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 第7页
-
阳痿 简便易学的中医外治法
阳痿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其发生率在男性中占10%左右,在十大常见男科疾病中发病率高居榜首。阳痿的治疗,除针对病因运用药物、手术、心理疗法之外,一些简便易学的中医外治法往往收效显著且花钱少,现介绍几种疗效不错的方法,患者不妨一试。 热熨法: 1、取青盐(大粒盐)500克,置锅中炒热后,用布或毛巾包裹,趁热熨敷在肚脐上,袋冷即换,每次1小时,每日2次;也可以直接将食盐炒热后直接放在肚脐上,然后用热毛巾或暖水袋等敷在上面。 2、取吴茱萸200克,白酒适量拌匀,用布包成数小包,蒸20分钟,趁热以...
-
中药阴部敷贴外治少弱精症疗效好
少弱精症是男性不育的常见原 因。据文献报道,我国男性少弱精症 发病约占不育症患者的30%。由于 该病病因繁杂,发病机制仍未完全 阐明,因此西医方面缺乏疗效确切 的治疗方法。临床采用中药阴部敷 贴外治本病,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共60例患者,年龄 23~4l岁;病程10~130个月。 诊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人类精液和精子一宫颈黏液接触试 验手册》、世界卫生组织《不育夫妇 标准检查与诊断手册》的标准进行 诊断。检查前禁欲3~7天,手淫或中 断性交取精,精液常规液化时间正 常,精子密...
-
外治方治疗阳痿数则
外治方用药简单.配制容易,采用外治法治疗男子阳痿可取得良好效果。 1.青盐500克.急火炒烫装入布袋,.热熨下腹部.袋冷即换.每次1小时,每日2次. 2.吴茱萸180 克.白酒适量拌匀,用布包成数小包.蒸 20分钟.趁热以药包熨脐下、足心,冷即更换。每次20-30 分钟,每日2次。 3.生姜、小茴香、大葱等份.捣碎,装入布袋.炒热后熨脐下.袋冷即换.每次30~40分钟,每日2次。 4.五倍子、炙黄芪各6克.硫磺3克,共研为细末.放入大附子(挖空、内.再放入250毫升白酒中.微火煮至酒干, 取附子捣成膏.敷于...
-
早泄的几种疗效不错的外治法
早泄是指男性在性生活时缺乏自控能力,致使阴茎勃起时间过短的一种表现。统计资料表明,早泄是男性性功能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占成年男性的35%~50%。不仅影响夫妻性生活的乐趣与质量,还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研究发现,早泄现象多数与精神、情绪、心理等因素关系密切。例如过分激动、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都可引起早泄。故患者朋友应树立信心,并相信早泄能够很快治愈。现介绍几种疗效不错的外治法,供早泄患者选用。 敷脐法 露蜂房、白芷各10克,共研细末,醋调成稀糊状,临睡之前敷于肚脐(神阙穴)上...
-
中医辨证分型外治女性性功能障碍
女性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为性欲低下、忡厌恶、性高潮功能障碍、性欲亢进、性交疼痛等,中医辨证分型外治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肾阳虚型。 症见性欲减退,性厌恶,性高潮障碍,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形寒畏冷,阴冷阴痛,小便频数或夜尿频,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I,l,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共。 治法:温肾扶阳,填精益气。 处方:菟丝子、熟地、山药、枸杞子各15克,鹿茸6克,炒杜仲、当归各12克,肉桂6克,制附子 (先煎)、巴戟天各8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共同研成细粉,瓶装备用。治疗时,取药未10克,以温开水调成糊状...
-
子宫肌瘤外治三方
1.川乌、土鳖虫、乳香、没药各18克.天南星 12克.蜈蚣12条,制马钱子50粒。诸药共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成膏.摊纱布上.贴敷脐孔和肿块处.每天1次.每次敷药2小时。马钱子有毒.使用药膏时慎防入口、眼.敷药勿超时。 2.三棱、莪术各20 克.生蒲黄12克.五灵脂、桃仁各9克.七厘散 1小瓶。将前五味药加水煎取汁.再把七厘散冲入药汁中,保留灌肠。 3.当归尾、白芷、赤芍、丹参、小茴香、生艾叶各30克.穿山甲20克。将诸药装入长21厘米、宽15厘米的纱布袋.先用水浸泡数小时.再隔水蒸15分钟.取出待温热后置于小...
