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痹证 第2页

痹证 第2页

  • 陈宝贵治痹证典型病例

    陈宝贵治痹证典型病例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指出痹证是由外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肌骨之间,影响气血运行而为病。现代医学的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痛风、软组织损伤等都属于“痹证”的范畴。其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其中尤以风寒湿三者杂至而致病者为多。病机主要为经络阻...

  • 自制治疗痹证“痹通酊”

    自制治疗痹证“痹通酊”

      自2006年以来,我们自制“痹通酊”治疗痹证300余例,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患者满意。   基本药物组成:细辛20克,白芷10克,制没药10克,三七20克,醋延胡索10克,木香10克,防风10克。   功用:理气温阳、祛湿化瘀、通络止痛。   适应症:诸痹(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风湿病、类风湿病、坐骨神经痛、滑膜炎、跟腱痛、腱鞘炎、软组织挫伤等)。   方解:痹,“闭”也。其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rdq...

  • 治阴虚痹证 增液蠲痹汤

    治阴虚痹证 增液蠲痹汤

      赵和平,男,汉族,1956年生,湖北省十堰市中医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湖北省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中医中药学会理事,风湿病学会常务委员,十堰市中医学会副会长。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30余载,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编写专著1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强力风湿灵治疗关节炎的临床研究》等科研6项。其治痹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治风寒湿痹,突出温补肾阳,疗风湿热痹,重视清热解毒,除顽痹久痹,补肾化痰逐瘀,治诸般痹证,不忘健脾化湿等方面。擅长治疗强直性脊柱...

  • 治疗痹证用中医方药 收效显著

    治疗痹证用中医方药 收效显著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痹证”分为风寒湿痹和热痹两大类型。风寒湿痹又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三种。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与体质虚弱,生活失常、居处潮湿、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风寒湿痹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卫气失调,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流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热痹系由素体阳气偏胜,内有热,感风寒湿邪,内热为外邪所郁,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而成。笔者治疗痹证多用以下方药,收效显著。   风寒湿痹临床多...

  • 治疗痹证中医走罐针刺

    治疗痹证中医走罐针刺

      痹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的内因基础上又外感风、寒、湿、热等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诱发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临床表现,且有渐进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的常见疾病。风气盛者为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上下左右走串痛疼,以腕、肘、膝、踝等处为甚,关节运动不利;或见恶寒发热,舌苔薄腻,脉多浮紧或浮缓等;寒气胜者为痛痹,表现为关节或肢体痛疼剧烈,势如锥刺,痛有定处,得热则减,遇寒加重,局部不红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等;湿气胜者为着...

  • 舒经通络治痹证 朝天椒泡酒

    舒经通络治痹证 朝天椒泡酒

    天津读者李女士荐方: 取50克朝天椒,洗净,用60度白酒1000毫升浸泡,放置10天以上(时间越长越好)。用时首先要将患部洗净,然后用棉签蘸药酒反复擦拭,晚间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各擦1次。1周时间即可见效。 国家药典委员会白晓菊副研究员点评:风湿属于中医的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 对于痹证,首先要辨清风寒湿痹与热痹的不同。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多见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局部无红肿灼热。其中以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 痹证“风湿筋骨痛”中医简便方

    痹证“风湿筋骨痛”中医简便方

    痹证,一般称为风湿筋骨痛。以局部的肌肉筋骨发生疫痛,麻木、沉重,或者关节肿大,行动不便等为主证。每逢天阴下雨的时候就要发作,或者痛得更厉害,因此,一般认为受风、受寒、受伤是引起发病的外因。由刁:受邪有轻重和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突然发作,有的是慢慢地加重的。临床上一般分以下二类: 风寒湿痹 大多是慢慢地发作的,多在手、足、臂、腿、 腰、背等处痪痛,活动则疼痛加重。若风邪偏胜,则可兼有 恶风,且痛不固定,有时在这里痛,有时在那里痛,若寒邪 偏胜,则痛势加重,且有冷的感觉,热敷一下就会感到舒服 一些,若湿邪偏胜,则...

  • 李济仁、张舜华辨治痹证经验(上)

    李济仁、张舜华辨治痹证经验(上)

      中医诊断的痹证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内涵基本一致,是一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病变累及骨、肌肉、关节、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其范围甚广,可包括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与代谢有关的疾病,如痛风、假性痛风、软骨病等;与感染有关的疾病,如化脓性、病毒性、真菌性、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等;也包括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与各种以关节炎为表现的其他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中的关节病等。目前,西医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疗效也不是很...

