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 第2页
-
小儿腹泻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
自拟葛根止泻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湿热型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小儿腹泻的发生与季节变化、病毒及细菌感染有密切联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状态异常、排便次数过多,并伴随恶心、发热、呕吐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1]。小儿脏器功能及免疫力尚不健全,对外来致病菌的抵抗力较弱,如不及时治疗将导致继发感染性疾病[2]。蒙脱石散是临床治疗小儿腹泻的常用药物,可在肠黏膜表层形成屏障,从而阻止病原菌的繁殖与扩散。中医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具有多靶向、多层次的治疗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拟葛根止泻汤联合蒙脱...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遗尿
凡3岁以后经常发生或 5岁以后有时在睡梦中不自 主地排尿者,称为小儿遗尿 症。少数息儿的遗尿是由于 器质病变所致,就需治疗原 发病。大多数患儿是由于肺 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引起膀 胱失约而发病,属于功能性 遗尿,治疗时运用中医的辨 证论治,行之有效。 1.下焦虚寒.肾气不足 型:患儿面色苍白,肢凉怕 冷,反应迟钝,小便清长,舌 淡脉沉迟。治宜温补肾阳,固 涩小便。方药可选遗溺汤加 味(菟丝子、鸡内金、牡蛎、破 故子、山茱英、黄芪、党参、桑 螵蛸)。 2.肺脾受损.气虚不固 型:患儿面色苍黄,少气懒 言,常自汗出,...
-
主治前列腺炎 中医辨证坐浴方
前列腺炎 有坐浴方 我患有多年的前列腺炎,后来一位老中医推荐给我一个偏方,具体方法是:取马鞭草、白芷各30克,大黄 20克,水煎,熏洗会阴后坐浴,每次30 分钟,每天2次。我坚持用后感觉确实很有效。 饮食上,前列腺疾病患者应注意禁饮烈酒,少吃辛辣食物,少喝咖啡,少吃柑橘、橘汁等酸性强的食品,并少吃白糖。多吃新鲜蔬果;细粮及大豆制品,并适量多喝水。此外,应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 周春蕾 治前列腺炎方 处方:茯苓、车前子(包煎)各 15克,滑石12克,革薜、石韦、黄柏、栀子、泽泻各10克,通草、竹叶...
-
弱精症未孕 中医辨证精关不固方
案三 37岁,2014年11月1日初诊。婚后2年配偶未孕,平素易出汗,体力尚佳,余无明显不适。 精液检查示:弱精症。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涩。 中医辨证:肝肾亏虚,精关不固。 处方:车前子30 g(包煎),菟丝子30 g,枸杞子30 g,覆盆子30 g,五味子10 g,淫羊藿30 g,女贞子30 g,知母10 g,山茱萸10 g,炙甘草3 g。14剂,免煎颗粒,冲服,日1剂分2次服。 2014年11月15日二诊:精液分析:a级+b级=37.9%,液化正常,余无明显...
-
精液量少阳虚气虚 中医辨证处方
无证可辨,参以微观辨证 以弱精症就诊者,多为有生育要求的中青年。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无明显症状体征,多由查体发现患病。对此类患者,姜老师认为在细致诊查的基础上,需将现代理化检查结果作为辨证参考。如精液化验报告的精液量少、活动度低提示阳虚气虚;单纯精液量少提示精血亏虚,伴见不液化往往兼有湿浊等。 案 27岁,2013年4月6日初诊。患者倦怠疲乏,阴囊潮湿,尿黄,纳可,眠多梦,余无明显不适。 2013年1月30日查精液常规示:向前运动精子9.2%,a级+b级=13.2%,液化正常。患者舌...
-
中医辨证治滑精三方
1.治阴虚火旺型滑精:苦瓜1条,芡实粉10~15克,冰糖30 克。将苦瓜捣烂如泥,和芡实粉加冰糖搅匀,1次或分2次服。症见滑精,伴潮热盗汗、手脚心发烫、心烦、口渴等。 2.治肾阳亏虚型滑精:核桃仁60克,韭菜150克。用芝麻油炒熟,加少许盐、姜、葱、味精等调味,佐餐食之。症见滑精,伴有畏寒怕风、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腰腿发凉、阳痿等。 3.治湿热内蕴型滑精:莲子心10克,栀子3—5克,粳米50 克。将栀子碾成细末。先煮粳米、莲心,待粥将成时,调入栀子末稍煮即可。症见滑精,伴有小便黄赤、淋沥涩痛、大便臭秽附...