-
早泄外治效果好
早泄的中药外治疗法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常用的有局部涂擦、熏洗、药袋、敷脐、灌肠等多种方法。笔者为中老年人推介几种可以在家中进行的自我外治方法。 涂擦疗法 诃子肉粉、煅龙骨粉各等份,房事前30分钟取药粉5克,以唾液调和涂于龟头部,临房时洗去,10次为1疗程。或用细辛、丁香各20克,浸泡于95%酒精100毫升中7天,房事前30分钟内以棉签蘸取药液涂擦龟头。 熏洗疗法 取五倍子、金樱子各20克,加水1000毫升,煎30分钟,趁热熏洗阴茎及龟头部,待水温不烫手时,将龟头浸泡于药液中5分钟,每晚1次,2周为1疗程。 药袋...
-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外治疗法
更年期综合征,又称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绝经期是从40岁以后至60岁,可长达20年左右。在这一阶段中妇女所出现的一系列因性激素减少及机体衰老所引起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统称为绝经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经放射治疗后双侧卵巢功能衰竭者可导致内分泌失调,也可出现精神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本病属于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
-
治疗妇女不孕症 中药外治熏洗疗法
中药外治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药温适宜后,以药液洗浴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者在治疗妇女不孕症之湿热下注型时,均采用外洗內服中药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 张某某,女,32岁。2004年,7月8日初诊。自诉结婚5年,未曾怀孕。每月来月经量多色紫红,时有少量血块,经期前后腰腹无明显不适,唯常感带下量多,阴部瘙痒,小便有时频数且有疼痛感,食辛辣后发作尤甚。近一年多方求治,其效果不明显。来就医时,经净7天,小便频急,自觉热痛,带多如豆腐渣状,心中烦热思冷饮,纳呆便干,舌质偏红,苔干黄腻,脉弦滑...
-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外治法治疗详解
安徽中医药大学 景锐霞,刘春丽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外治法 盆腔炎是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多发病之 一,主要是指发生在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 织、盆腔腹膜的炎症,该病若未能及时、彻底治疗易转 为慢性,现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常反复发作,迁延 难愈,临床表现以慢性盆腔痛、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 作、不孕、异位妊娠等为主,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因此必须引起重视。目前,西医首选抗生素治疗盆腔 炎性疾病后遗症,形成盆腔包块或化脓性感染时需手 术治疗,中医则以内服及外治为主,尤其是中医外治 法被临床广泛应...
-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外治方 成脓期应及时切排引流,溃后除引流外,还应外敷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以促进脓收病愈。郁乳期及早使用外治方,可促进脓毒消散。 1.中成药外治方 ①金黄散:金黄散适量,用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包扎[占J 定,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⑦紫金锭:紫金锭40粒,放人开水中研为稀糊状,均匀涂于双层纱布上,外贴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2次,连续 3~5天即可。可活血解毒,消肿止痛。 ③七厘散:七厘散5克,大黄粉50克,混合均匀,加凡士林适量调为软膏备用。按患处面积大小,将药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
产后乳肿胀 包心菜外治
妇女产后2—3天,常出现乳房周围皮肤毛细血管充盈,两乳膨胀、疼痛。由于乳腺导管乳汁积聚,触诊乳房可有触痛明显的硬块,乳汁分泌少,同时伴有体温上升;因静脉及淋巴管淤积,甚者可出现两腋下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压痛;个别产妇有副乳腺同时增大、胀痛,体温上升至39度以上。产妇常因畏痛而拒绝实施热敷、按摩、挤奶等措施,故易并发乳腺炎。 方法是:取磨盘型包心菜一棵,将每片菜叶完整剥下,沿着腋下胸大肌、整个乳房,将菜叶全部覆盖,另用胸罩略加压,使菜叶与皮肤充分接触,持续24小时即取下。 点评:包心莱为十字花科植物甘蓝的茎叶...
-
急性乳腺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属中医“乳痈”范围。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因发病原因和发病时期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在哺乳期发生的称外吹乳痈(又称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妊娠期发生的称内吹乳痈(又称妊娠期急性乳腺炎),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的称不乳儿乳痈(又称非妊娠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约占95﹪,内吹乳痈较少,不乳儿乳痈更少。由于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下面介绍下中医治...