  • 江西名医治痹证方 风湿性关节炎

    江西名医治痹证方 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厚朴、黄芩各15克,蜈蚣2条,黄柏、白芷、猪苓、山楂各6克,茜草12克,大黄5克,芒硝8克,木香、全蝎、藿香、生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下止痹。主治痹证,中医辨证属风寒湿化热型。临床症见患者形体壮实,痹证日久化热,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溏而不畅,舌红苔黄,脉沉有力,用诸疏风散寒,燥湿清热之方无效者。 专家点评: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其他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的“肘劳”“痹证”“筋伤”范畴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的“肘劳”“痹证”“筋伤”范畴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肱骨外上髁综合征、肱桡关节滑囊炎、网球肘。本病多见于特殊工种或职业,如砖瓦工、网球运动员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患者多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做拧衣服、扫地、端壶倒水等动作时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减轻或消失;患者还会出现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为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试验阳性,伸肌群抗阻试验阳性。临床采用扬刺治疗该病效果较满意。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针刺取阿是穴(压痛点)扬刺(以痛点为中心,上下左右距离0.5寸各一针斜向压...

  • 大杼穴治疗风湿痹证

    大杼穴治疗风湿痹证

      【穴性特点】   “杼”指织布机上的梭子,大椎骨两侧有横突隆起,形似织杼,古称杼骨,本穴在杼骨端故名大杼。本穴为手足太阳、少阳经的交会穴,能宣通太阳、少阳经气,有清热解表,宣肺定喘之功,可用于头痛及项背肌肉强痛等。   《医宗金鉴》中记载大杼主“遍身发热,疟疾,咳嗽多痰”。《针灸甲乙经》则认为:“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瘈疭,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并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抒主之。”大杼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骨会穴,有强筋壮骨之...

  • 陈宝贵治疗痹证主抓两点

    陈宝贵治疗痹证主抓两点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犯人体,闭阻经络,进而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以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上本病有渐进性和反复发作性特点,其病因,主要与体质、气候条件及生活环境有关。 陈师认为痹证治疗应主抓两点:一、病情分轻重:一般而言,病情较轻,初病或无肢体关节、骨质变形者,一般性的草药即可治疗,用药时间也不会太长,常用药如羌活、独活、防风、秦艽、细辛、海风藤等药。对于肢体关节、骨质变形或畸变病情较重者,一般较难治疗,且治疗病程较长,此阶段之治疗需要加...

  • 痹证 姜胶膏 蠲痹定痛丸

    痹证 姜胶膏 蠲痹定痛丸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姜胶膏 行痹、痛痹、着痹或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皆可选用姜胶膏贴之。 方药:牛皮胶150克,姜汁300毫升,花椒油100毫升,乳香、没药、独活、...

  • 治风湿性关节炎方 中医痹证

    治风湿性关节炎方 中医痹证

    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是以全身大关节为主的炎症。该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多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但又并非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也有认为炎症引起的疼痛与前列腺素的释放有关。西医治疗多以解热镇痛药物为主,也有的用激素治疗,以起到抗炎、抗风湿的作用,但此类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胃肠不适、胃溃疡及胃出血等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痹证乃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肌肤,流注经络、关节,阻滞气血运行而发生。治疗上应以祛风散寒、化湿清热为主。上方中萆薢、木防己、木瓜、秦艽祛风散寒...

  • 痹证有无气血损伤和脏腑亏虚之证候

    痹证有无气血损伤和脏腑亏虚之证候

    痹证,根据痹证感受邪气 的不同分为风痹、寒痹、湿痹、 热痹等类型;根据症状不同分 行痹、痛痹、着痹等证型。外因 是风寒湿邪侵袭、感受风湿热 邪;内因是劳逸不当、体质亏 虚。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 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 经痛、肩周炎、痛风等均属于 痹症范畴。 临床治疗上,首先应辨别 风、寒、湿、痹、热痹类型,然后 根据各证型分别施药;病久者 还应辨别有无气血损伤和脏 腑亏虚之证候。具体如下: 行痹证见肢体关节疼 痛,游走不定,腕、肘、踝、膝 等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 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 风通络,散寒除...

  • 痹证辨治

    痹证辨治

    辨治心法 痹痿均是髓系病,痹证为浅痿证深。 三气杂至经络闭,皮肌脉筋骨痹成。 初病在经透微汗,久病入络兼扶正。 五体不已累五脏,仍以透邪最为赢。 邪闭督脊成瘫痿,葛根乌茸壮督行。 臂展则颈健,腰活则膝康。仝小林教授治经络之病,喜用两个方子加减:颈臂葛根汤,腰膝三痹汤,多获良效。 注:①皮肌脉筋骨痹成:即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②初病在经透微汗:初病在经,“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金匮要略》)。③葛根...

