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 第8页
-
一味垂盆草治疗肝炎 民间屡试不爽之验方
垂盆草为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垂盆草的全草,味甘、淡、微酸,性凉,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化痈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小便短赤、痈肿疮疡、痢疾、淋证、湿疹、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病症,是一味药源广泛、价廉物美之良药。 一味垂盆草治疗肝炎,为民间屡试不爽之验方。余治疗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以及各种癌症肝转移者,均喜用之,对控制症状,降低谷丙、谷草转氨酶有殊效。鲜品疗效最好,每日可予50~150克或更大些煎水恣饮,若无鲜品予干品30~60克亦可。唯单味煎服疗效不易巩固,需随症合以它药为是。...
-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与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关系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由肝炎病毒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的 一种慢性、进行性、 弥漫性肝病, 随病情发展, 不同程度的影 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1] 。 肝脏作为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 在内 源性和外源性脂质代谢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 。 故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所导致的肝脏生理功能受损, 可能影响人体 脂质的正常代谢。 本病的中医证候类型纷繁复杂, 通过《肝炎 肝硬化常见证候要素辨识标准》的制定, 总结出血瘀、 阴虚、 湿 热、 气滞、 气虚、 阳虚、 水停7种病性类证候要素 [3] , 有利于简化 中医证候与客...
-
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二方
一方:茵陈、板蓝根、虎杖、车前草各 20克,栀子、黄芩、茯苓各10克,大黄5 克。 加减:胸脘痞闷者,加枳壳10克,木香8克,砂仁(后下)4克;胁肋疼痛者,加川芎、元胡各10克;谷丙转氨酶增高者,加垂盆草2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阳黄),中医辨证为热重于湿型,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腹胀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二方:茵陈、车前子、薏苡仁各20克,猪苓、茯苓、苍术、白术、泽泻各10克。 加减...
-
辨治病毒性乙型肝炎 分急慢性期
病毒性肝炎属中医肋胁痛、肝气郁滞、肝胀、阳黄、胁胀、阴黄、虚劳等范畴。典型症状: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消化道或全身症状,如乏力、纳减、恶心、厌油、发热及黄疸,肝肿大、肝区痛,巩膜及皮肤黄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实验室检查,将有助于乙型肝炎的确诊。 急性期 1.无黄疸型本型多由饮食不慎,或湿热内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成;冶法初起以清热化湿、疏肝解毒为主。方用蒲公英18~ 30克,土茯苓12克,秦皮9 克,白花蛇舌草30克,广郁金9克,制大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随证加减:湿重者加苍术9克;热重者加黄芩9 克...
-
李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李延教授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二、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9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名中医, 第一批全国名中医, 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50余年, 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 临床经验丰富, 对中医辨证论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临床疗效显著。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 引起, 感染周期在半年以上者, 具有传染性强、传染途径多样化、致病率高等特点, 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范畴。现今全球大约有2.4亿人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每...
-
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脾肿大的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肝脾肿大乃湿热疫毒内袭营血,病久阻于肝脾之络,气机阻滞,瘀血内留,痰浊阻络,日久为积,而成“肝积”。 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部分患者肝细胞功能损害较轻,然而脾脏较肿大,其原因或既往曾反复外感、多次发烧,营卫失和,或因脾气亏虚、胃失和降,长期腹胀便溏、纳差、消化不良因致运化失职,精微不化反生痰瘀,内积而成脾脏肿大。所以在治疗上,第一要强调注意保养,第二要根据病因各异采用不同的方药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疗效。对于多数慢性肝病肝脾肿大者,治宜疏肝健脾、养阴活血、益气和胃,常用中...
-
运用升降散治疗慢性肝炎病案
升降散最早见于明代张鹤腾所著的《伤暑全书》,但是运用发挥最大的却是清代的杨栗山,后世医家对此方的推崇是与杨栗山的发挥分不开的。 升降散全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4味药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升清降浊,使体内气机得畅,身体正常的机能得到恢复,效果明显。其治疗疾病范围也经后世医家有所发挥和创新。 本方升清降浊,对于机体代谢失常引起的气机不畅、痰浊阻滞、气滞血瘀均有很好的疗效。具体症状可有胸闷腹胀、头晕失眠、乏力、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情致抑郁等。而升降...
