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麻痹 第7页

麻痹 第7页

  • 我父相传300余年的治面神经麻痹特效方

    我父相传300余年的治面神经麻痹特效方

      我曾从父亲处得陆氏歪嘴方,系江南名医陆银华先生传300多年的秘方,运用于临床,无不得心应手,现介绍如下。   内服配方:羌活、防风、藁木、荆芥穗各9克,川芎、天麻各12克,白僵蚕、白附子、露蜂各6克,蝉衣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外敷配方:斑蝥1只炒干研末,紫皮大蒜3瓣,去外壳共捣烂制成2个小药饼。用时取1个药饼敷于患侧颊车穴上,外以纱布、橡皮胶固定,待贴药处有瘙痒感即可拿去。注意撕胶布要轻些,以免碰破敷药处的水泡。水泡不能刺破,任其自行消失。如不慎溃破,可外涂龙胆紫液,以免感染发炎。如患侧眼...

  • 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偏方

    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偏方

      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并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患病早期可用鲜生姜1块切开,不断用切面上下交替轻擦患侧即口角歪向侧的对侧牙龈,直至牙龈有烧灼感或温热感为止。每日2—3次,1—2...

  • 鹅不食草治面神经麻痹40例全部有效

    鹅不食草治面神经麻痹40例全部有效

      配方及用法:鹅不食草(干品)9克,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软膏,涂在纱布上。再用鲜品15克捣烂如泥,铺在软膏上。患者左侧歪斜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面。2天换药1次,2~3次即可痊愈。   疗效:治疗40例,39例痊愈,1例好转。在治疗过程中,面部有痒感或虫爬感或出现不泡疹,2~3天可自行消退。   百姓验证:隋某,女,19,岁。患面神经麻痹已8个月,并伴有半身瘫痪,经某医院治疗月余未愈。经用上偏方外敷4次痊愈。   引自:1974年第2期《中草药通讯》、1981年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增刊   来源:《中国民...

  • 雷昌林治带状疱疹引起面神经麻痹

    雷昌林治带状疱疹引起面神经麻痹

      吴某,女,20岁,初诊:2006年11月13日。   患者主诉右颜面神经麻痹已五日。该患者发病前右耳至右头部痛,几日后出现右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斜。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导致颜面神经麻痹。经服西药,输液及针灸等治疗四日,效不著,故转请余治疗。   患者右面部难受,眼不能闭合,视物眼不舒,口向左侧歪斜,喝水口角流水,右耳区痛,舌木,眠差,大便2-3日一次干结,查右耳下腺及右颌下淋巴结有明显压痛,胃脘压之胀,小腹胀,二下肢有轻度水肿,苔薄黄,脉浮弦。   此为风热阻遏经络而至面瘫;益气温经通络,疏风清...

  • 治小儿中毒性肠麻痹经验

    治小儿中毒性肠麻痹经验

    经验方:白芷、苍术、细辛、牙皂各50克,丁香、肉桂各10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混匀备用,用时取葱白一撮,切细捣烂成泥状,取上药20克倒入葱泥拌匀,摊在白布上敷于脐部,胶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 疗效:本方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患者12例,疗效满意,一般敷药后2~3小时开始排矢气,6小时腹软,未发现副作用。...

  • 补肝肾强筋骨 治各期小儿麻痹症

    补肝肾强筋骨 治各期小儿麻痹症

    处方:淫羊藿12克,五加皮6克,怀牛膝3克。 加减:上肢麻痹加羌活9克;四肢麻痹加桂枝3克;久病加黄芪15克;急性期加桑寄生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各期小儿麻痹症。顾和浩...

  • 小儿麻痹症的饮食护理

    小儿麻痹症的饮食护理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不能配合医生进行功能锻炼.会落下后遗症,如肌肉瘫痪、挛缩、萎缩,躯干和四肢畸形。 加强患儿的家庭护理.是促进康复.减轻或减少后遗症的重要措施.其中饮食护理也非常重要。在饮食上要求高蛋白、高营养.以促进关节、肌肉功能的恢复.如鸡蛋羹、面片汤、小米粥、肉末粥、水果、蔬菜等。还可适当吃一些红小豆、冬瓜汤、白米饭、红枣粥、枸杞粥等。 患病期间.即使无症状也应多静卧休息:经常给患儿擦身、翻身.以预防褥疮及肺炎:鼓励患儿进行功能恢复性锻炼.增强战胜疾病的...

