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益 第15页

益 第15页

  • 补中益气丸 治病新功用

    补中益气丸 治病新功用

    传统上,补中益气丸是治疗脾胃病的良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补中益气丸还具有下列新功用。 【处方】 炙黄芪 200g 党参 60g 炙甘草 100g 白术(炒) 60g 当归 60g 升麻 60g 柴胡 60g 陈皮 60g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g、大枣40g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治体位性低血...

  •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来源: 《温热经纬》。 处方: 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竹叶、荷梗、知母各6克,黄连、甘草各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西瓜青皮)30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乙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 补中益气汤治皮肤病新用

    补中益气汤治皮肤病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功效: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临床中用治某些皮肤病,获效显著。 一、阿夫他口炎:贾某,男,37岁。上下唇内侧发生5处约绿豆粒大圆形浅溃疡,表面凹陷,上覆浅灰色薄膜,边缘淡红,疼痛进食尤甚,张口时流清稀涎液,反复发作半年余。其间曾用清热泻火中药,数种维生素类西药内服外用治疗未愈。患者述其近几个月来肢体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纳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黄不泽,舌质淡,苔白,脉弱。诊断:阿夫他口炎(口疮)。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

  • 益气温阳理中丸

    益气温阳理中丸

      理中丸,又名人参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原书中5处涉及此方。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认为理中丸益气药有人参、白术、甘草,温阳药有干姜,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以益气为主,温阳散寒为次。   理中丸既是主治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胸阳虚证、虚寒胸痹证、虚寒霍乱证的基础方,而主治阳虚出血证、小儿慢惊风为临床扩大应用。王付常将之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急、慢性肠炎,慢性菌痢,上消化道出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肠伤寒,...

  • 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汤

    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黄芩6克,清半夏9克,香附15克,陈皮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能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主治适用于以气虚、肝郁气滞为主,兼有血虚、痰瘀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病。   方解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为主;桂枝、白芍温阳通络,滋阴生血,阴阳双补,柴胡、黄芩、半夏调和阴阳,疏肝解郁;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既助半夏、陈皮化痰和中,又可制约半夏之毒性。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 补中益气汤方解 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方解 配方与功效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甚者始用1钱,3克多。升麻、柴胡与人参、橘皮、当归身、白术等量,各用3分,不足1克。1剂药的总剂量是10克左右。 用补中益气汤,1剂药10克,对现在的临床通常是不可能的。 当然,咀、顿服对用量有一定的影响,药材质量对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后世医家使用补中益气汤,有剂量渐增趋势。赵献可在《医贯...

  • 罗天益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

    罗天益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

      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有“初为热中,末传寒中”之说,李东垣对“热中”论述多而对“寒中”较少论述。   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载一案,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可供参考。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岁。至元丙子三月间,因忧思劳役,饮食失节得病,肢体冷,口鼻气亦凉,额上冷汗出,时发昏愦,六脉如蛛丝……今德卿形证,乃阴盛阳虚,苦寒之剂,非所...

  • 清暑益气汤 详解

    清暑益气汤 详解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 诸症表现不一,但都是由气虚湿热引起。 李东垣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血”病、“气”病,不好理解,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血分病”...

  • “清暑益气汤”方剂历史有两个

    “清暑益气汤”方剂历史有两个

    以“清暑益气汤”命名的方剂历史上有两个,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有清暑益气汤一方,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亦有清暑益气汤一方。虽然名字相同,但二者的药物组成不同,功用和主治亦不同。 王氏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而引起的热性病的常用方剂,方由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组成,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对暑热仍盛,气津已伤,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少而黄、体倦少气、神疲乏力、脉虚无力等症有较好疗效。因为病症中有暑热仍...

  • 当升阳益气 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当升阳益气 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文中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痛、食不消等症状的描述似参考《难经》。 《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h...

  • 六味地黄丸偏于补益肾阴

    六味地黄丸偏于补益肾阴

      六味地黄丸是北宋著名医家钱乙依据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化裁而成,最初是为“肾主虚”的小儿而设,记载于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由于其制方精妙,三补三泻,补中寓通,适宜长期服用,也被后世广泛用于治疗成人病证,主要治疗肾阴虚所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小便淋漓等症。   六味地黄丸在民间素有“补肾经方”美称,常用于治疗肾阴虚等症,如果临床辨证精准,运用得当,六味地黄丸在治疗很多疾病方面都有着非凡...

  • 益肾固崩汤的应用

    益肾固崩汤的应用

    枸杞子、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天冬、桑螵蛸、麦冬各10克,五味子、知柏各6克,生山药、煅牡蛎各12克,熟地15克,山萸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运用:若口渴甚者加生地lO克、玉竹10克;尿频者加桑椹10克。 此方有滋阴益肾、缩泉固崩之功。用于尿崩症、消渴、尿频及肾阴不足所致腰疼等症。 (春盟)...

  • 补中益气丸有新用

    补中益气丸有新用

    补中益气丸主治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而引起的头昏自汗、少气懒言、久痢等症。现代则广泛用于虚证疾患,诸如营养不良、贫血等。近年临床报道,该药经中医辨证后治疗下列疾病也有良效。 老年气虚感冒取苏叶3克,捣碎后用沸水浸泡,以该药茶引送服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水丸),每H早、晚各1次。 白细胞减少症 该药配方中党参、白术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白细胞下降有促其回升之效。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 克(水丸),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连续用药3~4个疗程,直到血常规检查正常为止。 脱肛该药能增强肠道平滑肌能力,对治疗脱肛以及脏...

