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治 第36页

医治 第36页

  • 壮医治痔疮出血方

    壮医治痔疮出血方

    处方与用法:威灵仙30克,研为细末,每次1克,温开水或淡醋送服,日3次, 5天为1个疗程。 功效:止血、消炎,主治痔疮出血较多者。 (农经伟) 再提供二便方治治痔出血。A方适合慢性腹泻并发痔疮出血者;B方适合高血压并发痔疮出血者。前方兼有止泻作用,后方能降低血压。 A、石榴皮烘干后研成细末,每次3克口服,温开水送下,每日服3次,1周为1个疗程,一般服3天后即能止血。也可装入胶囊内服。 B、槐花20克,开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一剂,一般两天后可止血。...

  • 赵复兴医治玄府郁滞经验方药

    赵复兴医治玄府郁滞经验方药

    赵复兴,男,主任中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他临证40余载,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他综合古代文献资料和多年学习、临证的感悟,对玄府进行阐释和探究,并自拟了“通玄府系列方药”,其经验可供临床参阅、验证。 玄府概念 玄府一词,首见于《内经》。狭义指汗孔,此说源自《内经》;广义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的,指遍布人体内外遍地的一种孔隙结构。书中曰:“然皮肤之汗孔者,谓灰心液之孔窍也…&h...

  • 中医治体虚多汗

    中医治体虚多汗

    对于身体虚弱引起的多汗,可适当服些中药调理。 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即小便色白、量多)、周身无力、手脚冰冷等症者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服浮小麦炒熟,泡水代茶饮用。 以盗汗(睡着出汗、惊醒立止)为主,汗出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脚心,并伴有心烦易怒、睡眠不安、两颧红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午后低热等症者为阴虚,治宜清热养阴敛汗,选用生地、白芍、五味子、...

  • 中医治疗人体感觉缩小症一例

    中医治疗人体感觉缩小症一例

    吾师羊毅,男,副主任中医师,三台县首届名中医,从医40余年,擅长肺、脾胃、肝胆等系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随师诊治一例人体感觉缩小症,现介绍如下: 刘某,男,53岁,2013年1月11日初诊。患者1月前在矿上澡堂洗澡后,回到家中突然感觉全身紧缩,发作时意识清楚,持续2~3分钟,然后全身放松,每日发作3~4次。在村医处服用中药2剂,无效。其弟接至某市医院住院治疗20天,入院时检查血糖高,诊断为“抑郁症、糖尿病”。治疗用药不详,未见好转。住院期间曾发生头昏欲仆地。出院后服用盐酸丁螺环酮片、...

  • 通下法医治疾病“肠-脑轴”疗法

    通下法医治疾病“肠-脑轴”疗法

    •用通下法医治精神态志类疾病似可以看作是典型的“肠-脑轴”疗法。 •肠道菌群的生物转化效果对中药及复方中杂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肠道菌群失调亦可看作人体阴阳失衡的一部分,中药及复方经过影响肠道菌群然后达到阴阳平衡。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而“礼”多以补品为上,如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hel...

  •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的6种食疗方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的6种食疗方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儿科的常见病。该病患儿的体内可出现广泛的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这种病变可发生在其皮肤、肾脏、关节及胃肠道,甚至可涉及心、肺等脏器。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常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吃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等)、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抗生素等)、寒冷的气候、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昆虫咬伤及接触花粉等诱发。该病患者多为2~8岁的儿童,男孩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孩。大多数过敏性紫癜患儿在发病前1~2周内可出现全身不适、食欲不振、低热、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进而可出现典型的“紫癜&r...

  •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制定了许多治病方法,常用的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 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者。 2、吐法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3、下法 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 4、和法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5、清...