  • 主治各期小儿麻痹症方

    主治各期小儿麻痹症方

    处方:黄芪、淫羊藿各15克,桂枝、钩藤,甘草各6克,白芍、当归、桑寄生各9克,生姜3克,大枣5枚。 加减:患肢浮肿者,加苍术9克,黄柏、宣木瓜各6克。 用法:水煎2次,将2次煎液混合, 2天服1剂,分6次饭后服,每日3 次。另取紫石英适量,水煎温洗患肢,每日洗2次。 功效:补肾益气,祛风柔筋。 主治:各期小儿麻痹症。高孝仁...

  • 震颤麻痹 中医治疗方法大全

    震颤麻痹 中医治疗方法大全

    震颤麻痹归属中医“颤证”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本病庸风象,与肝有关,此论一直为后世所宗。关于本病较明确的记载,在古医籍中应推明代《证治准绳》,其“杂病”节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不能任持,风之象也。”并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之后始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防血不多,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清代的《张氏医通》卷六进一步指出本病主要...

  • 面瘫复元汤 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瘫复元汤 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笔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方,命名为面瘫复元汤。现将此方介绍如下。   荆芥12克,防风12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白附子6克,白僵蚕9克,全蝎6克,丝瓜络3克。若舌苔薄白,脉浮紧,以风寒为主者加藳本12克,细辛3克;若兼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以风热为主者加菊花15克,柴胡15克;若痰多,舌苔薄白而腻,脉弦,以风痰为主者加天麻15克,半夏12克;若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以风湿为主者加秦艽12克,羌活12克;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血瘀偏重者加丹参15克...

  • 六味地黄丸治震颤麻痹

    六味地黄丸治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属中医“颤证” 的范畴。一般60岁以后好发。主要表现为患者动作迟缓,手脚或身体的其他部位震颤,身体失去了柔软性,变得僵硬等。六味地黄丸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肝肾亏虚,血不荣筋,虚风内动所致。而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为补阴的基础方,方中重用熟地滋肾阴,为君药。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益肺养阴而固精;山茱萸酸涩微温,养肝肾而涩精止遗;二药为臣,与君药共起滋肾阴,养肝血之功。由于肾阴亏虚,常导致虚火上炎,而致肾浊不降,故配以泽泻甘淡寒,泄肾之湿浊;茯苓甘淡平,渗脾湿;丹皮辛苦凉...

  • 治麻痹性肠梗阻经验

    治麻痹性肠梗阻经验

    经验方:丁香30—60克。 用法:将丁香研为细末,加75%酒精调和,对酒精过敏者可用开水调和,然后敷于脐及脐周,直径约6—8厘米,用纱布及塑料薄膜覆盖,周围以胶布固定。 疗效:本方治疗麻痹性肠梗阻患者20例(用药1次者15例,3次者5例),用药2小时后可听到肠鸣音,4~8小时排便、排气。...

  • 治面神经麻痹方

    治面神经麻痹方

    处方:白及50克,皂角20克,甘草5克。以醋500克,煎药后,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每次30分钟以上,每日3次(药液加热后可再用)。 功效:祛风、通络、补气,治面神经麻痹,面部麻木不仁,目不能合,口角向一侧歪斜,脉细数等。...

  • 面神经麻痹 阑尾炎 咽炎方

    面神经麻痹 阑尾炎 咽炎方

    治面神经麻痹症治疗面神经麻痹症(即面瘫),大多以外用药物及针灸为主。笔者从一七旬老中医处得到验方,试用几人,效果较好。兹录于下:白附子5克,全蝎3个(研粉,冲服),天麻、防风、地龙、僵蚕各 10克,蜈蚣3条,羌活 5克,细辛3克,生姜2 片。水煎服,日2剂,早晚各服1剂,10天为1 个疗程。药渣可用纱布包好,热敷患侧面部。 (许小强荐) 治慢性阑尾炎方 处方与用法:附子10克(先煎),紫花地丁加克,薏苡仁30 克,败酱草25克。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功效:扶正祛邪,解毒消肿,主治慢性阑尾炎,右下腹经常...

  • 治周期性麻痹经验

    治周期性麻痹经验

    经验方:生地、山萸肉、枸杞子、川断、杜仲、女贞子、金樱子、芡实、陈皮各12克,桑螵蛸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周期性麻痹患者18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4例。...

