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焦 第10页

三焦 第10页

  • 三焦水患调理中焦 水经四布首重脾胃

    三焦水患调理中焦 水经四布首重脾胃

    众所周知,脾胃虽为后天之本,主饮食的受纳、腐熟及运化。其实,脾胃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亦起到重要的升降枢纽作用。 三焦水患,调理中焦 三焦为上、中、下焦之总称,总司人体上下之气化,为水液代谢之通路。从部位而言,心肺居上属上焦,肝肾居下属下焦,脾胃居中属中焦。上、下焦心肺肝肾功能之正常,无不与上通下达之枢纽中焦脾胃密切相关。 若脾胃虚损,土不生金,致肺气虚弱,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水液内停,或聚而成饮,或凝而成痰,甚则咳喘、癃闭及水肿,皆因土不制水所致。临证常用之六君子汤、二陈汤即...

  • 韦陀献杵第二势导引法:通调三焦
  • 什么是三焦 三焦的作用 治疗三焦病

    什么是三焦 三焦的作用 治疗三焦病

    三焦,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有人认为“焦”应当解释为“膲”,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人认为“焦”字应当解释为火,为无形之气:有人认为“焦”字应当为“樵”,也就是人体的三个区域。“三焦”是中医学中的~个重要概念,但是对三焦的概念至今仍有许多争论。实际上,中医学中的脏腑器官并不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脏器概念,而是指一组运动系统。所以关于三焦概念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 绿豆芽三焦经 清热消暑解毒利尿

    绿豆芽三焦经 清热消暑解毒利尿

    春季气候干燥,动辄就会上火。不同于夏季的“湿热”,春季上火更多是“燥热”,比如咽干疼痛、眼睛干涩、鼻腔火辣、嘴唇干裂、食欲不振等。而豆芽正具有清热的功效,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而凉拌绿豆芽更清热,适合春燥的朋友吃。 中医认为,绿豆芽味甘性凉,入胃、三焦经,主治清热消暑、解毒利尿。 营养学认为,绿豆芽不仅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尤其丰富。 给大家推荐适合春天吃的韩式凉拌菜—...

  • 神阙穴保健 固本培元通三焦

    神阙穴保健 固本培元通三焦

    肚脐名为神阙穴,又名气舍,是真气居处的宅室,具有培元固本、安神定志、舒肝利胆、益肺固肾、通利三焦、调畅经络之作用。神阙穴是胎儿生前从母体获取营养的通道。它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宫、皮肉筋,因而历来被医家视为治病要穴。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脐部的保暖,现在很多年轻女性喜穿露脐装,虽漂亮一时,但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经期,还容易导致痛经,并影响子宫的结构功能,埋下严重的健康隐患。肚脐的保健方法有以下几种: 揉按肚脐:每天早上起床前、晚上睡觉时,排空大小便,去衣袒腹,天冷时可盖上被子,全身放松,仰卧床上,两手掌...

  • 打通三焦祛暑湿

    打通三焦祛暑湿

    三伏大是暑和湿两邪当令,易形成湿阻。因此中老年人常感到胸闷,乏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苦夏。暑湿致病有四个特点:一是 “重”,有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等症状;二为 “阴”,身体阴盛则伤阳气,表现为腹泻、尿少、水肿等症状;三是“黏滞”,大便、白带多滞涩不畅,疾病多反复发作;四是 “下”,暑湿邪气趋下,出现双腿水肿等。 早在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薛生白便强调了打通三焦对于预防暑湿的重要性。三...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三焦
  • 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 中医的脏腑辨证

    胰腺疾病当属三焦疾病 中医的脏腑辨证

    关于三焦之实,历来争论不断。三焦有广义、狭义之分。笔者认为,广义的三焦是指人体的区域划分,即上焦、中焦、下焦;狭义指的是胰腑。 脏腑是根据内脏的功能特点人为划分的。《素问·五脏别论》认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一般认为,三焦亦为腑之一,因其在人体十二脏腑中最大,故又有“孤腑”之称,正如《类经》所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是元...

  • 久病体虚常“理三焦”

    久病体虚常“理三焦”

    一次,一个久病之人找我看病,脸上没有一点光泽,走路时慢吞吞的,说话声音小,有气无力的,中间还多次出现停顿,身体消瘦。 病人告诉我,自己患有糖尿病一年多了,最近到医院检查发现心脏、肾脏等器官都出现了合并症。我听后说:“中医讲久病多虚,久病必瘀。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看似各不相同,但是关系却非常密切。” 于是,我就教他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疏理三焦”,即每天早晚躺在床上,自己用手掌面自胸部推至下腹部,连续操作10遍。不久,那个病...

  •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证型特点 中医证型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证型一直是历代医家探讨的重点。本文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杜建教授对中医证型的研究介绍如下。 【中医证型研究的特点】   证与病密不可分   经过长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杜建认为证实质的研究应与病的研究有机结合。证不是孤立的症状,也不是孤立的综合征,而是概括了产生病的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是病因作用于人体之后产生的病理生理反应状态,与病密切相关。因此,证的研究应以病为基础,不能脱离病而单纯去研究证的实质。如消化性溃疡的脾虚证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脾虚证病理组织的变化、生...

