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医生、118张病床,年门诊12.6万人次、出院2817人次;一个科的业务收入,超过了全省大部分中医医院全院的业务收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凭借着深厚的中医药历史积淀,抓住机遇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医药理念与疗法,并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逐渐成为江西省内妇科的“金字招牌”。 年门诊12.6万人次、出院2817人次——这是医院内一个仅有118张病床、20名医生、28名护士的科室&mdash...
江苏省中医院自开设“刮痧门诊”以来,每天均迎来络绎不绝的病人,他们非常青睐刮痧这种中医传统疗法。 据该院专家介绍,不少市民夏季时因贪图凉快,将室内空调温度开得很低,冷气正对后背或颈部吹,长时间受冷风刺激,极易引发各类颈肩疾病,并在秋冬季病情加重。通过刮痧以疏经活络,行气止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红斌 张君 浙江中医药历史悠久,名医辈出,著述丰富,为中医学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浙派中医大多都重视对中医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下称《内经》)的研究,在传承与发展《内经》学术方面贡献重大,形成了浙派中医最有代表性的医学流派分支,即浙江医经学派。 《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医经学派,指致力于医经研究的医学流派。汉代有医经七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宋捷民 浙派中医本草学派是主要活动于浙江一带,及籍贯为浙江学者的传统药物学学术派别。为浙派中医的一大分支。 浙江本草八千年 浙派中医本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千年,在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绳纹小陶釜,此陶釜被考古界人士确定是煎药罐,成为浙江中医使用药材及煎药的有力物证。 浙派中医本草学派最早的代表人物为桐君,桐君是黄帝时期人,是中国古代早期的药学家。结庐炼丹于桐庐市桐君山,后世尊其为“中药鼻祖”, 桐君山...
民国年间,辽宁有一位声名显赫的省长,原是一位中医,且有医学专著问世,虽然他自诩“不慕良相慕良医”,却走上一条从良医到良相的人生之路,他就是王永江。 王永江,字岷源,号铁龛,大连金州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终年56岁。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世代以商为业。上溯六代,时值山东灾荒,赤地千里,饿殍盈野。王家生意不振,始祖移居关外谋生,道光年间定居辽宁金州。其父王克谦在城内南街开“永庆和”杂货店。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遂...
旴江医家谢映庐急难病症医案撷要 谢星焕, 字映庐, 号文斗, 清代旴江南城人, 江西 古代十大名医之一, 约生活于1791年-1857年, 家族 三世业医。 谢映庐少年时曾习举子业, 但因家道中 落, 遂继承家学, 在当地行医四十余载, 声誉卓著。 同治十一年《南城县志》卷八《人物志·方技》称: “精通医法, 善治疑难奇险病证, 诸医束手, 焕至, 立辨病源, 决人死生, 叙案立方, 应手即愈” [1] 。 代表 著作《得心集医案》经其子甘澍整理, 于咸丰十一年 (1861年...
江友山是一位医药兼修的老中医,生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十二月初十日,卒于1989年10月(市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常州人氏,享年90岁。 江友山师从孟河医派名医屠士初(著名中医屠厚之侄子),25岁学成,以内科见长,1930年在局前街开设诊所。1929年,即在由武进县(民国时期常州称为武进)公款公产管理处的“夏季寿安医局”为患者施诊,并应邀在本邑长年医局坐诊。 医局属慈善医疗机构,新中国成立前,常州武进地区所创医局,以长年、寿安两局举首。自初创至停办,历时百年。人才...
她是一名儿科医生,在平凡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像明亮的星星,以身作则,带领周围的人开拓进取、奋勇前进,她就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协委员、温江区中医医院儿科病区副主任陆露。 开拓进取,刻苦专研 陆露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年,有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丰富的儿科医疗临床经验。除了完成日常的儿科诊疗工作,她充分发挥自身急诊急救优势,承担医院儿科急危重症患儿会诊、救治、转运任务,确保正常的医疗技术开展。2011年11月,陆露协助科主任在温江中医院创立了儿科病区,开展儿科急救及常见病的诊治工作。 &ldq...