  • 治面神经麻痹症

    治面神经麻痹症

    处方:淫羊藿20克,全蝎5克,蜈蚣3条,防风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肾固本,祛风驱邪,通络活血.治面神经麻痹症,口眼歪斜,一侧脸面肌肉松弛者。...

  • 蓖麻子冰片治面神经麻痹

    蓖麻子冰片治面神经麻痹

    传统医学认为颜面神经麻痹,多因气血不足,面部、耳部遭受风寒的侵袭,使局部经络淤滞,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所致。用蓖麻子、冰片二药配伍,能增加面部神经组织供血、消除水肿,对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的疗效。 【方法】取蓖麻子仁15克,去皮后捣成泥状,再加入冰片1克研匀,然后将其敷于患处,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两天换药一次。...

  • 河南名医治面神经麻痹方

    河南名医治面神经麻痹方

    河南名医治面神经麻痹(风湿型)方 处方:茯苓20克,川芎、羌活各12克,独活、防风、陈皮、半夏、甘草各10克,苍术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风祛湿。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风湿型。症见口眼歪斜,患侧面肌臃肿,眼睑浮肿,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肢体困重,口腻不渴,舌淡,苔滑腻,脉缓。 河南名医治面神经麻痹(风寒型)方 处方:葛根20克,桂枝、麻黄各8克,防风、白芷、蝉蜕、甘草、生姜各10克,大枣5枚,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风散寒。用于治疗面...

  • 治中风后咽神经麻痹方

    治中风后咽神经麻痹方

    处方:丹参30克,玉竹20克,瓜蒌、胆星、天竺黄、枳实、旋覆花、白果、石菖蒲各10克,黄芩、郁金、诃子、川芎、杏仁各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涤痰清热,下气利窍。用于治疗中风后咽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痰热阻络型。症见头晕耳胀,语言蹇涩,吞咽不利,进食作呛,半身不遂,舌质暗苔黄,脉弦数。 专家点评:创方者在治疗中风后咽神经麻痹时用诃子、白果、玉竹、杏仁。实践证明诃子、白果具有敛肺下气,清肺利咽止呛咳之功,意在尽快遏止呛咳,防止意外。...

  • 面神经麻痹偏方

    面神经麻痹偏方

    治面神经麻痹(肝风内动)方: 处方:天麻、钩藤、桑寄生各15克,蜈蚣2条,菊花、白芍、石决明各18克,怀牛膝、栀子、全蝎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平肝熄风。用于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肝风内动型。症见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潮红,肢体麻木,耳根疼痛,眩晕,舌暗红,苔黄或少苔乏津,脉细数有力。 治面神经麻痹(气血两虚)方: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8克,红花、桃仁、地龙各10克,蜈蚣3条,党参、白术、白芍、川芎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益气血,活血解痉。面...

  • 周围面神经麻痹中医自疗

    周围面神经麻痹中医自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病毒或寒邪侵及面神经,使其发生病变后造成的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也称为面瘫。患者常在晨起洗漱或进食时发现一侧面部僵硬,同侧面颊部动作不灵活、咀嚼时颊部有存食,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眉、耸鼻,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鼓腮时漏气(以上诸症均见于患侧),面部被牵拉至健侧,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使用中医治疗常可取得良好效果。   1.葛根30克,白僵蚕10克,全蝎6克,白附子15克,蜈蚣1条(碾碎),荆芥穗10克,防风10克,薄荷10克...

  • 面神经麻痹(面瘫)治疗方

    面神经麻痹(面瘫)治疗方

    【简介】面神经麻痹: 俗称 “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组成】将全蜈蚣两条研成细末 【制法】用防风30克煎水送服 【用法】每日1剂,晚饭后服,病程长者加当归、川芎各10克,儿童酌减。 【注意】药后避风寒。10日为1疗程,治疗1~2疗程。 【出处】中医中药秘方网...

  • 中医药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药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病毒或寒邪侵及面神经运动纤维使其发生病变后造成的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也称为面瘫;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其临床特点为:患者晨起冼漱或进食时发现一侧面部僵硬,同侧面颊部动作不灵活、咀嚼时颊部有存食,额纹消失,闭眼、皱眉、耸鼻均不能,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鼓腮时漏气(以上诸症均见于患侧),面部被牵拉至健侧,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 ‘ 1.葛根3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白附子15克,蜈蚣1条,荆芥穗10克,防风10...

