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朱良春 第2页

朱良春 第2页

  • 朱良春教授治神经系统疾病经验

    朱良春教授治神经系统疾病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素以善治风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重症蜚声海内外,但对于他善于治疗脑和脊髓等神经系统疾病却介绍很少。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此类诊疗经验分次报道如下,并请同道指正。   治疗着眼于心兼及肝肾   中医之脑髓病,内涵甚广,包括现代医学之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心身医学等方面。古人对脑之功能,早有认识,如《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脑者,髓之海。”《素问·...

  • 朱良春治偏头痛案

    朱良春治偏头痛案

      本病原因甚多,但均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有关,某些患者病情极为顽固,用一般药物殊无效果,朱良春拟定了“钩蝎散”,经40多年的实践观察,疗效比较满意。组成:全蝎、钩藤、紫河车、地龙4药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3克,1日2次。一般当日可以奏效,待痛定后,每日1次,或间日服1次,以巩固疗效。   久痛入络,故使用全蝎、地龙活血通络止痛;久痛必虚,加用紫河车平补气血阴阳,又可防虫类药耗伤气血,加之钩藤可镇定止痛,本方气味平和,适用于各类顽固性偏头痛,久服不耗伤气血。   病案举例:梁某,...

  • 朱良春指导救治心肺衰竭案

    朱良春指导救治心肺衰竭案

      我们曾救治一80岁心衰男患者,因呼吸衰竭,严重缺氧,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已4个月余;肺部感染,发热不退,嗜睡神糊,多次病危通知,治疗殊感棘手。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间,笔者作为国医大师朱良春的弟子,先后两次向朱良春老师求助,一度曾转危为安,出现生机,后终因肺、心、肝、肾多脏器衰竭不治而亡。今公诸于众,供同道参考。     呼吸衰竭,严重缺氧,气管切开,吸氧,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已4个月余;肺部感染,发热汗出不退已2个月余。自2007年8月1日至9月1日历经6诊,经西药抗菌消炎,退热,洗肺吸...

  • 国医大师朱良春难治性面瘫案

    国医大师朱良春难治性面瘫案

      朱良春认为周围型面瘫病程在1个月以内仍未缓解者,为痰瘀互阻经脉;久病入络,非虫蚁搜剔不能直达病巢,常用防风、赤白芍、僵蚕各10克,制白附子8克,煎汤送服善于祛风通络的蜈蚣粉2克,每日2次,收效甚速。   若医者贪功,使用激素、电热理疗、火针、电针劫伤阴液,则需顾护阴液,重用白芍、石斛以养阴柔肝熄风。若迁延失治,病程长达半年以上,疗效欠佳,朱良春自拟“平肝祛风汤”(全蝎、僵蚕、菊花、荆芥、钩藤、石决明)内服,配合外治法,即以马钱子、白附子按2:1比例研为细粉,用伤湿止痛膏贴于地仓穴...

  • 朱良春“培补肾阳汤”治疗多种慢性杂病

    朱良春“培补肾阳汤”治疗多种慢性杂病

      ●肾中真阳是生命活动的生化之源,倘肾阳衰,肾气虚,则百病丛生。同时慢性久病,也“穷必及肾”、“久必及肾”。故许多慢性久病治疗,培补肾之阴阳,常能有显著疗效。   ●朱良春创制了“培补肾阳汤”,由仙灵脾、仙茅、山药、枸杞子、紫河车、甘草组成,治疗多种慢性杂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肾中真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中医所称的慢性杂病包括多种病程较长、体气偏虚的疾患。这些疾病在辨证论治上虽涉及的脏腑较多,但在久治不愈、缠绵难愈...

  • 朱良春教授的养生之道16个字

    朱良春教授的养生之道16个字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是国宝级人物,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虽然他现在已近97岁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朱老的养生之道,其实可以用他自己总结的16个字来概括,即: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适量运动,饮食合理。   生活规律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健康即“阴阳平衡”,疾病即“阴阳不平衡”。健康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病时,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处在一种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

  • 国医大师朱良春擅用虫药治疗疑难杂症

    国医大师朱良春擅用虫药治疗疑难杂症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潜心研究虫类药数十年,为国内较早系统研究虫类药的佼佼者。虫类药是动物药组成的一部分,形体较小,多数属昆虫类。由于它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所以历代医家都较重视。从文献记载来看,虫类药始于《山海经》、《内经》。汉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其中运用虫类药的方剂,法度严谨,寓意良深,如下瘀血汤、抵当汤(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等方,对后世应用虫类药起着示范、推动的作用;成于汉初的《神农本草经》,是总结虫类药医疗作用最...

