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治 第11页

外治 第11页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治三方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治三方

    1.黑附子、干姜、吴茱萸各10克,川乌、草乌、细辛各6克。上药共研细末,取少许加白酒、陈醋适量,调和成糊状,敷贴患肢足心。 2.生姜120克,甘草60克,葱根7个。煎汤,趁热熏洗患处。 3.芒硝60克,乳香、没药、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水蛭15克,地丁30克。诸药共为细末,以猪油调和敷患处,每次1小时,早晚各1次。...

  • 偏瘫中医推拿外治疗法

    偏瘫中医推拿外治疗法

      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因脑血管意外所致,是以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中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偏枯”。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为风所害。《诸病源候论》指出:“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不论是外感之风或者内动之风,必以肝木为之内应。肝喜条达,肝阳易升,肝气以疏泄为顺。若肾阴不足,或肝血亏损,则可致肝阳上亢...

  • 高血压患者试试中医外治法

    高血压患者试试中医外治法

      治疗高血压,除内服药物外,还可选用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现介绍几种方法,供选用。   吴茱萸外治法:取吴茱萸2克,研成细末,用白醋适量调成糊状。晚上睡觉前洗净双足,取吴茱萸醋糊适量,敷于两足心处,敷药面积如1分硬币大小,胶布固定,第2天早晨起床后除去。每天1次,连用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3个疗程可显效。此法对各期高血压患者均有效。   药枕外治法:取杭菊1200克,川芎500克,白芷、丹皮各250克。将上药晒干,装入棉布料做的枕袋内,缝好袋口。于晚上睡觉时枕用,每个药...

  • 小儿咳喘 外治可愈

    小儿咳喘 外治可愈

    应月盐炒“四子”(苏子、白芥子、五味子、莱菔子)熨背治疗小儿咳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56例患儿,年龄8个月~7岁,平均4岁;病程l~20天;主要表现有咳嗽、气促或喘息,部分患儿有肺部听诊及x线下炎症征象;多数患儿曾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及平喘药物不能有效控制。 治疗方法 苏子、白芥子、五味子、莱菔子各15克,食盐10克,加少许水炒香,用单层纱布包好熨背部及两侧肺俞穴。开始时直接熨敷,注意避免烫伤,待温度下降后外加热水袋热敷。每日2次,每次约 20~30分钟,每剂...

  • 头痛中药外治八法

    头痛中药外治八法

    一、熏蒸止痛法。 取川芎、白芷各15 克,晚蚕沙、僵蚕各30克,将药物共放人 砂锅内,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纸将 砂锅口封住。用法:视疼痛部位大小,于 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 满头痛者,头部对准砂锅口(两目紧闭或 用手巾包之),上面覆盖一大方巾罩在头 部,以药液散发的热气熏蒸,每天1剂, 每剂用2次,每次熏10-15分钟。适用于 各种头痛。 二、局部热熨法。 方一:川芎、荆芥、薄荷、葱白(切碎) 各15克,白芷30克,上药共研粗末,炒 热后布包。熨患处,每天1次,每次15分钟。凡风寒头痛用之效...

  • 中医脐疗 外治失眠

    中医脐疗 外治失眠

      肚脐“吃”药,即脐疗,是中医外治疗法的一种。其应用方便、疗效确凿,无痛苦、副作用少,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尤其对失眠,有较好效果。下面介绍几则,供选用。   1.枣仁糊 酸枣仁10克,择净,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养肝安神。适用于失眠。   2.柏仁糊 柏子仁10克,择净,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养心安神。适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   3.丹硫糊 ...

  • 中医外治三叉神经痛四法

    中医外治三叉神经痛四法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头痛”、“头风”、“偏头痛”等范畴,系肝风内动,营血不和所致。治宜熄风镇痛,清肝养阴,和营养血。患者在口服药物治疗时,配合下列中药外治,可提高疗效。   药物涂擦法 当归、川芎、细辛、红花、乳香、没药、丹参各10克,冰片5克。加入75%的酒精100毫升密封浸泡7天后擦患处,每日3次,连续3-5天。   药膏贴敷法 地龙、全蝎、细辛、蜈蚣各等份。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适量药末,药酒调为稀糊状,外敷疼痛侧太阳穴处,包扎...

