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同 第4页

同 第4页

  • 表里同治发热案

    表里同治发热案

    李某,女,60岁,2011年8月19日初诊。 病史:8年前秋季无诱因发热,最高至40摄氏度,曾住院全面检查未明确,入冬后自愈。此后每年夏秋之交必发热,服解热镇痛药汗出热可暂退,数小时后再起,体温多在38至39摄氏度之间,持续2月左右,天冷自愈,又曾多次住院检查,排除感染、结核、风湿、肿瘤等疾病。曾有两年服藿香正气胶囊有效,后又无效。20天前再次发热,服布洛芬胶囊、藿香正气胶囊无效,转求中医。刻诊:发热恶寒(体温:38.7摄氏度),肌肉酸痛,腰痛,下肢困重,不服用退热药则无汗,纳差,口黏腻,大便易干,近2日...

    精品偏方 2024-03-08 16 0 发热
  • 肺肠同病急治标 挽救病患于危难

    肺肠同病急治标 挽救病患于危难

    基本资料 郭某,女,60岁,退休人员,2020年2月6日入院。既往有胆囊结石手术史、急性胰腺炎病史。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1月23日出现发热、咳嗽,次日就诊,胸部CT提示“双肺外带片状磨玻璃影”,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阿比多尔口服等治疗后无好转。1月28日出现气促、乏力加重,仍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7.1℃~38.5℃,遂于急诊留观治疗,吸氧下血氧饱和度最低80%,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2月4日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经治疗,症状改善不佳,于2月...

  • 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论述

    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之处论述

    温病与伤寒均为外感病,但因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二者又有很大区别。因此,搞清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掌握温病学是非常必要的。   伤寒,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他包括了外感寒邪而发病的伤寒,也包括外感热邪而发病的温病。因此,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即温病隶属于伤寒。如《素问·热论》所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显然是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

  • 暑热袭人 名同效异 清暑益气

    暑热袭人 名同效异 清暑益气

    暑热证多在夏秋季发病,“暑”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外感因素,但其本质离不开湿和热,故有“暑多挟湿”之说。暑邪虽属外感六淫之一,但与其他邪气袭人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暑邪直入气分,不形成表证。 暑热袭人,汗出伤津,热不去,湿仍在,津已伤,且气随津脱,这是暑邪伤人的常见病机。病证中湿热是因,气虚和津伤是果。因此,治疗暑热证,当以清热、化湿、益气生津为主。 中医药名方用于防治中暑的方子很多,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清暑益气汤。然而,以“清暑益气汤&rdqu...

  • 温病亦称瘟疫 表里证期 表里同病

    温病亦称瘟疫 表里证期 表里同病

    温病,即温热病,亦称瘟疫,属现代医学之传染病,如流感、流脑、麻疹等,其临床诊治以卫气营血辨证分期。 表证期 邪在卫分,以肺卫症状为主,为温热病之初期阶段。 表寒 症见发热轻、恶寒重、苔薄白、脉浮紧。方选荆防解表汤加减:荆芥9g,生姜9g,防风9g,大枣5枚,水煎服。 表热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方选银翘散加减:银花15g,连翘15g,薄荷6g(后入),荆芥穗 4.5g,淡豆豉9g,淡竹叶9g,苦桔梗9g,牛蒡子6g,芦根 15g,水煎服。兼咳嗽者,可加桑叶9...

  • 听力减退 耳鸣耳聋同时并见 辨证论治

    听力减退 耳鸣耳聋同时并见 辨证论治

    耳鸣是患者在耳部或头 颅内感到的一种声音。耳聋 是听觉系统的传音、感音功 能异常所致听觉障碍或听力 减退。耳鸣、耳聋往往同时并 见,二者辨证论治基本相同, 均可分五型治。 1.风热侵袭型:证见耳 胀耳鸣,听力下降,头痛恶 寒,发热口干,舌淡红,苔薄 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 散邪宣窍。方用银翘散加减: 银花、连翘、芦根各15克,桑 白皮、荆芥、淡豆豉、牛蒡子、 菊花、桔梗、石菖蒲、蔓荆子 各10克,竹叶、升麻、薄荷、 甘草各6克。 2.肝火上扰型:证见耳如 雷鸣、生气加重,耳胀耳痛, 头痛眩晕,目红面赤,口苦...

  • 三脉同诊救危症

    三脉同诊救危症

      患者邵某,男,63岁,农民。2009年3月21日上午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呆滞不语,约十分钟后又似乎清醒,而回家休息,时而烦躁,时而抑郁,渐至神志欠清,先后前往多家中西医院住院治疗,诊为“重症病毒性脑炎”,予抗病毒、抗感染、降颅压,经10多天治疗无效,且阵发性角弓反张,呼叫不休,而予以抗癫痫(多次注射镇静剂巴比妥类药物),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与对症治疗,未见效,意识障碍加深。4月3日,湘雅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劝其家属放弃治疗。4月11日,延请湖南省名中医、常德市第二中医院吴忠文前往家中诊治。诊见:...

