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胃痛 第5页

胃痛 第5页

  • 治久瘀胃痛中药名方

    治久瘀胃痛中药名方

      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三钱、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五灵脂二钱、红花三钱、枳壳钱半、香附钱半十二味药组成,有行气化瘀、破结止痛之功效,主治积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等病证。现在多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胃病、肝硬化、慢性肝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跌打损伤以及腹部积块等病症,有不错的疗效。陈宝贵教授对于膈下部位(中脘),病久属血瘀证者,也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收效颇高,今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

  • 秋冬胃痛按摩缓解

    秋冬胃痛按摩缓解

    秋冬季节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我的胃病就容易发作。医生告诉我按摩能帮助对抗季节对肠胃影响。具体方法为: 1.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以胸骨柄剑突下为中心,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 2.然后同法在肚脐(即神厥穴)周围揉摩各30-50次。 3.此外,追加揉摩两腿足三里穴(膝盖骨外侧下3寸,胫骨外侧上凹陷处)50—100次。上述按摩每天早晚进行两次。...

  • 经常胃痛 遂转求中医雷昌林治验

    经常胃痛 遂转求中医雷昌林治验

      李某,男,36岁,1991年12月9日初诊。   主诉:胃痛20多年,加重2年。患者自小就有胃病,上小学时就因胃痛多次痛昏过去,病情时轻时重,迁延至今,近2年病情加重,经常胃痛,服药效果不好。   12月4日在某医院查胃镜报告:“胃底黏液池液体微混,黏膜红白相间,后壁侧有2个直径0.6厘米浅溃疡,胃体黏膜皱壁四壁有10余个0.6~1.0厘米大小浅溃疡,胃角弧形存在有一浅溃疡,胃窦黏膜皱壁柔软,有3个直径0.6~0.8厘米大小浅溃疡,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反光增强。诊断:1.慢性浅表性胃炎;...

  • 胃凉胃痛腹泻 试试花椒艾绒桂圆贴

    胃凉胃痛腹泻 试试花椒艾绒桂圆贴

    脾胃虚寒的人经常会感到胃部凉凉的,甚至胃痛、腹泻,需要多喝热水,或者在肚子上放个热水袋,才会感觉舒服一些,想要改善这些症状,可以试试花椒艾绒桂圆贴。 方法:取桂圆肉1个,花椒6-7粒,加上艾绒适量共捣烂,每晚睡前取药团填放在肚脐里,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贴敷后若配合热熨,则效果更好;此方宜在睡前贴用,次日早晨取出,以免因久用刺激,引起肚脐发炎。该法不仅可治疗一般的肠胃病(如胃脘不适、胃寒痛、腹泻、寒性便秘等),而且对失眠、痛经、手足冰凉、风寒感冒等疾病也有一定疗效。脐部感染者禁用此法。 山东莱州市慢...

  • 治胃痛 肠风下血 乳腺炎 气管炎方

    治胃痛 肠风下血 乳腺炎 气管炎方

    治胃寒疼痛方 处方;沉香5克 (后下),肉桂5克(后下),白蔻仁10克,黄连3克,乌药5克。木香5克;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功效:温通血脉,散寒止痛,治胃寒疼痛;形体畏寒,泛酸,饮食减少,舌苔薄白,脉迟等。(杨思思) 治肠风下血 旱莲草瓦上焙干,研极细,每次服6克,每日服3次,米汤送服。 治初期急性乳腺炎 银花24克,蒲公英15克,连翘、陈皮各9克,青皮、生甘草各6克。上为一剂量,水煎2次,并分2次服,每日1剂,严重者可一日服2剂。 治气管炎 干姜10克,贝母10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陈皮...

  • 治胃痛病案中药方

    治胃痛病案中药方

    治胃痛病案:杨某某,男,41岁。胃脘胀满不适7年余,外院胃镜提示:胃黏膜有中度充血及水肿,可见散在少量糜烂及小出血点,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部糜烂。幽门螺旋杆菌(+)。患者近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劳则痛甚,脘痛引胁,嗳气频繁,泛酸,纳呆,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沉弦。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气犯胃。 投以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川黄连各9克,白芍、枳壳各12克,木香、甘草、梅花各6克,煅瓦楞子15克,蒲公英30克,炒鸡内金20克。14剂后,患者述矢气频繁,但脘痛明显改善,纳可,泛酸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方已应手...

