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汤药 第2页

汤药 第2页

  • 常见煲汤药材的功效

    常见煲汤药材的功效

      陈皮:调中理滞、顺气消痰、宣通五脏。   田七:又名三七,止血、散瘀。   枸杞子:又名杞子,益精明目、润肺清肝、滋肾益气。   淮山:补脾肺、清虚热、固肠胃。   银耳:滋阴养胃、润肺生津、养颜,不含胆固醇。   木耳:补气血、润肺止血,对动脉硬化有疗效。   南杏仁:又名甜杏仁,润肺平喘、生津开胃、润大肠。   北杏仁:又名苦杏仁,去痰宁咳、润肠。   北芪:又名黄芪,补血、补脾益气、壮筋骨。   花旗参:益血补脾肺。   党参:补脾补气、生津益气。   沙参:养阳润肺、益胃生津、清热。   高丽参须:补气...

  • 从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谈开去

    从桂枝汤药量比例变化谈开去

    王俩宜 湖南平江县南江镇博爱中医门诊部 《伤寒论》在强调药物配伍同时,对药物用量亦有颇多斟酌,在相同的药物组成中,用量不同,产生的效应有别,治疗的病种亦各不相同;反之,不同病证用药量或药物间的比例不同,即使同一病证,因证情轻重不同,其药量或药物配伍比例亦不相同,这一规律在《伤寒论》中被充分体现。 兹就桂枝汤药量比例增减变化和所治病证分析如下。 桂枝汤分析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

  • 自煎汤药注意事项

    自煎汤药注意事项

    煎前浸泡半小时 煎药前,最好先将中药浸泡半小时以上。注意水一定要浸没过药材,才能使其充分吸收水分,煮出药力。此外,浸药应用冷水。例如茯苓、芡实、麦芽、山药等药材含有淀粉,若用热水浸泡会使淀粉结块,影响药效。 煎煮时注意加盖 加盖可以使中药煎透,节省煎药时间。尤其是含有挥发成分的中药,如薄荷、荆芥、紫苏等均宜加盖煎煮,且要求短时间煎好,以免有效成分大量散失,降低药效。一些滋补药物,如熟地、人参、鳖甲等的煎煮时间较长,也宜加盖。 如果煎煳应倒掉 如果把汤药煎煳,应该倒掉弃用。因为即使加水再煎,药...

  • 煲汤药材打包卖 不同体质有讲究

    煲汤药材打包卖 不同体质有讲究

      又到了喝进补靓汤的时节,挑选一些能滋补又增味的药材一同煲煮是两广人的饮食习惯了。为此,有商家看中商机,将常用的一些煲汤药材打包成一小袋,方便市民购买和食用。   但是,煲汤药材与食物和人的体质的搭配,都是很有讲究的,不可盲目选购。      年轻人爱买现成汤料   记者在南宁市一些菜市场了解到,每到秋冬季节,除了现成调好味的粉状或膏状的锅底料很好卖之外,药材料包也是很畅销的。   在官塘菜市里,记者拿起一袋“清炖虫草鸡”问老板:“这个买的人多吗?”老板表示&ldq...

  • 天麻其实不补虚 汤药冷藏不宜超1周

    天麻其实不补虚 汤药冷藏不宜超1周

      天麻其实不补虚 天麻有平肝息风、通络止痛和祛风除湿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平肝镇痉,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目光、天旋地转、面色潮红等症和因风痰引起的眩晕有良好疗效。而有些人常把肝阳上亢的眩晕和气血虚弱、阴虚津少的头晕目花混为一谈,把服用天麻后眩晕症状减轻的现象当作是“补虚的作用”所致,是“对症下药”,从而认为凡是眩晕均可用天麻。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补益药的确具有补虚扶弱的功能和治疗人体气血不足的作用,表现为一是能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二是能增强体质。但这两方面的作用...

  • 煎汤药的窍门

    煎汤药的窍门

    许多老人对于喝汤药治病情有独钟,认为是调补身体的好方法。但您知道吗,煎小药的时候,煎煮的工具和方法关系到中药汤剂的药效,会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以下几个方面应加以注意。 煎药器具 煎煮中药最好用沙锅,因为沙锅材质稳定、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也不太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千万不能仙用铁锅、铜锅、铝锅。 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以洁净、无污染为原则,深井水、山泉水、自来水均可。加水多少一般根据目测判断,加水量以浸透药物,并超过药面 2~...

  • 喝汤药 分温度

    喝汤药 分温度

    许多人都习惯于趁热喝中药汤剂,其实,并非所有汤药都需要趁热喝,有不少汤药是要放凉了再喝的。汤药趁热喝还是放凉喝与疾病的属性等有一定的关系。中医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大致分为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好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放至30℃—37℃时再喝。但是像治疗风寒感冒、发散风寒的中药汤剂,就应液热服,这样才能借助热儿,助约祛除风寒。并且服这类汤剂后,还需要喝些热粥、热水,以助药力。而服用清热解毒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汤剂,则需要冷服,这样效果更好。一般可以遵循治热...

