补肾壮腰,散寒活血。 主治:肾虚寒湿导致的腰痛,症见腰痛或酸软沉重,下肢酸胀无力,畏寒肢冷,以及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见上述证候者。 加减:肾虚较重者,加熟地、菟丝子、补骨脂等;肾阳虚,畏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桂枝等;下肢酸胀者,加鸡血藤、木瓜、伸筋草等;瘀血较重者...
-
风湿痹痛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 医治验方
活麻草又叫大蝎子草。风湿痹痛(又称着痹)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以湿邪为主,体现肢体痛苦酸困、把柄不移的一类痹证,此证类似于西医的类风湿关节炎。下面介绍一个用鲜活麻草外扫医治着痹的验方。 办法:采摘一把活麻草叶子,用厚布包住茎杆,以叶片重复擦扫把柄,两天1次,连用6~14次,可治风湿痹痛。 活麻草为荨麻科蝎子草属的植物,又叫红藿毛草、火麻草,四川及云贵等地称之为“活麻”。在民间,活麻草可作蔬菜食用,鲜品或晒干能当药看病。中医认为活麻草味苦、辛、凉,小毒,主要有祛痰、利湿、解...
-
痹症,风寒湿型,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张某,64岁,2019年4月12日初诊。患者1周前因感风寒而发病。刻诊见:腰痛、双下肢酸麻胀痛、屈伸不利、行走不便等,同时伴双脚踝关节以下冷,彻夜不温。舌质红,苔白而腻,脉浮缓。 诊断:痹症(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寒湿邪,补肝肾之虚。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20g,寄生30g,秦艽20g,防风10g,细辛3g,熟地2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7g,桂心10g,茯苓30g,杜仲20g,牛膝10g,玄胡20g,黄芪30g。7剂,水煎,每剂分2次服。 2019年4月1...
-
阳和汤 临床治疗阳虚为本寒湿邪为标的痹症
阳和汤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处方由熟地、肉桂、白芥子、姜炭、生甘草、麻黄、鹿角胶组成。原方主要用于治疗阴疽,临床应用以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为辨证要点。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所致。治疗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主。而在临床上单纯的阴疽已经不多见,但是笔者根据阳和汤药物组成特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适当加减用于寒湿痹症能够收到较好的疗效。尤其是一些痹症常规用驱寒祛湿药物效果不佳,用之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患者女性,58岁...
-
风寒湿热之痹证 活血通络止痛治疗方法
痹证是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临床常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典型病例 赵某某,女,32岁。因关节疼痛3年、加重1个月于2004年4月16日就诊。患者2001年夏因汗出后贪凉,出现双膝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至全身关节疼痛,连及筋肉,灼痛、胀痛。曾在单位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布洛芬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时减轻。2004年3月前因受寒再次加重。刻下症:双手胀痛,晨僵,活动欠灵...
-
痹证 寒湿痹阻不通则痛 阳和汤加减处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业龙 阳和汤出自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生甘草7味药组成。主治外科一切阴疽,为治疗阴证疮疡之名方。在临床,除用其治疗阴证疮疡外,还用于痹症,辨证属阳虚寒凝者,疗效堪称满意。现举例如下。 江某,男,4 5岁。2005年8月11日初诊。右侧腰部酸重疼痛,时有抽掣样疼痛,痛及臀部及右下肢后缘,夜间痛甚,阴雨天加剧,行动受限。X线腹部平片检查显示第3~4腰椎轻度骨质增生,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用西药芬必得及针灸、理疗等治疗...
-
寒湿痹阻腰痛 选用《伤寒论》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味治疗
佐某,女,52岁,2019年4月12日诊。诉近一个多月来,晨起常见腰部僵硬难伸舒,伴双下肢沉重坠,而起床经逐渐运动后,疼痛慢慢缓解转舒。 诊见:体格肥胖,腰肌丰满发达,体重超标,平时纳食可,少运动,大便溏烂,有痰涎,睡眠打呼噜,舌淡苔滑腻,脉沉滑且涩。因脾统血,主肌肉,可运化水湿,湿性黏腻,寒湿侵袭带脉则见腰肌伸舒不灵,重坠沉着;风、寒、痰、湿诸邪痹阻经脉或外力所伤,气滞血瘀,则往往引致腰痛。脉证合参,此乃寒湿痹阻腰痛。 治则:温脾祛湿,散寒止痛。 临床选用《伤寒论》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
结肠炎治则 健脾胃祛寒湿收涩止泻止痛
王某,女,51岁,2021年11月19日初诊。患者7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里急后重,有时腹痛,排便不规律,每日2~3次不等,便时排气多,肠鸣音亢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便不成形,稀薄状,肛门有坠感,受寒后腹痛腹泻症状加重,得暖则舒,小便清。曾在某三甲医院做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炎。经中西药物内服、灌肠治疗,效不明显,遂来诊。就诊时症状基本同前,肢体乏力,口腻口黏,纳食不香,舌苔白腻,脉濡。 辨证:脾胃虚寒,运化失职,寒湿下注大肠。 治则:健脾胃,祛寒湿,收涩止泻止痛。 处方:炒白术3...
-
寒湿腹泻喝白术汤
寒湿腹泻,表现为腹痛肠鸣,大便 清稀,甚至如水样,痛一阵泻一次,或 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周身酸痛, 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濡。多见于感 冒寒湿之邪后引起的急性腹泻。治宜解 表散寒,化浊利湿。用白术等中药煎汤 治疗;效果满意。 方法:取白术15克,干姜、茯苓各 6克,炙甘草3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 1剂。 于顺业 气虚头痛食黄芪粥 气虚引起的头痛,症见头痛绵绵, 早晨较甚,晚上痛减,劳累加重,疲倦 乏力,饮食减少,腹胀,大便稀薄,舌 淡脉弱。可服用黄芪粥治疗。 方法:取大米50克,黄芪30克。 先用水...
-
五积散消寒湿痰瘀治痹证
案一黄某某,女,52岁。2002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少时生活辛苦不易,居住房屋潮湿不堪,冬日寒浸,夏天湿郁。中年以后生活条件大有改善,然已落下寒湿病根,全身肢体关节重着胀滞不能舒展,肌肤麻木,双膝关节肿胀变形,活动不便,雨天必然加重,晴日则稍好。平素食少,常感恶心,时咯出较多白色黏痰。近日又感冒风寒,寒热往来,体温38℃,头痛,项背胀痛不舒,胸脘痞闷,口渴,小便量少。舌质淡、有瘀斑、苔白腻,脉浮紧。 此系风寒湿郁痰滞痹证,先予和解散结、温里祛寒之方药:柴胡30g,桂枝12g,葛根30g,干姜12g,花粉...
-
寒湿重 每周用艾草泡一次脚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是性温、味苦、无毒的一味药,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脚还能够改善肺功能,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容易咳白痰的人很有好处。一般取30~50克干艾草煮水泡脚。 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可以用艾草泡一次脚。还可在用艾草水泡脚的同时,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10粒干红枣加两片生姜,加十碗水煮两个小时)作为辅助。 用艾草泡脚期间应当注意,同时多喝温开水,少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虚热、实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的不适、慢性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