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燥湿 第2页

燥湿 第2页

  • 风团性皮损,荨麻疹,隐疹,凉血燥湿方药

    风团性皮损,荨麻疹,隐疹,凉血燥湿方药

    马某,女,34岁,2009年6月26日初诊。 全身反复性红斑、风团伴剧烈瘙痒多年,加重1周。患者每年夏季出现风团性皮损,在西医院诊断为“荨麻疹”,每服西药皮损即消,停药即发,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四肢散在性红斑、风团,遂来就诊。查:颜面(以额部为主)、四肢深红色风团样皮损,部分皮损互相融合成斑块。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纳可,夜寐欠安,便秘,舌红苔黄,脉细。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中医诊断:隐疹(血热夹湿)。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凉血燥湿。药用:地肤子15,连翘15,生地15,苦参1...

  • 小儿腹泻 中医诊断脾虚泄泻 治法燥湿止泻

    小儿腹泻 中医诊断脾虚泄泻 治法燥湿止泻

    汪受传,1946年生,男,汉族,江苏东台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现任国家级重点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项目审评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型医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主编出版《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临床研究》《国际标准化英文教材·中医儿科学》等教材及学术著作35部,承担完成国家科...

  • 肥胖汗出症 健脾燥湿清利湿热

    肥胖汗出症 健脾燥湿清利湿热

    健脾燥湿 清利湿热 本型患者多体型肥胖,且平日嗜食肥甘辛辣之物或有高脂血症,湿邪内蕴日久化热,湿热郁阻中焦,气机不畅,宣泄失常,内迫营阴而发为汗出。症见身重疲倦,纳呆或善饥,汗出油腻而黄,舌红,苔黄腻,脉滑等症。治当益肺健脾、清热利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典型病例 患者,男,38岁,体型肥胖,血脂超高,联合降压不达标,嗜食肥甘辛辣之品,2010年3月10日初诊。 自诉 动则汗出2年余,屡治不愈,汗出依旧。诊见:动则汗出、汗黏、发黄染衣,身重疲倦,口黏口苦,咽中痰多,纳呆,大便稀...

  • 产后恶露淋漓 燥湿止带治方

    产后恶露淋漓 燥湿止带治方

    黄某,25 岁,干部,1991 年12月14日初诊。 1991 年 11月9目足月分娩,产后恶露淋漓持续近40日干净,继出现带下量多,稀稠不一,腥臭,日换纸垫2~3次,无阴痒。乳汁稀少,腰脊胀坠,纳便尚正常。曾经妇科检查无特殊发现。面色眦白,形体赢弱,舌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带下量多。 辨证:脾肾阳虚,湿浊下注。 治法:温肾健脾,燥湿止带。 处方:补骨脂10克,党参20克,茯苓10克,陈皮5克,黄柏10克,苍术6 克,忍冬藤lO克,炙甘草6克。4剂,每日 l剂,水煎服。 二诊(1991年12月18日...

  • 阴痒 燥湿止痒汤治之多获立竿见影之效

    阴痒 燥湿止痒汤治之多获立竿见影之效

    阴痒,是妇女常见的多发病,症见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者,亦称“阴门瘙痒”。主要机理有虚、实两个方面。因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外阴失养而致阴痒,属虚证;因肝经湿热下注,带下浸渍阴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以致阴痒,为实证。临床上以后者多见。余常用燥湿止痒汤治之,多获立竿见影之效。 方药:土茯苓30克,槟榔10克,苦参、忍冬藤、车前草、地肤子、当归、白芍、黄柏、苍术、白鲜皮、土槿皮、川椒、百部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煎煮取液,外洗阴部,或坐浴,早...

  • 肛周湿疹 苦参燥湿汤熏洗

    肛周湿疹 苦参燥湿汤熏洗

    苦参燥湿汤熏洗对肛周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肛周湿疹是指肛门周围皮肤或黏膜发生的感 染性疾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 肛周皮肤红肿、潮湿、瘙痒、疼痛、水疱及渗出 等 [1- 2 ] 。肛周湿疹发病时瘙痒时作,因病损部位较 为隐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3 ] 。西医治疗 本病多以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类药物为主,虽短 期内效果不错,但不良反应较多 [4 ] 。中医治疗多 采用中药外洗、熏蒸、口服等方法,疗效显著且 不良反应少 [5 ] 。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1...

