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病 第3页

风病 第3页

  • 中医经方在中风病中的辨治 侯氏黑散 风引汤 大续命汤

    中医经方在中风病中的辨治 侯氏黑散 风引汤 大续命汤

    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风引汤用于热盛动风证;大续命汤用于气血不足,卒感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笔者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和经方大家毛德西、李发枝、唐宋教授侍诊学习多年,现将其应用经方辨治中风的经验和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侯氏黑散 经方原文:“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

  • 中风病后遗症 中风络塞血瘀证 中风络损血溢证

    中风病后遗症 中风络塞血瘀证 中风络损血溢证

    国医大师任继学著有多部医学典籍,其治疗中风病理论新颖,收效甚广,其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中风病的辨证论治。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脑卒中的危害性远大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但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 任继学认为中风病有缓有急之异,缓者多为中经中络之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栓塞等,并首次提出此证应改为络塞血瘀证,应用理气豁痰、滋阴潜阳、活络化瘀之法。而急者多为中脏中腑之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谓的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率先提出此证属络破血溢证,应用开闭固脱法,现对任继...

  • 脑病中风病 理气开玄解毒开玄通玄补虚

    脑病中风病 理气开玄解毒开玄通玄补虚

    玄府是中医藏象理论中的微观结构,无处不在,无物不有,而脑作为“奇恒之腑”、“元神之府”,人神之所居,人身之大主,经过玄府气液流转、血气浸透,构成了丰厚的人体“神机化”。杨思进教授依据临证调查,以为“脑之玄府”与“血脑屏障”具有必定相关性,潜心研讨玄府在脑病中的致病病机及从风论治的临床运用。 现代医学以为,血脑屏障作为人体三大屏障之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挥着维持环境稳态的效果。杨思进教授以...

  • 胸痹心痛属风病,风药在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属风病,风药在胸痹心痛

    杨思进教授据数十载临证经历,对“风邪”“胸痹心痛”“风药”三者联络有着共同的见地,遣方用药匠心独运,应用风药诊治胸痹心痛屡试不爽。 风邪不仅是胸痹心痛重要的始动因子,更是发病的中枢环节,参加火、痰、瘀病理要素的构成与转化。①风火相生 :胸痹心痛发作过程中,多有五志化火、气郁化火导致炽热内生,化风生燥而成风火相生之患。②痰瘀互结 :阳微阴弦中的“阴弦”即指痰瘀寒凝聚于心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详究其因,风邪为其肇始...

  • 《本草纲目》中风病案浅析

    《本草纲目》中风病案浅析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薄厥”“偏枯”“仆击”等病证,与中风病的临床表现相似。《金匮要略》正式将该病命名为中风。《本草纲目》是明代及明代以前中医药的集大成之作[1],其中散载有中风病的病案,这些病案既有从内风论治者,也有从外风论治者。两种治法迥异,但都符合临床实际。本文整理分析这些病案,有助于全面认识中风病的发病机制,深入了解中风病的处方用药。 1 中风汗出案 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

  • 偏头痛中医辨病为头风病

    偏头痛中医辨病为头风病

    某女,29岁,反复一侧搏动性头痛2年来诊。患者于2年来反复出现一侧搏动性头痛,或左或右,以月经前后、工作情绪不稳定时明显,伴有口苦咽干,不寐,纳差,疼痛明显时可伴恶心呕吐,舌红,苔薄黄,脉弦。查体:BP110/60mmHg,神志清,颅神经未查及异常,一般内科检查均未见异常,雌激素水平正常。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辨病为头风病,辨证为肝郁化火。 中医治则: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药用龙胆草10g,黄芩10g,山栀子10g,泽泻10g,木通10g,玄胡索15g,当归10g,生地黄20g,柴胡15g,生甘草10g...

  • 风病 善变善动“风为百病之长”

    风病 善变善动“风为百病之长”

    风病善变 风有内外,涉及肺肝。外风为六淫之首,属春令主气,流动于四时之中。“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首当其冲。其他外邪伤肺,也常以风邪为先导。内风主要是肝经病变的一类证候表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藏血,主筋。肝病则风从内生,故有“肝风内动”之说。 周老认为风病之所以善变、善动,与“风为百病之长”的特性有关。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风为先驱,即...

    精品偏方 2024-03-08 10 0 风病
  • 中风病治疗临证常用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

    中风病治疗临证常用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

    中风(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在诊治中风病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将临证常用治疗中风病的九类中药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1.疏散外风药 疏散外风药应用于中风,主要见于金元以前。由此上溯至《内经》,对中风病因的认识均持外风入中之说,故治法以祛风为主。如《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诸病源候论·中风候》曰:“风偏枯者,由血气偏...

  • 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一首传世名方,笔者早期应用此方也基于仅仅分析此方中各味药的功效构成,而忽视了病机浅深、虚实、寒热错杂的状态,以致不能充分体会此方之奥妙。近期,笔者立足六经辨证体系下太阴中风病传分析此方内涵,茅塞顿开,临床应用疗效亦更加确切。现整理一则医案如下。 陈某,女,48岁,2022年5月27日入院。主诉:反复发热2年余,再发6天。患者2019年因反复发热被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予护胃、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后仍反复发热,服用中药治疗,间中仍易出现发热。2021年6~7月因“尿路刺...

