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 第4页
-
苏娟萍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经验浅析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运用法之代表方剂,也是调和胃肠之代表方剂,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疗效肯定。苏娟萍,教授,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优秀专家,从事中医科研及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经验丰富,针对胃痞有独到的辨治经验特色,临床疗效颇佳。现将苏娟萍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痞的经验分析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胃痞即心下痞、痞满,以心下胃脘部位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无胀大之形为典型特征。“痞”的原意出自《易经》中的“否&r...
-
腹胀腹中不适 大黄黄连泻心汤验方运用
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运用2例 《 伤寒论》 第 1 5 4 条: “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 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 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 绞去滓, 分温再服。 ”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味少, 煎煮方法也比较 特殊。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2例患 者, 现介绍如下。 案例 1 : 内人因在婚期进食过量肥甘厚腻之品导致 大便黏腻, 自行服用保和丸数日, 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2 0 1 8 年 1 月 1 8 日白天...
-
治疗胃痛半夏泻心汤 三黄泻心汤加四逆汤
半夏泻心汤 讲到胃病,我不得不提的半夏泻心汤,这是治胃病的专方,尤其是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像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等,用半夏泻心汤就有效,而且是原方不要加什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如果硬要加减的话,加一点肉桂、黄连,合上肉桂往往效果更好。 我的老师治疗胃痛有个经验,就是见到胃痛不要就想着佛手、香附、良姜,而是要看看他的喉咙,如果喉咙通红,说明肺胃有火,可以加栀子泻火,如果大便里面有一点血,化验检查有隐血,做胃镜提示胃黏膜糜烂了,加一点炙大黄,其实就是三黄泻心汤的合方,这...
-
病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泻心汤及类方治疗
病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 胸膈胀满, 触之无形, 按之 柔软, 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病名首见于 《 伤寒论》 , 第 1 4 9 条云: “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 也, 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 也, 半夏泻心汤主之。 ” 既明确了痞满的诊断, 又与结胸 证做了鉴别, 并创诸泻心汤及类方治疗, 并一直为后世 医家所效法, 现分述如下。 ( 1 ) 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该法适用于寒热错杂、 脾 胃升降失常、 气机痞塞之脾胃病。症见心下痞硬、 干呕、...
-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多发糜烂 疼痛
窦某某,男,69岁,2021年12月12日初诊。主诉:口腔多发糜烂、疼痛5天。现病史:5天来,患者无明显原因口腔舌面、口唇多发糜烂、溃疡伴疼痛,不能进食,无口干、口苦,餐后容易胃胀,怕凉,大便一日1次,偏烂,小便稍频,夜尿2~3次,眠可。舌红,苔白厚,脉弦细。 西医诊断: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糜(上热下寒)。 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炙甘草20g,黄连5g,黄芩12g,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生石膏45g,大枣4枚自备。5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17日二诊:舌面溃疡、糜烂大量...
-
浅谈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方证
临床见习日久,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俱为多见,二方皆属和剂,组成类似,煎法一致。今试对二方及其之间的联系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伤寒论》97条对小柴胡汤的病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即气血不足,正虚邪入,结于胁下。结者,郁也。胁下者,肝与肺也。肝肺气郁,故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脏腑相连,故不欲食,其痛必下而兼呕。设若此时无寒热证,愚意非特小柴胡汤可予,逍遥散亦可予。则气郁可解,气血亦得补。惟其有寒热证,故入柴胡半斤清热散邪,黄芩降肺清郁火而除...
-
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方药 半夏泻心汤
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脾胃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易经》泰否二卦和脾胃病 坤上,象征地,乾下,象征天,地天泰卦,上坤下乾。地在天上,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上下相当,内外相得,升降相调,刚柔相济。 乾上,象征天,坤下,象征地,天地否卦,与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所以否卦表明的否塞,仅守着表面的规矩,其实已经与大道相悖。 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卦是乾上坤下,处在这...
