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 第1947页

治 第1947页

  • 干燥综合征 中医辨治心得

    干燥综合征 中医辨治心得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干、眼干、关节痛、反复腮腺肿大、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累及内脏。SS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0.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3%~4%,女性多见。本病病因不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学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现大多医家认为可归属为“燥证”范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把合并关节疼痛者归属为“燥痹”,有...

  • 中医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中医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大家知道在中医的辨证论治里,“理-法-方-药”是一个基本的内容,也是一个基本的程序和过程。 什么理?什么法?什么方?什么药?但是到了“药”这个地步,应该说还没有最终完结,还必须有一个“量”。 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这种情况,开的方子、辨证的思路都不错,“理-法-方-药”中到“药”这里也不错,但是就是效果差,或者说没效果。那么,有经验的老医生在剂量上稍微一调,效果就出来了。...

  • 治病当祛邪

    治病当祛邪

      既病即有邪,无论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还是内伤七情致气滞、血瘀、痰阻、水湿停留,无论正虚与邪盛,临床都应不忘祛邪。邪盛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扶正。这是笔者20余年来在行医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本以为是独家心得,2011年5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一文让笔者看到了持相同观点的人。   笔者所持以上观点,是在对“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和“慢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体会到的。首先说“反复发作...

  • 《儒门事亲》中情志病治法的探究与启发

    《儒门事亲》中情志病治法的探究与启发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简称 [1 ] , 发病时与情志刺激 有关, 且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即为情志病。现代 患有情志病的人越来越多, 有资料显示, 当前发达国家 中, 心身疾病发病率已占疾病谱的 80%, 而我国大城市 中心身疾病发病率已占约 40% [2 ] 。在发病率如此高的 形势下, 通过对 《儒门事亲》 情志疾病的理论、 临床方法 的总结、 探究, 可为当今情志病的中医治疗开拓思路。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曰 : “气, 本一 也, 因所触而为九。所谓九者, 怒、 喜、...

  • 从伏邪学说探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思路

    从伏邪学说探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思路

    多发性硬化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 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病理特征是炎 症反应、脱髓鞘、轴突的损伤,临床特点为复发 与缓解交替,病情反复,该病的发作、进展可能 和伏邪有关。 1 伏邪的概念与历史演变 中医伏邪理论属于病因学范畴,古人对伏邪 早有研究,当代 《中医大辞典》给出了明确定义, 伏邪即 “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 。伏邪 可分为狭义的伏邪和广义的伏邪,狭义伏邪是指 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 由伏邪的概念可知,伏邪的本质是一种病邪,其 所处的状...

  • “辨证论治”的反思与探讨

    “辨证论治”的反思与探讨

    “辨证论治” 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中医前辈 们所提倡并赋予规范的内涵, 成为中医特有的名 词, 并随后写进中医教材, 以便更好地传承、发扬 中医 [1-2] 。现代中医学将 “辨证论治” 凝炼为中医学的核心, 并作为体现中医特色的产物, 以区别于其他医学学 科, 代表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和学术发展的规律 [3] 。 然 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时代变迁, 学科发 展, 必然带来新的思想、 新的思考。 “辨证论治” 作 为适应于一定时代背景下...

  •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结合”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结合”

    从“天人相应”到“西药中用” 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曾经几度出现过 “废医存药” 的提议, 均遭失败, 这与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 性是分不开的。 目前中医学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日益 受到世界的瞩目。 其疗效是因为理论还是中药? 显然 二者均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必然要 经历以下两个过程: 认识人体及辨别病证(理论)- 治疗疾病( 中药) , 尝试分述如下。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肝风妄动,扰乱气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拘挛,不能屈伸;手脚麻木,肿胀沉困,舌质黯,边现瘀斑等症,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法,可化神明之府的瘀滞,开诸经络的闭塞,展肢体的痿废,舒指趾的拘挛,是谓中风主治的大法之一。   药选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膝、乳香、没药、茺蔚子等药。其中,当归祛瘀血,养新血,又能补血,一药而多能;川芎上行头目,畅血之气,《药品化义》上说:“川芎气辛温,能横行利窍,使血流气行,为血中之气药...

