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疗 第2960页

治疗 第2960页

  • 治疗腹泻 拉肚子 痢疾的小偏方

    治疗腹泻 拉肚子 痢疾的小偏方

      因夏秋时节更易受湿邪侵犯,更容易引起痢疾发作。白扁豆花小馄饨是治疗腹泻的小偏方。白扁豆花之所以能够止泻治痢,归功于能够改善人体脾虚湿盛的情况。此外,也可用白扁豆花煎水饮。   有些人容易拉肚子,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也跟脾有关系。虽说痢疾在一年四季当中都可能出现,不过因夏秋时节更易受湿邪侵犯,所以这时更容易引起痢疾发作,给一些人带来很大痛苦和烦恼。   这里有一个治疗腹泻、痢疾的小偏方,那就是用白扁豆花做小馄饨,方法也比较简单。采摘新鲜的白扁豆花100克,瘦猪肉100克,白面粉150克,酱油和味精各适量,...

  • 治疗腹泻方

    治疗腹泻方

    小麦300克,红糖50克。将小麦放入铁锅中摊匀不翻炒,用文火煎至小麦下半部变黑色,加水800毫升,煎沸,将红糖放入碗内,取药液冲红糖温服。 功效:助消化,暖脾胃,止泄泻,主治因消化不良、感受寒邪,脾胃虚寒等引起的腹泻症。...

  • 中医治疗吞酸 以调理肝脾

    中医治疗吞酸 以调理肝脾

    “吞酸”又称噫酸,是临床常见症候,其可呈单一症候出现,也是综合症候中的一个症状。临床中有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吞酸症状。观历代医家对“吞酸”症的病因、病机论述甚多。《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肌。”《诸病源候论》曰:“噫酸者,由上焦停痰,脾胃有宿冷”。《医家心法》云:“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河间主热,东垣主寒”。可见...

  •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偏方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偏方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偏方(外邪袭肺) 处方:桔梗、白前、紫菀、百部、陈皮、杏仁、川贝母各12克,桑叶20克,荆芥、沙参各15克,黄芩10克,生石膏25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伴恶寒无汗之风寒袭肺者,加麻黄、桂枝、半夏、桑白皮宣肺散寒;伴恶风身热口渴之风热犯肺者加知母、麦冬、玉竹、山栀、瓜蒌宣散风热;伴口鼻干燥,干咳作痒之风燥犯肺者加菊花、薄荷、连翘、芦根、鱼腥草清热润燥。 功效主治:疏表宣肺。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属外邪袭肺型。症见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

  • 橘皮泡茶治疗消化不良效果明显

    橘皮泡茶治疗消化不良效果明显

      橘皮泡茶饮用,能补益脾气,理气调中,治疗消化不良效果明显。   可取大枣5个,炒焦,然后再取鲜橘皮20克,一起放进杯中,沸开水冲泡,当茶饮用,每顿饭前喝半杯,可治疗食欲不振;饭后饮,可治疗消化不良。(胡佑志)...

  • 治疗脾胃病名中医花金方经验

    治疗脾胃病名中医花金方经验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花金方副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50年来,善于运用经方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尤其对于脾胃病的治疗辨证细微,用药精准,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随花金方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于下。   脾胃病大多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气机上逆”等范畴。脾胃病患者症状甚为相似,临床上需详辨其虚实、寒热、升降。花金方认为临床常见脾胃病证型可分为脾胃气滞、脾胃湿阻、脾气虚、脾阴虚、胃阴虚、脾胃虚寒、脾肾阳虚等证型...

  • 胃脘痛治疗中药方剂 消化性溃疡

    胃脘痛治疗中药方剂 消化性溃疡

      憩室形成的原因至今不明,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老年人。肥胖、便秘、少吃蔬菜的人群容易患这种病。下面介绍3个治疗此病的中药方剂。   消化道憩室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噎膈”等范畴。中医认为系阴虚肠燥、气滞血瘀所致。适宜滋阴润燥、解郁理气、活血止痛。   处方1:白花蛇舌草30克,野菊花15克,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威灵仙15克,银花10克,皂刺10克,鸡内金10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橘核15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食道憩室,吞咽困难者。...

