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药 第6页

医药 第6页

  • 癫痫病 抗癫痫中医药方民间偏方

    癫痫病 抗癫痫中医药方民间偏方

    癫痫 【病因与症状】 癫痫也叫羊角疯,是以脑功能短暂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有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的区别。癫痫的发作大多具有间歇性、短暂性、刻板性三个特点,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移时自醒,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临床上有大发作(羊痫风)、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四种形式。中医称本病为“痫病”,其病机因先天遗传,或大惊卒恐,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以及继发于脑部疾患,或患他疾之后,使风痰、瘀血等蒙蔽清窍,扰乱神明,其中以痰邪为患最为重要。 癫痫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和...

  • 中医药治疗发热肠鸣腹泻

    中医药治疗发热肠鸣腹泻

      某患者,发热肠鸣腹泻3天,1982年7月1日初诊。   患者腹痛局限在脐周,相继大便次数增多;呈暗红色血水样便,一日十余次,腹疼发热不能进食,食则即吐,体温39.8℃。在某医院补液加抗感染等,用药治疗两天未有明显好转,发烧腹疼如故,患者要求中医药治疗。   刻诊:精神不振,痛苦面容。皮肤灼热,腹软肝脾未触及,脐周疼痛,压疼明显,无包块,小便量少,大便呈酱水色稀便。体温38.5℃,脉沉数,舌质红,苔薄微黄而燥。   此乃暑热内郁,郁久气滞则血瘀,瘀阻胃肠致胃肠脉络损伤而血溢于胃肠。治宜清热活瘀解毒...

  • 运用中医药膳进行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运用中医药膳进行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等)为特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属中医学“腹痛”、“腹泻”、 “便秘”等范畴。多因饮食不当、气候变化(尤其感寒)、劳倦过度、情绪紧张等诱发,反复发作,慢性迁延。运用中医药膳进行辨证治疗,疗效颇佳。 一、脾胃虚弱型症见大便时溏时泻,夹杂不消化食物或粘液,稍进油腻或饮食不慎即加重,神疲食少,食后脘闷,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一:莲子、糯米各200克炒...

  • 中医药治疗慢性泄泻久病不愈经验

    中医药治疗慢性泄泻久病不愈经验

      慢性泄泻常以脾肾亏虚为本,虚实夹杂,其久病不愈,并非邪气之盛,而是正气不足,无力驱邪,病邪留滞,更伤正气,互为因果,迁延缠绵。故补脾肾之阳气,增强抗病能力,是祛除病邪的先决条件。此外,情志不遂也是慢性泄泻久病不愈的另一重要因素。   泄泻又称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中医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慢性泄泻是指泄泻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每天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大便有时带有...

  • 藏医药浴治顽疾

    藏医药浴治顽疾

    药浴是藏医学颇具特色的治疗手段,其方法是将身体浸泡在温度适宜的药液中。药物溶解在水中,加之温热疗法,促使药物透过皮肤毛孔而被人体吸收,发挥其治疗作用。藏医利用当地独特的药用温泉,比如硫磺温泉、寒水石温泉、矾石温泉、石灰石温泉等,加上相应的药物洗浴,利用药浴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功效,协调脏腑功能、通行气血等作用,在轻松的泡澡中就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常用的药浴以五味甘露散(包括圆柏叶、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黄菊5种药物) 为基础方,根据不同的病情加用不同的药物。比如消化不良加干姜、荜茇;黄水病加草决明、乳香...

  • 哈医药浴止疼痛

    哈医药浴止疼痛

    干百年来,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着熏蒸、药浴等外治方法,用来防治当地常见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以及皮肤病等。哈医常用的治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药浴 用侧柏叶、麻黄枝、青蒿、丁香等药物加水煎煮,取药汁倒人盆中洗浴,以能够促进发汗而不造成烫伤为宜。可治疗感受风寒所引发的头痛、发热、身体酸痛等症状。树叶浴 取白桦树叶和白鲜皮装在一个大袋子中压紧,浇上热水,放在阳光下使其发热腐烂,待袋内温度上升到45 度左右,打开袋口,让病人身体包裹在里面。每次治疗30分钟。可用于防治阳痿、风湿疼痛、月经过多等病症。木炭浴...

