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虚 第45页

气虚 第45页

  • 气虚体质高脂血症如何调理

    气虚体质高脂血症如何调理

    近日,门诊时一位老大爷咨询我:“医生,我听说高脂血症的患者不能进补,如果进补血脂会更高”。其实,老大爷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中医的进补主要讲究的是辨证进补,所谓的辨证就是根据不同的体质(因人)、不同的时间(因时)、不同的地域(因地)、不同的疾病(因病),高脂血症患者只要符合进补的条件,就可以进补,从而通过调理降低血脂。 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可以选用一些具有养阴清热、清热利湿、润肠通便、益气健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等作用的中药,以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抑制代谢、降低体重...

  • 主治心气虚损型冠心病 加味补心气方

    主治心气虚损型冠心病 加味补心气方

    刘玉洁,女,1954年生,唐山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心血管科学科带头人。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04年荣获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中国医师奖,2012年获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奖。2013年获河北省医德标兵,唐山市政府“十大名医”称号。...

  • 糜烂性胃炎之脾胃气虚治疗验方

    糜烂性胃炎之脾胃气虚治疗验方

    单兆伟,男,1940年生,江苏南通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早年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花甲之年又拜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为师,长期从事脾胃病疑难病的证治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主要论著有《中医临证与方药运用心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胃肠病学》及《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10余部。 组成: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法半夏6克,麦冬15克,黄芩10克,仙鹤草15克,薏苡...

  • 健身固表汤治气虚感冒

    健身固表汤治气虚感冒

      方药组成:黄芪40克,白术20克,防风20克,百合40克,桔梗30克;以上逐药共为细末,每次9克,每日2~3次,开水冲服,7天为一疗程;或改为汤剂(照上方剂量各药减半),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一般服3~5剂即可。本方系河南名医赵清理教授所撰,系气虚感冒的有效方剂。   气虚不能卫外,则津液不固而自汗;卫气不固则腠理空疏,容易感受风寒。唯黄芪甘温益气补三焦而固表,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乃补剂中之风药也。防风上行头面七窍,内除骨关节疼痛,外解四肢挛急,称之为治风之仙药;白术健脾胃,培土而实...

  • 气虚感冒补中气

    气虚感冒补中气

      气虚感冒是感冒中常见的类型,患病后恶寒重,发热轻,体温一般在38℃以下,甚或高热,骨节酸楚,肌肉疼痛。多因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脾胃气虚所致。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火则愈。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剂苦寒之药损其脾胃”,立方补中益气汤。笔者体会,社会节奏加快,人们作息习惯改变,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

  • 气虚感冒饮参苏茶

    气虚感冒饮参苏茶

    配方:党参6 克,紫苏叶12克。 制法及服法:将党参、紫苏叶洗净,放人大茶壶中,用沸水冲泡。 每日1 剂,频频代茶饮用。 该方名为参苏茶,可益气解表。适用于气虚感冒患者早期的治疗。老年人以及体质虚弱易患感冒者可以常饮此茶,用来预防感冒。 (胡兰芝)...

  • 治小儿夏季热(气虚伤津)方

    治小儿夏季热(气虚伤津)方

    治小儿夏季热(气虚伤津)方 处方:党参1-2克,白术、淡竹叶各4克,麦冬、石斛各5克,粳米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清暑养阴。用于治疗小儿夏季热,中医辨证属气虚伤津型。症见消瘦,精神一般或神乏,发热时间较长,汗少或无汗,烦渴欲饮,尿清长,食欲不振,脉细数,指纹紫红,舌质偏红,苔少或薄黄。 本型多见体虚或久病特别是久泻后继发本病的患儿。 创方者:孟庆英...

  • 2型糖尿病方药 脾肾气虚湿瘀互结证

    2型糖尿病方药 脾肾气虚湿瘀互结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庞国明 贾林梦 王凯 锋袁峰   医案实录   郑某,男,56岁,开封市人。2016年2月29日初诊。4年前于当地医院体检时查空腹血糖:6.7毫摩尔/升,未予治疗,血糖逐渐升高,近日自测空腹血糖:10.15毫摩尔/升,诊断为“糖尿病”。诊见:面色萎黄,多尿,双下肢及眼睑浮肿,夜尿3次,伴有泡沫,偶有口干、耳鸣,时有自汗、盗汗,双手麻木,右手为重,腰部时有酸沉不适,舌质淡暗,苔薄白,舌体胖,脉沉细。嘱患者2月30日抽血查胰岛功能等,3月1日胰岛功能结...