  •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络穴位分布图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络穴位分布图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分布图 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主要穴位有23个,它们是关冲穴、液门穴、中渚穴、阳池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天井穴、清冷渊穴、消泺穴、膈会穴、肩髂穴、天髂穴、天牖穴、翳风穴、瘛脉穴、颅息穴、角孙穴、耳门穴、耳和谬穴、丝竹空穴。手少阳三焦经的23个穴位中,首穴为关冲穴,末穴为丝竹空穴,其中13个穴分布在上肢背面,10个分布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的关冲,沿着手臂外侧,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通过肩部,进入体内在心包处分支。一支往下到达上...

  •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 三焦总功能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 三焦总功能

    春季阳光和煦,气候温和,《黄帝内经》把胆与三焦命名为“少阳”。因为这两个脏器或者说系统中的阳气还比较弱小。人体中的阳气,中医也叫“火”,心阳叫君火,其他脏器的阳气都叫相火。所以三焦中的阳气,叫相火,这是生理的概念。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相对比较弱小,但它们阳气的运动趋势是展发的、疏泄的、布陈的,所以又和五行中的木气相应。也就是说三焦属少阳,为木行,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呢? 三焦是什么? 用中医经典的话来说,三焦是通行元气(元气就是能量)、运送水谷精...

  • 三焦脏腑问的通道

    三焦脏腑问的通道

    “三焦”一词最早出现于《黄 帝内经》。《灵枢·本输》记载,“三 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 膀胱,是孤之府”,认为三焦为六 腑之一,其分布从头至脚,无处 不管。《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 分布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 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 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 胱上口。” 现代中医学认为,三焦是 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 词,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 六腑...

  • 盛夏要灭“三焦火”

    盛夏要灭“三焦火”

    伏天是一年中暑热之气最盛的时期,也是人体内三焦之火最旺的时候。许多人在伏天会感到口干、咽痛、烧心、小便痛等,这其实都是三焦火旺的表现。 中医所说的三焦,并非指一个脏腑器官,而是用来划分人体部位及内脏的特殊概念。中医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上焦指胸膈以上,内居心、肺;中焦从胸膈至脐,内居脾、胃;下焦为脐以下,内居肝、肾、大肠、小肠、膀胱。 在饮食方面,容易引起三焦火旺的食品包括狗肉、牛肉、大葱、生姜、大蒜、辣椒、白酒、啤酒、胡椒、花椒、荔枝、桂圆、巧克力、炒花生等。另外,像油条、麻花、油饼等油炸食品都是容易...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三焦
  • 三焦膜系的形态与分布 三焦膜系与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膜系的形态与分布 三焦膜系与三焦的生理功能

    再论三焦膜系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是中医六腑之一。温病学中三焦辨证便是在三焦的基础上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 涵盖了三焦的生理功能及病机运用等, 对于温病学, 乃至中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由于三焦的历代认识存在诸多差异, 其中对三焦的实质存在的争议最大。孔光一教授在6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逐渐总结并提出“少阳三焦膜系”[1]的概念, 有助于形象、具体认识三焦的生理、病机等。但是缺乏膜系参与三焦生理、病理过程的有关论述, 本文将进一步从膜系与三焦之形态、功能、...

  • 三焦真假论治 三焦之用论三焦之形论

    三焦真假论治 三焦之用论三焦之形论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其形自古难明,而其用易彰,为体内最大的气化之腑,元气精微运转之通路,与腠理、膜原名虽异而实为一。 三焦一词最早呈现于《黄帝内经》,其作为六腑之中最大的腑,遍及人体上下表里,大无可比,主司气化故又名孤府。历代医家对三焦的知道无所适从,未形成结论。三焦有无形体一论较有争议,或曰其有名无形,或曰有名有形,现笔者对三焦之形、三焦之用与其论治做详细论说。 三焦之形论 三焦“有名无形”论 三焦“有名无形”一说出自《难经·...

  • 《伤寒论》中医三焦学说,吴茱萸汤

    《伤寒论》中医三焦学说,吴茱萸汤

    “三焦”,亦称“三膲”,是对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六腑之一。三焦学说向来最具争议,学界一向存在“有名有形”和“有名无形”的争辩。即使是持“有名有形”论者对三焦的解剖本质也无共同知道。根据现有文献,三焦首载于《黄帝内经》,尔后《难经》《中藏经》《脉经》等古籍中均有论说,但观念不尽相同。仅《黄帝内经》中相关论说也不共同,甚至相互矛盾,导致后世学者持一种或数种说法,各不相谋,各有论据...