  • 肛门湿疹治宜清热燥湿 临床用五倍子外洗治疗

    肛门湿疹治宜清热燥湿 临床用五倍子外洗治疗

    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皮损呈多形性,具有剧烈瘙痒、病程缠绵难愈的特点。以中老年人多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聚集,蕴酿成毒,浸淫皮肤,下注而成。治宜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临床采用五倍子洗剂外洗治疗,疗效较好。 方法:取五倍子、蛇床子各30克,紫草、土槿皮、白藓皮、石榴皮各15克,黄柏、赤石脂各10克,生甘草6克。将上药置于纱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入锅中,加水5000毫升,煎至3000毫升,取出布袋,将药汁倒入盆中,趁热熏洗,每次洗20~30分钟,每天2次,3天1剂药。轻者连洗7天左右可愈,重症需洗1~...

  • 燥湿健脾治癫症方

    燥湿健脾治癫症方

    处方:防己、萆薜、茯苓各12克,苍术、黄柏、当归、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各8克,甘草4 克,生姜8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化痰开窍,燥湿健脾。 主治:癫症,中医辨证为痰湿困脾型,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喃喃自语,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黄正峰...

  • 胃脘冰凉 治当健脾益气清热燥湿

    胃脘冰凉 治当健脾益气清热燥湿

      孙某,男,65岁,1986年3月26日初诊。   主诉:胃脘冰凉感5年,加重2年余。患者经常感胃脘冰凉,近2年加重,不敢食凉物,若食一二口就感胃脘冰凉加重,必须喝大量热开水,或喝些酒才能缓解。此外,近2年还感头凉,不分寒暑都得戴帽子才能入睡,伴畏寒,易困乏,易感冒,腹较胀,咽唇干,口渴喜热饮。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沉弦寸弱。   病机与治则:湿热内蕴,经络阻滞,阳气不布;治当健脾益气,清热燥湿,温经通络。   处方:党参30克,苍术12克,石膏30克,车前子20克,知母15克,元参15克,厚朴12...

  • 燥湿通络 郑益民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方

    燥湿通络 郑益民治疗血栓性静脉炎方

    湖北名医治血栓性静脉炎(湿热阻滞)方 处方: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苍术、黄柏、生地、赤芍、鸡血藤各lO克,泽泻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可用于治疗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辨证属湿热阻滞型。临床症见患者起病较急,患部红、肿、热、痛,可见索条状肿块,有明显压痛,或伴发热,白细胞增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创方者:郑益民 湖北名医治血栓性静脉炎(脉络瘀阻)方 处方:桃仁、红花、生地、赤芍、当归、苦参各10 克,茵陈、赤小豆、薏苡仁、金银花各30克,泽泻8 克。 用法:水...

  • 治疗多寐案 燥湿培土化痰湿 急宜固摄精气神

    治疗多寐案 燥湿培土化痰湿 急宜固摄精气神

    张恩树是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任氏“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二代传人。业医50年,临证喜用经方,自创时方,长于内科疾病的治疗。笔者有幸侍其左右,收益良多,现将吾师治疗多寐案三则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燥湿培土化痰湿 赵某,男,63岁。患者多寐欲卧3月余,日趋严重,胸闷,纳差,痰多,恶心,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查脑电图未见异常。证属痰湿困脾,脾阳不振;治以燥湿培土,以化痰湿。处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炒苍术10克,川厚朴10...

  • 久泻宜燥湿

    久泻宜燥湿

    慢性腹泻日久不愈,常见于体质较弱的老年人。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腹痛,排少量黏液或血便,反复发作为特征。久泻病因多为寒湿之邪较盛,因此治疗上以温阳除湿为主。 可用大黄、干姜、党参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取药末3克,放入肚脐中,以填平肚脐为度。然后在肚脐上放置一片厚约0.5 厘米的生姜片,并用针在姜片上扎几个孔。将艾条点燃后在生姜片上温灸,每次10 分钟,每天1次。 大黄利湿,干姜、党参温阳健脾除湿,加之艾灸的温热作用,可加强治疗功效。 (华军)...