  • 治过敏性鼻炎脾肺气虚型

    治过敏性鼻炎脾肺气虚型

    方药:黄芪、乌梅、诃子肉、地龙 各10克,柴胡3克,防风、稀莶草各6 克,蜂蜜30毫升(冲服)。 每天1剂, 水煎分3次服。 主治:过敏性鼻炎脾肺气虚型,症见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腹 胀便溏,声低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 白,脉细弱等。 疗效:治疗48例,显效 3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 陆文武...

  • 气虚痰结所致梅核气治验案

    气虚痰结所致梅核气治验案

    病例:李某,女,45 岁,工人。患者自诉:咽喉不适已2年余,咽中如有物梗阻。曾服草珊瑚含片、健民咽喉片、逍遥丸,只能暂时缓解,停药后病情如故。症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脉虚无力。呼吸时感心口上有痰梗阻,呼吸不畅,气短。西医诊断为慢性咽喉炎,中医诊为梅核气,证属气虚痰结。治则:益气化痰,解痉利咽。方用半夏厚朴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小麦20 克,郁金、威灵仙、茯苓、党参各12 克,清半夏、厚朴、苏梗、浙贝母、炙 甘草各10克,枳壳6克, 柴胡4克,大枣4枚。每 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服药5剂后,咽部自感...

  •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缺血性中风案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缺血性中风案

    欧阳新主任医师为湖南省跨世纪人才,省第2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师临证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气虚血瘀中风病的经验略陈如下。 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证候类型较多,但临床所见,因元气不足,而致气虚血瘀仍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中风的发病与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有关。对本病历代医家均有所论,但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了中风半身不遂的病机是“气虚血瘀”的著名论点。他...

  • 玉竹猪心调治冠心 气虚浮肿服芪参粥

    玉竹猪心调治冠心 气虚浮肿服芪参粥

    玉竹猪心调治冠心 中医认为,夏季炎热的天气或者外 感发热等热病容易耗伤阴液,从而加重 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表现为心律不齐, 干咳烦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玉竹味 甘,性平,归肺、胃经,能滋阴润肺、 生津止渴。用玉竹和猪心做成药膳服 用,有安神宁心,养阴生津的功效。 方法:取玉竹30克,猪心0.25公 斤。将玉竹洗净,煎取药液800毫升; 将猪心破开洗净,用玉竹药液煮熟,捞 出加食盐、芝麻油调味,每日分2次, 佐餐食用,饮玉竹液。 陈文 气虚浮肿服芪参粥 老年人由于各脏器萎缩、功能减 退,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及代...

  • 中风后遗症 判断患者是否兼有气虚

    中风后遗症 判断患者是否兼有气虚

    中风是我国成人致命疾病排行榜的第三号杀手,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中风发病突然,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常令人猝不及防,出现头晕目眩,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等症状。中风后遗症,因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本人带来深深的痛苦,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及预防其二次中风,相当重要。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古人云:“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六大因素...

  • 冠心病和中风“脾气虚”的作用

    冠心病和中风“脾气虚”的作用

    论“脾气虚”在冠心病合并中风发病中的作用 冠心病和中风系最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常相互影 响、 并发出现。基于现代心理测量理论, 结合医学、 数 学、 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 研制了 “冠心病合并中风证 候要素、 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 问卷” , 并将 1504 份调查结果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 据库, 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从而辨证分析冠心病合并中 风各阶段的不同症状群及舌脉, 确定其证候类型和证 候要素, 发现 “脾气虚” 在本...

  • 胸痹(心脾气虚痰瘀内阻)处方

    胸痹(心脾气虚痰瘀内阻)处方

    罗陆一,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载。笔者整理罗陆一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冠心病验案如下: 张某,男,64岁。于2018年3月3日初诊。患者于春节前突然发病,夜间胸痛如窒、痛彻胸背、不得平卧、大汗淋漓持续约20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不效,急救送医院后诊为冠心病心梗,建议即刻施动脉造影术、PTCA术,但患者家属拒绝。现症见胸闷、痰多、气短,日间作2~4次,每次持续约5分钟,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兼见面色紫暗、山根晦暗有横纹、神疲乏力、舌...