  • 胃寒用艾灸治疗效果佳

    胃寒用艾灸治疗效果佳

      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后症状减轻。   胃寒用艾灸治疗效果佳。谈到因寒而导致的疾病,无论是哪种寒导致的,都是非常适合艾灸的。因为艾灸驱寒不仅仅是表皮驱寒那么简单,艾灸的穿透性是其他热疗所不具备的功能。另外艾灸的灸感也是您做其他热疗所不能体会到的。   艾灸治疗胃寒: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

  • 呃逆(反流性食管炎)治疗针灸+中药

    呃逆(反流性食管炎)治疗针灸+中药

    汪某,女,21岁,2014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反复呃逆2月余,加重3日。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呃声连连,声轻不能自制,时呕吐宿食之物,伴咳嗽咯痰,痰少色白。发病期间,胃纳差,大便量少,小便可,夜寐一般。 在某三甲医院入院治疗,诊断为心因性呕吐;予止吐、抑制胃酸、促胃动力、止咳等对症治疗,未见缓解。后又转诊各院,皆未见好转。形体消瘦近20斤,精神萎靡,乏力纳差,不欲饮食,每日靠滴注葡萄糖维持营养,夜寐欠安。近3日症情加重,遂来诊。 诊时:持续性呃逆,呕吐宿食,咳嗽咯痰,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肝胃气滞)方 处方:佛手、旋覆花、陈皮、香橼各15克,枳壳7.5克,川楝子、法半夏、香附、甘草各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白芍1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连胁,嗳气频作,食后腹胀,或有烧心反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多正常,脉弦。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胃热内蕴)方 处方:吴茱萸3克,黄连6克,大黄4克,佛手、香橼、谷芽各10克,败酱草、连翘、煅瓦楞、陈皮各15克,蒲公英...

  • 土豆汁有治疗和预防胃溃疡的功效

    土豆汁有治疗和预防胃溃疡的功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土豆中含有一种可治疗胃溃疡的特种抗菌分子。研究人员发现,与抗生素相比,它不但可以治愈和预防胃溃疡病,而且不会产生抗药性,也没有任何副作用。   新研究负责人、微生物学教授伊恩·罗伯茨博士表示,研究人员对三种不同土豆的提取液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无论品种如何,土豆汁都具有治疗和预防胃溃疡的特殊功效。科学家希望这一发现有助于研制出一种日常保健饮食补剂,帮助治疗胃溃疡。一旦这种“土豆汁饮料”研发上市,必将成为像益生菌酸奶一样畅销的健康饮品...

  • 胃脘冷痛 三法治疗效果明显

    胃脘冷痛 三法治疗效果明显

    中医认为,老人本身就脾胃虚弱,再加上冬季感受外界寒邪,容易出现胃冷痛的症状。用些简单方法就可有效缓解胃脘冷痛。   喝热姜粥 高良姜10克、干姜5克、大米50克。大米洗净后加水熬粥,快熟时,加入高良姜、干姜,至米熟粥成即可,温热服食。高良姜暖胃止痛,干姜温中散寒,二者都含挥发油,可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脘疼痛。   茴香外敷 取小茴香50克,在锅中小火翻炒至温热,取出装入布包中,外敷胃部。热敷时要注意掌握温度,既要防止烫伤皮肤,又要使胃部有温热感。一般,热敷10分钟即可缓解胃痛,可以一直热敷到不...

  • 治疗小儿秋泻服用参苓白术丸

    治疗小儿秋泻服用参苓白术丸

    中医认为,小儿秋泻,多因脾胃气虚挟湿所致。其症状表现为饮食不消,食少便溏,腹部胀满,形体虚弱,倦怠乏力。 服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治疗,往往可获得满意效果。常用量为每次2克(每袋6克,即1/3袋),每日2次。 多数患儿服用3天即可见效。用量可酌情增减。患儿家长不妨一试。...

