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 第15页
-
补中益气丸 治病新功用
传统上,补中益气丸是治疗脾胃病的良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补中益气丸还具有下列新功用。 【处方】 炙黄芪 200g 党参 60g 炙甘草 100g 白术(炒) 60g 当归 60g 升麻 60g 柴胡 60g 陈皮 60g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g、大枣40g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治体位性低血...
-
补中益气汤治皮肤病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 一、阿夫他口炎:贾某,男,37岁。上下唇内侧发生5处约绿豆粒大圆形浅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浅灰色薄膜,边缘淡红,疼痛进食尤甚,张口时流清稀涎液,反复发作半年余。其间曾用清热泻火中药,数种维生素类西药内服外用治疗未愈。患者述其近几个月来肢体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阿夫他口炎(口疮)。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
益气温阳理中丸
理中丸,又名人参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原书中5处涉及此方。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认为理中丸益气药有人参、白术、甘草,温阳药有干姜,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以益气为主,温阳散寒为次。 理中丸既是主治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胸阳虚证、虚寒胸痹证、虚寒霍乱证的基础方,而主治阳虚出血证、小儿慢惊风为临床扩大应用。王付常将之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慢性菌痢,上消化道出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肠伤寒,...
-
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黄芩6克,清半夏9克,香附15克,陈皮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能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主治适用于以气虚、肝郁气滞为主,兼有血虚、痰瘀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病。 方解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为主;桂枝、白芍温阳通络,滋阴生血,阴阳双补,柴胡、黄芩、半夏调和阴阳,疏肝解郁;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既助半夏、陈皮化痰和中,又可制约半夏之毒性。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
补中益气汤方解 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贯...
-
“清暑益气汤”方剂历史有两个
以“清暑益气汤”命名的方剂历史上有两个,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有清暑益气汤一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亦有清暑益气汤一方。虽然名字相同,但二者的药物组成不同,功用和主治亦不同。 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而引起的热性病的常用方剂,方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组成,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对暑热仍盛,气津已伤,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少而黄、体倦少气、神疲乏力、脉虚无力等症有较好疗效。因为病症中有暑热仍...
-
补中益气丸有新用
补中益气丸主治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而引起的头昏自汗、少气懒言、久痢等症。现代则广泛用于虚证疾患,诸如营养不良、贫血等。近年临床报道,该药经中医辨证后治疗下列疾病也有良效。 老年气虚感冒取苏叶3克,捣碎后用沸水浸泡,以该药茶引送服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水丸),每H早、晚各1次。 白细胞减少症 该药配方中党参、白术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白细胞下降有促其回升之效。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 克(水丸),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连续用药3~4个疗程,直到血常规检查正常为止。 脱肛该药能增强肠道平滑肌能力,对治疗脱肛以及脏...
-
升阳益胃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甘草5克,白术、半夏、白芍、茯苓、泽泻、柴胡各9克,橘皮、羌活、独活、防风各6克,黄连3克。 用法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健脾祛湿,升发阳气。主治脾胃虚弱,肢体酸重疼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失常,小便频数,怠惰嗜卧。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为君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独活、羌活、防风辛散除湿,共为臣药。黄连、白芍苦寒柔润,以制诸药辛燥之性,泽泻利湿,柴胡升发阳气,共为佐药。甘草兼为使药。全方共奏健脾祛湿、...
-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田教授临床善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确切。笔者有幸跟随田教授学习,略有心得,浅述如下。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
-
益母草介绍其治病验方六则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是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益母蒿、坤草、茺蔚等。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肝、心、膀胱经。其主要功效是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瘀血腹痛,水肿尿少,痈肿疮疡等病症。现介绍其治病验方六则如下。 治月经不调益母草3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柴胡12克,香附12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甘草10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治气滞血瘀型痛经益母草30克,桃仁10克,红花1...
-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1979年5月,余诊治一女性患者。患者述其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肢体软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2~3次,少腹胀闷不适。舌淡苔白,脉虚弱。 诊为中气不足。立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炙黄芪1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炒山药18克,炒薏仁12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此方连服10剂,病情时有好转,但总不能痊愈。余欲改方另用,即与家父商讨。家父观方刻许,提笔作处方修改:只动二味药剂量,即改升麻2克,柴胡3克,嘱患者连续服用3~5剂。患者服药...
-
疲倦乏力容易疲劳 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
赵某,女,29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疲倦乏力三个月。现容易疲劳,常四肢乏力,浑身困倦,肩部酸痛,口腔溃疡,舌淡苔白,脉弱。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患者疲乏乃因气血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化裁。 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熟附子10克,炒龟板15克,黄柏10克,砂仁15克,山茱萸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
生脉散 是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剂
生脉散出自唐代孙 思邈《备急干金要方》,是 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 剂。本方由人参、麦冬、无 味子三味药组成,用于气 阴两虚、元气虚脱之证, 症见头晕、心悸、气短、汗 出、口渴、食欲不振、倦怠 乏力等,兼有药补与食补 的双重功效。 现代人奔波忙碌, 难免会感到神疲乏力, 注意力不集中,而生脉 散中的五味子有兴奋作 用,白天服用可以振奋 精神,是不错的保健方。 具体用法有如下几种: 1.解暑。邪易耗气伤 津,可将人参、麦冬各10 克.无味了‘6克,冷水浸 泡半小时后,煎煮30~60 分钟,滤取药液,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