  • 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 气虚痿案湿热痿案

    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 气虚痿案湿热痿案

    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出生于中医世家,20世纪60年代,卢永兵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卢老专心研究老年医学40载,指出老年多瘀,久病多瘀,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所以活血化瘀贯穿治疗中风的始终,结合大剂量补气药黄芪,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气虚痿案】   王某,男,73岁。2003年3月5日首诊。病者患胃溃疡五年,近五个月来反复便血,一个月前施手术治疗,术后纳少,食则腹胀,神疲乏力,多汗,头晕心悸,下肢麻软,大便溏。一周前下肢痿软,不能站立。现面色白光白,懒言声低,下肢无力着地,肤色正常,口淡,舌淡,舌尖...

  • 心气虚心悸,气郁型心悸方药

    心气虚心悸,气郁型心悸方药

    周某,女,58岁。2020年6月21日来诊,心悸加重5月余,心电图示:室性早搏,3年前曾因“室性早搏”做射频消融术,今年因劳累、生气又导致早搏复发,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药效不理想。刻见心悸,生气加重,便秘,入睡困难。今日稍有感冒,咽部不适,全身酸楚,脉沉滑缓,时一止,舌淡红苔薄白。 诊断:(心气虚、气郁型)心悸。 方药: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5g,丹参15g,桔梗6g,瓜蒌30g,麻仁30g,半夏10g,黄芩15g,生地15g,当归15g,白芍15g,龙胆草6g...

  •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理论分析 缺血性中风属于心脑血管外科多发病,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特点,其病机较多且复杂,如中风急性期病理产物一氧化氮、钙离子超载、兴奋性神经毒、花生四烯酸、氧自由基等可对脑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导致神经细胞出现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等,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1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脏腑功能失调受多种病机因素的影响,气虚最为常见,气虚易致痰阻、湿停、血瘀,多种病理因素又可与气虚相互夹杂。《黄帝内经》认为中风与血瘀、气虚有关[1],如《灵枢·刺节真邪论》...

  • 以补脾之方药治疗出血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以补脾之方药治疗出血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脾主统血的源流 “脾主统血” 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的中医 教材中是指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 防止溢出脉外的功 能” , 其应用主要体现在补脾益气之法治疗血证上, 其地位与 “脾主运化” 并列。 本文对古代医书中 “脾主统血” 的理论进行 了梳理, 追本溯源, 寻找其理论发展的轨迹, 以更好的应用于 临床。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1.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提出脾虚可致出 血 《内经...

  •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 组成方解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 组成方解

    单兆伟,1940年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和国医大师徐景藩,长期从事脾胃病疑难病的证治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医临证与方药运用心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胃肠病学》《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 组成:黄芪20g,玉竹15g,麦冬15g,白术10g,法半夏6g,薏苡仁15g,黄芩10g,仙鹤草15g,浙贝母1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 胃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 桂花木樨花泡饮方

    胃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 桂花木樨花泡饮方

    胃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征兆。胃寒首要体现有胃脘痛苦,受寒胃痛加剧,得温痛减,吐逆清涎,口淡喜热饮,食不化,舌淡苔白滑。现介绍一款治胃寒有用暖胃散寒饮品。 办法:桂花、玫瑰花各3g,开水冲泡饮服,每日2~3次,连服5~7天。 桂花(木樨花)性温味辛,入肺、大肠经,可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瘀的作用,用于食欲不振、痰饮咳喘、口臭等必定效果。《本草汇言》云:桂花“散凉气,消瘀血……凡患阴寒凉气,瘕疝...

  • 肠梗阻肠结 证属气虚热结 方选大承气汤加味

    肠梗阻肠结 证属气虚热结 方选大承气汤加味

    王世彪为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甘肃省第一、二批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近三十年,擅长以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四大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肠坏死、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肠梗阻属祖国医学“肠结”“关格”“腹痛”等范畴。王世彪认为:体虚是造成肠梗阻内在本质的因素;外感时邪是肠梗阻发病的重要外因;多数患者发病时情志失调...