  • 历代医家论少阳三焦 陈潮祖详解小柴胡汤

    历代医家论少阳三焦 陈潮祖详解小柴胡汤

    陈潮祖是我国著名的方剂学大家,今整理陈潮祖上世纪九十年代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系列学术讲座中的珍贵录音,节选小柴胡汤相关章节,详述少阳病主方小柴胡汤之临床应用,与同道分享,以期共勉。 历代医家论少阳三焦 少阳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包括胆囊、胆管,但手少阳三焦到底有无形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内经》和《难经》对三焦的描述各有不同,《难经》说有名无形,《内经》说有形有质。《难经·二十五难》记载:“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难经&middo...

  • 三焦与肺 三焦与脾胃 三焦与其他脏腑

    三焦与肺 三焦与脾胃 三焦与其他脏腑

    李时珍遵从《内经》基本理论,认为三焦是有名有形的一腑,具有输出营卫、布散阳气、下渗水液的功用。他还取《难经》之说,认为三焦相火发源于命门,是三焦掌管诸气的原动力。三焦通行三气,历经诸脏腑,以上中下三部分治,以下就三焦与诸脏腑联系分别讨论之。 三焦与肺 李时珍说:“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本草纲目·卷三十六·枳》,下凡引此书文,只注卷数)《难经》原有七冲门之说,自飞门始,历经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赅括整个...

  •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卫气是人体内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具有温煦肌肤、充实腠理、控制汗孔开合等多种功能,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需物质。现代医家对卫气的生成、运动形成了系统的“卫出三焦”认识,主要包括“宣于上焦”“养于中焦”“根于下焦”3个方面内容。而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卫气与三焦的关系是通过脏腑功能相连接的,而卫气生成、运动、生理功能的实现主要责之于上焦心脑的调控、肺的宣发,中焦脾胃的运化、胆气的升发,下焦肾阳的鼓动与肾阴的收纳。...

  • 气功与经络 三焦焦膜辨证论治理念

    气功与经络 三焦焦膜辨证论治理念

    筋膜与经络、三焦焦膜的研究进展 要探究筋膜与经络、三焦焦膜的关系,首先当厘清各自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传统中医认为,三焦分为部位三焦与六腑三焦。部位三焦即上、中、下三焦。《黄帝内经》对于六腑三焦的解释是:“三焦者,決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作为一个器官,是水液运行和气机运化的通道。现代医学认为,三焦焦膜的实质是以膜的形态存在的,还有学者认为三焦焦膜的实体包括胸膜、腹膜、部分消化道黏膜、筋膜等。三焦焦膜在系统膜原论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内衬于上、中、下三焦的膜,其实质是充斥在人体胸膈和...

  • 三焦首见于《黄帝内经》三焦功能 三焦辨证

    三焦首见于《黄帝内经》三焦功能 三焦辨证

    三焦首见于《黄帝内经》,有奇恒之府、三焦三部说等内涵,其中“三焦三部说”由清代医家吴鞠通发展为三焦辨证,开创了从三焦辨治温病的先河。《伤寒论》以三阴三阳辨证著称,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其中有三焦辨证的雏形,如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159条“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282条“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本...

  • 扶阳法的三焦观

    扶阳法的三焦观

    经方扶阳法对于三焦的理解与认识基于解剖学。在介绍六经的结构观时,我们讲到宏观上的半表半里包括筋膜系统和淋巴系统。筋膜系统连接着包括全身的浅筋膜、深筋膜、胸膜、腹膜以及肌腱等,将人体全身的肌肉、骨骼和脏腑包裹起来并产生相互作用,使体内及体外产生的力能够得到有效的传递。同时,肌筋膜是为细胞提供营养、维持细胞活动空间,并帮细胞传递信息的重要介质。由全身筋膜系统构成的三大空腔部位就是中医讲的三焦。 划分三焦的意义 经方扶阳法认为,由膜系统包裹形成的三个主要的相对封闭的空腔即为三焦,膈肌以上的胸腔及以上为...

  • 详论吴鞠通三焦分治大法

    详论吴鞠通三焦分治大法

    吴鞠通三焦分治系温病治疗大法,可概括为治上焦宜轻、治中焦宜平、治下焦宜重。但临证中亦要视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可拘泥,例如上焦实火,亦可取釜底抽薪的清泻法;中焦湿热内阻,也可取辛开苦降的开通法;下焦气化不行的尿闭、便阻证,亦可取轻清宣肺的提壶揭盖法。 清代医家吴鞠通概括性地总结了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即《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一观点进一步丰富了温病学说,充实了温病卫气营血辨治之不足,对温病的治疗起到...

  • 中医膜腠三焦理论的内涵

    中医膜腠三焦理论的内涵

    •三焦、腠理、膜原三者互通互会,共同组成“膜腠-三焦”系统,而该系统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表里上下的枢纽,也是气机升降、津液布散的关键通道。 •膜腠-三焦失和而致三瘀(气郁、痰湿、血瘀),久而成毒是结直肠癌的核心病机,通达三焦-膜腠则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 •中医学素来注重疾病的预防,导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运动康复方法,在防治结直肠癌及其并发症,减轻放、化疗等副作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膜腠-三焦作为气、液流行的通道,通达上下内外,联系五...

‹‹ 1 2 3 4 5 6 7 8 9 1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