  • 南通老中医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答疑

    南通老中医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答疑

      问题1益肾蠲痹丸的研制思路和药物配伍有哪些深意呢?   朱良春:痹证的治疗原则,不外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留者去之,虚者补之。如果初起或病程不长,风寒湿痹,当以温散、温通为正治,湿热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久病则邪未去而正已伤,久病耗伤气血津液,就多错综复杂,比如说久病多虚,久痛入络,久病亦多痰瘀、寒湿、湿热互结,如此则邪正混淆,胶着难解,不易取效。应以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为基本指导思想。   我们体会到,痹证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就是一开始初起,也要充分顾护正气。我提出“益肾壮督治其本,蠲...

  • 朱良春 由病入医 苏州求学

    朱良春 由病入医 苏州求学

    故事 诉衷情──九秩述怀 人生匆匆, 瞬已虚度九秩, 从医七旬。 医理幽奥, 上工难臻。 学海无边, 皓首穷经。 期有所得, 恫瘝在抱。 先贤心悟铸辉煌, 经典阐岐黄, 七旬孜孜求索, 宝库犹深藏。 勤读书, 多临床, 心欢畅。 杏林甘露, 遍洒人间, 夙愿以偿。 ——朱良春 朱良春,江苏丹徒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先后拜太医传人马惠...

  • 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记

    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记

    因为仰慕朱良春老先生的学识、品德、对中医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年3月,我们一行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 朱良春今年97岁,高大的身驱,略微驼背,声音因为讲课过多有些沙哑,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但仍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笔耕不辍,传道授业解惑。 从拜见朱良春,参观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以及与朱良春家人的交谈中,他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更加清晰、更加丰满和高大。朱良春不仅是一个医者、学者、师者、长者,更是一个仁者、智者,是中医药事业的领航人、传承者、发扬者。 自上世纪40年代动荡中办学,学...

  • 敬佩朱良春大医大德的博大情怀

    敬佩朱良春大医大德的博大情怀

      近日亲耳聆听国医大师朱良春对“人”字的解析,更敬佩老人家大医大德的博大情怀!   今年3月朱良春出席一个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会上形象地向在座的后学晚辈们解析了“人”字造字和书写结构,给大家以很深的教育和启迪。   朱良春说,我们一起看看“人”字该怎么写?人,首先是一个支撑的结构,可以简单地看做两个互相依靠的支撑结构,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着,故“人”要懂得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不可以有一撇没有一捺,或有一捺没有一撇,...

  • 读《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有感

    读《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有感

    品读完国医大师朱良春的一生经历,让我思绪万千,一个人在年轻时勤奋苦读,不甘落后并立志学医济苍生,学成之后不忘父亲恩师教导,舍医赠药、开业南通、创办医院、办学、讲学各地,技不私密育后人。很多人对朱老的生活经历感到很神秘,有些不大理解,有的人说是“朱良春现象”。朱老是这样回答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笔者以为在”朱良春现象”中或者说在任何有所成就者的...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朱良春教授经常能从患者的个例情况中总结经验,逐渐寻找规律,并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创新中医诊法   朱良春认为,中医学有许多理论、方法是前人摸索出来的。如何进一步探索新规律,更好地提高辨证察病的水平,是当代中医的职责。他躬身实践,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加以提高升华,颇多创见。   朱良春以“肝开窍于目”为理论基础,同时又受到《本草纲目》秦艽条下引崔元亮《海上方》用秦艽治黄疸,述其症状“目有赤脉&r...

  • 朱良春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思想

    朱良春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思想

      笔者于1977年~1986年随朱良春学医,9年中,先生的治学精神、医德医术及学术思想,影响了笔者一生。   每日必有一得   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刚毕业,就随朱良春教授到门诊,老师教诲:对病人要有和蔼的态度,仔细耐心地望闻问切,准确地辨证施治。最终讲究卓越的治疗效果。他常讲: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除了看病,他都在研究、讲学,为的是使中医薪火相传。他说做一名合格的中医要“以德服人,以术服人”,并要求做一名好医生必须要...

