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 第7页
-
藿香正气水治皮肤病效果明显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藿香正气水再一次成为了百姓家中的常备药品。藿香正气水是家庭常备的中成药,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扶正祛邪的功效,适用于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胸闷腹满、恶心呕吐、泄泻等症。其实藿香正气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效果也很明显。 小儿痱子 取藿香正气水1支按比例加凉开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浓度为:不满3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3;4个月~12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2;超过1岁者,药液与水比例1:1。用药之前先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擦干,然后用消毒药棉蘸稀释后的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 ...
-
藿香正气散在妇科疾病的应用及探讨
藿香正气散出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由藿香、 紫苏叶, 白芷、 大腹皮、 茯苓、 白术、 半夏、 陈皮、 厚朴、 桔 梗、 炙甘草组成。具有芳香化湿, 解表和中, 理气之功 效。治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证。症见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等。常用于四时感冒, 尤多用于夏季感冒型急性胃肠 炎。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总结发现 [1 -2 ] 藿香正气散临 床应用及研究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 其方多用于消化 系统、 儿科、 神经内科、 呼吸系统、 皮肤科等, 妇科方面 的应...
-
藿香正气两用治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中医认为多与湿热壅阻肠络有关。藿香正气软胶囊和藿香正气水是藿香正气的不同剂型,藿香正气出自宋代,是国家颁布的药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一首名方,由13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湿和中去邪之功,临床应用一千多年效验非凡。现代研究发现,采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和藿香正气水两种剂型结合应用,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疗效较好的特点。 具体方法是口服藿香正气软胶囊3粒,一天3次;藿香正气水40毫升加温开水(水温37℃—40...
-
慢性肝炎的人正气多亏损 治疗以扶正为主
我患有慢性乙肝多年,医生除了建议戒酒,并未提供详细的饮食方法,想请教一下关于乙肝的饮食方法,平时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善体质吗? 肝炎患者应严格禁止饮酒,若长期饮酒,一方面酒精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引起机体营养失调,日常饮食上要忌食辛辣、温燥、煎炒、油腻食物。 有慢性肝炎的人正气多亏损,治疗以扶正为主,饮食中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脂肪,不必过分限制。但对油腻的食物应当避免,特别是黄疸尚未消退的患者。在肝炎急性期则要饮食清淡,并注意维生素B、维生素C的补充(一般新鲜蔬菜和水果则可)...
-
正气亏虚外邪侵袭 预防风湿病
要想预防疾病,就得先了解发病的诱因。 现代医学认为多数风湿病的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或感染等因素有关。但中医学对此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认为风湿病的病因不外正气亏虚和外邪侵袭两个方面。因此,预防风湿病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正气亏虚 风湿病属于筋骨疾病,多半有肝肾不足的体质因素。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和治未病思想,可以据日常体征和症状表现判断患者体质,属于肝肾不足体质者应在未发病之前进行针对性的调理,避免风湿病的发生。体质的判断应咨询中医大夫,预防性调理可以采用食疗、艾灸、导引锻炼等非药物方式。...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脑部神经疾病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状可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诸药相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表里同治、清升降浊、气机通畅,补泻兼施,具有芳香醒脾,化湿和胃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中灵活应用此方加减治疗脑部神经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医案如下。 医案1 孙某,男,56岁,2012年6月26日就诊。 患者2天前起床后感头晕昏沉,次日症状加重,天旋地转,如坐舟车,闭目减轻,心悸神疲,恶心欲呕,食欲不佳。急送当地医院经输液等治疗...
-
藿香正气水临床外治新用
藿香正气水由藿香、厚朴、法夏、紫苏等组成,有芳香化湿、解暑发表之功,适用于署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痞、呕吐腹泻等,多用于内服。临床观察发现,其外治亦有诸多新功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1.吴萸粉10克,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于肚脐孔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 1次,连续3天。可芳香化湿,理气止痛,适用于暑湿或寒湿泄泻。 2.丁香、黑胡椒各等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藿香正气水调匀,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天。或取车前子、丁香、肉桂、枯矾各...