问诊,踏遍白山黑水;施治,集成良药良方。每临大疫,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省中医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江柏华总会不辞劳苦、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证明着中医中药的宝贵价值。近日,江柏华所在的“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大爱如山,医者无疆。为新冠肺炎战“疫”贡献“中医方案”,这是“苍生大医”江柏华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瑞安市有位远近闻名的老寿星周佐庭,今年93岁。周老憨厚老实,心平气和,身体健康硬朗,精神矍铄乐观,手脚灵活自如,耳聪目明,从未得过病。周老1918年生于瑞安市山南村,17岁开始在他父亲开设的“周开益药店” 从事中药调剂T作。周老还曾担任户籍警,在本村开办小学;并任教师。退休后,他琢磨并实践出适合自己的一套保健养生法。 爱劳动周老平时热爱劳动,对田园生活情有独钟。他不畏严寒酷暑,按照季节在自家地里种植农作物。夏季芒种时栽种地瓜、番茄,腊月大寒时种植土豆、芋头。周老到了收获季节总是硕果累累。除...
2015年12月1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证书。屠呦呦在随后的演讲中提及:“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给予了她最关键的引导和启示。 《江西省...
陈应龙先生 (1902年-1993年) , 闽南近现代著 名针灸学家, 师从中国近代著名针灸大家、 澄江针灸 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 [1] 。 在闽南行医数十载, 陈老 孜孜不倦, 培育了海内外众多针灸学子, 为澄江学派 在闽南及海内外传播与推广做出重大贡献 [2] 。 他曾 云: “学医者, 德为先, 术为后, 愿将人病犹己病, 救 得他生是我生” [3]144 , 诚然 “大医精诚” 也。 在长期临床针灸实践中, 陈老认为穴位的选取 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其常用穴位...
江西省抚州市抚河一带流域,千百年来涌现出了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杰出中医药学家,在江西境内形成了理论丰富、著作丰硕、临床诊疗技术独特、传承久远的旴江医学流派。旴江医学具有名医多、医著多、理论渊源久远、专科特色鲜明的特点,并独创“建昌帮”特色中药炮制流派。迄今,旴江流域有医药家1612人,其中建昌药帮362人。可见,旴江医学和建昌药帮规模之宏大,尤以江西省抚州市医药发展最为繁盛。特作“旴江医学颂”为贺。 旴江流域,医药之乡,文明元化,源远流长。 山水清奇...
江苏自古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派众多,名医辈出,出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如叶天士、薛雪、尤怡、徐灵胎、费伯雄、吴鞠通、马培之、杜钟骏、恽铁樵等,可谓群星璀璨,异彩纷呈。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人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职业精神,对今天的医学人文亦有重要的启示。 志存高远不唯利 清代苏州名医叶天士,其温病学说在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有一段至理名言:“夫以利济之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这段话给医生职业指...
旴江,古称旴水,现名抚河,发源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贯穿抚州市,最终汇入南昌的赣江和东鄱阳湖处,通长江,达东海。旴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旴江流域教育昌盛、书院林立。宋·李觏创立的旴江书院是旴江文化教育重要的发源地,成为文化传播、学术探讨及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1]。而李觏的学术理论是王安石熙宁新法改革思想的先驱,大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自此旴江流域一带名医辈出,并有“名医之乡”的美誉。据考证,自西汉至民国,旴江流域16个县市有医家963人、医籍684种[2]。政策支持与...
春节过后的苏南田野,虽然绿色不多,但在田埂上、河滩旁就可以找到许多野生的荠菜。荠菜散落而生,一两棵或两三棵,叶子紫褐色,锯齿状,常常隐藏在枯草旁。清明节后,荠菜开始抽条,花茎细长,上面长满细小的白花。儿时将成熟的荠菜花茎掐下,左右摇晃,耳边就会发出沙拉沙拉的声响,我们叫摇鼓郎草。早春的荠菜匍匐在地,挑时要下刀深,直插根部,否则叶片会散落。 荠菜是野菜中的上品,味道极为鲜美,吃法很多。通常是“咸吃”,或油炒,或凉拌,或做汤,其中荠菜炒肉丝,或荠菜汤,无不清香可口,开胃健脾。另外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