  • 高血压偏方 中医药治疗

    高血压偏方 中医药治疗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孙兰军从事心血管专业四十余年,对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现将其综合整理如下。   改善高血压防治现状迫在眉睫   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人群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升高,高血压最常见,患者约有2亿人。据2002年全国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比1991年增加31%,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

  • 中医药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药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病毒或寒邪侵及面神经运动纤维使其发生病变后造成的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也称为面瘫;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其临床特点为:患者晨起冼漱或进食时发现一侧面部僵硬,同侧面颊部动作不灵活、咀嚼时颊部有存食,额纹消失,闭眼、皱眉、耸鼻均不能,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鼓腮时漏气(以上诸症均见于患侧),面部被牵拉至健侧,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 ‘ 1.葛根3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白附子15克,蜈蚣1条,荆芥穗10克,防风10...

  • 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

    复发性口腔溃疡 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

      病例:患者王某,男,52岁,自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一年余,曾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多次治疗,停药即复发。刻诊:口舌生疮伴有溃疡,口有异味,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浮数。   处方:生地黄12克,当归6克,黄连3克,升麻6克,木通5克,生甘草12克,生大黄6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3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上方加减调服9剂,溃疡痊愈,一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临床颇为多见,反复发作,此消彼长,缠绵不愈。笔者常以清胃散和导赤散合方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清胃散源于《兰室秘藏》...

  • 中医药治疗面瘫

    中医药治疗面瘫

    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的症状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神经损坏所致面瘫,表现为口眼歪斜、眼裂增大,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浅或消失,口角变低或歪向健侧,皱额及闭眼不能,露齿,鼓额和吹哨时发现肌肉瘫痪。 面瘫为常见病,常年均可发生,不分年龄大小,与性别没有明显关系,面瘫病由于面神经发病部位不同,其症状及预后有很大的差别。轻微的面神经炎可自愈,而严重的面神经炎易留下后遗症。经验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效果明显,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 治疗原则: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水肿,缓解神...

  • 老中医药唐蜀华 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

    老中医药唐蜀华 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

    原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唐蜀华,是全国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习古文、诵汤头,又师从于国医大师周仲瑛,苦学三载,益见精进。 唐蜀华中西互参,悉心钻研心血管病的理论与实践,努力发扬中医的优势特色,是业内有鲜明个性的专家之一。笔者现将其主要学术观点概述如下。 中西合璧互补短长 传统中医望闻问切,仅凭医者感官直觉辨证易于受限,唐蜀华认为:超声、心电、同位素,皆应纳入中医范...

  • 降舒张压“能手” 中医药膳

    降舒张压“能手” 中医药膳

      舒张压高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常比较“顽固”,有些人虽然服用多种降血压药物,但仍不凑效。更严重的是,不少患者没有出现不适症状或仅有头涨,因此没有及时引起人们的重视。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黄琳表示,舒张压升高同收缩压升高一样,可以导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那么,该如何降低舒张压呢?黄琳给出以下建议。   指导专家   黄琳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做到“三要三不要”   要运动:让运动形成习惯,每周起码...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小心误区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小心误区

    误区:中医药不能降 血压 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 受西医学的影响。认为西 医降血压起效快,中药不 能把血压降下来,所以用 中药无效。这种看法是不 正确的。中医学认为,同其 他疾病一样,高血压也是 由于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 状态被打破,导致了阴阳 的偏盛偏衰。中药治疗是 根据每个不同个体的特殊 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治疗 的目的不是降血压,而是 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阴 阳平衡了,气血运行能够 正常,血压自然会降下来。 误区:中药降血压永 不反弹 经常有广告说中药降 血压永不反弹。所谓永不 反弹,是指永远不会再有 血压升...

  •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独特优势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独特优势

    近日,抑郁症中医药整合医疗与研究专家聚集南京,参加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首届“抑郁症的整合医学与研究高峰论坛”。会议对抑郁症中医药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了重点研讨。从与会专家的研讨中得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独特的优势,而充分发掘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仍需深入研究与探索。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张樟进教授做了《中医西医治疗抑郁症孰优孰劣:来自临床试验的证据》的报告,总结了他们近十年来运用严格的国际通用临床研究方法,在主流国际刊物上发表中医复方和针灸治疗抑郁症方面的成果,从循证医...

  • 经行头痛壮医药线点灸 病方可去除

    经行头痛壮医药线点灸 病方可去除

    经行头痛是妇科临床 上常见病,严重影响妇女 的工作和生活。笔者于近 年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治疗本病68例,疗效满 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 68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 年龄最小16岁.最大43 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 长5年。多数曾接受中、西 医药物治疗。临床表现为 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 现明显的头痛,严重者剧 痛难忍,伴随月经周期有 规律地发作,月经后症状 消失。 1.2诊断标准《新编 中医妇科临床手册》诊断 标准:①头痛随月经周期 有规律地发作2次以上; ②头痛大多为单侧,或左...