  • 中医治疗小儿汗证

    中医治疗小儿汗证

      小儿汗证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或无故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的病证。   小儿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自汗指不分昼夜自发出汗;盗汗指睡中汗出,醒时汗止。   汗证的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卫表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脾胃湿热四型。   卫表不固型:多见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病后,表现为自汗,出汗部位以头部、肩、背部明显,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动则汗多,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固表,选方玉屏风散。   营卫不和型:多见于病后体虚,表现为自汗微有恶风或轻咳、流涕或微热、神倦纳呆、舌苔薄白、脉浮。治宜调和营卫,选...

  •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中药学》指出: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称为‘中药’。那么,显而易见,化学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化学药物。”(见邓家刚《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一书,以下简称《新》书)笔者认为,任何治疗手段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就可以拥有“中药药性”,也就有了应用是否对证、使用的时机、剂量和治疗的度等问题。这些手段连日晒...

  • 引火归元的治疗层次及代表方药

    引火归元的治疗层次及代表方药

    “引火归元”是从 《黄帝内经》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治疗思想延伸而来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针对内伤疾病中属元气虚损、无根之火上浮 者。引火归元的基本病理过程在于元气 ( 原气) 和君相之火两大方面的消长生克矛盾,其治疗目的 在于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即元气运行不失常 度。而体现引火归元治则的方药以六味丸、八味丸 类方为主体,分别对应脾肾亏虚元气不固、阴阳虚 损兼有实邪、阴阳极虚格拒明显等三个层次的病机。 1 命门、元气及相火概念阐释...

  • 余霖《疫疹一得》治疫大法拾萃

    余霖《疫疹一得》治疫大法拾萃

    余霖, 字师愚 (公元1723年-1795年) , 安徽桐城 人。 余氏于中医学疫病之研究造诣颇深, 明确提出 前人 “执伤寒之法以治疫” 以致 “举世同揆, 万人一 法” [1]13 , 岂不误人无数? 其提出疫疹之病因为瘟毒 火邪的重要观点, 据此而创立透疹外出的 “凉润之 法” , 代表方剂——清瘟败毒饮惠泽世人至今, 启迪 后世临床辨治疫疹贡献卓著。 精研《黄帝内经》运气理论,疫疹临证之为用 余氏于疫疹发病方面阐...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透热转气”作为营分证的治疗方法

    “透热转气”作为营分证的治疗方法

    “透热转气”作为营分证的治疗方法,自叶天士提出以来,其后医家多有阐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邪热入营当以清营泄热为主,尚可加入轻宣透泄之品,立足透邪外达,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如以叶氏所举的犀角、玄参、羚羊角等清营凉血之品为主药,再配合金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方可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且皆推《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为“透热转气”之正方。 笔者在查阅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后发现,不少医家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

  • 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 治法方药

    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 治法方药

    【 热盛阴伤,心肾不交 】 临床表现 身热,口干,齿燥唇焦,心烦躁扰不寐,舌质绛苔薄黄,脉细数。 病机分析 本证乃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心火旺于上,肾水亏于下之候,病位在手、足少阴。即吴鞠通所说的:“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之证。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以温化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维持脏腑功能活动之动态平衡。温热邪气上助手少阴心火,下劫足少阴肾水,使心火亢于上而不下交于肾;肾水亏于下而不上济于心,导致心肾不交。火愈炽而...

  • 通治是经方治病的重要理念

    通治是经方治病的重要理念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冯世纶   胡希恕提出通治二字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方辨证施治概要》写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

  • 鳅鱼治黄疸的传说

    鳅鱼治黄疸的传说

    相传曹雪芹有一天正在湖边船上垂钓,忽见一年轻人纵身跳入水中欲寻短见,曹雪芹见事不妙,急忙撑船过去,将年轻人救上岸来。经抢救苏醒后询问,才知他不幸染上了黄疸,因无钱医治,不得已才走上了绝路。曹雪芹对年轻人说:“黄疸并不可怕,你若信得过我,每天早晨到我家里来服药,分文不取,保你不出三个月便可治愈。” 从此,年轻人风雨无阻,女口约而来,不出半月,身黄、眼黄等症状逐渐消退。于是他问曹雪芹:“您的药真好,到底是什么灵丹妙药啊?”曹雪芹笑笑说:“这药活蹦乱窜的,我怕你...