    秘方方剂 2024-03-07 20 0
  • 从痰瘀同辩看中医临床辩证用药的思想

    从痰瘀同辩看中医临床辩证用药的思想

      痰指“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途的病理产物;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黄帝内经》对痰瘀相关的理论和治疗已有论述。在生理上,阐明了津血同源的相互关系。如《灵枢•痈疽》中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在病理上,也体现了痰浊瘀血的相关性。《灵枢•百病始生》说:“...

  • 相反药同用治验甚众 今仅选验案一则

    相反药同用治验甚众 今仅选验案一则

      中医治病十分重视药物的合理配伍。《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相反为七情之一,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张子和《儒门事亲》载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历代大多...

  • 逍遥丸与加味逍遥丸原来是不同的

    逍遥丸与加味逍遥丸原来是不同的

    成分区别 逍遥丸是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甘草、白术、生姜、甘草组成。当归和白芍能养血补肝;当归可散肝醒脾;白芍可以柔肝,二药为方剂中君药。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和中为方剂中臣药,柴胡能疏肝解郁为佐药,薄荷清肝散郁除热、干姜温胃而和中为使药。这些药物配伍使逍遥散具有疏肝健脾和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郁血虚、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食不疲乏、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 加味逍遥丸由柴胡、栀子(姜炙)、牡丹皮、薄荷、白芍、当归、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组成。方中柴胡苦、辛、微寒,疏...

  • 四逆散与四逆汤名似功不同

    四逆散与四逆汤名似功不同

    有朋友五更腹泻,就医后,遵医嘱服四逆散,病愈。朋友听闻中药有“四逆散”与“四逆汤”之说,便询问药师,两者是否同一种药?药师提醒,四逆散与四逆汤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药,药名虽一字之别,药效却差之千里,应避免误服。 四逆散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组成。柴胡疏解肝郁,芍药养血敛阴,枳实行气散结,炙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综合四药,四逆散具有疏肝理脾、调畅气血的功效,常用以治疗肠胃不和、肝脾气郁所导致的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

  • 不同出处的“二妙散”成效

    不同出处的“二妙散”成效

    在中医史料记载中,有很多不同出处的“二妙散”,其成效各不相同。 出自《丹溪心法》的二妙散:炒黄柏、米泔浸炒苍术,各15g。共为细末,每次3~9g吞服,每日2次。既可做汤剂,也可做丸剂。具有清热燥湿之功,主治湿热下注,筋骨痛苦,两足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热痛;下部湿疮,小便短赤;湿热带下,淋浊等。 出自《绛囊撮要》的二妙散:蒲黄(炒黑)、海螵蛸等量,为细末,涂患处,主治舌肿出血。该方蒲黄具有凉血活血,祛瘀止血之功,炒用下降活血之力,意取凉血之效,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等成...

  • 两张活血方 临证用不同

    两张活血方 临证用不同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个逐瘀汤,活血化瘀法已经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两张名方,常被后世医家加减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乍一看,似乎两方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在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见他在辨为有瘀血证时,最多用的就是这两张方剂。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疗瘀血阻滞胞宫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为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但在跟诊过程中发现,老师运用此方,上可治疗声带结节,下可治疗子宫肌瘤等病,几...

  • 酸枣仁是治疗不寐的妙药 生熟异治生熟同治

    酸枣仁是治疗不寐的妙药 生熟异治生熟同治

    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三经,功能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常用于虚烦不寐,惊悸多梦,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等病证的治疗。《神农本草经》将酸枣列为上品,言:“主心腹寒热,邪结气聚,四肢酸疼,湿痹。久服,安五脏,轻身、延年。”最早记载酸枣仁组方应用的是《金匮要略》,书中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张仲景所用为生酸枣仁。熟枣仁多指炒制酸枣仁,早在《太平圣惠方》就有记载:“炒令香熟”。《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用的是炒酸枣仁,炒酸枣仁根据...

  • 脚气不同于脚气病:附药方

    脚气不同于脚气病:附药方

    大家经常听到脚气和脚气病,有些人以为这是一种病,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即可。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脚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足癣,是一种趾间皮肤浅部的真菌传染性皮肤病,脚气的皮肤损害有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脚气常发生在潮湿多汗的趾间,伴有剧痒、臭味、浸渍发白等,脚气以中青年为主,21— 40岁占64%,工人、农民发病率较高。脚气与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春夏发病占85.7%,也就是说春夏季是脚气的高发季节。脚气患者最忌搔抓,搔抓不仅促成了真菌向手及身体其他部位的传播,更为细菌的感染提供了机会。 无论哪一型脚气都...