  • 关于痹证的发生从经络脉气源流循行的角度考虑

    关于痹证的发生从经络脉气源流循行的角度考虑

    关于痹证的发生,历代医家多从荣卫失和、风寒湿三气杂至、正气内虚等角度去考虑认识,而从经络脉气源流循行的角度考虑、认识痹证发生原因者则鲜有。因此笔者结合《黄帝内经》的学习心得,试从经络脉气源流角度来探讨痹证,以求正于贤哲。 脉气源流 脉气源流最早记载在《灵枢·九针十二原》对五输穴的描述中:“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即古人认为,经络之气发源于五输穴,由五输穴而出,循灌周身,如环不休...

  • 痹证治疗 针刺督脉加艾灸

    痹证治疗 针刺督脉加艾灸

    笔者有幸跟随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向贤德主任临床学习,在期间对他针药并用的治疗方法感受颇深,临床治疗痿症、痹症效果较佳。现举一案,供大家学习。 患者,王某,女,54 岁,于2015年9月21初诊。主诉:腰背僵硬疼痛半年,近十日来加重。现病史:腰背僵硬连腿疼痛,走路困难,行百米自感腰酸痛,双腿无力,不能直立,西医检查为强直性脊柱炎伴有腰骶髂关节强直。纳可,大小便尚可。脉弦弱尺脉弱,舌质暗红苔稍厚。 诊断:痹证。 辨证:肝肾亏虚,气血瘀滞,督脉不通。 治疗:针刺督脉加艾灸:针刺取脊柱...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即中医的痹证:着痹 治以祛湿通络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即中医的痹证:着痹 治以祛湿通络

    查和萍教授从肝脾肾亏虚为发病的根本,虚可致外邪、瘀等痹阻筋骨、肌肉、关节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出以祛湿通络,活血止痛为主,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辅的治法,临床上运用查氏膝痹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收效明显。 查和萍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30余年,学验俱丰,尤其对骨与关节、腰腿痛等疾病的诊治颇有造诣。查和萍教授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主要在于原发的虚和继发的邪、瘀。即肝脾肾亏虚,虚可致外邪容易入侵,虚也可致瘀血加重;邪、瘀又可致虚加重。二者关系密切,致使发为慢性缠...

  • 寒热错杂痹证的特点

    寒热错杂痹证的特点

    痹证是指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证,临床常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寒热错杂痹证的特点 根据痹证感邪的不同,偏风、偏寒、偏湿、偏热之异,因此临床有寒痹、湿痹、风痹、热痹之分;感邪有新久之别,轻重之差;体质有阴阳盛衰虚实之异,因此痹证又有新久虚实之分。但是,在临床辨证中,除却上述痹证的特点,还有一部分痹证,临证中难以归属到上述辨证中。这些患者可能同时具有寒痹和热痹的特点,而寒痹的特点是...

  • 中医药治疗痹证 重视脾虚致痹强调从脾治痹

    中医药治疗痹证 重视脾虚致痹强调从脾治痹

    中医药治疗痹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流派纷呈、学术繁荣。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研团队,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为基础,运用现代数据科学技术,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了14部中医古代经典著作中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并探讨其现代科学内涵,传承发展中医治疗痹证经验。 重视脾虚致痹,强调从脾治痹 金·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痹证的方剂共12首,涉及中药35种。其中使用最频繁的药物可分为5类:健脾化湿药、祛风除湿药、理气健脾药、活血通络药...

  • 痹证的病因  痹证的中医治疗 周百川笔记整理

    痹证的病因 痹证的中医治疗 周百川笔记整理

    周百川谈痹证及其治疗 周百川 (1917年-1995年) , 浙江余姚人, 1933年在汉口师从钱少甫习研女科4载, 后师从许慕韩临诊儿科1年。1938年赴渝, 在南岸黄桷垭开始挂牌行医, 1943年受聘于名医汇聚的庆余堂药房。1955年参加重庆市卫生局中医门诊部工作。1957年调到新成立的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工作, 任内科主任近30年。在中医内科、儿科、妇科、疑难杂病等方面享誉山城, 尤其以善治痹证而名扬大江南北, 2017年是周百川老师100周年诞辰, 特根据周老师的授课笔记整理此文, 以资纪念。...

  • 痹证,痛痹,温阳行痹处方

    痹证,痛痹,温阳行痹处方

    某,女,69岁。2012年12月26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酸痛无力20年余,加重半年。 现病史:20年前劳累后出现双下肢酸痛,未重视,疼痛时好时坏,冬天重夏天轻,平素怕凉,不耐劳作。半年前因天热洗凉水澡后,双下肢酸麻无力加重,手足不温、出汗少,白天轻,劳累及夜晚加重,影响睡眠。曾在当地医院服药治疗,效果不佳,后到某医院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肌电图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来诊时患者烦躁,怕凉、手足不温、双下肢酸麻无力、出汗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中医诊断:痹证(痛痹)。...

