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 第16页
-
面部发热病 中医药治案
发热一症包括全身发热和局部发热,虽为常见之症,但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故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跟师戴天木教授,目睹其治愈两例面部发热病人,今总结如下。 案1 江某,男,22岁,2010年11月22日初诊。患者一周前拔右下智齿后即感右侧面颊部、耳后、颈胸部发热不退,伴咽痛,夜间体温38℃,次日微减,经西医消炎治疗三天后无明显改善。现口苦,咽干,口中有异味。舌红,中根部苔薄黄,边有齿印,脉数,左细右弦。辨为邪在少阳阳明,化火伤阴,立少阳阳明两解、养阴透热之法。方以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5...
-
杜光明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持续高热病案
侍诊恩师杜光明主任医师多年,常见一些西医束手之疑难疾病,经杜师诊治后云开雾散。杜师尤擅运用小柴胡汤,近期以该方为主治疗一例西医诊断不明之持续高热病案,患者服用中药后体温很快下降至正常,血WBC指标恢复正常,现介绍如下。 病案实录 裔某某,女性,26岁。不明原因持续高热、伴头痛24天。2014年1月9日无明显诱因发病,体温逐日升高,最高时达39.60℃,头痛以两侧为甚。社区医院按感冒治疗多日无效。昆明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WBC达14.8×109/L,中性粒细胞为76.4%,X线胸片及...
-
温热病血分证后期 邪伏阴分治法青蒿鳖甲汤
【 邪伏阴分 】 临床表现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精神倦怠,舌质红少苔,脉细略数。 病机分析 本证乃温热病血分证后期,热邪大多已解,而阴液未复,余邪未净,深伏阴分之候。夜热早凉,是指夜间低热,清晨即退,昼日不发热。这是因为,人体卫阳之气昼行于表,夜入于里,阴分本有伏热,阳入于里则阴不制阳,故入夜则身热。清晨则卫阳之气由里出表,故热退身凉。因邪不在表,其身热虽退,而热邪仍伏阴分,不从表解,故热退无汗。邪在阴分而不在脾胃,故饮食能进。但热邪内伏,水谷精微被其所耗,不能充养肌肤,故虽能食而形体...
-
高热温热病 高烧不退烦渴多饮 白虎汤
高热大渴多见于各种温热病中,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和大量汗出同时出现,伴见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脉洪大有力,中医称之为阳明经热盛。 中医学认为,引起高热大渴的病因为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迫津外泄,属气分实热,因热邪炽盛,故见壮热面赤,内热熏蒸,迫津外越,则见大汗出,热灼胃津,则见烦渴引饮。常以《伤寒论》之白虎汤治疗。 组成 生石膏100克,盐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 功用 滋阴降火,清热生津。 主治 高烧不退,出汗较多,烦渴多饮。 组方依据 阳...
-
温热病真阴耗损 加减复脉汤由复脉汤
【 真阴耗损 】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唇焦,心悸不宁,神倦欲眠,甚则神昏,或见耳聋舌强,舌质绛而干,脉虚大或迟缓结代。 病机分析 本证乃温热病后期,邪气深入下焦,损伤肝血肾精,而致真阴耗损,虚热内生,邪少虚多之候。因其邪少虚多,乃阴虚而生内热,故一般呈低热。夜间卫阳之气入于里,则阴不制阳更甚,故其身热夜甚于昼。阴分之虚热必循阴经而发散于外,而腧穴即虚热外散之途径。手厥阴心包经之劳宫穴在手心,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在足心,阴分虚热由手、足心腧穴外散,故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阴亏...
-
指端放血治热病
分布于手指端的穴位,一般都为所循经脉的井穴,在井穴点刺放血,可以治疗一些热病。一般点刺前,必须先洗干净手,将三棱针 (也可用缝衣针)消毒备用。先将所选井穴周围用手搓揉至发红发热,然后用另一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使之出血,可用手指挤压出血部位,以助出血,为的是让热随血而泄。最后将血擦拭干净即可。 一般上火引起的咽喉红肿热痛,可以取少商穴 (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 0.1寸)点刺放血。胃火上炎引起牙龈肿痛、出血等,取商阳穴(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点刺放血。心火旺盛燥扰心神导致的心烦胸闷、心悸等不适.可以选少冲...
-
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的认识
薛生白用药独具巧妙之处在于将熄风止痉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熄风止痉药物既可走肌表分消湿热,又可疏肝解郁,还可活血通络,一药四用。故其选用地龙和诸藤,同时发挥熄风止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功,值得认真学习研究。 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鉴别等方面都做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方名、病机、诊断、治法、方义、鉴别六个方面的分析,对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同道对该条文的重视,从而促进临床诊治湿热病水平的提高...
-
湿热病证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湿热病证与脏腑相关理论探究 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改变, 湿热病证的发 病率逐年增多, 因其湿热胶着、 缠绵难愈, 故成为医患 的共同难题 [1 ] 。因此, 从藏象理论出发探讨湿热病证 与脏腑的相关性, 对于发展湿热理论、 指导临床治疗多 有裨益。 以下将从脏腑功能失调内伤湿热、 湿热导致脏腑 功能失调两方面来论述, 探讨其湿热与脏腑的关系。 1 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热 1. 1 内生湿邪 内生湿邪是水液代谢输布障碍引起 的病理产物之一。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需多个脏腑的多种生理功能相互协调,...
-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刘英锋从六经辨治湿热杂病特色验案举证 刘英锋教授, 曾先后师承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 生先生、 经方大家陈瑞春, 秉承先师病因病所病机 三维一体之辨证思想, 不拘伤寒温病学说之争, 融六 经、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之法于一炉, 以应治临床疑 难杂病, 极具特色。 其擅长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 证, 疗效独到, 特此介绍。 理论基本观点 首先, 刘教授认同明代柯琴的著名论点: “仲景 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不专为伤寒一科” 。 即六经为人 身本有, 外感之风寒热湿燥火, 甚至内伤之情志饮食 劳,...
-
热病治疗 中医广泛参
中医的发展和热病是分不开的。汉代的张仲景、金代刘完素以及清代的叶天士,都是治疗热病的大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凡是有大的瘟疫流行,中医药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论上世纪50年代的乙脑流行,还是2003年的非典,中医药都彰显了风采。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热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参与的比例越来越少,什么原因呢?其中有政策方面问题,也有我们中医自身的问题,国医大师路志正常教育我们,中医要想发展,要靠我们自己。有许多感染性疾病,现代医学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努力冲上去,不能畏缩不前。 一位发热病人,自述...
-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今年5月一部新书《中医湿热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本书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编著,我和庄爱文博士任主编,此书已初步完成了中医湿热病学的构建,也引发了对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思考。 建立中医新学科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科的不断建立,当然这种新学科的建立,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更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所能完成的。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有关成果,分析其已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
-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为历代医家所研究和论述,不仅能以病的形式出现,如湿温病、暑湿病等;而且能以证候的形式出现,如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等。湿为阴邪,阻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且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水液得热则蒸腾为湿,弥漫三焦,且易耗伤津液。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湿热结合,难分难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难度。研究表明,临床上如流行性感冒、湿疹、胃肠疾病、肝胆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和膀胱疾病等均与湿热有关[1]。不论湿热病以何种形式出现,抓住病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