  • 中医“五更泻”治疗方剂

    中医“五更泻”治疗方剂

    冷天是“五更泻”的高发季节。“五更泻”中医又叫鸡鸣泻、晨泻、肾泻。“五更”是拂晓之前,意在黎明五更时分的腹泻,顾名思义叫“五更泻”。它的主要症状是黎明之时,肚脐周围发生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夹有不消化之物,无黏液、无脓血、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常伴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等症状。“五更泻”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医认为吗,“五更泻”为脾肾阳虚所致。人到老年,肾...

  • 治疗结核性发热 肺脾入手

    治疗结核性发热 肺脾入手

      危北海教授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擅长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笔者在跟随危北海学习过程中,曾见其从肺脾入手,治疗一结核性发热患者,疗效良好。   患者杨某,男,16岁。2010年12月11日来诊。患者2年前发现“肺结核”后休学,来诊时仍口服异烟肼、乙胺丁醇抗痨,多次复查肝功,ALT增高,B超显示门静脉高压。考虑为抗痨药物副作用引起。患者半年前出现低热,晨起测体温37.3℃左右,午后体温升高可至38℃,后半夜汗出热退。刻下症见发热,身躁热,体温37.3℃,恶寒,多汗身黏,口中发黏,口干,唇...

  •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等。小儿咳嗽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以感受风邪为主,肺脾虚弱则是本病的内因。小儿肌肤柔弱,加之冷暖不能自调,寒热燥湿每与内邪相合袭人。外风与内生之痰浊相合壅遏肺气,使宣发肃降之气不行则形成咳嗽。 中医分型治疗: 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怡法:散寒宣肺。方药(金沸草散加减):旋覆花5克,前胡、荆芥各3克,细辛2...

  • 咯痰变黄 治疗偏方

    咯痰变黄 治疗偏方

    人人都会咯痰,正常的痰颜色发白,比较清稀,对人的呼吸道有湿润作用。随着天气转热,不少老年人的痰变黄、变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痰是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通过支气管上皮纤毛的运动,从肺部向上呼吸道推动,最后,通过人的正常咳嗽反射,从气管内咳出,排出体外,正常人痰很少,只是保持呼吸道湿润而分泌的少量黏液。 当空气污染,人吸入刺激性气体、尘埃、致病细菌、病毒等有害物时,上呼吸道就可能发生炎症,或者肺部发生疾病,呼吸道分泌就会增加.痰量也会增加,痰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可由黏痰变成黄痰。黄痰不易咳出,如果黄痰在肺里越积越多...

  • 肺部重感染有中医治疗效果更好

    肺部重感染有中医治疗效果更好

    这是个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人,男性,70岁,肺部感染很厉害,在外院呼吸内科治疗时,什么青霉素,头孢三代、四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几乎全部用尽,可是,1个月都没能将感染控制住,最后,连泰能(临床上最强的广谱抗生素)都用上了,可感染依旧没能彻底控制,患者不愿再接受西医治疗,转而来到我们医院。 患者入院时,胸闷气促,不能平卧,说自从用了“泰能”后,胃脘部隐疼不适,胃口极差,口干,口腔溃疡,腹泻,每日3-5次,人感到极度疲倦。查体发现,患者口唇轻度紫绀,舌干而无苔,桶状胸,双中下肺可闻及大量的干...

  • 治疗咳喘中药推擦

    治疗咳喘中药推擦

      1.用白芥子20克,贝母20克,研成细末,以50毫升的热白酒调匀,以此涂擦背部,然后进行推擦。   2.用净麻黄15克,细辛10克,贝母15克,前胡15克,天竺子15克,腊梅花15克,浸入250毫升白酒中,一周后再以此药酒擦肺俞、大椎等穴处,然后进行推擦。   3.用白芥子15克,净麻黄15克,葶苈子15克,肉桂5克,干姜5克,一同研细,以50克凡士林调匀后,制成油膏,涂擦于肺俞、大椎等穴位,再进行推擦。   4.用青盐250克,加入肉桂粉10克,干姜粉10克,调匀后炒热,装入布袋,以此推擦背部...