  • 失眠外治法

    失眠外治法

      1.制半夏15克,朱茯苓、陈皮、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淡竹叶各10克,柏子仁6克,炙甘草5克。水煎取汁,以纱布浸取药液,略拧干后热熨双目。每晚一次,每次15~30分钟。   2.磁石30克,茯神20克,五味子l0克,刺五加20克。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将一干净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熨(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一次,每次20分钟。。   3.朱砂5克,磁石15克,冰片3克。将上药研细末混匀,用75%酒精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两天一次,连用14天。  ...

  • 内服外治 治好失眠

    内服外治 治好失眠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失眠患者也随着不断增加,不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那么,对于失眠症,怎样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呢?从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我们发现,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和康复效果还真不错。      中医原理   中医也有失眠的说法吗?   “失眠”中医又称为“不寐”,中医认为“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人的正常睡眠,系由心神所主...

  • 眩晕整脊疗法 中医外治法

    眩晕整脊疗法 中医外治法

    眩晕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眩晕患者的病因都在颈椎,医学上称为“颈性眩晕”。针对该病,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包括整脊手法、针灸、针刀、牵引、中药、穴位注射等为主的一系列综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 整脊疗法 患者取端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以一手拇指触摸偏移横突或压痛处时固定,肘部抵住患者下颌部向上牵引。同时让患者的头部分别作圆弧形、抛物线形旋转动作,此时常可听到“咯”的一声,或拇指下有滑动感。此方法可...

  • 百日咳中成药外治法

    百日咳中成药外治法

      百日咳,系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任何年龄皆可发病,但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本病属中医“咳嗽”、“鹭鸶咳”范畴,多为时邪侵袭,肺气不利所致,治宜宣肺理气、祛邪化痰,在服药同时,可配合中成药外治法,有明显疗效。   冰硼散:取冰硼散1~2克,百部、黄连、连翘各6克,诸药研末,混匀备用。两岁以下小儿用1.5克,3岁以上用3克,以鸡胆汁、米醋调为糊状,于每晚睡前敷于双手、足心,外盖纱布固定,于次日晨起时取下。10天为一疗程,连用1~2...

  • 腹痛胃痛中医外治熨法

    腹痛胃痛中医外治熨法

      炒盐外熨属于中医外治熨法的范畴,盐具有加热后不易冷却的特性,炒盐外熨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治疗腹痛、胃痛、关节疼痛、痛经等病症。   方法如下:将粗盐一斤放置铁锅内,炒至频频发出爆裂声时,取出放置在布袋内,封好口,外熨患部,外熨时间在半小时左右。   盐最好选用大粒粗盐,不要用精盐。外熨时要注意避免烫伤,开始时可垫几层毛巾。外熨后半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或食用生冷的食物。...

  • 中药外治除红霉素胃肠反映

    中药外治除红霉素胃肠反映

    近年来,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支原体感染最有效的药物是红霉素,但红霉素由于在胃肠道中反应较大,常会引发腹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给继续用药带来了困难。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敷脐外治红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疗效甚佳。 取炒麦芽、焦山楂、鸡内金、细辛各3份,延胡索1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3克,用甘油、食醋适量调为稀糊状,于用药前半小时敷于脐部,外用一次性敷料贴敷固定,用药结束后7小时取下。 红霉素导致胃肠道反应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化学刺激,使腹内脏器的微血管收缩,从而使胃肠壁血液供应减...

  • 小儿咳嗽外治法

    小儿咳嗽外治法

    中医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卫外功能较差,且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故易被风、寒、热等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而发生咳嗽。小儿咳嗽以外感咳嗽为多,治宜宣肺理气、疏散外邪。现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简易外治法,供选用。 贴穴疗法: 细辛、白芥子各2份,半夏1份,杏仁、蒸百部各3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米醋少许调成糊状,3岁以下小儿外敷于涌泉穴、天突穴,4岁以上小儿敷肺俞穴、天突穴(因小儿皮肤娇嫩,可将膻中穴与天突穴、定喘穴与肺俞穴交替使用),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此法可宣肺...