  • 治气虚咳喘验方

    治气虚咳喘验方

    气虚咳喘多是老慢支、肺气肿 等引起的,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 气短乏力,活动气促,气喘,畏寒肢 冷,苔白,脉细等,中医有验方如下。 具体方法:核桃仁30克,党参、 生姜各10克,水煎分多次服,每日 1剂。 中医认为,气虚咳喘多与肺脾 两虚、肺肾不足有关。。党参补肺气, 核桃补肾温肺定喘,本方有肺。肾双 补、益气定喘的功效,最适合肺气虚 弱者,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咳 喘病人一般都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对正常人无明显影响的各种刺激均 可诱发老年人咳喘。所以老人居住 的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无刺 激性气味。尽量...

  • 风寒热感冒和气虚感冒 几款食疗方

    风寒热感冒和气虚感冒 几款食疗方

    在有雾霾的天气里,人们得感冒的概率会增高,因为雾霾中含有硫酸盐、铅、锰等细颗粒有害物质,再加上冬令后,气候寒冷干燥,导致人体肺阴不足,不能有效抵抗外在的病菌和病毒,就造成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高发。尤其是感冒人群,入冬后呈集中性高发趋势。 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孟泳针对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气虚感冒,开出了几款食疗方。 风寒感冒 秋冬发生较多。常见症状是发热、无汗、头疼、四肢酸疼、鼻塞流清涕等。中医治疗一般以辛温解表为主,可选用的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

  • 外感咳嗽治验病例 脾胃气虚咳嗽及肺胃津伤咳嗽各一例

    外感咳嗽治验病例 脾胃气虚咳嗽及肺胃津伤咳嗽各一例

    咳嗽为肺系疾患之主要证候,《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对此早有专篇论述。现代中医将咳嗽划分外感、内伤两大类,颇合临床实用,但此分类在明代张景岳之《景岳全书·咳嗽》篇已有记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关于外感咳嗽,本文暂置不论。而于内伤咳嗽《素问·咳嗽》早有明文,如“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及...

  • 肺脾气虚易反复感冒自汗盗汗 中医名方

    肺脾气虚易反复感冒自汗盗汗 中医名方

    孙浩,男,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第五代继承人,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医70年来,致力于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治和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深的理论造诣。   组成:炙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山药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五味子6克,防风5克,陈皮6克,炒枳壳 6克,炙甘草5克。   功能:补气扶正、固表止汗。...

  • 肺脾肾三脏气虚所致的2型糖尿病 健脾益肾调糖饮

    肺脾肾三脏气虚所致的2型糖尿病 健脾益肾调糖饮

    庞国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河南省中医糖尿病医院院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中心主任、国家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主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首届百杰青年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年,专长内科,尤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神经性并发症、中风、头痛、失眠等疑难杂症的临床诊疗。 组成:太子参30克,生黄芪30克,炒山药30克,熟地黄30克,山茱萸30克,建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苍白术各1...

  • 气虚体质感冒的良药

    气虚体质感冒的良药

    气虚体质冬天要保“三暖” 气虚体质的人,为了防止反复感冒,冬季要保三暖——头暖、背暖和脚暖。 头部暴露,易受寒冷刺激,使血管收缩,头部肌肉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寒冷的刺激还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 背部受凉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引发各种不适。 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感冒。...

  • 反复感冒 气虚体质冬天要保“三暖”

    反复感冒 气虚体质冬天要保“三暖”

    说来有意思,历史上“感冒”一词的直接源头不在医家,却在官场。 南宋年间,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设有轮流值班制度,每晚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开溜的名堂代代阁员约定俗成——在值班登记簿上均写为“肠肚不安”。 有一位名叫陈鹄的大学士,一天硬被拉去馆阁值宿。他开溜时,偏不循例照写“肠肚不安”,却标新立异大书“感风”二字,渐渐就形成了“感冒”的...

  • 从脾论治秋季肺气虚型过敏性鼻炎

    从脾论治秋季肺气虚型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当机体暴露于致敏原环境中,在免疫球蛋白E(IgE)的作用下,鼻黏膜产生的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1]。该病以发作性鼻塞、流清水样涕、喷嚏、鼻痒为主要症状,可伴咽痒、眼痒、耳蜗痒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迁延难愈的特点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造成了诸多不便,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从脾论治秋季肺气虚型AR可快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流行病学研究 AR发病率较高,影响着全球10%~4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