  • 气滞胃痛服螵蛸粉

    气滞胃痛服螵蛸粉

    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 溃疡、胃下垂等疾病,均可引起胃 痛。中医辨证为肝胃气滞型的患者, 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或 后背,每遇精神刺激时疼痛加重, 嗳气频作,或泛酸水,饮食减少, 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解郁, 理气和胃。服用海螵蛸等中药治疗, 效果满意。 方法:取海螵蛸3份,白芍、 川楝子、甘草各2份。共研细粉, 每次服2克,日服3次,空腹温开 水送下。据报道,本方有止痛之效, 胃溃疡患者持久服之,可使溃疡面 逐渐愈合。 周德烨...

  • 食积胃痛理气和胃 治胃痛验案

    食积胃痛理气和胃 治胃痛验案

    病案:朱某,男,62岁,初 诊述上腹胀痛半年,脘痞食少, 腹胀嗳气,口中粘腻,大便不爽,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素有烟酒 嗜好,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 曾口服奥关拉唑治疗。西医诊断 为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 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上逆型。治 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方选杏 仁滑石汤加减。处方:茵陈15 克,杏仁、滑石、郁金、法半夏、 石菖蒲、炒山楂各10克,厚朴、 橘红、通草、黄连各6克。每日 1剂,水煎分3次服。服7剂后 腹胀嗳气明显减轻,苔腻渐化, 效不更方,连服半月后不适症状 基本消失。 体会:嗜烟酒肥甘之品,...

  • 慢性胃病“胃痛”“胃脘痛”调养有方

    慢性胃病“胃痛”“胃脘痛”调养有方

    寒冷的季节,有不少老胃病患者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胃部疼痛、嗳气、反酸、腹泻、食欲不佳等症状。 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在中医学上属于“胃痛”“胃脘痛”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精神因素、饮食不节以及体质虚弱等原因引起,时愈时发,也多由于寒冷、饮食等因素而诱发。据调查,本病的复发率可达到40%-70%,而且,大约有半数以上的老胃病者病情反复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晚秋、冬季到初春这段时期,时感胃部不适。因此在胃病治愈后要注意预防复...

  • 点穴两法止胃痛

    点穴两法止胃痛

    胃痛是多种消化道 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 有时胃痛突然发作,疼 痛难忍,在身边没有任 何药物的情况下,可通 过按压一些常用的穴位 来暂时缓解疼痛。 按压足三里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 骨旁开1寸)为常用保健穴之一,又是胃经的 下合穴,强刺激可用来 缓解由急慢性胃炎、胃 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 肠炎等引起的胃痛;在 胃痛发作时,可用双手 大拇指交叉揉压对侧足三里穴,由轻到重,以稍感疼痛为度。一般按压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疼痛。 按内关穴 内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上两寸)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降逆、止呕、止痛等多...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胃痛
  • 自按穴位缓解胃痛

    自按穴位缓解胃痛

    中脘穴 位于肚脐正中线上4寸,约五横指处。 中脘穴对各种胃痛、食道逆流、打嗝、穿露脐装着凉引起的胃痛以及胃气冲心而感到的胸闷等,治疗效果都非常好。 内关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约三横指(约2寸)的距离处,在中间二骨两筋之间。 该穴胃胀或者有吃东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觉,按一按此穴,气机调畅就通了。 足三里穴 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 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 治生气后胃痛两法

    治生气后胃痛两法

    许多人都发生过吵架后胃痛的情况,中医有肝气犯胃的说法,认为生气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犯胃,所以会出现胃痛。此时,可以选用以下方法之一缓解,效果较好。 熨胃法:将适量莱菔子(即萝卜子),放锅内炒热,用布包裹,温熨胃脘部,一般十来分钟即可有效,显效慢者,可加长热敷的时间。 药茶法:陈皮6克,或干玫瑰花6克,装入杯中开水冲泡,待温后当茶饮用。一般喝2~3次即可缓解。...