  • 睡眠障碍郁热不寐 临床用药中医药治疗

    睡眠障碍郁热不寐 临床用药中医药治疗

    丁元庆是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伤寒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在脑病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我国大约32%~38%的成年人有睡眠障碍,中医药治疗不寐优势明显,效果显著。本研究收集、整理丁老师治疗郁热不寐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处方规律,以探讨丁老师治疗郁热不寐的用药经验,希冀对临床治疗郁热不寐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 抑郁症是以情绪抑郁为主 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典型医案

    抑郁症是以情绪抑郁为主 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典型医案

    •王玉英教授宗《丹溪心法·六郁》“气血冲和,万病莫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之说,认为本病的起因是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故而,提出本病的发病和传变规律是初病在气,久病及血,累及五脏。 •临证将本病分为气机郁滞、气滞血瘀、心肝血虚和痰气郁结四型。气机郁滞型用丹栀逍遥散或癫狂梦醒汤加减;气滞血瘀型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心肝血虚型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痰气郁结型用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首重睡眠,次重饮食,再考虑其他症状。 北京中医药大学...

  • 中医药防治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中医药防治奥沙利铂所致神经毒性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安徽中医药大学 谢雪园,彭婷婷,周金红,周晋华,赵伟汀 关键词 奥沙利铂;神经毒性;中医疗法;综述 奥沙利铂作为第三代铂类制剂,具有广泛的抗肿 瘤作用,特别在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 地位,拥有明显优势,但不良反应也愈受关注,尤其外 周神经毒性作用,发生率高,同时存在剂量相关性,这 就限制通过增加剂量以提高疗效,同时可明显降低患 者生存质量。目前西医在治疗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反 应中的应用相对局限,除对症治疗,营养神经外,尚无 有效方法,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资料可以看出,中医药 在防治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反...

  • 中医药治疗小肠疝气

    中医药治疗小肠疝气

    小肠疝气.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症候多因肝气失于疏泄.小肠坠入阴囊,偏有大小,时上时下,平卧时可缩入.站立时即下坠;或因劳累久立、远行负重致气滞于下,阴囊肿胀.胀甚疼痛.少腹结滞不适.情绪易怒。心情不畅等。舌苔薄白,脉象弦。辨证属中医肝郁气滞,治疗宜疏肝理气.补中益气为主,可选方药如下: 党参15克.川楝子15克,金铃子12克,青皮6克,厚朴10克,乌药10克.肉桂5克,广木香9克 (后下),延胡索12克,槟榔15克,小茴香6克.枳实10克.木通10 克.香附9克。 上方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 次温服。 (农培德...

  • “老慢支”中医药治疗

    “老慢支”中医药治疗

    “黄药师!”老顾客骆老伯走进药店,脸上露出焦急的神情。“天气寒凉,我的‘老慢支’又发作了,吃了几天西药都不见好。咳!咳!咳!” “哦?”黄药师认真地对他说。“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老慢支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咳嗽’、‘痰饮’和‘哮喘’范畴;认为其发生与感受外邪、痰饮内聚和肾失纳气等因素有关。所以不能见咳就止,见痰就祛,见喘就平,而应...

  • 风咳、风哮理论 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 呼吸衰竭

    风咳、风哮理论 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 呼吸衰竭

    临床中,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专科就诊率达35%,应用传统理论诊治部分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等病症,疗效欠满意。 在临床上,病人表现为干咳,常呈突然发作,为阵咳、顿咳、甚至呛咳;病人表现为哮喘突然发作,痰鸣气喘,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等先兆症状,这是风哮的临床表现。为此,晁恩祥教授提出风咳、风哮理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筛选,制定“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平喘”治疗方法与方剂,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关于风咳、风哮的理论,晁...

  • 自制中医药兜治病

    自制中医药兜治病

    药兜治病是我国传统的 “内病外治”疗法之一,它是将某些中药研成粉末,以柔软的棉布做成大小能覆盖脐部的兜肚形,上面铺一层薄薄的棉花,把药末均匀撒上,经过纵横缝纫,使药末位置尽量固定,缝制好后戴在脐腹部即可。 胃痛 干姜15克,细辛、肉桂、吴茱萸各10克,共研末后制成药兜。白天兜于腹部,夜晚取下,15~20天为1疗程。适用于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通过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者。 腹泻 胡椒15克,肉桂、花椒各 20克。以上药物研成粗末,做成兜肚长期佩戴,每15天更换药物1次。每天早晨用...