  • 《本草纲目》阐释药物成效 拓宽药物医治病症

    《本草纲目》阐释药物成效 拓宽药物医治病症

    《本草纲目》药物介绍的“主治”项,编写以主治病症为中心,并用大字书写,内容包括药物效果部位、功用、医治病症,新增历代本草所未记载或记载甚少而实践运用广泛的药物。纵观此项,集合历代医家对药物知道的一起,李时珍亦分析了自己对药物成效的知道与临床运用。 阐释药物成效与习惯证 李时珍在吸收前人经历的根底上,结合临床经历,对药物功用、习惯证及临床运用有独到见解,关于辅导用药有实用价值。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紫草记载:“【主治...

  •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临床思想的来历最早是张仲景序文写到的“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批评“各承家技,一直顺旧”,这要求医生在临床中要多读经典、多领会、多立异。 象数理论的实践 道家常称“天人合一”。着重的是一,但从医学的角度看,长时刻仰观天象,俯察地舆,意图是中知人事。中医疾病发生学的起点就是人与天然是否谐和,这联系到疾病的发生。《伤寒论》序文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是人与六合...

  •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 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 乐恬淡之能,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 即“欲病救萌”, 在疾病出现萌芽...

  • 中医治本 什么是中医的本

    中医治本 什么是中医的本

    中医很多的概念都是相对的,阴与阳、气与血、寒与热、温与凉、标与本、缓与急等等。中医治本,本在哪儿? 常有人说中医治本,那么,什么是本呢?有人可能说本就是根儿,从文字上讲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很多病,西医中医都很难除根儿。 本是相对于标而言的,没有标就没有本,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标本的概念不一样,我们可以简要讨论几对儿标本: 第一对儿:疾病是本,症状是标。 比如头晕,高血压可以,低血压也可以,颈椎病可以,脑血管病可以,耳朵的问题也可以。这个时候,头晕是标,疾病是本,若想...

  •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 •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不高。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 “痞”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在中医学中或指症状,或指病机,或指病证。临证常用常见,历代论述颇多,但观点杂乱,所识不一,影响学用。兹对其作一梳理阐释。 痞之含义 《说文解字》释&ldq...

  • 中医治病求本新识

    中医治病求本新识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这段著名论述主要是讲阴阳变化之本。如果将治病求本的内涵具体化,则非常丰富。现以《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和一则医案为例详述之。 条文解析 《金匮要略》中求症状之本的条文如:“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是因胃脘有痈脓停留,胃失和降而呕;“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因实...

  •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

    夏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古代中医将夏季分为夏和长夏,长夏即夏季最热的时节,三伏天即包含在长夏之中。夏季的气候特点可用两个字概括:热、湿。中医讲究整体观,包含三层意思: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中医又以五行为中心,将人与环境归纳为五行结构系统。因此,结合中医整体观,夏季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运动—不妄作劳 生命在于运动,《内经》曰“动则生阳”,但夏季也不宜运动太过,避免伤阴耗气,那么什么运动合适呢?适合夏季的运动项目中...

  • 中医药特色技能展演 中医治未病特色

    中医药特色技能展演 中医治未病特色

    近日,由健康论道组委会主办,新疆昆迪亚生物有限公司等承办的2015年中医药特色技能展演与选评大会召开。 此次大会旨在挖掘、整理和推广我国境域内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适宜技能与临床科研成果,推动健康产业向预防保健转型。 大会期间,来自两岸三地的专家为现场嘉宾呈现了包括滞动针灸、美式脊骨肌肉神经活化整疗等多种适宜技能与科研成果,以展带评,以评促改。同期,新疆民族医药代表还分享了糖尿病临床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日前,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医医院的义诊活动中,该院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深受群众欢...