  • 瘢痕勿愁 外治有方

    瘢痕勿愁 外治有方

      瘢痕疙瘩为烧伤、术后及感染后常见并发症,为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瘢痕疙瘩,故对本病有较好疗效,以下介绍几则,供选用。   美宝疤痕平(中成药):局部常规清洗后,取本品外搽患处,每日2~3次,连续2~3月。   复方丹参液(中成药):将脱脂棉球或纱布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浸透,之后平敷于皮损处,直到药液自然干透为止。每日外敷2~4次,一个月为一疗程,连续2~3个疗程。   乌梅糊:乌梅适量,取肉去核,研为细末,加入硫黄粉1/4量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取...

  • 仙人掌外治下颌淋巴结炎

    仙人掌外治下颌淋巴结炎

    下颌淋巴结炎多由咽炎、扁桃体炎、 上感所致,表现为颌下大小不等的硬结。 临床应用仙人掌外敷治疗本病11例,取 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方法:将新鲜的仙人掌适量拔刺后 洗刷干净切碎捣烂,平铺于患处,纱布覆 盖包扎固定,每日更换1次,7日为1个 疗程。疗效:患者经治疗3-5天后硬结缩 小,疼痛减轻,6—7日硬结消失。 典型病例:张某,女,1岁。感冒后下 颌出现大小不等结节2个,曾服抗生素 及解热镇痛药无效,予仙人掌外敷,3日 后硬结缩小,日消失而愈。 体会:仙人掌性寒味苦,具有活血化 瘀、清热解毒的功能,可止血...

  • 藿香正气水临床外治新用

    藿香正气水临床外治新用

    藿香正气水由藿香、厚朴、法夏、紫苏等组成,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之功,适用于署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痞、呕吐腹泻等,多用于内服。临床观察发现,其外治亦有诸多新功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1.吴萸粉10克,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于肚脐孔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 1次,连续3天。可芳香化湿,理气止痛,适用于暑湿或寒湿泄泻。 2.丁香、黑胡椒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天。或取车前子、丁香、肉桂、枯矾各...

  • 牛姜外治三则

    牛姜外治三则

    腹寒痛:用生姜100克,大蒜3瓣共捣碎敷在脐部,事先要用香油在脐以及周围涂一层以保护皮肤,上盖塑料袋加热水袋,约半小时,腹痛可明显好转。此方常用于寒邪内袭以致腑气不通的急性腹痛,表现为腹痛急起不止,呻吟连声,恶寒蜷卧,手足不温。 胃寒呕吐:取生姜、半夏各等份,生姜切碎,半夏研粗末,和匀,放入锅内炒热,布包,热熨胃脘、脐中、脐下1.5寸处等处半小时。为了防止热度不够,可以两份交替使用。适用于突然呕吐,病势较急,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脘满闷的患者。 蜂蜇:用生姜大约50克,捣碎,用纱布包上直接敷在被蜇部位,止痛...

  • 食熨疗法:中医外治法

    食熨疗法:中医外治法

    食熨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即运用某种食物加热后来熨烫一些特殊的部位或者患处,透过皮肤毛窍传人经络而到达脏腑,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常用的食熨法有以下几种。 蛋熨法 用鸡蛋或鸭蛋一个,在水中加热,温度适宜后,放置于病人腹部、背部、四肢等处做来回的滚动,每次10分钟,可以减轻寒湿腹痛、伤风感冒、四肢厥冷、腹泻等多种病症。 盐熨法 取大粒盐500克,放人锅中炒热,快速装入布袋后扎口,对手心、脚心、腹部、背部进行熨烫,每次15分钟,可以治疗呕吐、腹泻等疾患,特别是对寒湿腹痛、手脚发凉效果甚好。 麸皮熨洼 小麦麸皮500...