  • 国医大师朱良春 见证沧桑巨变 铸就大医风范

    国医大师朱良春 见证沧桑巨变 铸就大医风范

    •朱良春“逆潮流而动”选择学习中医,既不是家学祖荫,也不是父母之命,而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 •朱良春尊师重道,既有很好的继承经验,也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盘托出,到处讲座都是“干货”。 •坚持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传统,是朱良春一贯的主张,也是他取得医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 国医大师朱良春 年且百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见证了中医的历史辉煌、近代坎坷、现实作用,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巨大价值,他以自...

  • 朱良春长寿粥 食粥养生健体

    朱良春长寿粥 食粥养生健体

    朱良春长寿粥:绿豆,薏仁,莲子,扁豆各50克,大枣30克,枸杞10克 煮粥汤水的制作: 黄芪250克适量水泡20分钟,煮15分钟,沥出汤水。然后再将黄芪加2碗水煮20分钟,再加一碗水煮15分钟,两部分汤水合并用来煮粥(以上配料)。前五味洗净入锅,加黄芪水,急火煮沸后慢火炖30分钟再加入枸杞,一起再煮十分钟 以上粥量五天服用 材料是五天的量,黄芪每天的量是50克   一首诗让粥火了近千年   相传食粥的祖先是鼎鼎大名的诗人陆游,因为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食粥诗传世。诗的意思一目了然,就是说食粥养生健体,还延年益寿,甚至能...

  • 朱良春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朱良春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难能可贵的原创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中指出“突出原始创新精神,中医药学才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医学殿堂&rdquo...

  • 朱良春对急性热病的治疗

    朱良春对急性热病的治疗

      朱良春先生经典理论深厚,他好学多思,遍览群书,博采众家,善于汲取他人的经验和理论,为我所用。   博采诸家之长   朱良春首先深研经典,然后博通诸家。强调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朱良春认为不熟读经典,深入钻研,精思敏悟,通过实践,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所造诣的。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辨证的客观方法,集中体现在四大经典著作中,朱良春对四大经典及部分医学著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朱良春经典理论基础扎实,有些经典中的条文至今仍能背诵如流。   朱良春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分为四步,强调对于经...

  • 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去年年逾古稀的广东省名中医李志铭教授听说恩师朱良春教授腰部受伤,身体欠佳,心急如焚,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又有“恐高症”,要破例乘飞机去南通探望阔别20年之久的恩师,令我非常感动。   2013年圣诞节,李志铭教授带我冒着寒风,怀揣赤诚之心,专程前往江苏省南通市拜望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在朱良春子女的陪同下我们终于见到了倾慕已久的国医泰斗。朱、李二位是“忘年交”,相交有30余年,鸿雁传情,感情笃深。我是...

  • 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国医大师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以下尊称 “朱老” )善于 治疗疑难杂症和危重病, 得益于其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笔者将随朱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整理 如下。 对奇经八脉理论的学习与继承 1. 学习经典 “奇经八脉” 理论始见于《黄帝 内经》 , 分散记载了冲任督带、 阳维、 阴维、 阳跷、 阴 跷等循行、 所主病症等, 特别是在血枯病论述中提出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由乌贼骨、 茜草、 雀卵、 鲍鱼汁4 味药组成, 主治肝肾不...

  • 仁心仁术 上工大医 悼朱良春

    仁心仁术 上工大医 悼朱良春

    “朱老为中医事业殚精竭虑,躬身而行,是中医界的楷模,先生仁义仁术永存,仁爱厚德有恒。”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 惊闻恩师噩耗,学生深感痛惋。恩师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深邃高远、引领后学,实乃中医界之楷模!良师远去,春在仁心。学生诉笔追思,缅怀恩师大医风范! 2001年,在老一辈中医名家的推动和我们后学的期待下,广东省中医院发起了振兴中医事业的拜师活动——...

  • 夙所钦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

    夙所钦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1917年~2015年)是前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章次公先生早期的入室弟子,堪称是章先生诸多弟子、门人中,在学验传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医家。特别是治学、学术、诊疗等领域的传承与弘扬,影响遍及国内外。我和朱良春先生相知相识近60年,他长期在江苏南通市业医。我有一位师兄曹向平先生早年在上海的中国医学院毕业后,也长期在南通市从事诊疗、教学工作。曹师兄与朱良春先生有同窗之谊,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临床。回忆上世纪60年代,曹师兄来京参加学术会议时,曾多次向我述及朱良春先生的诊疗特色和业绩,以及他如何受到广大患者...