    精品偏方 2024-03-08 8 0 久泻燥湿
  • 燥湿运脾平胃散 健胃助消化抗溃疡

    燥湿运脾平胃散 健胃助消化抗溃疡

    平胃散出自宋代宋周应的《简要济众方》,且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是治疗湿滞脾胃证的基础方剂,主治由于湿困脾胃,气机运行受阻所引起的脘腹胀满,食少无味,呕恶吞酸,肢体困重,昏昏欲睡,大便稀溏等症,其人舌苔白腻而厚,脉缓或滑。 《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中枢,主运化水谷津液。其中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性喜燥而恶湿。胃属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湿邪滞留于中焦,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邪下注于肠道,则常多自利,治之当燥湿以运脾,行气以和胃。 方中...

  • 燥湿和胃 刘元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

    燥湿和胃 刘元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

    名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不和)方 处方:白芍20克,蒲公英、黄芪各15克,海螵蛸、连翘、薏苡仁、白术各12克,炙甘草、桂枝、茯苓、厚朴、白及各10克,丁香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调和脾胃。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胃不和型。症见食欲不振,胃脘饱胀,上腹疼痛,泛泛欲吐,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创方者:刘元华 名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运失健)方 处方:炒门芍、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炙甘草、桂枝、木香、陈皮、佛手、大枣各6克,生姜3克。...

  • 清热燥湿行瘀 治口腔扁平苔藓

    清热燥湿行瘀 治口腔扁平苔藓

    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莪术、川芎、水蛭各 12克,黄连6克,红藤、丹参、蒲公英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行瘀。用于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中医辨证属湿热瘀积型。症见口腔黏膜损害以充血糜烂水泡为主,皮损处灼热疼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创方者:戚清权...

  • 清热燥湿和胃汤

    清热燥湿和胃汤

    陶汉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自然基金课题多项。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从医40余年主要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温病学亦研究颇深。 组成:黄连、栀子、枳实、竹茹、木香、草豆蔻各1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 功效:清热燥湿,健脾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酸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证属湿热阻滞脾胃者,...

  • 秋燥湿热轻证自拟一代茶方

    秋燥湿热轻证自拟一代茶方

    燥邪与湿热,本是一对矛盾,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吗?笔者观察,秋冬之际,中原地区此类患者并不鲜见。 事实上,古人对此类病机错杂、矛盾的疾病已有认识。清代俞根初《感证辑要》明确提出“肺燥脾湿”之论。秋燥湿热的形成与目前环境、饮食习惯关系较大。秋冬之际,北方地区多干燥少雨,且雾霾较重,这是燥邪产生的基础;目前人们饮食偏于油腻、辛辣,此易助湿生热,这是湿热产生的根源。燥邪侵袭,最先伤肺;湿热内生,易困脾胃。故患者一方面有干咳、口咽干燥、舌少津等肺燥津伤表现,另一方面又有口黏腻,胃纳差,...

  • 路志正临证思考提出燥湿互济的学术观点

    路志正临证思考提出燥湿互济的学术观点

    路志正燥湿互济学术观点初探 路志正 ( 1921—) ,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国 医大师,著名中医药专家。行医 70 余载,擅治内科杂症, 学验俱丰,创造性地提出了 “北方亦多湿”的观点。著有 《医林集腋 》《中医湿病学》等专著,崇尚脾胃学说,提倡 人以胃气为本,治病注重调理脾胃,提出 “持中央,运四 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等学术思想。 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 与燥、湿相关的疾病逐渐增多。燥邪致病易伤津 液,多从口鼻...

  •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阴阳合一的复杂有机整体,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健康人被称为“平人”(《素问·调经论》)或“阴阳和平之人”(《灵枢·通天》),其标志是“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实现的前提于外是要做到天人合一,正邪相安;于内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在各自履职尽责的同...

  • 推荐一款洋葱的燥湿解方

    推荐一款洋葱的燥湿解方

    研究发现,洋葱对预防“富贵病”颇有益处。洋葱含有黄尿丁酸,可使细胞更好地利用糖分,从而降低血糖。洋葱还含有前列腺素,可扩张血管,减少外周血管阻力,促进钠的排泄,使血压下降。洋葱中的二烯丙基硫化物,有预防血管硬化、降低血脂的功能。洋葱含有檞皮质类物质,在黄醇酮诱导下,所形成的配糖体有利尿消肿作用。这些对肥胖、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症的预防有益,与洋葱的燥湿解毒功能是一致的。 以下推荐一款洋葱的燥湿解方。 原料:高粱米、薏米各100克,南瓜100克,洋葱100克。 制作:将高粱米...