    养生秘方 2024-03-06 6 0 黄疸
  • 生姜治愈皇帝喉疮

    生姜治愈皇帝喉疮

    徐文伯自幼师从其父,医术精湛,被宋明帝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医。公元470年,明帝喉中长了个疮,疼痛不已,连水都咽不下去了。朝臣请徐文伯来医治。徐文伯经望闻问切后,嘱使臣速送生姜3斤,告诉宋明帝:“您每天吃三次生姜,每次吃五两(16两为一斤)。”使臣忙用清水洗净生姜用刀切成小片,明帝强咽生姜。 生姜又辣又硬,吃生姜搞得明帝嗓子眼钻心地痛,泪流不止。明帝说:“徐文伯,你是想置朕于死地呀?还是成心想看朕的笑话?”徐文伯说:“冤枉之极,末医岂敢和皇帝开玩笑?&rdq...

  • 治病未必攻邪 养生何须论补

    治病未必攻邪 养生何须论补

    张英栋“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一文认为“病之本即为‘邪’”,治病强调攻邪,笔者认为不妥。因为邪气虽然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但正气不足才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内经》所云“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才是病之本。张仲景关于“阴阳自和”的观点也才是中医治疗一切疾病的基本出发点,也才是“本”。因为每一个人都内藏化解疾病、保持健康的神机(即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医生的任务只是促进其调理,促...

  •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补证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补证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 原书已无存世, 今惟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有日本文化乙丑二年 (1805年) 丹波元简手抄本, 10卷3册, 缺卷1, 存9卷。 21世纪初,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远赴日本将其复制带 回国内, 于2008年影印出版, 书见于《珍版海外回归 中医古籍丛书》第3册。 是书不但记有作者个人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 还引用保存了大量南宋及以前医书效方, 具有一定的 文献和临床研究价值。 有学者曾于影印书前之 “影印 说明” 中对本书作过考证。 今笔者试做补证。 书名...

  • 生姜治病神医折服

    生姜治病神医折服

    传说很久以前,天宫神医吕纯阳曾装扮成游方道士到人间采药。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庄,见路边一老婆婆手捂肚子翻滚呻吟,即从葫芦里倒出3粒药丹给老婆婆服下。不料,老婆婆服药后不但不见效,反而病情更加恶化,吕纯阳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 这时,一白头老翁赤脚闻声而至,伸手摸摸老婆婆的额头,又搭搭脉说:“是风寒攻心,我取点药马上就来。”说罢拿起锄头到屋后挖起一枝绿叶小草,将其根部黄色块状的物体切片加水,煮开后放上红糖,让老婆婆喝下。老婆婆喝下后顿时周身汗出,腹痛消失。老婆婆称赞说:“姜老头,你...

  • 《金匮要略》中茯苓的配伍及主治

    《金匮要略》中茯苓的配伍及主治

    1.配桂枝,通阳化气行水、止逆气,见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苓桂草枣汤证、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桂枝茯苓丸证等; 2.配泽泻,淡渗利水、开通水道,见肾气丸证、猪苓汤证、茯苓泽泻散证、当归芍药散证等; 3.配白术,健脾渗湿、利水,见肾着汤证、茯苓戎盐汤证、猪苓散证等; 4.配甘草,健脾化饮、泄满,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证等; 5.配半夏,化痰降逆,见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半夏厚朴汤证、赤丸证等; 6.配薯蓣,补益脾土、输运水津于中,见薯蓣丸证、栝楼瞿麦丸证; 7.配知母,宁...

  • 何为“取象比类”何为“以皮治皮”

    何为“取象比类”何为“以皮治皮”

    “以皮治皮”理论源流及研究进展 “以皮治皮”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创立的 治疗皮肤病的学术思想,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提到 “以胃治胃” “以皮治皮”理论,是中医 “取象比类”思维的典型表现。中医古籍中也记载 了诸多用皮类药物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之方,随着现 代医学的发展,皮类中药在皮科的临床应用及治疗 机理的相关研究也从未间断。我们对 “以皮治皮” 的理论源流及现代研究...

