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仲景 第2页

张仲景 第2页

  • 张仲景 未病先防 养护脾胃(上)

    张仲景 未病先防 养护脾胃(上)

      张仲景大约出生于公元150年,卒于公元219年,名机,东汉南阳人。张仲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张仲景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汉灵帝时,张仲景被举荐为孝廉,继之出任长沙郡太守,又被称为“张长沙”。他虽然身居要职,但他淡于名利,鄙视权势,憎恶官场角逐,一心为百姓解除疾苦。张仲景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理论实践兼备的中医学专著,受到历代医家的推...

  • 张仲景医药文化节

    张仲景医药文化节

      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围绕“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的主题,提出优先发展仲景健康服务业,以期引起更多名师大家共襄善举,传承医圣仲景文化,成就健康中国梦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南阳的贡献。   仲景文化——世界人文地标   随着我们逐步走近医圣仲景,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研究、传承张仲景文化遗产,至少可以发现四大元素:   世界医圣。中国古代有16位圣人,但是真正放之世界人文领域,唯有文圣孔子和医圣仲景。张仲景的...

  • 张仲景的药物服用及药后调摄方法

    张仲景的药物服用及药后调摄方法

    张仲景的药物服用及药后调摄方法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其中对服药方法以及药后调摄的论述尤为详细,可见张仲景对煎药、服药方法以及药后调摄的重视以及其在疗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关于服药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服药后如何进行调摄,我们一起来看。 服药时间 《伤寒杂病论》有不少方药着重强调了服药时间,如十枣汤要在平旦服,桃核承气汤与乌梅丸应在饭前服,大黄䗪虫丸强调酒饮服,桂枝人参汤强调“日再,夜一服”,黄连汤强调“昼三,夜二服&rdqu...

  • 张仲景“望眉断病”

    张仲景“望眉断病”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是著名的医家,他不仅在实践中印证求真,也善于广交俊才贤士。一日,张仲景和朋友聚会,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在座,王粲当时年仅20多岁,然已是著名的诗人,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 闲谈中,善于察颜观色的张仲景从王粲的脸色看出了一些迹象,认为王粲将有大病临身,于是诚恳地对王粲说:“你身体有病已经很长时间了,须服五石汤才能治好,如若不医治,到你40岁时,眉毛会脱落,半年后会有生命危险。”王粲听后不以为然,他想,自己...

  • 药店以“堂”相称 从医圣张仲景那时兴起

    药店以“堂”相称 从医圣张仲景那时兴起

    从古至今,我国许多行医者,多把自己的药铺、药店以 “堂”相称,以堂为荣,如“天益堂”、“同仁堂”、“济益堂”等。有些药店沿变到后来发展成制药厂,仍然保留着这些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馀堂”、石家庄的“乐仁堂”、安阳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扬四海内外。 据考证,这&ld...

  •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 不仅开辨证论 治之先河, 亦为重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 论著虽为治 病方书, 匮乏说理词藻, 但其诸病皆养胃气思想在治疗 中比比皆是, 应用得当, 广为流传, 启迪后世 [1] 。 张仲景 还提出了 “养慎” 的观点, 即内养正气, 外慎风邪, 这正 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 中虽无明文述及, 然而 在辨证论治中, 处处都体现着养生为主的思想。 《金匮 要略》 中将 “ 上工治未病” 列为全书之首, 突出了治未病 的重要意义。...

  • 张仲景巧除沈槐心病

    张仲景巧除沈槐心病

    东汉时期,南阳有个誉满全城的名医叫沈槐,由于年近六旬无子嗣,慢慢地忧虑成疾,从此也不去为病人诊治疾病了,整天闷闷不乐、神志恍惚。家人请遍当地名医,均不能减轻他的病情。一晃4个月过去了,沈槐竟卧床不起、毫无精神了。 此时,家人听说张仲景有绝招妙法,保证能治好沈槐的病。于是,家人就将年刚二十的张仲景请至家中,为沈槐诊治疾病。 张仲景来到沈槐的床前,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知沈槐是因思虑过度,使气结于脾而患病。张仲景对其家人说:“思虑过度、气机滞结、耗伤心神,影响心脾功能,又暗耗阴血,导致心神失养,脾的健运失司,...

  •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下)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下)

      附子的应用事宜   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精当,而且在用法、剂量及毒性的杀减等方面都非常审慎细致,示人以规矩。   附子的生熟用法和煎服法纵观有关附子的经方不难发现,仲景凡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则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则均炮用。凡用生附子必入汤剂,而用炮附子则有汤、丸、散三种剂型。但凡用汤剂者,皆以三份水煎至一份药液时服用,而具体服法则又有“顿服”、“分温再服”、“分温三服”,“日二服”、“日三...

  •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上)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上)

      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   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回阳救逆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

  • 跟医圣张仲景学习毒性药物的煎煮方法

    跟医圣张仲景学习毒性药物的煎煮方法

    《伤寒论》是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经典著作,书中张仲景对于毒性药物的运用颇为广泛: 全书用药 84 种,其中16 味中药为毒性药物,毒性药物占用药总数的 19% 。 全书共载方剂 113 首,含毒性药物的方剂60 首,占方剂总数的 53%。 在含有毒性药物的方剂中,张仲景所应用的特殊煎煮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先煎: 先煎是指入汤剂的中药需在未入其他药时先行煎煮。先煎或为更好地煎出药力,或为缓和药性,或为降低毒性。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当“先煎蜀漆,减二升&...