  • 肉桂外治二法

    肉桂外治二法

    1.外治神经性皮炎:肉桂200克,研为极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用时,根据病损大小,取肉桂末适量,与米醋调成糊状,涂敷病损处,2小时后糊干即除掉。若不愈,隔1 周再依法涂敷1次即可。一般轻者1次,重者2~3 次即愈。 2.治狭窄性腱鞘炎:肉桂、公丁香各等份,共研为细末。另取鲜生姜洗净切如1分硬币样厚度的薄片, 中间以针刺6~7个小孔备用。使用时取药粉少许撒患处,覆盖姜片于患处药末上,用艾柱点燃灸之,连灸3—5次,至患处产生红晕为度。一般灸3—10 次即可痊愈。 (陈修源)...

  • 西瓜的果皮外治验方

    西瓜的果皮外治验方

      西瓜翠衣为胡芦科蔓生植物西瓜的果皮,味甘性凉,功可清暑解热利小便。《要药分剂》载:“能解皮肤间热”。《本草再新》谓:“能化热除烦,祛风利湿”。《得配本草》云:“疗喉痹口疮”。以此药为主外治某些皮肤外科病变,疗效较好。   浅Ⅰ°烧伤:取本品配地榆适量,水煎待凉浸泡,或以纱布蘸药液持续湿敷,至灼热痛感消失,肤色正常。   脚癣感染:除酌情用抗生素外,取本品适量,配蒲公英、紫花地丁、忍冬藤,水煎后待温浸泡,每日3次,每日一剂,至感染症状...

  • 流行性腮腺炎用内服加外治法

    流行性腮腺炎用内服加外治法

      流行性腮腺炎祖国医学称“痄腮”,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以5~9岁儿童发病为多。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温邪毒侵袭,从口鼻侵袭,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为。治宜疏风散结,清热解毒,软坚清肿,活血止痛。      内服法      绿豆汤取绿豆50克,洗净,加水500毫升,文火煮烂,加入白糖适量。每天1剂,分2次服。连服3~5天。   公英煎剂取鲜蒲公英30~60克(洗净),白糖30克。加水300—400毫升,文火煎开后再煎15分钟左右,用...

  • 流行性腮腺炎外治法

    流行性腮腺炎外治法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发病初期常有发热,头痛、咽部发干等感冒症状,主要侵犯腮腺及颌下腺,容易出现脑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目前,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采用中药外敷,既方便又经济,而且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蚯白冰黛散:取活蚯蚓一条,白糖、冰片、青黛适量。将活蚯蚓与等量白糖、冰片、青黛搅拌调为糊状,再加入两倍剂量的凡士林,加热成软膏。外敷,每4小时一次。本方适用于急性腮腺炎。   青花消腮膏:取大青叶、金银花、野菊花等量。研细末,装瓶备用。再将药粉加适量米醋,调成药饼,外敷患处,纱布覆盖...

  • 窄腮外治六法

    窄腮外治六法

    1.蚯蚓白糖外敷法治窄腮:白颈蚯蚓15—20条洗净置碗中,加入白糖50克搅拌,约30分钟左右即成糊状。将蚯蚓浸出液频频涂患处。一般涂第 1天后肿胀疼痛即可明显减轻,轻者1天,重者3—4天即愈。 2.蟾蜍皮敷贴法治窄腮:蟾蜍1只,洗净后去头、耳后腺及内脏:将皮剥下剪成膏药样,表皮向:外囊接站敷于肿处。5-6 小时左右可自然干燥而脱落,脱落后可浸水重贴或更换新鲜搪蜍皮贴敷,待消肿为止。一般3-4天可愈。 3.敷足疗法治窄腮:取板蓝撂20克,吴莱萸15克,大黄10克,共研细末。用食醋适量调为稀...