  • 中医药故事 中医药成热点 中医治未病专委会

    中医药故事 中医药成热点 中医治未病专委会

    3月30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6年第一次新闻宣传工作协调会议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去年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情况,并就做好今年的工作交流讨论,提出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强调,要提升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能力水平,创新方法手段,把握好时、度、效,讲好中医药故事,树立中医药良好形象。 马建中表示,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上来。自觉担负起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刻认识做好新闻宣传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 耳针改善抑郁 中医治艾滋培训 中医整脊专业委员会

    耳针改善抑郁 中医治艾滋培训 中医整脊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朱兵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耳迷走神经刺激仪治疗抑郁症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情感障碍学会主办的《情感障碍》杂志上。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近10年来国际上兴起的用于治疗某些顽固性疾病的有效物理治疗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其为有效治疗癫痫以及抑郁症的技术。但该方法受到手术及潜在副作用等因素限制难以推广应用。朱兵团队发现,哺乳动物外耳中央及外耳道分布有迷走神经耳支,这个区域的刺激对癫痫和抑郁症等疾病有较好效果,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耳迷走神经刺激仪。 该研...

  • 尊重中医治疗理念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尊重中医治疗理念 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诸领域中位居前列,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显著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笔者认为,不论是科技创新体系,还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归根到底依赖于重要的人才资源。当然,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创中医药科技新局面更需要中医药人才的支撑。大多数中医药人...

  • 用心医治 用爱呵护

    用心医治 用爱呵护

    8月的一天,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收治了一名从镇卫生院转过来的五保老人。这位76岁的老人姓沈,刚被抬进病房的时候,他神志模糊,面色极差,而且不能说话、不能行走。科主任刘发华迅速为沈老伯做了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经验,刘发华认为沈老伯是突发脑梗塞。 几天的治疗后,沈老伯终于清醒过来。过了一段时间,沈老伯逐渐恢复了知觉,开始含含糊糊地说话,病情渐渐好转。但是细心的刘发华发现,老人并不像其他病人一样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高兴,他总是紧蹙眉头,鲜有笑容。刘发华知道,有些老年病人由于长期受病痛折磨,再加上缺乏家人的...

  •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历代名医治病创造奇迹的事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举几个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战国时期有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国,是诸侯称霸的时期。扁鹊走到不同的国家,当不同的专科医生。这充分说明他的医术是很全面的,是位高明的医生。扁鹊到了虢国,碰到虢国的太子死了,死在鸡鸣时分,也就是凌晨,无缘无故突然死了,还未过半日。扁鹊听说后就去看。一看这是尸厥,中医内科叫厥证。如果不立即抢救,就会真正死亡。尸厥证是可以救治的。扁鹊就给太子扎针灸、灌药吃,结果把虢国太子救活了。...

  • 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独特方法

    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独特方法

    夏季“三伏”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不管是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比较难挨的日子,陕西省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朱生全表示:“三伏天是冬病夏治、内病外治最重要的时刻,是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独特方法,以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达到驱邪外出扶正固本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副作用少,安全,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 夏治冬天好发病最有效 传统中医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致规矩。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

  • 壮医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壮医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处方:苏子150克,杏仁300克,核桃仁200克,生姜200克,蜂蜜200克。核桃连皮放入火内煨熟去壳,与诸药共捣成泥状,入蜂蜜煮熟即可。每次5克,日2次。 功效:润肺补肾,止咳化痰,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气喘,体弱,不耐风寒,咯痰不爽,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淡苔薄,脉滑。(赵丽佳)...

  • 苗医治荨麻疹方

    苗医治荨麻疹方

    处方:穿山甲15克,生姜100克。 用法:炮穿山甲研为细末,温开水冲服。服药后10分钟,用二层纱布包裹生姜加食盐(食盐3 0克与生姜共捣烂后炒热) 进行全身揉擦,直至全 身出现密度大 小不等的疹子为宜。3 0分钟后皮疹开始消失,患者再卧床 3小时,避风,待皮疹全部消失才结束治疗。 功效:祛风止痒,主治急性、慢性荨麻疹,反复难愈者。 (刘能伟)...