  •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杂议

    《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杂议

    近日翻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贾春华教授编写的《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思绪仿佛又回到了20多年前。我与贾春华教授都是刘渡舟先生的弟子,但其在1990年来京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已留校工作。师弟在攻博期间,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刘渡舟“喜其超拔不群,又知难而进”。1993年以《日本汉医古方派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并选择回家乡发展。2004年,早已晋升为教授多年的贾春华师弟流露出想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愿望,我第一时间将其举荐给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界的三位“领军人物&rd...

  •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同病异治” 与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根据现有记载应首见于 《素问 ·五常 政大论》 , 原文是 “西北之气, 散而寒之, 东南之气, 收 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1] 。同一种邪气侵袭人体, 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正气盛衰不同, 即使是 同一种疾病, 发病机理和发展转归也会有所区别, 再 加上处于不同的病理阶段, 因此表现出的证候、 病型 有差异, 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 开方抓药要因...

  • 医圣张仲景治病趣事

    医圣张仲景治病趣事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是每个中医大夫必读的经典。 张仲景生于现在的河南南阳, 自幼饱读医书,青年时在乡下已小有名气。相传,当时南阳有个誉满全城的名医叫沈槐,年近六旬仍无子嗣。他茶饭不思,慢慢忧虑成疾。当地的郎中来给沈槐看病时都畏首畏尾,生怕出偏差。结果老人卧床不起。 听说此事,张仲景从乡下直奔沈槐府上。他知道沈槐是忧虑成疾,就告诉门童用五谷杂粮面各1斤,做成鸡蛋状,外面再涂上锅底的黑灰串成串,挂在屋檐下晾着,叫病人一天吃一个。沈槐听完管家传...

  • 张仲景退黄诸法

    张仲景退黄诸法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发黄的论述,并且于《金匮要略》中设专篇“黄疸病脉证并治”。对于发黄的治疗,仲景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仲景退黄诸法简要归纳如下。   解表退黄法   适用于阳明湿热蕴结,表邪未解的发黄证。《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表邪未解,使邪热与湿相合,熏蒸肝胆而发黄。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自外而解表散邪,内则清热利湿。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

  • 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四神丸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泄泻门》,其组成是:肉豆蔻6克,补骨脂12克,五味子6克,吴茱萸(浸,炒)6克。主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泄泻腹痛等症。笔者经研究发现,该方的立意和功效多受示于张仲景的脏腑相关理论。   立足于大补脾胃   王肯堂认为,四神丸治脾胃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泄泻腹痛等证。无论是普通的泄泻还是五更泻,从总体看,都不外乎脾气下陷,故四神丸重用生姜,其用量为补骨脂的两倍。姜、枣在王肯堂的心目中无论是食、是药还是食药两兼,悉为君...

  • 李时珍会把张仲景论述方,证,药,禁忌总结归纳

    李时珍会把张仲景论述方,证,药,禁忌总结归纳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最大的贡献是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书虽为药物学专著,但书中不少地方阐释发挥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相关内容,不乏真知灼见,对研究发扬张仲景学说做出了同样重大的贡献,本文拟就这一方面做一些探讨。 提供校勘依据 《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引据古今医家书目》列出张仲景著述有:《张仲景金匮玉函方》《张仲景伤寒论》(成无己注)《张仲景金匮要略》。从所列书目名称及李时珍所处的...

  • 浅析张仲景阿胶运用规律

    浅析张仲景阿胶运用规律

      阿胶,为驴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出自《神农本草经》。性味甘、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等功效。《金匮要略》11首方剂应用了阿胶,除去重复,张仲景以阿胶入药10方次。但仲景之书“察证候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岳美中语)。历来注家往往以后世用药经验诠释仲景用阿胶之方法,似未能体味其使用阿胶之内蕴。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百种录序》中说:“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

  • 张仲景论“暑”与“暍”辨析

    张仲景论“暑”与“暍”辨析

    基于“太阳中暍”谈张仲景治暑之法 《素问·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 勿止”。暑病由此而来, 并将夏至作为命名温病与暑病的分界线。另外,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关于暑病的论述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移精变气论篇、刺志论篇等。张仲景在此基础上, 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出“太阳中暍”, 并详尽阐述。 “暑”...

  • 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医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在两汉四百多年间,南阳作为大郡,隶属于荆州。刘秀起兵于南阳,在洛阳称帝,因刘秀发迹于南阳,故南阳有“帝乡”“南都”之称,诸多重臣将帅均来自南阳,名门望族遍布境内,仲景张氏族姓亦为望族之一。 汉...

  • 水饺的由来源自于医圣张仲景的一次善举

    水饺的由来源自于医圣张仲景的一次善举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是大部分人从小就听过的一句民间谚语,意思是每年的冬至时节,每家每户都会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饺子。民间更有流传“冬至不吃饺子,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的由来与中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冬至吃饺子 不怕冻耳朵” 水饺的由来源自于医圣张仲景的一次善举。相传东汉末年,我国各地百姓饱受自然灾害之苦,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身体孱弱,疾病缠身,经久不愈。加之寒冬腊月,天气寒冷,饥寒交迫下不少人耳朵...

  • 张仲景故里行

    张仲景故里行

    2021年4月25日,我们怀着对“医圣”张仲景的万分崇敬之情,前往向往已久的河南南阳医圣祠。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奉为经方始祖,我辈几十年如一日用其技其道,然一直未曾前往拜谒,深感羞愧。 我如今已77岁,再往后恐怕心有余而力不逮,故前来瞻仰仲景家乡之美、医圣祠之伟,感受仲景医道之巍、医技之湛。 时值南阳月季花开,不由想到,“月季初开,始抽花蕾。雨中带笑,枝叶稍垂。医圣在上,弟子跟随。传薪救疢,经方名垂”。到医圣祠门口,微雨蒙蒙,“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