  • 寒湿胃痛饮藿香水

    寒湿胃痛饮藿香水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暑期贪凉,饮食不当,导致脾胃损伤,寒邪客胃:则容易引起胃痛,表现为胃脘胀闷疼痛,暖气食少,舌苔白厚,脉弦或沉。中医认为,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能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此药性温而不燥热,芳香而不烈,为治疗脾胃吐逆,胃脘疼痛的要药。用藿香治疗本病,胃脘寒湿得除,饮食停滞得导,气机阻滞得疏,脾胃失调得和,则疼痛可愈。 方法:取藿香10克,水煎取液,分多次代茶饮,每日l剂,7 日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陈宁...

  • 调理治疗胃痛胃胀要有侧重

    调理治疗胃痛胃胀要有侧重

      如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导致日常的生活方式、饮食方式都十分的不合理,这就容易伤害脾胃,导致消化不良。而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可见它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脾胃出现问题应该要及时地进行调理。在此中医专家教大家一些调理治疗的方法。   指导专家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马军   记者 蔡卫杨 通讯员 魏星      胃痛胃胀要有侧重   案例一:王伯最近喜欢起早锻炼,早上随便喝个粥就匆匆出去锻炼了,但最近发现慢慢开始胃痛了,而且有点小胃胀的感觉。   医生观点:很多人认为,早...

  • 治胃痛方

    治胃痛方

    组成:人参50克,茯苓50克,白术50克,蜈蚣20克,山豆根60克,枣树根60克,商陆60克,元胡30克,白芷50克。 制法:1.蟾蜍1个,用酒120克浸泡3小时取出蟾蜍挥发酒味,用此液的二分之一喷洒其他中药,制成引药。2.山豆根、枣树根晒干研成极细粉末。3.商陆和元胡皆用炙醋浸泡3天后晒干,喷洒蟾蜍挥发,液再晒干,研成极细末。4.人参、茯苓、白芷、白术、蜈蚣等研成细末,和以上诸药混合成粉剂。 用法:每次2克,每日3次或装胶囊1次4粒,每日4次,60天为一个疗程。 该方是山西洪洞县曲亭村的于青和老中医所传,具有扶正...

  • 瘀血胃痛食地龙粉

    瘀血胃痛食地龙粉

    瘀血阻滞导致的胃脘疼痛,表现为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食后较甚,病程日久,或吐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可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部份浅表性胃炎等。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中医认为,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胃、肺、膀胱经,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疗瘀血型胃痛有较好疗效。 方法:取地龙适量(药店有售),研粉,每次服2克,每日3 次,饭后1小时服,胃痛重者,每晚睡前加服1次。据介绍,用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平均治疗 36.44天,治愈34例,显效6例,治愈率为85%o. 何郁青...

  • 胃痛腹痛腹泻 虚寒性肠胃病 温胃散

    胃痛腹痛腹泻 虚寒性肠胃病 温胃散

      指导专家 刘凤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教授   气温渐渐升高,室内的空调也开得越来越低,南方地区的市民多待在空调房,太阳晒得少,睡得也晚,很容易出现胃寒脾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凤斌教授表示,对于在喜欢喝凉茶“老广”们来说,脾胃虚寒更容易出现一些胃痛、腹痛、腹泻等问题,特别是本身患有虚寒性的肠胃病的人。   “采用吴茱萸、元胡等中药制作的温胃散,通过穴位贴敷,将药物贴附于患者体表穴位上,利用药物较强的刺激作用,达...

  • 治胃痛验方

    治胃痛验方

    白芷、黄芪、白及、甘草各等份,研细末,每次5克,每日2次,加蜂蜜两匙冲服。适用于胃寒痛。...