  • 中医界的风湿大家:朱良春

    中医界的风湿大家:朱良春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这三类患者就有1亿多人,风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对风湿病的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素问》《灵枢》《金匮要略》对于痹痛的论述,代表几千年前中医先贤的深入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但是,人们对这一类疾病的研究并没有完全穷尽。 中医界的风湿大家 中医界诊治风湿病,有很多著名医家,比如“风湿三老”“南朱北焦”等约定俗成的说法,在业界很有影响力。 &ld...

  •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学术观点(《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至今仍为指导临床实践,最有实用价值、应用最广泛的中医理论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

  •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

    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良春先生于12月13日在南通逝世,享年98岁。 朱良春1917年8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6岁入私塾,18岁拜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跟随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临诊,22岁开始行医。 朱良春擅用虫类药治疗风湿骨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有“虫类药学家”“五毒医生”之称。他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是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学习、研究、应用虫类药的...

  • 朱良春走过中医人生的十六字箴言

    朱良春走过中医人生的十六字箴言

    “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这是伴随着国医大师朱良春走过中医人生的十六字箴言,是老师章次公在他学习毕业辞行时所赠。   章次公是孟河派名医,曾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1938年自镇江来上海就学的朱良春从中国医学院毕业时,拟返乡设立诊所开业行医,临行前向老师告辞,章次公叮嘱:要谦虚谨慎,刻苦钻研,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随后将一方寿山石印章作为临别礼物相赠。老师的厚望和深情,让朱良春刻骨铭心、受益终生。   “儿女性情&rdq...

  •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一周年纪念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一周年纪念

    2015年12月13日,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走完了自己99年的人生道路,去往另一个世界,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概括他独特学术特征的“朱良春现象”,背后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原因。解读这个现象的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既是历史选择了朱良春,也是朱良春主动传承和发展了中医。 由传统奔向现代,志存高远不一般 1934年,朱良春的结核病被中医治好之后,他主动要求学习中医,做一个岐黄传人。由此,他到孟河太医马培之的后人马惠卿家做了一年学徒,马氏医学以“脉理精细”&ldquo...

  • 追忆往事缅怀先师——纪念朱良春先生百年诞辰

    追忆往事缅怀先师——纪念朱良春先生百年诞辰

    以章次公、朱良春师徒为首的师承体系被称之 为 “章朱学派” 。这一学派从理论到实践建立起新的 体系,推动中医由传统向现代演进,为患者增福祉, 为后学示门径,影响了医坛和一代代学人。转眼朱 老师辞世已年余,兹择片断记忆略加整理,谈谈对 章朱学派的认识,藉作对朱老师百岁诞辰的纪念。 1 超前思维 朱老师晚年曾多次对我们说 : “章次公的许多 学术见解具有 ‘超前性’ ” [1 ] ,在当时或不为一般 人理解,甚至遭到非议,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已...

  • 祝贺《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出版

    祝贺《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出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温长路   适逢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诞辰100周年、仙逝两周年之际,中南大学出版社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一书,可谓是对大师最具意义的纪念。全书约300万言,分为医理感悟、临证治验、用药心悟、常用虫药、医案选按、杏林贤达、薪火传承、良春小传、养生益寿、访谈选录等10卷,比较系统地再现了大师做人、教人、救人的光辉人生历程。通过这部书,人们仿佛看到了大师与人交往中那呵呵带笑的面容、读书著述时那孜孜不倦的精神、教书授徒中那殷殷关...

  • 再谈朱良春现象

    再谈朱良春现象

    大约在25年前,为恭贺朱良春先生从医六十周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王立教授曾写道:“深感先生在中医学术领域中的大家风范,博采百家,自成系统。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平生所处,偏于东南一隅。故我尝语友人:‘当今中医居地区一级,而影响及于全国者,朱老一人而已。’”这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从1956年毕业实习起跟师朱良春,承蒙老师指导,获得当时毕业成绩总分第一名。后又蒙老师厚爱,我被分配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