  • 同为养阴 秋冬又各有讲究

    同为养阴 秋冬又各有讲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为养阴,秋冬又各有讲究。秋季燥气当令,最易伤肺,养阴需先润肺。 身:做做润肺操“” 秋天人体内阳气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身体的柔韧性和四肢的伸展度都不如夏季,所以秋季运动不宜太剧烈。大家有空可以做如下3组动作,滋养肺气。 第一步:两手抱头,回旋俯仰10次,可疏通颈部及胸背部经脉,促进血液循环,增进肺的生理机能。 第二步:两手交叉置头上,左右摇曳身子10遍,可去关节间风湿寒邪,治疗肺脏诸疾。 第三步:两手拍脚胫(小腿前外侧)10遍,可开胸膈、利肺...

  • 答美国同行“体质变了,针灸强度是否也该变”之问

    答美国同行“体质变了,针灸强度是否也该变”之问

      2013年8月22日刊登了美国科罗拉多洲Alohawellness诊所杰弗里·丹先生《想问中国针灸同行一个问题——体质变了,针灸强度是否也该变?》的文章,拜读后思考再三,深感作为一名经百年师承家传,从业二十余载之执业中医针灸师有必要对此问题做出回答。   首先,“体质变了,针灸强度是否也该变”之问,古人早已有答案。《灵枢·根结》记载:“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灵枢&mi...

  • 养生要与修为同步

    养生要与修为同步

      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所著的《颜氏家训》被誉为“中国家训之祖”,也是诸多家训中影响力最大的著作。《颜氏家训》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共有七卷,二十篇,其中第十五篇“养生”中的许多内容及见解,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提出健康养生七大基石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2年发表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的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笔者仔细翻阅了《颜氏家训》的养生篇之后惊讶地发现,该书作者在十几个世纪之前便已经提出...

    养生秘方 2024-03-07 16 0 养生
  • “秋乏”如同点了你的睡穴 不可不解

    “秋乏”如同点了你的睡穴 不可不解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在这夏秋交替的季节,“秋乏”如同点了你的睡穴,不可不解。 “秋乏”是夏天欠下的“债” “秋乏”是什么?简而言之,这是你夏天时健康“欠费”,秋天时才“充值”。作为惩罚,老天爷便让你哈欠连连,疲倦不堪。 谁的身体都不是铁打的。经过一个炎夏的折腾,身体消耗了太多的能量,却很难得到及时补充。于是到了秋天,身...

  • 祛暑清热的同时 要注意扶阳

    祛暑清热的同时 要注意扶阳

    夏季最热的“三伏天”已经到来,三伏天喝五花茶、清补凉水清热解毒祛湿。广东省中医院传统医学中心主任医师韦芳宁博士提醒大家,在祛暑清热的同时,不过一定要注意扶阳。 三伏是全年气候最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阶段。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即阳气全在身体表面,病邪容易乘虚而入。如果防暑降温过度,贪凉食冷,易致体内阳气衰落。如果人体长期生活在空调制造的冷环境里,则易损伤人体的“卫表之阳”和“肺阳”,易...

  • 大自然是身心的共同归宿

    大自然是身心的共同归宿

      大自然是万物生灵的伊甸园,也是人类子子孙孙的洞天福地。古往今来,人们从大自然获得赖以生存的丰富资源,亦在大自然领略万千景象,获得美感、愉悦、安全、放松、宁静、平和、活力等积极体验。对于久居钢筋水泥城堡的现代人来说,亲近自然可以称之为一种回归本能,这种本能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心灵上的“思乡病”,产生焦虑、浮躁、厌倦、疲乏、缺失等负性体验,及时回归自然如同回到家中,将会给生命注入全新活力和动力。   “人与自然”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早在2200多年前的马王...

  • 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质养生”

    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质养生”

    日前,人体体质学家史宗山指出,人的体质可分为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腻滞质、晦涩质和正常体质。每一种体质有不同的饮食、用药、养生方面的宜忌,相同的食物、药物用在不同体质的人身上,作用效果大相径庭。因此,需要针对每个人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质养生”。 燥红质:饮食调养上应清淡 燥红质即中医的阴虚质,其特征是: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头晕眼花、五心烦热、饮不解渴、喜冷饮、耳鸣聋、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在饮食调养上应清淡,要少吃肥腻、辛辣燥烈的食品,如姜、葱、蒜、辣椒等...