-
龟头包皮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龟头包皮炎是一种男性外阴部疾病。本病初起时龟头和包皮充血水肿,继而发生糜烂,或发展为溃疡,属中医学“疳疮”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火毒下犯肝经,侵袭阴茎所致。 湿热火毒的形成原因不外两种。外感者,大凡为衣着不净,或房事不洁,或坐卧湿地,湿热毒气直犯阴茎,酿生本病。内伤者,多因包皮过长或包茎,以致败精浊物残留凝结;或喜食肥甘,嗜食辛辣,肥甘之品易化湿浊,辛辣之味多生内热,湿热中生;或情欲不遂,气郁化热,或房事过度,扰动相火,火热酿毒,湿热火毒内犯肝经,下注阴茎,遂致本病。 临床表现初起时局部...
-
中医辨证治疗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在泌尿外科男性患者50岁以下中占首位。中医把前列腺炎分为五种类型辨证施治。 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是前列腺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感湿热火毒,蕴结不散,湿热秽浊之邪下注;或者外阴不洁,包皮过长,藏污纳垢,或者性交不洁,湿热之邪从下窍侵淫,留于精室,清浊混淆,精离其位而成本病。内生者可由嗜食肥甘酒酪和辛辣之品,积湿生热,下注膀胱,导致本病的发生。症见小便淋涩赤痛,少腹拘急,会阴部胀痛,尿道口白浊,舌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下注前列腺炎,治宜清热利湿,方选八正散加减:木通7克,车前子10克,萹...
-
治疗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思路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辅助 生殖技术的高速发展,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取 得了巨大进步,如影响精子活动的超微结构缺陷被 证实、男性Y染色体基因缺陷可导致生精障碍等显 著的研究成果相继被提出 [1] 。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对 于男性不育症的临床治疗指导意义有限,并不能有 效地满足临床期望。同时,尽管临床上治疗男性不育 的药物种类很多,但是大多数药物缺乏大样本的随 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临床医生难以判断药物 治疗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2] ,使得临床选药用药存在一 定的盲目性,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因此,临床...
-
中医辨证分型外治女性性功能障碍
女性性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为性欲低下、忡厌恶、性高潮功能障碍、性欲亢进、性交疼痛等,中医辨证分型外治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肾阳虚型。 症见性欲减退,性厌恶,性高潮障碍,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形寒畏冷,阴冷阴痛,小便频数或夜尿频,面色晦暗,舌质淡、苔薄I,l,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共。 治法:温肾扶阳,填精益气。 处方:菟丝子、熟地、山药、枸杞子各15克,鹿茸6克,炒杜仲、当归各12克,肉桂6克,制附子 (先煎)、巴戟天各8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共同研成细粉,瓶装备用。治疗时,取药未10克,以温开水调成糊状...
-
更年期综合征可用中医辨证调理
更年期是指女性从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一段时期,即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停止的阶段,这段时期,女性因体内雌激素波动或减少,会出现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对此综合征可用中医辨证调理。 肾阴虚型月经紊乱,周期缩短,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伴头晕、耳鸣、失眠、阵发性潮热、腰膝酸痛、皮肤干燥、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生地黄、白芍、枸杞、麦冬各15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知母、泽泻、山药、黄柏各9克,生龙齿30克,酸枣仁、旱莲草各10克,甘草6...
-
中医辨证治疗盆腔炎、附件炎
盆腔炎、附件炎是由女性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脓肿、卵巢脓肿和盆腔膜炎。患者多以小腹疼痛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月经不调、白带增多、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等并发症,中医辨证治疗,有一定疗效。 气滞血瘀型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时加重;白带多,色黄,月经先后不定,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方药生地黄15克,柴胡、牡丹皮、延胡索、莪术、牛膝、安痛藤、桂心、连翘各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寒湿瘀滞...
-
妇女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论治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发生的一组临 床综合征, 是由于性激素波动或减少而出现的一系 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 范畴 [1 ] 。此病好发于46 ~56 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以烦躁、 潮热、 盗汗、 头晕、 失眠、 畏寒、 倦怠乏力、 体痛、 肢体麻木和皮肤蚁行感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是 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关资料显示, 当前全球 范围内超过 50 岁以上妇女数量处于逐年增加的趋 势, 预计截止至 2030 年该类人群数量可能...
-
子宫肌瘤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因 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 而成.所以中医对子宫肌 瘤治疗.一般是从调理气 血、化瘀散结、补益冲任着 手.通过全面调理女性各 脏器功能,调整内分泌.改 善微循环,清除体内淤积. 从而达到消除子宫肌瘤的 目的。 子宫肌瘤这个病名中 医文献上虽然没有记载.但 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属于 中医“瘕”范畴f瘕:中医指 腹腔内结块的病).与感受 风寒、郁怒气滞及气虚血滞 有关。中医以活血化瘀、软 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 痰、兼调寒热。同时。必须根 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及具体 病情随证施治。...