  • 道士的方法治疗皇帝肺痨

    道士的方法治疗皇帝肺痨

    光绪皇帝幼年时体弱多病,患有严重的肺痨(肺结核),到青年时愈发严重。宫中太医虽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但亦难妙手回春。 光绪责怪太医无能,训斥道:“屡服汤剂,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亦可叹矣!”于是,只得张榜招贤,广求天下名医进宫治病。圣旨下达,天下黎民皆知龙体欠安,然大清天下名医济济,却无一人敢于揭榜。 时过数日,总算盼来了揭榜者,揭榜进宫竟是一位个子矮小、相貌丑陋的道士。光绪见来者如此“尊容”,大为不悦。道士却并不介意,经过一番认真诊视,然后卷袖...

  • 升陷汤加减化裁治疗肺心系统疾病

    升陷汤加减化裁治疗肺心系统疾病

      升陷汤出自张锡纯先生《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生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升麻一钱组成,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呼吸努力,有似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等症。陈宝贵教授对张锡纯先生之书研究深刻,对升陷汤的应用颇有心得,常用升陷汤加减化裁治疗肺心系统疾病,特别是用于呼吸衰竭的病人,收到不错的效果。   典型医案   强某,女,67岁,患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50余年,肺心病20...

  • 独宣肺则肺失肃降不利于咳嗽的治疗

    独宣肺则肺失肃降不利于咳嗽的治疗

      彭某,女,40岁,2013年8月2日初诊。   患者因咳嗽2天就诊。自述2天前冒暑外出游玩,夜则食火锅及冰激凌等冷饮,卧又吹风扇。翌日,回家后出现恶风,流涕,咽痒而咳,痰白、黏、少,咯之不爽,胸闷,气紧,纳眠尚可。舌红苔白腻,脉浮缓。诊断:咳嗽。证型:风热犯肺。方用桑菊饮加减。2剂,水煎服。   8月6日二诊:服上药后,恶风,流涕稍减,仍咳嗽,尤以夜甚,痰少不利,咳时喉及胸堵塞难受。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数。表邪稍解,现痰浊阻肺较甚,方用清气化痰汤加减。再服2剂。   8月10日三诊:患者白天已不...

  • 南瓜蒂治疗小儿痰多的哮喘

    南瓜蒂治疗小儿痰多的哮喘

      陈存仁先生介绍:南瓜蒂治疗小儿痰多的哮喘有相当的功效,因哮喘患者,痰涎壅塞喉头,虽经不断呕吐,仍不断生出,如不加治疗,痰涎与日俱增,倾吐为难。   剧喘时不能仰卧,使人万分困苦。可用南瓜蒂十个,洗净,焙干,可请药店研为细末,每包1钱,服时用水调成糊状。   三岁小儿每日2包,八岁3包,二十岁5包,服后即起强烈催吐作用。但在将吐未吐时,胸中懊恼,痛苦非凡,此时宜饮温开水一至三杯,倾吐即起。   因气管痉挛发生的哮喘症即可停止,并可减少往后的发作次数。如再发,再饮。逐渐会减少为两年复发一次。但也有人...

  • 治疗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治疗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分别属于中医“哮病”和“鼻鼽”的范畴。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有研究表明,78%鼻炎患者伴发哮喘,58%哮喘患者伴发鼻炎。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内伏痰饮,三者相合,闭塞气道,遂致呼吸困难,升降不利,触动其痰,产生喉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若鼻鼽、哮喘反复发作,由实转虚,临床可见自汗,常易感冒,食少便溏,倦怠无力,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等肺脾肾气...