  • 桐油入药外治便方

    桐油入药外治便方

    痔疮 取明矾15 克,上等桐油20克,共放入小瓦缸或瓷杯内,置于小火上,边加温边搅拌成糊状,冷却后放在玻璃杯内,以防污染。外涂痔疮上。 脓性指头炎 取红干辣椒、生桐油各适量。每取完整辣椒 1个,除去蒂仁,倒入适量桐油,把患指套人,外用纱布包扎固定,使油不往外溢。每日1换。 脐疮芭蕉叶、松树皮各适量,焙干研细末,用桐油调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鹅掌风五倍子适量,研细末,用桐油调敷搽患处,用炭火烘之。 烫伤煅蚌壳,研细末,用桐油少许调搽伤处,再用蚌壳粉撒上。忌辣、辛、腥。 牙本质过敏取桐油适量。用棉球隔离唾...

  • 用中成药外治口腔溃疡疗效好

    用中成药外治口腔溃疡疗效好

    特约专家、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何国兴 口腔溃疡是口腔上皮组织发生损伤而形成的一种疾病,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病人感觉溃疡处疼痛、发热,进食困难等。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脾胃积热,嗜食辛辣,火热之邪上熏所为,或肺肾阴亏,虚火上冲所致。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引火归元为治。笔者采用中成药外治口腔溃疡,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1.云南白药粉剂:将云南白药粉剂少许撒口腔溃疡面上,闭口10-15分钟。用药后 1小时内不宜漱口和进食,早、晚各换药1次。一般用药 2-4天后,即可治愈...

  • 三叉神经痛外治法

    三叉神经痛外治法

      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属中医“头痛”、“头风”、“偏头痛”等范畴,系肝风内动、营血不和所致。治宜熄风镇痛,清肝养阴,和营养血。患者在口服药物治疗时,配合下列中药外治,可提高疗效。   药物涂擦法:当归、川芎、细辛、红花、乳香、没药、丹参各10克,冰片5克。加入75%的酒精100毫升密封浸泡7天后擦患处,每日3次,连续3~5天。   药膏贴敷法:地龙、全蝎、细辛、蜈蚣各等份。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适量药末,药酒调为稀糊状,外...

  • 自制贴膜外治冠心病

    自制贴膜外治冠心病

    利用中药制成贴膜,外贴于胸部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不仅能够止痛,而且对心肌缺血亦有改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心绞痛的发生,与心血瘀阻、痰浊闭塞、气阴两亏、心阳不振、寒凝气滞等因素相关。在心前区疼痛的同时,还会伴有心悸、失眠、烦躁、手足发凉、胸闷气短等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在确定病因之后,选用相应的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药物,自制成贴膜,外贴使用,即可用于治疗心绞痛。 自制贴膜的具体方法是,取细辛1克,檀香、丹参各10 克,冰片5克。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5 克,用食醋或者米酒调成膏状,放置在6厘米...

  • 静脉曲张性溃疡 辨证论治外治法

    静脉曲张性溃疡 辨证论治外治法

    静脉曲张性溃疡又称郁积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属于中医“臁疮”、“裤口疮”、“裙边疮”范畴,好发于小腿下1/3的踝内侧,起初表现为静脉曲张或静脉功能不全,局部瘀血,继而发生溃疡,并见鳞屑及湿疹样改变,疮面暗红、臭秽,自觉疼痛,下肢酸沉,伴发热。 【辨证论治】 湿热下注 局部红肿、瘀血、溃疡、渗出,或腐臭流脓,下肢肿胀,局部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 治宜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方用化瘀解毒汤: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

  • 眩晕试试中医外治法

    眩晕试试中医外治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中医认为,眩晕多由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所致,治宜平肝潜阳、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燥湿化痰。据临床观察发现,采用外治法可有效防治眩晕。 1、药枕疗法 配方1:夏枯草、荷叶、竹叶、蒲公英、菊花各50克,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月。配方2:野菊花500克,红花100克,薄荷200克,冬桑叶、辛夷、冰片各50克,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1疗程。此二方均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2、塞耳疗法 灵磁石10克,研为细末,分成2份,用纱布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