-
乙型肝炎伴痤疮案辨证
乙型肝炎以湿热瘀毒为致病因素,湿热疫毒蕴结肝经血分、肝胆疏泄不利为本病病机关键之所在。本病具有以下两特点:其一,初伤在气,久必入血,病在气分较少,在血分者尤多。其二,病位在肝脾。肝气郁结则血瘀,脾运不健则湿滞,无论是由脾及肝,或由肝及脾,都具有明显的肝脾两脏的症状。 本病治宜清热解毒化湿,疏肝利胆化瘀。药用柴胡、黄芩、绵茵陈、黄连、法半夏、瓜蒌皮、石见穿、夏枯草、丹参、赤芍等。疫毒重者,可加白花蛇舌草、白英、龙葵;湿邪重者加猪苓、泽泻、通草等。另一方面,本病常为湿热瘀毒交结,久必耗伤肝阴,损及脾气,表现为...
-
黄疸型肝炎中医治方的应用
茵陈蒿汤临床应用八步法分析 茵陈蒿汤功能清热利湿退黄。该方由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组成,主治中焦湿热蕴结,入于血分引起的谷疸。其中大黄、栀子清热燥湿,茵陈蒿利湿退黄,药后小便通利而黄疸消退。现代临床中,该方用于治疗湿热蕴结、波及血分的各种以黄疸为主症的疾病,如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以及血分湿热引起的非黄疸性疾病,如多种皮肤病、崩漏、阴道炎等。 (一)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现代应用 茵陈蒿汤在《金匮要略》治疗的谷疸相当于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
-
周仲瑛治疗重型肝炎案二则
案一 沈某,男,14岁,学生。1992年7月24日入院,1992年9月3日出院。两旬前开始感觉乏力,纳差,食量较正常减少一半,恶心厌油,上腹饱胀隐痛,尿色黄似浓茶,面目皮肤黄染逐渐加深,经当地医院治疗病无好转,昨来本院血查肝功能异常,谷丙酶(ALT)520u/L,麝浊(TTT)8u,总胆红素(TSB)362.52 μmol/L收治住院。以往无肝炎史。查体:T 37.℃,P88/分,R22次/分,BP 17/8kPa,神萎,皮肤深黄,巩膜呈金黄色,肝肋下2cm,剑下3cm,质Ⅱ°,轻压痛,叩痛...
-
肝炎后肝硬化案 用一贯煎,当归六黄汤,鳖甲煎丸三方加减进退
李某,女,37岁。患者1981年曾患乙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经治疗1个多月后,各项化验恢复正常后出院。1986年始觉上腹部不适,神疲乏力倦怠,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硫酸锌浊度、γ球蛋白等升高,B超示肝脾肿大,肝光点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晰,某传染病医院以诊肝炎后肝硬化住院,好转出院。近因神疲肢软,倦怠乏力,牙齿出血,口苦而黏,求治于中医。诊其面色苍白带灰,黯然无泽,略消瘦,颈部有蜘蛛痣,无肝掌,下肢不肿,舌苔薄腻,脉细弦。此肝虚血瘀,气不摄血,治拟柔肝和血摄血。方投:黄芪30g, 丹参24g,生地3...
-
病毒性肝炎 五味子降转氨酶
五味子降转氨酶是通过现代药理学验证过的,《中药大辞典》就有单用五味子粉降转氨酶的记载。20世纪60~70年代曾风行一时,如今通过中医临床观察,有些降酶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五味子的性味和功能主治不宜于实证,所以,用五味子降酶忌用于实证患者。 从病因证候来看,病毒性肝炎的转氨酶升高与湿热稽留密切相关。在急性期,数值越高反应出湿热邪毒越重,慢性期多为正气已虚,余邪未净,湿邪留恋。湿为阴邪,其性黏腻,而五味子恰好是一种滋阴助湿的药物,既不利湿又不泄热,其酸敛助湿,性温助热,使湿热交固难解不得宣达,造成邪毒内...
-
传染性肝炎(秘方数:15)
本病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急性期和慢性期之分,病程在半年内恢复者为急性肝炎,超过半年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则为慢性肝炎。小儿急性肝炎也有黄疸型和无黄症型之分。无黄疸型,仅表现为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黄疸型者,则更有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赤,部分还有发热等症。慢性肝炎又有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之别。小儿慢性肝炎亦多为乙型肝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迁延型者多表现神疲乏力,食欲减退,胁痛等症;活动型者还多有腹胀,腹泻,低热不退,或性情急躁,口干唇燥,夜寐分惊,胁下症块及皮肤出现蜘蛛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