  • 胃痛脘胀反酸案

    胃痛脘胀反酸案

    葛某,男,40岁,2015年6月11日初诊。胆汁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因“胸骨后疼痛伴进食后咽堵、脘胀3~4年,加重1年”来诊,曾叠进西药,时缓解,时加重,平素怕冷,稍受寒则周身关节酸痛。刻诊:胸骨后疼痛,进食咽部有堵塞感,脘腹胀满,泛酸、嗳气时作,遇寒加重,纳可,进食稍多则肠鸣漉漉,二便畅,舌淡红,苔稍腻中有裂纹,脉沉细小弦。 处方:备化汤加味。熟附片30克(先煎3小时),覆盆子15克,大熟地20克,宣木瓜20克,川牛膝15克,抱茯神15克,淡干姜15克,炙甘草15克,玉桔梗10克,...

  • 胃痛 慢性胃炎 中药治方

    胃痛 慢性胃炎 中药治方

    某男,56岁。2008年12月21日初诊。诉胸骨后、胃脘部灼热隐痛反复20年,每于进食酸辣、生冷或午夜后发作,泛酸,纳食正常,口和不渴,二便调,舌质红,舌苔中根部淡黄而厚,脉弦。既往胃镜检查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梅国强仔细诊察病症后说:胃痛历20年,乃痼疾也。痛呈灼热隐隐,舌苔中根部淡黄而厚,脉弦等,皆痰热之象。而胸骨之灼痛,既与痰热中阻有关,又与痰热上犯,少阳经气不利有关。故中医诊断:胃痛(痰热痞结);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治宜柴胡陷胸汤化裁,和解枢机,清化痰热,活血通络。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

  • 中成药外用可治胃痛

    中成药外用可治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而言,其主要部位在胃脘近心窝处,痛时可牵连胁背,或兼见恶心、呕吐、吐酸、嘈杂、大便溏薄或秘结,甚至呕血、便血等症。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肠神经官能症等。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外受寒邪,病邪犯胃所为。冬季气候寒冷,平素患有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更易发生,故散寒止痛为常用方法。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成药外治对胃病有明显疗效。 云南白药制剂 云南白药粉剂适量,用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并不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每...

  • 治难治性胃痛方

    治难治性胃痛方

    处方:百合50克,乌药15克,丹参30克,檀香5克(后下),砂仁3克,高良姜、香附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养胃止痛,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疼痛,如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疼痛等。...

  • 胃胀 胃痛的用方体会 兹整理如下

    胃胀 胃痛的用方体会 兹整理如下

    胃胀、胃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中医治疗该病症有显著疗效。日前,河南省名老中医张磊在一次学术交流谈了他对胃胀、胃痛的用方体会,兹整理如下。 五香丸 沉香、丁香、木香、檀香、制乳香各9克,大黄、郁金、五灵脂、雄黄各15克。上药共为细面,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10丸,空心热汤送下,气虚之人及孕妇忌服。 主治胃突发疼痛且剧烈,或数日发作一次,或经年发作一次。 该方是张磊家乡一位老中医传授给他的,后来他在河南中医学院工作时读《串雅内编》时发现书中“五香串”与...

  • 两个体位帮您缓解胃痛

    两个体位帮您缓解胃痛

    俯卧挺身:趴在床上,双腿伸直,全身放松,双手掌心向下,与肩平齐,缓缓撑起,同时抬起头、颈及胸,双腿不动,让胸腹完全展开,保持这一姿势 10-15秒,再缓缓将身体放下,全身放松2分钟后,再次重复上述动作。 跪地前倾:双膝跪在床上,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缓将臀部坐在脚踝上,双手放于膝盖上,完全放松身体,再将上身前倾保持10秒。 上述两个体位可缓解胃肠痉挛、腹胀、便秘及消化不良。 (吴天)...

  • 寒凝胃痛饮苏陈茶

    寒凝胃痛饮苏陈茶

    天气骤冷,风寒侵袭,寒邪犯胃, 导致胃气壅滞,可引起胃脘疼痛,表现 为以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为主症, 得温痛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细。 用苏叶、陈皮等中药水煎代茶饮用,治 疗本病效果显著。 方法:取苏叶、陈皮、林草、生姜 各6克。水煎取液,分多次代茶饮,每 日1剂。 卢 坤 治慢性浅性胃炎验案 病例:李某, 女,32岁。患者面 色白少华,胃脘胀 满疼痛,食后尤甚, 喜温喜按,食少, 泛酸.舌淡红,苔 薄黄滑润,脉沉缓 无力。1年前电子胃 镜检查示:慢性浅 表性胃炎。有慢性 表性胃炎。有慢性 咽炎病史2年...