  • 症状多选中医汤药

    症状多选中医汤药

    一提起吃中药,如今人们会首选中成药,它不仅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而且口感更好。可您知道吗?喝传统的汤药虽然麻烦,却是对症下药,更有针对性。 汤药是将炮制加工后的各种中药材,中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巧妙配伍后所配成的药剂,加上水置于有盖的煎药器具内,在火上加热,利用水滚沸煎熬而取其有效成分的液体制剂。中医治病的基本程序是辨证、立法、处方,也就是常说的辨证施治,它是中医的“灵魂”。患同一种病的几个病人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候,一个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证候又会随时变化。因而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

  • 看中医就是喝汤药 众人眼中的中医

    看中医就是喝汤药 众人眼中的中医

    人们到医院找中医看病,都是开方、抓药,拎着一包包中药回家熬制是天经地义的事。看了中医没开药,等于挂号费白花了。其实喝汤药只是中医多种治疗手段的一种。 众人眼中的中医 现在中医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是毕业之后能从事本专业的越来越少了;开大方的中医是越来越多,真正能使用寥寥几味经方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诊断上借助现代仪器的中医越来越多,能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诊断的医生越来越少了;…… 中医怎么了,中医自己也病了吗?在这里我们不探讨中医自身发展所出现的问题...

  • 汤药煎30分钟即可

    汤药煎30分钟即可

    许多老年人治病爱喝汤药,煎汤药的火候应该如何把握呢? 中药煎煮历来强调火候得宜,正如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说:“火候失宜,则药无功”,且强调说“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武火即急火,文火即慢火。实际火力大小与水量、时间密不可分,如祛风解表药,一般气味芳香,极易挥发,这时要求水量不要过多,火力要大,煎煮时间短,这样煎出来的药汁气味芳香,发汗解表作用就强,服后能迅速奏效。而滋补调理药,一般质地比较坚韧或黏腻(以根、茎类为多),一时不易煎出有效成分,这时就要求水量...

  • 喝汤药别一味去渣

    喝汤药别一味去渣

    生活中,有些人喝中药时,往往会将药液多次过滤,以求除“渣”务尽。殊不知,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中药汤剂所含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溶液、胶体、混悬液和乳浊液的混合体。中药汤液在放置后温度降低,常会有许多沉淀物产生,这些沉淀物不宜去掉,因为它不一定是无效成分,而很多正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 中药多用水煎煮,某些难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往往不可能完全溶解,因此静置后会有沉淀析出。如甘草与黄连共煎多半苦味消失,同时产生沉淀。又如穿心莲内酯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化合物,用水煎煮,其提取率本身就很低,假如又将其...

  • 佛印妙对苏小妹汤药带出灵感来

    佛印妙对苏小妹汤药带出灵感来

    一天,苏小妹生病了,哥哥苏东坡为她煎药,可巧,佛印和尚来访苏东坡。苏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和尚饮茶聊天,竟然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送药。 苏小妹见哥哥和佛印和尚闲聊,很久没送药过来,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以“葫芦”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的脾气,知道她生气了,连忙为她去送药。佛印可就苦了,既挨了骂,还要对下联,但思来想去,一时难以答对。忽然,抬头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

  • 药膳药粥 补汤药茶药酒

    药膳药粥 补汤药茶药酒

    近日,由中医专家陈永灿及其团队编写的《经典文化与本草食养全民读本》系列丛书出版。丛书包括《鉴古诗品药膳》《鉴古诗品药点》《鉴古诗品药粥》《鉴古诗品补汤》《鉴古诗品药茶》《鉴古诗品药酒》,是一套难得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精品。 药 膳 《鉴古诗品药膳》一册,从50首古诗词中引发出100首药膳处方:韦应物的“九蒸换凡骨”与黄精肘子、黄精蒸鸡,辛弃疾的“故人今又寄当归”与当归炖乳鸽、当归虫草鸭,苏东坡的“红点冰盘藿叶鱼”与藿香炒鸡蛋、藿...

  • 汤药里的母爱

    汤药里的母爱

    小时候我感冒时,母亲总会去屋后山上扯些中草药,煎汤后叫我服下,常常不多时日便痊愈。 记得六岁那年,某天,母亲见我坐在那一动不动,放下手里的活赶紧过来关切地问我:“娃,你这是怎么了?”我说:“妈妈,我肚子好痛!”母亲二话没说,就从填土边扯了一把泥鳅串,捣烂,让我吃下去。我尝了一点,感觉难以下咽,不肯吃。母亲十分着急对我说:“你不吃,肚子里就会长虫子,吃了它,虫子就会消失。”因为担心像母亲所说的那样,我鼓起勇气一口吞了下去。三两个小时之后...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