  • 余国珮“燥湿为纲”学说的理论渊源 论中医四诊

    余国珮“燥湿为纲”学说的理论渊源 论中医四诊

    新安医家余国珮“燥湿为纲”学术思想探析 余国珮, 字振行, 号春山, 清代婺源沱川 (今江西婺源) 人, 著有《医理》一卷, 《婺源余先生医案》 (简称《医案》) 一卷, 《痘疹辨证》二卷等。余氏认为:“万病之源, 皆以燥湿为本, 化阴化阳为变, 若医者能察其变而治之, 则内外诸症可尽之”。又言:“盖言医必先明理, 明其理而能知治病之法, 并可悟却病之方”, 故静心钻研, 力学笃行, 著成《医理》, 将易、道、医之理论融会贯通, 并创...

  • 八纲辨证,疏于燥湿——燥湿阴阳辨证方法构建刍议

    八纲辨证,疏于燥湿——燥湿阴阳辨证方法构建刍议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确立于《伤寒杂病论》, 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的证治框架, 而“八纲辨证”这一名称是近些年来才确立的概念, 但其内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则早在《黄帝内经》《汤液经法》及更早的文献中就有多处详细的论述,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病中更是无处不贯穿着八纲的内容, 可以说《伤寒论》才是“六经辨病”与“八纲辨证”相结合之典范。之后王执中、方隅、张介宾、张三锡、程国彭、徐大椿等医家对“八纲”都有各自的发...

  • 黄连大苦大寒 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配对详解

    黄连大苦大寒 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配对详解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连珠而色黄,故 名”。(《本草纲目》),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 燥湿,泻火解毒,除疳安蛔。 本品大苦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不仅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 临床用于治疗温热中阻,温热泻痢,温热疮毒等温热证;而且尤善清心 胃二经的火热,适用于心经实火、胃火上炎、肝火犯胃、血热妄行等实 热病证。因其味苦性燥,为泻实火,解热毒之要药,亦常用于火盛成毒 之发疹发斑、痈肿疮毒、热毒下血、耳目肿痛诸症。此外,本品还有除 疳杀蛔、燥湿健胃之...

  • 燥湿除寒用草果

    燥湿除寒用草果

    啦果别名草果仁、草果子,全株 均有辛香气味。主产于云南、广西、 贵州等地。炖煮牛羊肉时,加入一味 草果,既清香可口,又驱避腕臭。草 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 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 品,是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事 实上,草果还是一味传统中药材。 草果辛温,入脾胃经,善于温 中、行气、燥湿,具有振脾I;U,行气止 痛的作用。《中华本草》载,草果燥湿 除寒,祛疾截疟,消食化积。治疟疾, 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 痢,食积。现代研究也表明,草果具 有调节胃肠功能、降...

  • 陈皮药膳健脾燥湿

    陈皮药膳健脾燥湿

    陈皮是柑桔等水果的果皮经干 燥处理后所得到的干性果皮,是一 味常用的中药。桔皮干燥后可放置 陈久,故称陈皮。 中医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 人肺、脾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 痰、降逆止呕等功效,适用于脾胃气 滞、胸腹满闷、呕逆食少、倦怠乏力、 大便溏薄、咳嗽痰多等症。现介绍几 则陈皮食疗方,供选用。 一、陈皮豆蔻鲫鱼羹陈皮10 克,草豆蔻8克,鲫鱼1条(约0.5公 斤),生姜4片,胡椒粉6克。鲫鱼去 鳞、鳃、内脏,洗净。草豆蔻研粉后放 入鲫鱼肚内,陈皮浸软,生姜洗净, 一起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旺火煮 沸后,...

  • 草果:燥湿除寒 健胃散邪

    草果:燥湿除寒 健胃散邪

    草果,在宋、明、清等古代和近现代的许多中医药著作中均有收载,在古代的《饮膳正要》和当代的《新饮食本草》等食疗本草中亦有记载。其来源于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为主产区。 草果味辛香,其性温热,功能燥湿除寒,为脾胃寒湿病证的较常用药,主要用于寒湿内阻之脘腹胀痛、痞满、呕吐、泄泻、疟疾、瘟疫、食积不化等症。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斑秃等疾病的中药治疗中,也经常用到草果。 草果主含挥发油,油中含桉油精、香叶醇、柠檬醛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胃溃...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