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第182页
-
记全国名老中医安徽中医药大学徐经世
“高官百姓,传诊千家,一样眉慈目善;难症风寒,调理百草,多能药到病除。”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经世老中医的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幅笔法遒劲的字,这是一位病人撰写所赠,是病家对徐经世的由衷赞扬,也是其医德医术的真实写照。 徐经世年过八旬,从事中医临床60年,所接诊治疗过的病人数以万计。每每与病人谈及徐经世,莫不交口称赞,无不为他的德术与高风亮节所折服。 徐经世是公认的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全国第二、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指导老...
-
党和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
编者按:2012年11月8日,刊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韩洪洪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述论——《从存废之争到走向复兴》。该文回溯了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歧视和排挤,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前10年中国共产党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历程。时隔1年,今天本版将韩洪洪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述论刊出,以冀读者对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是如何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给中医药事业指明前进道路的历史有一个完整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药事...
-
中医学要按自身规律发展
中医学的积累、传承和发展与西方医学的覆盖、更新、发展道路不同。从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消失,我们是否能从中得到一点警示:中国医学还得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走自己的路。我们这一代人只能为中医学大厦添砖加瓦,不能拆砖卸瓦,更不能偷梁换柱。既不能用硬方法摧毁,也不能用软方法戏说。我们有责任用心仔细地爱护它,保护它,传承它,发展它。 中医学是古老的传统医学,而在世界医学史上,古老传统医学却不仅仅只有中医学。要深入地研究中国固有的传统医学,我们还应当从世界古代医学史的高度审视中医学,从中国医学发展史的角度思考中医学的...
-
优秀中医科普读物的三要素
专家 简介:毛德西,男 ,69 岁,河南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受、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临床工作近50年,近年来在诊病之余,还研究中医养生保健。 近年来,在大小书店及报刊亭内,中医科普读物及医药科普报刊琳琅满目,这对提高百姓的养生保健认知无疑是有益的。但翻开细阅,形式雷同、内容空洞者多,而通俗易懂、实用新颖者少。其中原由,与作者的中医知识与文化素养有密切关系。有的作者,从未给病人扎过针拔过罐,却在那里讲解针灸养生;有的从未把丈脉看过病,却在那里讲中医的...
-
中医情 中医梦 中医人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对中医的看法,从批判中医到走近中医,到今天的捍卫中医。虽然中医走过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但仍以其独特的临床疗效彰显其顽强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医林,成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今天,我们感悟中医“情、梦、人”。 中医情 “情”能给予人们温暖的感觉,让人体会到幸福、愉快。譬如说,父母平时点点滴滴的关心,让我们体会到亲情;朋友的帮助让我们体会到友情;中医给予了我们健康实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我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她给予了我太...
-
影响中医院发展的因素
目前,影响中医院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当前亟待破解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耕文化影响顽强 中医药学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文化是在农业自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形成的,以家族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小规模农耕现象为特征。这一基因遗传给中医药学后,主要反映为以家庭宗族为行医单元,以祖传庭训为授受手段,维护本家(医)道尊严,使中医走上秘而不宣、门派林立、理论割据、学人相轻之路,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农耕文化意识,在当今特别是基层中医院里还大有市场:疏于会诊,三级医师查房难以形成制度,病案讨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