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湿 第2页
-
风团性皮损,荨麻疹,隐疹,凉血燥湿方药
马某,女,34岁,2009年6月26日初诊。 全身反复性红斑、风团伴剧烈瘙痒多年,加重1周。患者每年夏季出现风团性皮损,在西医院诊断为“荨麻疹”,每服西药皮损即消,停药即发,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四肢散在性红斑、风团,遂来就诊。查:颜面(以额部为主)、四肢深红色风团样皮损,部分皮损互相融合成斑块。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纳可,夜寐欠安,便秘,舌红苔黄,脉细。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中医诊断:隐疹(血热夹湿)。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凉血燥湿。药用:地肤子15,连翘15,生地15,苦参1...
-
小儿腹泻 中医诊断脾虚泄泻 治法燥湿止泻
汪受传,1946年生,男,汉族,江苏东台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现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项目审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型医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主编出版《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临床研究》《国际标准化英文教材·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学术著作35部,承担完成国家科...
-
产后恶露淋漓 燥湿止带治方
黄某,25 岁,干部,1991 年12月14日初诊。 1991 年 11月9目足月分娩,产后恶露淋漓持续近40日干净,继出现带下量多,稀稠不一,腥臭,日换纸垫2~3次,无阴痒。乳汁稀少,腰脊胀坠,纳便尚正常。曾经妇科检查无特殊发现。面色眦白,形体赢弱,舌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带下量多。 辨证:脾肾阳虚,湿浊下注。 治法:温肾健脾,燥湿止带。 处方:补骨脂10克,党参2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黄柏10克,苍术6 克,忍冬藤lO克,炙甘草6克。4剂,每日 l剂,水煎服。 二诊(1991年12月18日...
-
阴痒 燥湿止痒汤治之多获立竿见影之效
阴痒,是妇女常见的多发病,症见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者,亦称“阴门瘙痒”。主要机理有虚、实两个方面。因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外阴失养而致阴痒,属虚证;因肝经湿热下注,带下浸渍阴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以致阴痒,为实证。临床上以后者多见。余常用燥湿止痒汤治之,多获立竿见影之效。 方药:土茯苓30克,槟榔10克,苦参、忍冬藤、车前草、地肤子、当归、白芍、黄柏、苍术、白鲜皮、土槿皮、川椒、百部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煎煮取液,外洗阴部,或坐浴,早...
-
肛周湿疹 苦参燥湿汤熏洗
苦参燥湿汤熏洗对肛周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肛周湿疹是指肛门周围皮肤或黏膜发生的感 染性疾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 肛周皮肤红肿、潮湿、瘙痒、疼痛、水疱及渗出 等 [1- 2 ] 。肛周湿疹发病时瘙痒时作,因病损部位较 为隐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3 ] 。西医治疗 本病多以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类药物为主,虽短 期内效果不错,但不良反应较多 [4 ] 。中医治疗多 采用中药外洗、熏蒸、口服等方法,疗效显著且 不良反应少 [5 ] 。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1...
-
肛门湿疹治宜清热燥湿 临床用五倍子外洗治疗
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皮损呈多形性,具有剧烈瘙痒、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以中老年人多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聚集,蕴酿成毒,浸淫皮肤,下注而成。治宜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临床采用五倍子洗剂外洗治疗,疗效较好。 方法:取五倍子、蛇床子各30克,紫草、土槿皮、白藓皮、石榴皮各15克,黄柏、赤石脂各10克,生甘草6克。将上药置于纱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入锅中,加水5000毫升,煎至3000毫升,取出布袋,将药汁倒入盆中,趁热熏洗,每次洗20~30分钟,每天2次,3天1剂药。轻者连洗7天左右可愈,重症需洗1~...
-
胃脘冰凉 治当健脾益气清热燥湿
孙某,男,65岁,1986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胃脘冰凉感5年,加重2年余。患者经常感胃脘冰凉,近2年加重,不敢食凉物,若食一二口就感胃脘冰凉加重,必须喝大量热开水,或喝些酒才能缓解。此外,近2年还感头凉,不分寒暑都得戴帽子才能入睡,伴畏寒,易困乏,易感冒,腹较胀,咽唇干,口渴喜热饮。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沉弦寸弱。 病机与治则:湿热内蕴,经络阻滞,阳气不布;治当健脾益气,清热燥湿,温经通络。 处方:党参30克,苍术12克,石膏30克,车前子20克,知母15克,元参15克,厚朴12...
-
燥湿通络 郑益民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方
湖北名医治血栓性静脉炎(湿热阻滞)方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苍术、黄柏、生地、赤芍、鸡血藤各lO克,泽泻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可用于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辨证属湿热阻滞型。临床症见患者起病较急,患部红、肿、热、痛,可见索条状肿块,有明显压痛,或伴发热,白细胞增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创方者:郑益民 湖北名医治血栓性静脉炎(脉络瘀阻)方 处方: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当归、苦参各10 克,茵陈、赤小豆、薏苡仁、金银花各30克,泽泻8 克。 用法:水...
-
燥湿运脾平胃散 健胃助消化抗溃疡
平胃散出自宋代宋周应的《简要济众方》,且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是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剂,主治由于湿困脾胃,气机运行受阻所引起的脘腹胀满,食少无味,呕恶吞酸,肢体困重,昏昏欲睡,大便稀溏等症,其人舌苔白腻而厚,脉缓或滑。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枢,主运化水谷津液。其中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性喜燥而恶湿。胃属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湿邪滞留于中焦,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下注于肠道,则常多自利,治之当燥湿以运脾,行气以和胃。 方中...
-
燥湿和胃 刘元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
名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不和)方 处方:白芍20克,蒲公英、黄芪各15克,海螵蛸、连翘、薏苡仁、白术各12克,炙甘草、桂枝、茯苓、厚朴、白及各10克,丁香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调和脾胃。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胃不和型。症见食欲不振,胃脘饱胀,上腹疼痛,泛泛欲吐,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创方者:刘元华 名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运失健)方 处方:炒门芍、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炙甘草、桂枝、木香、陈皮、佛手、大枣各6克,生姜3克。...
-
黄连大苦大寒 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配对详解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连珠而色黄,故 名”。(《本草纲目》),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 燥湿,泻火解毒,除疳安蛔。 本品大苦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不仅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 临床用于治疗温热中阻,温热泻痢,温热疮毒等温热证;而且尤善清心 胃二经的火热,适用于心经实火、胃火上炎、肝火犯胃、血热妄行等实 热病证。因其味苦性燥,为泻实火,解热毒之要药,亦常用于火盛成毒 之发疹发斑、痈肿疮毒、热毒下血、耳目肿痛诸症。此外,本品还有除 疳杀蛔、燥湿健胃之...
-
陈皮药膳健脾燥湿
陈皮是柑桔等水果的果皮经干 燥处理后所得到的干性果皮,是一 味常用的中药。桔皮干燥后可放置 陈久,故称陈皮。 中医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 人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 痰、降逆止呕等功效,适用于脾胃气 滞、胸腹满闷、呕逆食少、倦怠乏力、 大便溏薄、咳嗽痰多等症。现介绍几 则陈皮食疗方,供选用。 一、陈皮豆蔻鲫鱼羹陈皮10 克,草豆蔻8克,鲫鱼1条(约0.5公 斤),生姜4片,胡椒粉6克。鲫鱼去 鳞、鳃、内脏,洗净。草豆蔻研粉后放 入鲫鱼肚内,陈皮浸软,生姜洗净, 一起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旺火煮 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