-
中暑有阴阳之分 白虎汤 藿香正气
中医认为,中暑有阴、阳之分,著名医家张景岳曾说:“暑月受寒,故名阴暑;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多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主要表现为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等,这种中暑往往病情较危重。 治疗阳暑主要以清热解暑为主,可用张仲景的白虎汤,药物组成为生石膏50克(先煎),鲜芦根、生地黄30克,竹叶心、知母各10克,荷叶1张,西瓜皮1块,生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如热极生风、四肢...
-
藿香正气 夏日必备良药
藿香正气一方最早出现在1151年的宋代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它的剂型由散剂经过多次变化,现在已有多种剂型生产,可供不同患者选择应用,不但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治疗范围和功效,是夏秋居家与外出旅行等必备保健之良药。 特别是近20年来,本方的剂型有了重大发展与突破。过去只有传统的散剂、丸剂(有水丸、蜜丸之分)两种,但散剂和丸剂不但服用起来让人感到口感不好,而且服用量也大。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除了传统的丸、散剂外,还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软胶...
-
秋季进补 通过调补正气预防肺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秋季肺当令,五行属金。金在六淫为燥,燥为秋季主气,秋天气候转燥,又因“肺为娇脏”易被邪侵,秋季也就成为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多发季节。因此,到了秋季可以适当进补,通过调补正气预防肺病的发生。 1.改变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段话可谓道出了秋天护肺的原则原理和方法。基本意思是说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
-
喝热粥 补充振奋体内的正气来抵抗外邪的入侵
秋冬季节,感冒多见。常骤然发作,头痛难耐,活动时加重,发热不退,往往伴有恶寒,脊背觉有凉风吹,咳嗽、闭塞流涕等症状。对于大多数感冒,可以通过喝热粥盖被子发汗来治疗,而不是随便买些感冒药来吃。 实际上,对于普通感冒发热,可以在医师诊治的基础上,采用喝粥等方法辅助药物治疗。汉代张仲景在论述桂枝汤用法时,做出了详细介绍,对我们今天通过非药物疗法治疗感冒,提供了法例。《伤寒论》记载用桂枝汤后“服已须臾,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服药以后,要马上喝热粥来助药力。 桂枝汤重在扶正,发汗力不足。要...
-
中药治感冒见效快 培补正气
中药治感冒不但见效快,而且还能迅速培补人体正气,提高人的免疫力。 处方:苏叶、藿香、荆芥、银花各 10克,防风12克,板兰根15克,薄荷(后下)、甘草各6克。 加减:体虚正气不足者加黄芪 15克,白术12克;咳嗽者加百部、前胡、白前各12克;咳嗽日久难愈者加浙贝母12克,橘络10克,枇杷叶6克;痰多者加陈皮10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胸闷痰黄者加瓜篓12克,薤白10克;痰黄胶化者加神曲10克,白芥子6克;肺部感染发热者加柴胡12克,鱼腥草20 克;燥咳者加沙参、玉竹各12克,麦冬15克;风热感冒加连翘、栀...
-
新冠转阴后藿香正气散功效
部分新冠患者在转阴后表现为味觉、嗅觉的丧失或减退,伴或不伴有胃脘部不适症状。分析病机,系疫疠挟寒湿侵袭肺卫,表证已解,湿浊内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而鼻窍不利,不知香臭;脾运不健,则口淡黏腻,纳谷不知滋味;中焦运化失司,升降无权,则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泛恶欲吐、大便不爽或稀溏。 藿香正气散功效 笔者常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该病。常用剂量为:大腹皮10g,白芷10g,紫苏10g,茯苓10g,藿香20g(后下),白术15g,法半夏15g,陈皮15g,厚朴15g,桔梗15g...
-
藿香正气水的新用
藿香正气水是夏季十分常用的一种中成药。盛夏季节,出现恶寒发热、四肢倦怠、胸闷不适、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症,选用霍香正气水有善良好的效果。随着临床上对藿香正气水应用的不断深入,发现它有更为广泛的用途。 治疖肿、痱子:祖国医学认为,疖肿、痱子为体内郁结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紫苏有抑制病菌的作用。外用涂抹能散郁除湿、通畅毛孔排汗,治疗疖肿、痱子久治难愈者。治痔疮: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成50倍,一日多次外涂患处,在痔疮发作期间有消炎止痛、治愈创伤、促进萎缩的作用。治夏季皮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