-
胎漏与胎动不安 流产先兆用中医辨证治疗
怀孕后阴道不时少量流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称胎动不安。胎漏与胎动不安常是流产的先兆,除注意休息外,还可用中医辨证治疗。 (1)肾虚型: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腰酸腹坠痛,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苔薄白,脉沉滑。治法宜固肾安胎益气,以寿胎丸加减,方药为菟丝子、阿胶(烊化)、白术、益智仁各10克,覆盆子、杜仲各12克,桑寄生、续断、党参各15克,水煎服。 (2)气血虚弱型: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腰腹胀痛或坠胀,伴神疲肢倦,面色 白,心悸气短,舌质淡...
-
中医辨证治疗 挽救“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中医称之为妊娠腹痛、胎漏下血。若无阴道出血,而仅有腰腹酸胀坠痛者,则称为“胎动不安”。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原因多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血有所养,胎孕可正常生长发育;反之,则发生胎漏,胎动不安等证。 中医辨证治疗,多分为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跌仆伤胎四型。现分述如下: 1、肾虚型 主要症状: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下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自然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两尺脉弱。治宜补肾安...
-
放环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中医辨证施治
余临证每见放环后妇女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以中医辨证施治常获良效。 经量过多 妇女放环后常见月经量明显增多,出血甚者常致贫血,应积极调理,中医认为环卧胞宫,损伤冲任二脉。环为异物,常可郁而化热,热迫血行致使经血流溢无度。久之气血不足,体质虚弱,摄纳无权,使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或致体内瘀血内聚,瘀血不去,则新血难安。 临床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别采用清热止血,凉血止血,益气止血,化瘀止血诸法,缓则治其本,多采用安冲固冲以治本,使冲气安则血海宁。立方常用《傅青主女科》治疗月经过多之加减四物...
-
经前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分型治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西医治疗主要是纠正水钠潴留和控制神经症状,中医辨证分为以下三型: 心脾两虚型:症见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纳欠佳,月经量多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养心脾。 方药:党参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白术9克,茯神9克,生姜6克,远志9克,郁李仁6克,木香9克,炙甘草9克,龙眼肉12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肝郁气滞型:症见经前乳房胀痛,下腹胀满连及...
-
月经不调用中医辨证治疗 疗效不错
月经不调主要是指月经周期,持续时间,月经色、量、质发生异常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主要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过少,经期延长、崩漏等,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不错。 月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正常者称“月经过多”,一般月经以30-80毫升为适宜,超过100毫升者为月经过多。 气虚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晰;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坠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方药:人参、白术、升麻、地骨皮各10克,黄芪、海螵蛸、续断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
月经先期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好
月经先期证又叫经期超前证、经早证、经行先期证。是指妇女月经周期至少连续两次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六、十七天潮者。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好。 肝气郁结型:症见月经提前,经行腹痛,经前乳房胀痛、常伴有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善太息,胸胁胀痛或窜痛,嗳气,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闷不适,或咽间有异物感,舌苔薄自,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药:柴胡、菊花、茯苓、厚朴、枳壳、白芍、香附、青皮、陈皮、合欢皮、夜交藤、山楂、鸡内金、神曲、当归、丹参、旋复花各15克,半夏、川芎、郁金、代赭石、苍术、生姜、佛手各 lO克,甘草6克,水煎3次,合并...
-
闭经的中医辨证治疗
发育正常的女子,一般在14岁左右出现月经初潮,若超过18岁月经初潮未至,或经行后非妊娠、哺乳、绝经期而停经3个月以上者,称闭经。现代医学称前者为原发性闭经,后者为继发性闭经。中医认为闭经有虚实两种,虚者多为阴血不足,甚之枯竭,无血可下。实者多为实邪阻隔,脉道不通,经血不行。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其分型如下: 气血虚弱:经期延后量少,渐至停经,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肢软,气短懒言。唇舌淡白,苔薄白,脉沉弱,治宜益气补血调经。可用八珍汤加味治疗。药用人参3克(另煎,兑服),白术10克,当归身10克,茯苓10克,川芎5克,白...
-
痛经 中医辨证
痛经:患者,女,36岁,2007年9月23日初诊。患者每行月经小腹痛,以胀痛为甚,经色黯黑夹有血块,伴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大便稍结,尿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 辨证为: 肝郁气结,气血瘀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5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连服3剂,嘱患者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复诊,腹痛消失,月经量减少,再进原方2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每逢经前1周服中药3剂,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而告愈。...
-
原发性痛经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临床可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针对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很好。 ●气滞血瘀型:若月经前1-2天及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属于寒症;若痛甚于胀,经行时有血块排出,排出后腹痛减轻,属于血瘀。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吴茱萸3克,小茴香、川芎、甘草各6克,桂枝、干姜各5克,当归、法半夏、香附、延胡索各10克,乌药9克,白芍12克,水煎服。也可用中成药&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