  • 不同季节 有不同的养生大要 顺天时而避外邪

    不同季节 有不同的养生大要 顺天时而避外邪

      节气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一年分作四季,每季三个月均有三气三节,每月月首为节,月中为气。一年凡二十四节气,反映着物候特征,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与节气变化生息相关。四季递嬗,五行运转,六气更迭,直接影响人体生命节律的调节。倘若自然变化违反常度,必将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转,造成功能节律紊乱,正气下降,阴阳失调,极易感邪致病。所以,中医常将节气与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和转归,以及养生等密切联系起来。   《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认为肝主春、心...

  • “夏养”和“夏治”同样重要

    “夏养”和“夏治”同样重要

    7月13日迎来了今年头伏,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也揭开了大幕。陕西省中医医院呼吸科还专门在入伏当日做了冬病夏治的义诊活动。记者现场了解到,做过冬病夏治的大多数患者都觉得疗效不错,但也有不少第一次贴敷的人想更多的了解冬病夏治。 不治已病治未病,在我们古城西安已被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人所接受。 现场: 冬病夏治贴敷受追捧 当日上午8点刚过,几位老人就早早来到活动现场。61岁的吴女士家住宝鸡眉县,这次辗转坐了几小时的汽车赶到省中医院。吴女士被支气管哮喘折磨了很多年,直到两年前,她到省中医来做敷贴,效果特别好...

  • 津液同源

    津液同源

    夏天气温高,人体要维持正常的体温,就要消耗比平时多的津液,津液储存相对较少,属于热盛伤津;如果一次出汗太多,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由于“津液同源”,人体会自动从血液中抽吸津液,导致“津枯血燥”。津液和血液都少了,脏腑就开始“闹罢工”了,气血不受脏腑的约束,就不按正常的顺序流动,反过来四处乱闯,引起眩晕、视物旋转、抽搐等症状。由于这不是感受自然界中的外风,症状却像自然界的风一样急骤、多变,因此被称为“内风”。 要想不让内...

    养生秘方 2024-03-07 16 0 津液
  • 谈中医不同辨证方法 针灸的运用

    谈中医不同辨证方法 针灸的运用

    纵观中医药学发展史,各个学科共同的理论基础均是经络理论,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针灸学仍停留在以单一经络辨证指导临床的阶段,甚至陷入了重腧穴轻辨证轻手法的不利局面。虽然,经络辨证体系在诊查和治疗本经病与表里经病时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但随着现代人群疾病的日益复杂化,经络辨证体系在疾病的定位及传变顺序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笔者认为,中医内科学所运用的八纲、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都是基于经络理论发展起来的,并达到了非常完善的状态;因此,在针灸临床中借鉴和使用这些辨证论治理论,具...

  • 俞平伯非同寻常的人生态度“养生之道”

    俞平伯非同寻常的人生态度“养生之道”

    俞平伯是当代著名的红学专家,生于1900年,卒于1990年。他一生历经坎坷,最终以91岁高龄辞世,这得益于他以下非同寻常的人生态度和别样的“养生之道”。 心态平和,随遇而安。 1954年,俞平伯先生因“红学”研究文章遭到批判,到“文革”中,更是在劫难逃。但俞平伯先生不管遇到怎样的境况,他总是随遇而安。即使家被抄了,他非但不生气,甚至还做起诗来:“屋角斜晖应似旧,隔墙犹见马樱花。”一派处之泰然的君子之风,这就不是一般人...

  • 中西医不同医学模式

    中西医不同医学模式

    •中医学医学模式为自然哲学模式,有着明显的继承性和完整性,但实证能力有所欠缺;西医学医学模式为生物医学模式,重视形态结构研究,具有真实性和严谨性,但往往忽视了人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中西医各自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背景发生发展,是当时文化、经济、政治的产物,也是东西方观念在医学上的反映。 •随着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的不断深入,中西医间交叉兼容将会更加自觉与充实。这种中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必将促进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 东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意识,差异持续...

  • 同步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

    同步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

    “中医药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1月1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专题报告中强调。 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又是如何发挥“主心骨”作用,切实担负起在深化医改中推进中医药作用发挥的历史责任?怎样力破“中梗阻”,确保推动...

  • 吕景山“对穴”与“同步行针法”

    吕景山“对穴”与“同步行针法”

    中医的生命是疗效,中医的希望在基层,要特别注重对基层中医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远不能适应广大民众的需要,尤其在农村。过去,各省中医中专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当前,中医药高等院校需要大发展,但适合广大农村需要的中专人才也不能缺。应以当前国情为出发点,培养更多上手快,能留在农村、社区,为广大民众服务的中医技术人才。 民间有不少行之有效的中医绝活正面临失传,应努力发掘,加以继承,以待提高。...

    养生秘方 2024-03-07 16 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