  • 中医治未病 外治疗法

    中医治未病 外治疗法

    火针疗法:即以特制的针具在火上烧红后点灼穴位的一种方法,《灵枢·官针》曰:“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又《千金翼方》云:“外疖痈疽,针惟令极热。”对痤疮、色素沉着、痛症等效果良好。笔者选用杨世禄研发的多功能火针针具,用于痤疮的治疗,选穴采用局部皮损部位和耳穴火针相结合,针刺局部使邪有出路,达到消炎止痛的功效,针刺耳穴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加速皮脂代谢。 刺络放血疗法:是使用针具点刺穴位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常选取耳尖、肝阳、轮四、大椎、少商、商阳...

  • 让南疆各族群众享受绿色中医治疗

    让南疆各族群众享受绿色中医治疗

    近年来,新疆阿克苏地区妇幼保健院开展妇幼保健学科体系建设中,在儿童保健部、孕产保健部和妇女保健部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一大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技术项目普遍开花结果,惠及了南疆各族群众。 阿克苏地区妇幼保健院承担阿克苏市及周边县(乡)妇女儿童各类疾病的诊疗保健、危重疾病抢救,全地区八县一市妇幼保健业务的技术指导工作。近年来,该院将学科单元按人群划分,科学设置“妇女保健部”“孕产保健部”“儿童保健部”,每个部...

  • 针药结合是中医治疗体系的核心内容

    针药结合是中医治疗体系的核心内容

    针药结合是祖国医学治疗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是中医治疗体系的核心内容, 也是中医治疗思想 的高度概括。针灸和中药是传统中医两种重要的治 疗手段, 作用方式却截然不同, 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的 腧穴, 激发经气, 运行气血, 使局部气机疏通, 并可通 过传导感应的作用使经气传达至病所, 从而调整人体 虚实, 改善机体功能。而中药则是通过内服或是外用 的方式被人体组织吸收,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 性 [1] 。二者形式虽异, 但都是基于中医的阴阳精气、 经 络脏腑、 气血津液等理论, 所以具有结合应用的可能 性。医...

  • 中医治急症 针灸很重要 耳穴治哮喘

    中医治急症 针灸很重要 耳穴治哮喘

    在许多人看来,中医是“慢郎中”,只能治慢性病,急救不在行。其实中医急救的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述的病种,不少是急症重症,甚至是危重病;葛洪的《肘后救急方》也是救急的代表作之一。 中医治急症,针灸很重要 针灸体现了中医急救的实力,针灸让世人认识到中医在急救领域的显著效果。针灸对于抢救昏迷、痉挛以及部分血症,见效快,效果显著。 关于针刺救急,古人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明代针灸大师杨继洲在其所著的《针灸大成》中明确写到:“初中风急救针法:凡...

  • 中医治未病在公共卫生体系大有可为

    中医治未病在公共卫生体系大有可为

    治未病,是中医学健康理论核心理念之一,是指运用中医的思维与方法,未病防治,已病防变,是促进保健和康复的中医卫生体系。治未病学,是结合传统与现代科学进展,研究治未病理论及方法,以促进实践与应用的新兴学科。 此次疫情对于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中西医结合协作机制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为治未病学科建设及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结合公共卫生,建设真正的治未病学科体系 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次与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

  • 中医治瘟疫的良方 防治新型肺炎疫情

    中医治瘟疫的良方 防治新型肺炎疫情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大大小小瘟疫不断,有史可考的疫情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这2154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其中,秦汉34次,三国8次,两晋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4次,清朝115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大疫情,后期频率更快,到了清朝,是2.3年。 《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素问遗篇·刺法论》也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南阳活人书》:“问...

  • 重温石家庄乙脑疫情 定位中医治疫新角色

    重温石家庄乙脑疫情 定位中医治疫新角色

    •195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死亡率很高。老中医郭可明和其所在的七人小组,在中医温病学理论指导下用中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卫生部派遣调查组三下石家庄,确认了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显著疗效,并做出决定:凡是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的地区的卫生部门及医院必须学习和推行这种疗法。 •重温20世纪50年代抗击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历史,对我们重新理解中西医协作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并为正确认识中医在疫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打开另一扇窗子。...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