  • 痹证多在少阴 胡希恕验案举隅

    痹证多在少阴 胡希恕验案举隅

    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 最先提出 《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 , 《伤寒论》中的 六经来自八纲, 而非《黄帝内经》中脏腑经络的六 经。 胡老在临床中有其独特的辨证思维体系, 即先辨 六经, 再辨方证, 强调 “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 将经方运用得出神入化, 临床疗效卓著 [1] 。 冯世纶教授是胡希恕先生亲传弟子, 多年来一 直专注于经方研究, 整理总结了胡希恕先生对经方 的研究成果, 并考证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 在临床 中, 继...

  • 痹证风湿病 探究脾虚致痹的病根

    痹证风湿病 探究脾虚致痹的病根

    风湿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新安医学治疗本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团队,在学科带头人刘健教授带领下系统总结了新安医学治疗痹证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固本培元理论指导下,提出“脾虚致痹”和“从脾治痹”的学术观点,研制了针对不同证型痹证的复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20年,疗效显著。团队以系统生物学为研究手段对痹证进行长期、多元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探究脾虚致痹的病根,破解从脾治痹的密码。 提出脾虚致痹病机,明确分子机制...

  • 颈肩疼痛,痹证中药验方,肢体经络病症的治疗

    颈肩疼痛,痹证中药验方,肢体经络病症的治疗

    颈肩疼痛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属于常见病、多发病,轻则筋骨、肌肉、关节部位疼痛、酸楚、重着,重则关节肿大、变形,甚至功能障碍。通补法着眼于正气的量与运行状态两个方面,以正气充足、运行通畅为辨证论治的主要目的,尤其适用于肢体经络病症的治疗,如痹证。 典型病例 夏某,女,20岁,在校学生。3月20日初诊。诉右侧肩部疼痛1年,严重时似针扎样疼痛,受冷、受风明显,特别怕风。后逐渐出现右侧上肢酸软不适,后颈、左侧肩胛部亦受影响。高中时曾摔伤右侧肩胛,举动不利,拍片显示肌肉拉伤。自幼膝盖凉,怕风,受风则疼痛,对...

  • 熊继柏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熊继柏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

    熊继柏教授是湖南省名中医、国家名中医,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熊老一直从事中医经典教学,对中医经典理论十分熟稔,且长期坚持临床,从医5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誉满三湘。他临证问疾,善于抓住主症,详辨舌脉,长于辨证施治,因证立法,因法处方,因方遣药,随症加减,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他擅长治疗内、儿科疾病。笔者作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在跟师继承学习期间,见熊老对于痹证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特总结介绍如下。 痹证是指人体感受了风寒湿热之邪,导致机体气血经络闭阻不通,出现肢体关节疼痛、酸...

  • 腰痛痹证 针刺手穴的方法

    腰痛痹证 针刺手穴的方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乐石旺   针刺手穴的方法,在临床中对很多疼痛性疾病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现举例如下。   痹证   王某,男,50岁。2003年5月23日下午6时,腰部及右腿外侧至足部疼痛发作。查其疼痛之腰腿皮肤无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   诊断:寒邪阻滞之痹证。   治则:益肾壮腰、通络止痛。取右侧养老穴(屈肘,掌心向下,尺骨头内2分骨缝中),直刺深1.5寸许,行补法,间隔5分钟行针1次;次取右侧坐骨神经点(手背小指中线,掌指骨根上凹处),直刺深入骨缝...

  • 叶海治疗痹证八法

    叶海治疗痹证八法

    叶海,主任中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第二批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叶海从事中医骨伤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对于伤科痹证深有研究。叶海认为痹证多风、寒、湿、热、瘀、痰痹阻于经络,流注于骨节,或因气虚、血虚,气血运行失畅,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笔者有幸跟诊,现将叶海治疗痹证八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法 症状:病变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动则痛剧,畏风畏寒,或伴有头痛、身痛等,舌质...

  • 痹证 腰痛 刺手穴的办法

    痹证 腰痛 刺手穴的办法

    刺手穴的办法,在临床中对许多苦楚性疾病能起到马到成功之效。 痹证 王某,男,50岁。2003年5月23日下午6时,腰部及右腿外侧至足部苦楚发作。查其苦楚之腰腿皮肤无反常,舌淡、苔薄白,脉弦。 确诊:痹证(寒邪阻滞)。 治则:益肾壮腰、通络止痛。 治法:取右侧养老穴(屈肘,掌心向下,尺骨头内2分骨缝中),直刺深1.5寸许,行补法,距离5分钟行针1次;次取右侧坐骨神经点(手背小指中线,掌指骨根上凹处),直刺深化骨缝中,行平补平泻法,距离5分钟行针1次;再取右侧坐骨神经穴...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