  •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 几千年来, 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 类的医疗、 保健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之所以在科 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持极大的活力, 其根本原因在 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1] 。 综观时代 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与民生的需求, 兼东西文化的相 互激荡, 目下有关中医 “治未病” 之研讨, 正在世界 各地热烈进行。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曰: “求 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rd...

  • “我克”之治 防传变究病因

    “我克”之治 防传变究病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陈国权 黄晓宇 张瑞新 温志歌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为肝实之治。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为肝虚之治。无论肝实还是肝虚,在治疗时都必须实脾,即治“我克”之脏。   春季,脉应弦、色应青,若反见白色,即是秋色、肺色,系肺金乘克肝木,即肺病传肝,治疗应见肝之病,知肺所传,当先实肺,即治“克我”之脏。   逍遥散临床上多用于肝郁而脾虚有湿的治疗,其中薄荷入肺肝两经,通过其辛...

  • 中医下法治疗的疑难重病种

    中医下法治疗的疑难重病种

    余无言运用下法治疗疑难重病的经验总结 八法之一的下法, 是以通下肠腑, 祛除实热、 寒 实所致积滞以及宿食、痰饮、水湿、 瘀血等病邪为 目的的一种治法 [1] 。 “下法” 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 经》 , 奠基于《伤寒论》 , 拓展于元金刘元素、 张从 正, 完善于明清温病学派诸家 [2] , 疑难重病往往病因 复杂, 病情危重, 恰当的使用下法往往能使之转危为 安。 现代中医将下法作为重要的治则, 广泛应用于中 风、 急性胰腺炎、 急腹症、 急性黄疸性肝炎、 毒蛇咬 伤等危重病症中 [3...

  • 余瀛鳌通治方验案按

    余瀛鳌通治方验案按

    由李鸿涛博士编撰、余瀛鳌审订的《余瀛鳌通治方验案按》一书,近日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余瀛鳌作为我心目中崇敬的文献学家、临床学家,他的书有磁铁样的作用,立时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致,一连几天都在书中游弋。   通治方,立论清晰,是作者对“通治”理论概念的诠释。“通治方”,即通用方,就是以病立方,“不以分型论治的形式铺叙,便于读者在仓促之间按病索方”。“教材中疾病分型多、方子多,反而不好学;拟出了多种疾病的通治之方,治疗一个...

  • 中医寒热辨治有真假

    中医寒热辨治有真假

    中医认为,当寒证或者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往往出现在病情危急的紧要关头,如果不仔细诊察,就抓不住疾病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故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真寒假热:就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这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 中成药治病 看证不看病

    中成药治病 看证不看病

    如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不仅中医会应用现代医学的检测与治疗手段,西医也会给患者开一些中成药。但在运用中药治疗前,一定要先“辨证”,切莫仅凭疾病名称和说明书的内容想当然。 很多治疗盆腔炎、附件炎等病的常用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往往有“用于盆腔炎、附件炎引起的白带多、腰腹痛”等字样,作用多是清热利湿、凉血消肿。某些医生由于受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此类患者的“炎症”统统归为湿热下注、气血淤滞,处方都是些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的药物。 实际上,中医原本...

  • 仲景治疗心中懊

    仲景治疗心中懊

      “心中懊?”一症,可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阳明病篇,《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酒疸的证治,但其发病机理各有不同,因此必然采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栀子豉汤证   《伤寒论》67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文中明确指出,此乃汗吐下剧烈所致。太阳病汗吐下后,有形之邪虽去,然而余热未清,内扰于胸膈,故见&...

  • 《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下利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 或带黏液、 脓 血及含未消化食物的一种病症, 在现代医学中称腹泻,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 明确, 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其具有病机复杂、 难以根 治、 治后易反复等特点。张仲景所谓下利是对泄泻、 痢疾、 霍乱及便秘所致热结旁流等相关内容的统称。 下利是《伤寒论》 重要内容之一, 仲景治下利, 其理、 法、 方、 药为后世治疗下利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值得 研究。 为探求仲景治疗下利的证治思想, 我们对《伤寒 论》 原文条文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从方药入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