  • 食滞胃痛 将保和丸改作汤剂使用

    食滞胃痛 将保和丸改作汤剂使用

    笔者近治一46岁男子,自述因朋友聚会进食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后即感脘腹胀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吐腐酸臭,泻下急迫,里急后重,痛苦难耐。自服保济丸、健胃消食片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现除上症外,伴有泛吐酸水,胃脘灼热,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体剑突下压痛(+)。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本病例属食积化热,郁于胃腑,胃火夹带食积之物上逆,故泛吐酸水,胃脘灼热。食积胃脘,故剑突下压痛(+);酸腐之食积于胃腑,损脾碍胃,脾胃功能失常,脾不升清,故泻下;胃不降浊,故嗳吐泛酸。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弦滑为食积不化之象。证属食...

  • 治受寒胃痛偏方与穴位疗法

    治受寒胃痛偏方与穴位疗法

    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笔者近年来用胡椒配红枣治疗虚寒性胃痛,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取红枣6枚去核,每个红枣内放白胡椒2粒,隔水蒸10分钟后食用,每日2 次,一般1—3日疼痛减轻, 且无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胡椒性味辛热,入胃、大肠经,可温中、下气、化痰、止痛。《日华子本草》认为它能调五脏、止心腹冷痛:红枣性味甘温,入脾胃经,具有补中...

  • 胃痛中医辨治经验与体会

    胃痛中医辨治经验与体会

    深受唐祖宣教授温阳法学术思想的启发,又根据我多年的临床观察:胃痛无论是食积、湿热,无论肝郁脾虚、肝气犯胃,抑或脾胃虚弱,根本原因均为脾胃运化腐熟水谷功能失职,运化无权,进而导致胃气壅滞、传输无力、通降失司,出现不通则痛。 寒则凝,温则行。我们可以据此判断,除了胃热炽盛、湿热中阻等实热证胃痛以外,其他证型的胃痛,其病机多为中焦脾胃(阳)气弱运化无力、气滞食阻、邪壅胃腑,从而导致胃气升降失调,凝滞不通而痛。脾胃之气是什么?脾胃之“阳气”是也。所以我又总结了四句话:寒则腐熟无能,寒则食滞...

  • 中医胃痛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中医胃痛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崔某,女,46岁,2004年5月16日初诊。 患者主诉有胃痛病史,近半月来疼痛加剧,呈阵发性,痛甚则向肩背放射,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苦口干,食欲不佳,便干、小便黄,曾中西医结合治疗,效不佳,做心电图提示正常,后在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随后到我院诊治。现症状为胃胀痛,呕吐酸水,空腹痛甚,口苦口干,食欲不佳,便干、小便黄,舌质暗,苔黄腻,脉弦。 诊断:中医:胃痛(肝胃不和兼瘀血)。西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黄连10克,吴茱萸4.5 克,元胡24 克,川楝...

  • 廷福胃痛散治疗胃脘痛

    廷福胃痛散治疗胃脘痛

    方药及治法:炒鸡蛋壳(勿糊)、 玄胡各15克,炒山药、全当归各30 克,白术、茯苓各15克,木香、山楂各 10克。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5克, 每天3次,饭后30分钟温开水调服。 若痛甚者加服玄胡细粉2~3克/次;溃 疡者可加痢特灵0.1克/粒/次(此药使 用最长不可超30天)。 胃脘痛是气机不畅所致的中脘 部出现的气滞血瘀病象。其本为脾胃 虚弱,标乃气滞、血瘀、痰浊、湿热等。 治以理气为主,宜行气、活血、燥湿、 清火、化痰、消食、和中并治。 上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 止痛、健脾消食等功效。笔者临床观察...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