-
中医外治方对产后诸病颇有效验
女子产后,气血骤虚,易出现诸多病症,危害母子健康。中医外治方对产后诸病颇有效验,以下数方供选用。 产后发热老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 产后恶露不净益母草、红花、桃仁各等量,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末适量,用黄酒调糊,外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产后遗尿桑螵蛸5克,研为细末,清水适量调匀,外敷于肚脐处,外用纱布胶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
-
急性乳腺炎外治两招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4周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因为乳汁瘀积和感染病原菌所致。疾病早期,开始有恶寒发热,继而乳房肿胀疼痛,触之有包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表面皮肤微红或正常;炎症继续发展,可出现寒战、高热,乳房疼痛加剧,局部红肿发热,青筋(静脉)暴露,炎症局限后形成脓肿,乳房红、肿、热、痛更明显;到后期肿块自行破溃,向表面排脓。中医学称之为乳痈,初期内服中药以疏肝理气、通乳消肿之瓜蒌牛蒡汤加减;中成药用利癖消、抗炎消肿丸等。此外,中医外治法治疗初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显著。 按摩:先在患侧乳房上涂少...
-
急性乳腺炎外治法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4周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因为乳汁瘀积和感染病原菌所致。疾病早期,开始有恶寒发热,继而乳房肿胀疼痛,触之有包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表面皮肤微红或正常;炎症继续发展,可出现寒战、高热,乳房疼痛加剧,局部红肿发热,青筋(静脉)暴露,炎症局限后形成脓肿,乳房红、肿、热、痛更明显;到后期肿块自行破溃,向表面排脓。中医学称之为乳痈,初期内服中药以疏肝理气、通乳消肿之瓜蒌牛蒡汤加减;中成药用利癖消、抗炎消肿丸等。此外,中医外治法治疗初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显著。 按摩:先在患侧乳房上涂少...
-
乳房胀痛 介绍几种中医外治法
很多女性朋友每到经期前,会有乳房胀痛的感觉,有的还很严重,门诊上因此症就医的朋友也不少。河南省中医院乳腺科张卫红主任医师说,中医认为乳房胀痛是肝气郁结造成的,多数患者或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其他原因情绪郁闷,不稳定等。大部分发生在经前3~5天,有些人还伴有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痛等。若不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其他病变,如乳腺增生、囊肿等。 中药治疗主要采取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治疗。除了中药内服,张卫红主任医师还介绍了几种中医外治法: 中药敷渍:将温散...
-
急性乳腺炎的调护外治法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属中医的“乳痈”范畴,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由于对外吹乳痈的防治不但关系到产妇的康复,而且关系到哺乳及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颇受医家重视。 病因多为正虚邪侵 正气虚损:妇女产后失血耗气,正气不足,腠理不密,抵御外邪的功能下降,外邪趁虚而入,引发本病。 情志内伤: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调节乳汁分泌。妇人新产,气血损耗较多,不能濡养肝经,肝失所养,疏泄失畅...
-
外治痛经填脐法 敷足法 足浴法
1.填脐法:云南白药适量,用白酒调成糊状,填于肚脐处,胶布固定。每日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2~3次。每日换药1次,连续3-5 天。 2.敷足心法:白芥子12克研为细末,加面粉适量,以米醋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3.取喷嚏法:药用皂荚30克,冰片 10克,共研细末,取少量置于掌中,捂鼻吸之,倾刻喷嚏频作,继而微汗痛减。每日2~3 次。 4.足浴法:取益母草、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克,水煎 2000毫升足浴。每次 15-20分钟,每日1次,连用3-5天。(刘光泉)...
-
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的临床外治法
外治法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的研究进展 剖宫产术指凡妊娠28周或28周以上, 经剖腹、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及附属物的手术。不包括经阴道切开子宫颈或者子宫下段分娩者。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 剖宫产率仅为5%~10%, 20世纪80年代后快速上升至30%以上, 大部分医院的剖宫产率为40%以上, 少数医院已超过60%, 引起国内外医学界高度关注[1]。剖宫产患者由于术前禁食、术中应用麻醉药、手术及疼痛刺激、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术后活动受限等原因易发生腹胀, 影响肛门排气。如何有效减少剖...
-
痛经 中医外治五法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剧烈疼痛、腰酸、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它是妇女的常见病。痛经总会给女性带来许多烦恼,严重的会直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药膏外敷法:丁香、吴茱萸、细辛、延胡、乳香各等份,研末和匀,以适量益母萆膏调成软膏。一般在月经周期前5 天开始治疗。取麦粒大小药膏,置于2~2厘米大小的胶布上,贴于关元穴(脐下3寸处),1-2天换1次,经行3天后停用。 白药填脐法:云南白药适量,38度以上中高度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同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 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