  • “风病”中医防治

    “风病”中医防治

      中医学“风病”的概念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为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合,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酸膝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雨水偏多,空气湿度大,人们容易罹患皮炎、荨麻疹、风疹、湿疹等属于中医学“风病”范畴的皮肤疾病。这类皮肤病,多因...

  • 张从正汗吐下法 治疗风病

    张从正汗吐下法 治疗风病

      张从正乃金元时代崛起的四大家之一。临证治病主张以汗吐下法攻邪,而为攻下派之代表。所谓风病风症,一指外风致病,有恶风、发热、汗出、肿、痛、痒、痹、口眼歪斜等症;一指内风,如眩晕、昏厥、目窜、抽搐、震颤、麻木、偏瘫等证候。张从正对于风病风症的治疗,亦能体现攻邪的学术思想。尝谓“屡用汗下吐三法……愈此风病,莫知其数”(《儒门事亲·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宁波汲绠斋书局,宣统庚戍石印,下引此书同此版,只注卷目),即说明他运用汗吐下...

  • 读朱祥麟著《论内经风病学》

    读朱祥麟著《论内经风病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伤伏气致病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湖北名中医、鄂州市中医医院朱祥麟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精研《内经》,著成《论内经风病学》一书,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全书除序言、凡例、导论外,正文分上、下2篇。上篇风病基础,下篇风病证治。书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方剂索引及跋。读后收获颇多,今不揣简陋,向读者推荐,简介如下。 构建基础,为建立风病学说奠基 全书分为上、下二篇。上篇论述风病之内涵与外延,首先明确概念,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进而阐明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发病机制、致病途径及...

  • 风水和肾风病治有不同

    风水和肾风病治有不同

    风水和肾风病名均出自《内经》, 近有不少学者认为, 风水与肾风是同一病证不同的名称, 实与《内经》本义相悖, 故有必要追本溯源, 对风水和肾风进行一番比较和辨析。 风水、肾风同病说并非今人所创, 古已有之。明代秦景明将《内经》中的风水、肾风混为一谈, 而有“内伤风水”之说;清代张志聪提出“肾风者, 因风而动肾藏之水, 故又名风水。”现代《素问》注释本中也认为:“肾风多系风袭肾所致, 其症状以面部浮肿为主, 故有时名风水。”有的学者还就...

  •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初探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风病理论初探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将风病分为 内风和外风, 外风主要是指伤风、 伤风自汗、 恶寒发 热等 [1] 。 如《素问·骨空论》说: “风从外入, 令人振 寒, 汗出头痛, 身重恶寒” [2]383 。 又如《素问·评热病 论》说: “有病身热汗出, 烦满。 烦满不为汗解, 此为 何病? 岐伯曰: 汗出而身热者, 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 者, 厥也, 病名曰风厥” [2]228 , 《灵枢 ·五变》说: &ldquo...

  • 痛风病药膳 痛风的饮食治疗

    痛风病药膳 痛风的饮食治疗

    痛风病是由高尿酸引起的一系列组织器官损害的疾病,发作时如针锥刀戳,异常痛苦,常导致关节变形,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而人体内尿酸的生成,饮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平时饮食不加控制,过量摄取食物中的嘌呤,可致使体内嘌岭代谢紊乱,氧化成为尿酸。 临床卜典型表现有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血液尿酸浓度增高,久病者有痛风石沉积,常导致关节畸彤,病程后期可引起肾尿酸结石和其他肾实质损害。严重时危及生命。 痛风病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以中年男性居多,女性停经以后较为常见。发作时大多在夜间,突然感到脚胀趾痛,患部有如冷水...

  •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肝风妄动,扰乱气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拘挛,不能屈伸;手脚麻木,肿胀沉困,舌质黯,边现瘀斑等症,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法,可化神明之府的瘀滞,开诸经络的闭塞,展肢体的痿废,舒指趾的拘挛,是谓中风主治的大法之一。   药选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膝、乳香、没药、茺蔚子等药。其中,当归祛瘀血,养新血,又能补血,一药而多能;川芎上行头目,畅血之气,《药品化义》上说:“川芎气辛温,能横行利窍,使血流气行,为血中之气药...

  • 痛风病人健康小处方

    痛风病人健康小处方

    1.防止体重超重,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减轻体重。 2.控制饮食。蛋白质的摄入量限制在1克/(千克·天);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控制在0.6—0.8克/(千克·天)。 3.避免进食高嘌呤类食物,如动物内脏、脑、沙丁鱼、鱼卵、蛤、蚝等。少食果糖,多饮水,保持尿量每日在2000毫升以上。 4.生活要有规律,严格戒绝烟酒。 5.禁止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氯噻嗪类利尿剂、速尿、烟酸、乙胺丁醇、阿司匹林、吡嗪酰胺等。 6.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至少应休息到关节疼痛缓解7...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