  • 面神经麻痹中药治方

    面神经麻痹中药治方

    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瘫痪,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发病。该病若能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较好,但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治疗手段,还要加强护理及生活保健,即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更好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偏方:生姜汁1毫升,生南星1克。 用法: 将生南星研为细末,以生姜汁调如糊状。斜左贴右,斜右贴左。 主治: 面神经麻痹。 避风防寒,保护面部 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寒冷和风吹。当面部遭遇持续性的受冷风吹袭时,可造成面神经的营养血管...

  • 治面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方

    治面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方

    治面神经麻痹方 处方:茯苓20克,胆南星、天竺 黄、石菖蒲、地龙、法半夏各10克, 竹茹、全蝎、甘草、陈皮各6克,大 黄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化痰祛风,开窍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中医辨证属 风痰阻络型。症见口眼歪斜,面肌麻 木,语言不利,喉有痰鸣,形体肥胖, 眼失神采,面色晦滞,或眼胞虚浮, 舌体僵硬肥大,苔白滑或腻,脉滑。 张江 治三叉神经痛方 处方:生石膏20克,生地12克, 黄连、丹皮、白芷、白菊花各9克, 川芎7克,升麻、甘草各5克,羌活3 克。 用法:水煎...

  • 临床辨证施治 糖尿病性胃麻痹

    临床辨证施治 糖尿病性胃麻痹

    糖尿病性胃肠病变是 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的一 种,主要包括胃肠植物神经 病变引起的胃麻痹和腹泻 及便秘。而糖尿病性胃麻痹 属中医的消渴并发“痞满、 胃缓、呕吐、腹胀”等范畴, 临床辨证施治,可取得很好 疗效。 1.脾胃虚弱证见脘 腹满闷,食后更甚,纳呆恶 心或吞咽困难,神倦乏力 或头重身困,舌质淡有齿 痕或舌胖嫩而紫,苔薄自 或润,脉濡缓或细而无力。 治宜健脾益胃,升清降浊。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 芪30克,白术20克,陈皮 15克,升麻7克,柴胡12 克,党参20克,当归15 克,砂仁1...

  • 河北名医治麻痹性斜视方

    河北名医治麻痹性斜视方

    河北名医治麻痹性斜视(脾胃虚弱)方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炙黄芪、钩藤、全蝎各10克,银柴胡、升麻、陈皮、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者加吴茱萸、炮姜各10克,口渴烦躁者加麦冬、天花粉、玄参各10克,头痛颈项拘紧者加羌活、防风、前胡各10克。 功效主治:健脾益气,养血疏络。因眼外肌麻痹引起的斜视称为麻痹性斜视。本方用于治疗麻痹性斜视,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脉络失畅型。症见患者上睑无力展开,遮于整个角膜,上睑麻木弛缓,开张失去自主,患者为了克服视物障碍,每有仰头...

  •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声带麻痹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声带麻痹

    补阳还五汤 加减治疗声带麻痹 陈某,男,70岁,2013年6月5日初诊。6年前行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出现声音嘶哑,曾多方求治,终不得效。现持续性声嘶,说话费力,伴咳嗽少痰,大便稀,一日2次,舌质紫暗,少苔,脉沉细。某医院喉镜检查示双侧声带轻度充血水肿,左侧声带固定于旁中位,右侧活动可。 西医诊断:声带麻痹。中医诊断:慢喉瘖;病机:气虚血弱,瘀滞声门;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20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赤芍12克...

  • 面神经麻痹二偏方

    面神经麻痹二偏方

    1.白附子2克,全蝎、生甘草、麻黄、生姜各6克,桂枝、白芍、白菊花、僵蚕各10克,葛根18克,钩藤24克,红枣1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5剂即可见效。 2.牛蒡子30克,白芷1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一般药后自觉疼痛消失,2周药后眼睑闭合,额纹现,3~4周面肌基本正常,人中复正,舌偏纠正。(郭旭光)...

  • 分型辨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分型辨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的一种疾病,又称面神经炎。其致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风寒侵袭等有关;病理变化主要是神经水肿和脱髓鞘,轴突变性。结合多年临床诊治体会,试将经方时方合用分型辨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介绍于下。   瘀热生风证   口眼?斜,口角流水,面肌抽搐,口渴,闭口鼓气漏气,或额纹消失,或面部发热,或面肌近耳处疼痛,或痛如针刺,或头痛,或大便干结,舌质红瘀紫,苔薄黄,脉浮或涩,治当活血化瘀,清热止痉,可选用桃核承气汤与牵正散合方:桃仁9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