  • 中医药治疗治糖尿病并发全身瘙痒

    中医药治疗治糖尿病并发全身瘙痒

      患者,高某,男,66岁,饮食失时,暴饮暴食以为常。患糖尿病12年余。曾服消渴丸、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空腹血糖波动在8.0mmo1/L左右。   2012年3月7日,出现头晕,口干渴而乏力,空腹血糖12.0mmo1/L。住院西医药治疗20天,症状有所控制,但继发全身瘙痒,皮肤颜色正常,无丘疹,上自头皮下至足尖等无处不痒,心烦不安,昼夜如此,难易入眠。曾输液抗过敏,口服西药均无良效。患者要求中医药治疗。   2012年3月28日来诊:患者精神尚好,神志清晰,语言自如,食欲尚可,因全身皮肤瘙痒而心烦不安,坐...

  • 治糖尿病中医药膳辨证方

    治糖尿病中医药膳辨证方

      1.肺热伤津 症见口渴喜冷、随饮随渴、咽干灼热、尿多色黄、舌红苔黄。治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施膳五汁饮:梨汁、荸荠汁、藕汁、麦冬汁、鲜芦根汁各若干加清水,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煎30 分钟代茶饮。   2.脾胃阴虚 症见口渴多饮、胃脘痞满、纳少腹胀、形体消瘦、舌红苔黄。治以健脾益胃。膳用磨菇炖肉:蘑菇500克,猪肉250克切片同炖,调味后食肉吃蘑菇喝汤。   3.肾阴亏虚 症见溲频量多、五心烦热、头昏乏力、腰酸疲软、舌红绛脉细数。治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膳用熟地黄粥:熟地黄30克纱布包扎,加水5000 毫升,浸泡...

  • 如何防治中暑 中医药独到方法

    如何防治中暑 中医药独到方法

    高温季节如何防治中暑,中医药有自己独到的方法。 防中暑泡中药凉茶当饮料服用,有一定防中暑的作用。可参考以下配方:金银花、白菊花各8克,淡竹叶5克,白参、豆卷各10克,藿香4克,用1200-1500毫升开水浸泡约1小时,冷后适当饮用,但阳虚之体的人应少用或不用。出汗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一般1000毫升冷开水中加0.9克食盐饮用。 治中暑轻、中度中暑,中医称为暑湿伤表感冒,以身热、汗出、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脘痞等为主要症状。可用清暑祛湿解表法,药用香薷、厚朴各5克,扁豆、鲜芦根...

  • 中医药阻断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

    中医药阻断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糖尿病肾病是其主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率也在不断升高,2001年国内住院患者回顾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34.70%。糖尿病病程在10~20年,其发生率为30%~50%,临床出现蛋白尿的患者约7年内有50%进入终末期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占糖尿病死亡率的60%。故而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前糖尿病和肾病学者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糖尿...

  • 基于ACCORD研究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基于ACCORD研究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ACCORD研究(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性行动)显示强化降糖,使血糖控制更接近正常的血糖,病人不但不能在心血管方面获益处,反而死亡率更大,显著增加病人死亡风险。另外服用药物后有各种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加重了经济负担。追溯其原因,现代降糖药物多具有以下三大矛盾:1.作用强大与治疗错位的矛盾。2.靶点多与阻断激活无选择性的矛盾。3.疾病多因性与药物专效性的矛盾。西药可使血糖快速控制,但其过度降糖导致不良后果应该得到重视。但持续高糖也可导致各种严重并发症,如何做到“高糖...

  • 让中医药更好地融入糖尿病健康管理

    让中医药更好地融入糖尿病健康管理

    日前,由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安徽省中医院牵头组建的安徽省糖尿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联盟成立,首批联盟成员单位有10所三级中医院、21所二级中医院、8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中医药健康管理即根据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糖尿病等慢性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整体状态(证候),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这种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一方面实现了个体化诊疗,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干预,防止疾病演变,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

  • 中医药调控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中医药调控糖尿病常见并发症

    糖尿病(DM)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82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5.92亿糖尿病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己超过9 240万,已居世界第一。Bax是重要的细胞凋亡因子。近年相关研究发现bax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异常,与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方面,疗效肯定。因而中医药调控糖尿病常见并发症bax表达的实验研究,将具有较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相关实验...

  •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积累很多经验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积累很多经验

      秋季是糖尿病多发和加重的时节。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积累了很多经验,包括内服中药和一些外治方法,疗效显著。入秋以后,医患都要注意血糖的波动和病情的变化,及时治疗。   当前消渴病患者以肥胖者居多,以三消症状首诊者甚少,许多病人来诊时已出现并发症,阴虚燥热已不能完全概括消渴病发病机制。   刘启廷认为气虚、阴虚、燥热是糖尿病的三大病理因素,气虚化火,伤津损液,久成虚疾,是该病的主要病机,故益气温阳重在气化,养阴勿忘祛浊,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