  • 自拟“灵仙贝母汤”治疗咳嗽

    自拟“灵仙贝母汤”治疗咳嗽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是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等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就会变成慢性疾病,治疗起来较为麻烦,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多年来我用自拟“灵仙贝母汤”治疗咳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灵仙贝母汤组成:威灵仙、贝母、杏仁、桃仁、桔梗、甘草。   功效:利咽、祛邪、止咳。   加减运用:痰多属寒湿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热痰者加瓜蒌、天竺黄、黄芩、鱼腥草;咽干、痰少、咳剧者加僵蚕、全虫、钩藤、地龙;年迈体多弱者...

  • 哮喘病的治疗偏方

    哮喘病的治疗偏方

      1.紫皮大蒜一头(去皮),红糖90克。将大蒜捣烂后与红糖一起加水熬成膏,每日早晚各服一匙。   2.百合500克,枸杞120克,蜂蜜适量。将百合和枸杞共研细末,再用炼制后的蜂蜜将药末制成丸剂,每丸重约9克。每次用温开水送服一丸,每日服2~3次。   3.五味子250克,鸡蛋7个。将五味子浓煎取汁,待药汁凉后再放入鸡蛋浸泡7天。每天取出一枚鸡蛋蒸食,可连续服用一个月。   4.白果仁6克,麻黄5克,甘草6克。白果仁洗净,和麻黄、甘草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沸后即成。每日一剂,连用4~6日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适...

  • 小儿肺炎 中医辨证可分以下类型治疗

    小儿肺炎 中医辨证可分以下类型治疗

      小儿肺炎是临床常见病,四季均易发生,以冬季为多。如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影响孩子发育。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其病因主要是小儿素喜吃过甜、过咸、油炸等食物,致宿食积滞而生内热,痰热壅盛,偶遇风寒使肺气不宣,二者互为因果而发生肺炎。中医辨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治疗:   1.里热外寒。证见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咳喘较重,苔白,脉浮数,此乃肺气被遏、不得宣降。治宜清热散寒、宣肺定喘,用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9克、甘草3克、生桑皮9克、炙枇杷叶9克、前胡3...

  • 治疗多年顽咳验方

    治疗多年顽咳验方

      兹举笔者应用该方治疗多年顽咳医案一则。   王某,女,33岁。2009年11月27日就诊。   患者自诉从1岁开始咳嗽,每年无明显诱因于入冬后咳嗽,以干咳为主,或咳出少量白黏痰,受凉、油烟刺激、劳累或大声说话后加重,加重时必须连续咳嗽十几分钟后方能缓解,冬季天天如此,入春则止,一切如常人。其余季节如逢剧烈的情绪刺激,咳嗽基本与冬季相同。患者前往某医院诊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服肃肺止咳化痰中药(桔梗、杏仁、半夏等)及化痰止咳等西药多年,未见明显效果。半月前开始咳嗽,刻下症见:干咳,咽...

  • 治疗外感咳嗽方法 典型病例体会

    治疗外感咳嗽方法 典型病例体会

    运用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治疗276例,其中男90例,女 186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7岁;病程最长8个月,最短5天,平均17.5 天。全部病例均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或感冒史, 临床表现:咽痒即咳,或咳必咽痒,甚者呛咳连续不断,致面红耳赤,努力咳出少许泡沫痰后方稍止,偶遇冷热、异味刺激或大声说话即咽痒,咳嗽又作。经胸部x线拍片和血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二、治疗方法 处方:紫苑、百部、杏仁各12克,荆芥、白前、桔梗、法半夏各10克,陈皮、甘草各5克。 加减:风寒...

  • 对于久病咳喘的治疗

    对于久病咳喘的治疗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若总论咳之病因,其原有二:一是自外而入者,二是由内而生者。然不论其因为何,治疗咳喘,一般从气分考虑者为多,以顺气消痰为常法,但久病咳喘者,此法却常失其效,究其原因为何?笔者以为久病咳喘者,除有外风触动内饮之因,还有痰瘀互结。故辨治久病咳喘者,实应从痰瘀入手,捣其窠巢,方收其功。   对于痰瘀同病,早在《内经》就有“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一方,以乌贼骨化痰软坚,茜草活血通瘀,可谓痰瘀同治的源矢。《金匮要略》指出&l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