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第56页
- 
	
	
补气中药:人参 黄芪
人参与黄芪是临床上常用的补气药,这是众所皆知的。既然都是补气药,为什么又要区别使用呢?因为人参与黄芪补气各有侧重,如果不区别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再则,用之不当,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造成药物浪费。 黄芪之功效与应用,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补气升阳,长于升举之力。常应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崩漏及眩晕乏力,或短气不足以息等,并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二是固表敛汗。多应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若卫气不固、汗出,又复加外感风邪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以固表逐邪。三是托疮排脓...
 - 
	
	
酒精中毒中药解酒效果好
对于轻度酒精中毒,以下中药有较好的解酒效果。 葛花:为葛藤未开放的花蕾,其性味甘、平,入脾、胃两经,具有解酒醒脾之功效。醉酒时取本品10~15克,水煎服。 白茅根:又名茅草根,其性味甘、寒,入肺、胃、膀胱三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效。醉酒时取本品15~ 30克,水煎服。 桑椹:又名桑果,其性味甘、寒,人心、肝、肾三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肠之功效。醉酒时取鲜桑椹150克,捣汁服用。 高良姜:其性味辛、热,入脾、胃两经,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之功效。醉酒时取本品10~15克,水煎服。 乌梅:其性味酸、平,人肝、...
 - 
	
	
秋分补养夏日过多消耗的阳气 食补“药补”
秋分已过,天气转凉,寒冷将至,大部分人都开始了积极的秋季进补,以期补养夏日过多消耗的阳气。如果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均衡营养,合理补充机体所需,必然可以做到食补养生。比如说,秋季天气干燥,多吃一些诸如百合、山药、银耳、薏苡仁之类的滋阴之物,可以很好地养阴润燥。 但有些人却非常苦恼—为什么自己补也没少补,累也没累着,却仍然感到挥之不去的疲劳,常常精力不足、睡眠不好甚至头晕健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对于体质差、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光食补是远远不够的,“药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戒烟方药小汇
戒烟汤药:炙紫菀、炙冬花各15克.补骨脂、清半夏、批杷叶、前胡、茯苓、橘红、桔梗各 12克.川贝、射干、罂粟壳各10克.干姜9克.肉桂6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6~ 9剂可见效。 戒烟药茶:绿茶、薄荷、藿香、甘草各等份,水煮取汁.加入砂糖少许调和.当茶饮,每日8~12 次.连用2~3天。 戒烟药酒:鱼腥草根 60克.远志、甘草各20 克.地龙、广藿香、薄荷各 15克.共捣碎与60度高粱酒1000毫升共浸泡 7~15天即可服用。戒烟时.每天服8~12次,每次服10~15毫升。 戒烟药糖:藿香60 克.鱼腥...
 - 
	
	
肾阳虚的补肾中成药
一般而言,阳虚主要侧重于心、脾、肾三脏,其中心、脾阳虚以“温里剂”治之。肾阳虚为本类方剂的主要治证,患者可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尿后余沥,少腹拘急,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尺部尤甚等。常用补阳药物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鹿角胶、仙茅等,同时配伍利水、补阴之品,代表方如肾气丸、右归丸等。 肾气丸。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主要由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等组成,功能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腰痛脚软,半身以下...
 - 
	
	
补气血的食物药膳方
补气血的食物药膳方:人参炖猪肘 [配方]人参10克,猪肘500克,盐、姜各5克,味精、胡椒粉各3克,葱10克,料酒10毫升。 [制作] 1.将人参润透,去芦头,洗净,顺切成薄片;姜拍破;葱切段。 2.猪肘子去毛桩,洗净,切成4厘咪见方的块,将肘子骨捶破,放入沙锅底部,然后放入肘子肉,再放入参、姜、葱、料酒,加水适量。 3.沙锅置武火上烧沸,撇去浮沫,炖50分钟左右,加入盐、味精、胡椒粉搅匀即成。 [食法]每周1-2次。 [功效]补元气,益气血。适用于体虚消瘦、面色萎黄、四肢厥冷、腰膝酸软等症。 补气血的食物药膳...
 - 
	
	
补血药膳,告别手脚冰凉
手脚冰凉是很多美眉们的“通病”,从中医的角度讲,这是一种阳虚的表现。只要科学地把中药与食材进行巧妙搭配与组合,就可以非常完美地做成补血增热药膳。可以想像,煲一锅精致的好汤,缓缓咽下的瞬间,暖意会一直从舌尖滑落到心底,温热的体贴也会随之饱满全身。 下面这些的药膳,怕冷的美眉赶快行动起来吧! 花旗枸杞煲什锦:乌鸡1只、甲鱼1只、猪肚、草菇、猴头菇、花旗参、枸杞子、盐、味精、鸡精各适量。先将鲜活甲鱼宰杀、切块。乌鸡洗净切块。猪肚洗净切成条状。草菇、猴头菇、花旗参、枸杞子洗净待用。再用沸水把甲鱼、乌鸡、肚条焯...
 - 
	