-
千古名方 半夏泻心汤
某留学男青年,暑期从澳洲返乡。因经常胃痛泛酸而求治于余。其人面白体瘦,唇红舌红。按之心下痞,进食或空腹时常常隐痛不适,甚至泛酸,常腹泻。其母甚忧,我安慰曰:不必担心,调理一下吧。遂书半夏泻心汤原方。 一周后来电话,云症状已去大半。因近返校,便嘱养生堂按原方制成颗粒以便于携带。其母后又云其儿胃病一直未作。 此病本不奇,此方亦熟知,但能用原方治疗胃病者却不多。大多自拟一大方,其中有辛香药一队,草头药几把,虫类药几样,矿物药一堆,谓其方能消炎、止痛、制酸、抗变。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总不如半夏泻心汤来...
-
半夏泻心汤 恢复中焦升降失常之功效
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伤寒论》,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致心下痞满之证而设,有止呕逆,除痞满,恢复中焦升降失常之功效。 少阳证宜和解,医反下之,致使邪热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职,而现或呕或利,心下痞满而不痛的证候。故药用半夏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伍以半夏辛开散结,辛温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益脾胃,以助健运。方为辛开苦降,寒温互用,阴阳并调之剂。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治疗暑温、湿温、疟、噤口痢等多种病证中,灵活地运用了半夏泻心汤,立法、药味、剂量变化多有创意。尔后,吴鞠通得叶氏之精妙...
-
毛德西教授对半夏泻心汤体验颇深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灸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教授对半夏泻心汤体验颇深,运用娴熟,经对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他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诊治实践,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字: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具体症状为: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
-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医学解读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有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干姜、人参组成。全方寒热互用以调阴阳,苦辛并举以复升降,补泻兼顾以调虚实,为治疗寒热互结之心下痞经方。现试图从多角度、多效性方面解读该方,探求其作用本质。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医学解读 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抑制腺体分泌、镇吐、抑制胰蛋白酶、抗癌、调节免疫及调节神经兴奋性等作用,并通过调节免疫而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黄连、黄芩作为清热解毒的代表药物,其可通过抑制人工三肽激发白细胞内钙离子升高,促进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提高,进而影响白细胞多种...
-
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运用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书中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的代表方,功效为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方中药物的药性多为辛、燥、苦,故能消、能散,可调整脾胃运化、调节胃肠功能。 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又缺乏饮食健康方面的指导,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的食物,易致湿热相合,壅滞中焦,脾胃升降运化失常。临证时,将两方合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属湿热证型者有卓效。 方中半夏和胃止呕...
-
背热如焚,上身多汗,上热下寒,附子泻心汤
韩某,男,28岁,未婚。患者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2~3次。在当地数医医治无效,特地来京请治。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此为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然观患者所服之方,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 处方:附子泻心汤:黄芩6g,黄连6g,大黄3g(沸水浸泡10分钟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40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药服3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抽搐...
-
解答传世经方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
源自《伤寒杂病论》的半夏泻心汤,可谓是医圣张仲景的得意之方,此方可调和肝脾、散结消痞,后世众医家临床均有借鉴,也为后世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现如今,很多人虽然也常用此方,但未必真正领略其中精髓,比如此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运用,方中人参、大枣、甘草的补益之意,都是很多人心中未明的疑难问题。今天的这篇文章,带您解答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 临床治疗脾胃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我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
-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痞证
说到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自然我们会想到一个问题:李东垣是如何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痞证的? 后世治痞名方中有一张方剂为枳实消痞丸,出自李东垣之手。我们不妨从分析这张方剂入手,看看李东垣如何使用半夏泻心汤。 《兰室秘藏·心腹痞门》:“失笑丸,一名枳实消痞丸,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干生姜一钱,炙甘草、麦蘖面、白茯苓、白术,以上各二钱,半夏曲、人参,以上各三钱,厚朴四钱(炙),枳实、黄连,以上各五钱。右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七丸,白汤下,食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