	
补益脾肺之气山药炒鳝丝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气存在于人体的脏腑组织,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反映出来的。 气有四项功能: 1、推动作用 只有气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人的生长发育,人体的各种正常生理活动和功能才能得以正常进行。 2、温煦作用 人体能维持正常的体温,是与气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如果阳气不足,人就会出现畏寒怕冷,脏腑功能减弱等情况。 3、防御作用 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犯,又能与入侵之病邪作斗争,把病邪驱出机体。 4、固摄作用 主要是指气能对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起到统辖、固摄、防止...
 - 
	
	
一种补肾壮阳药膳快餐面
本快餐面对肾虚腰痛、性功能低下、阳萎早泄、遗精尿频、夜尿增多、神疲乏力、脾胃虚寒、形寒怕冷、妇女腰痛、带下清冷、小腹冷痛等胃虚诸症,食之三日立见特效。既能补肾壮阳,双能强身健体,抗老防衰,无副作用。它是根据药食同源的理论和药食性味合调而用之则能补精益气的原则:食借药物之功,药助食物之力,取药物之功效,用食物之美味。遵照善补阳者,必在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在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理论,就以药膳形式才能收到如此理想效果。为了商品化生产,以分而制之,合而用之,如药液的提取,鸡肠子药法...
 - 
	
	
进入秋天考虑进补 山药是秋季最佳滋补食品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尤其是经历完炎夏煎熬和消耗,入秋之后,人们难免会出现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周身困乏,食少不化等脾胃虚弱的表现,俗谓“秋乏”。这是由于夏天人体营养失衡,能量大大亏耗所致,被称为隐性营养失调。 为了补充夏日的消耗,进入秋天后,不少人开始考虑进补,以调整营养失调。然而,此时调补身体,若马上大量进食肉类食品,不但会加重胃肠负担,而且由于秋季燥气主令,还会有化热助燥之虞。那么,什么食物能够二者兼顾,化害为利,它当属药食兼优的山药。 中医认为,山药性味甘平,有良好的益气养阴、补脾肺...
 - 
	
	
补肾药为何要用淡盐水送服
读者问:我因为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到医院看病,中医诊断我是肾阴虚,给我开了六味地黄丸,并嘱咐用淡盐水送服。请问,为什么要用淡盐水服药呢? 陕西咸阳赵先生 专家答:中医通常讲究在服用某些中成药时搭配“药引”,以达到引药归经的作用,并且,这样还有助于增强疗效、解毒、矫昧、保护胃肠道等。 盐,味咸,性平,归肾经,能引药入肾,调味和中,益肾润燥。所以,在服用大补阴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补肾药时,宜用淡盐水送服。具体做法:取食2克,加温开水100毫升,搅拌溶化即可。 此外,姜汤具有散风寒、暖肠胃、止呕叶等功效,可用于送服...
 - 
	
	
常用的有补血作用中药
2.补血药 又称养血药,主要用于血虚的病症。常用的补血药有。 ①当归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含有也叶酸,烟酸,维生素Dl2、E等成分,有抗贫血,改善血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对冠心病有防治作用,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防止肝糖元减少,根据对长寿皇帝乾隆医方的分析,发现在他的保健方中当归用的最多。 中医认为,其性温,味甘、辛,功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体弱,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虚寒腹痛,跌打损伤,瘀血疼痛,风湿痹痛,痛疽疮疡、血滞疼痛、以及血虚...
 - 
	
	
可治疗肾阳虚的中成药
肾虚患者除了进行饮食调理或用药膳滋补以外,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服用中成药进行补肾。但在服用中成药进行补肾治疗时,首先要辨明自己的证候,弄清自己是属于哪一种肾虚,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服药。例如,有上述肾阴虚症状的患者应补益肾阴,可常服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若在具有上述肾阴虚症状的同时兼有舌苔黄腻的症状,则不应服用六味地黄丸,而应服用知柏地黄丸进行治疗。若在具有上述肾阴虚症状的同时兼有两眼昏保健品、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的症状,则应服用杞菊地黄丸进行治疗。此外,肾虚的患者在用中成药进行治疗的同时,还应让西医对自身的疾病...
 - 
	
	
补肾中成药 地黄丸8兄弟
提起补肾的中成药,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中药组成,用于各种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引起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手足心热等症状。而实际上,在补肾的地黄丸家族中,六味地黄丸只是其中的一员,它们一共有八个兄弟。其他七位小兄弟,因各有增加不同的药物,使各自的适应证亦有不同的侧重,表现出各自的特长。 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两昧药而成。此方不仅能够滋补肾阴,而且又具备了降火的功能。临床广泛用来治疗阴虚火旺之证,如骨蒸潮...
 - 
	
	
选用中成药治疗肾阴虚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力的源泉。人们若长期劳累或久病失养,就会出现肾虚的症状。肾虚多见于中老年人。有些青壮年人由于体质较弱或长期患病,也可出现肾虚的症状。根据肾中精气阴阳的偏盛偏衰,肾虚患者可以有肾阴亏虚、肾阳亏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阴肾阳两虚、肾阴虚火旺等表现。在临床上,肾虚也可简要地分为肾阴虚证、肾阳虚证两种。肾虚的主要表现是:腰背酸痛、小腿软、足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枯悴、齿摇稀疏、性机能失常、尺脉弱等。肾阴虚证可在肾虚症状的基础上兼有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梦遗、午后颧红、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