  •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甘草5克,白术、半夏、白芍、茯苓、泽泻、柴胡各9克,橘皮、羌活、独活、防风各6克,黄连3克。 用法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健脾祛湿,升发阳气。主治脾胃虚弱,肢体酸重疼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失常,小便频数,怠惰嗜卧。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为君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独活、羌活、防风辛散除湿,共为臣药。黄连、白芍苦寒柔润,以制诸药辛燥之性,泽泻利湿,柴胡升发阳气,共为佐药。甘草兼为使药。全方共奏健脾祛湿、...

  •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田教授临床善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确切。笔者有幸跟随田教授学习,略有心得,浅述如下。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

  • 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垣《脾胃论》。方由炙黄芪15克,人参、土炒白术各12 克,当归9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柴胡、升麻各3克组成。用时,加水适量,文火缓解,取汁分3次服。 上方之制,其旨本于《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因为东垣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气伤则中气不升,或反而下陷。中气亏损,营血亦弱,遂生火热。“火与元气不两位”,“元气盛则火自灭”。应补益脾胃之气,并升举下陷之气。故东...

  • 益母草介绍其治病验方六则

    益母草介绍其治病验方六则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全草,是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益母蒿、坤草、茺蔚等。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肝、心、膀胱经。其主要功效是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瘀血腹痛,水肿尿少,痈肿疮疡等病症。现介绍其治病验方六则如下。   治月经不调益母草30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柴胡12克,香附12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甘草10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治气滞血瘀型痛经益母草30克,桃仁10克,红花1...

  • 益气疏肝汤 高血压服钩藤

    益气疏肝汤 高血压服钩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柴胡9克,黄芩6克,清半夏9克,香附15克,陈皮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功能:益气养血,疏肝解郁。   主治:适用于以气虚、肝郁气滞为主,兼有血虚、痰瘀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风湿病。   方解: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为主;桂枝、白芍温阳通络,滋阴生血,阴阳双补,柴胡、黄芩、半夏调和阴阳,疏肝解郁;陈皮、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生姜既助半夏、陈皮化痰和中,又可制约半夏之毒性。合而用之...

  •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1979年5月,余诊治一女性患者。患者述其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肢体软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2~3次,少腹胀闷不适。舌淡苔白,脉虚弱。   诊为中气不足。立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炙黄芪1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炒山药18克,炒薏仁12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此方连服10剂,病情时有好转,但总不能痊愈。余欲改方另用,即与家父商讨。家父观方刻许,提笔作处方修改:只动二味药剂量,即改升麻2克,柴胡3克,嘱患者连续服用3~5剂。患者服药...

  • 十精丸诸药均有补虚益损之功

    十精丸诸药均有补虚益损之功

      十精丸,又名保真丸,出自《元和纪用经》,方由菟丝子(人精)、甘菊花(目精)、五加皮(草精)、柏子仁(本精)、白术(日精)、人参(药精)、石斛(山精)、鹿茸(血精)、巴戟天(天精)、肉苁蓉(地精)各等量组成,炼蜜为丸,每次9~12克,每日2次,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有温平补益、大补虚冷、接引真气之功,适用于各种虚损劳伤。   菟丝子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益脾止泄、安胎固冲之功,早在《本经》即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本草纲目》方其“续绝伤,补不足,益气...

  • 益元散与双解散

    益元散与双解散

      防风通圣散中何药为君?很少有学者去探讨。从原方组成分析,方中用量最大者是滑石,用量为三两;其次是甘草,用量为二两。其他药用量俱不超过一两。   尽管我们似乎不可以认定方中滑石为君,但方中确实是以滑石、甘草为主要药物。   在刘河间笔下,滑石、甘草按一定比例组合,为益元散方。   刘河间以火热立论,刘河间治热倚重于滑石、甘草。   《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且如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之类寒药,皆能开发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r...

  • 升阳益胃汤的组成 泻阴火益胃汤的组成

    升阳益胃汤的组成 泻阴火益胃汤的组成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的组成: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故升阳者,补脾胃也。长夏时主气衰而客气旺即脾虚湿盛。脾虚生湿、湿盛伤气,二者互为因果。《黄帝内经》言:“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 李氏清暑益气汤析义与应用

    李氏清暑益气汤析义与应用

    著名医家李东垣所创清暑益气汤,为治疗“长夏湿热胃困尤甚”“暑伤胃气”的方剂。全面理解该方的组方思路可以认识暑证治病特点、李东垣脾胃病学说。临床上,李氏清暑益气汤不但可以治疗夏日阳暑证,还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内科杂病的治疗。 方剂出处 李氏清暑益气汤由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白术、橘皮、神曲、泽泻、炙甘草、黄柏、当归、麦冬、青皮、葛根、五味子组成,针对“长夏湿热胃困尤甚”“暑伤胃气”,组方思路受《黄帝内经》...

  • 辨证选用补益类中成药

    辨证选用补益类中成药

    提起补益类中成药, 许多人首先会想到六味 地黄丸,有不少人把它 当作“补肾神药”,根本 不知道自己虚在哪儿, 拿来就用,这是典型的 不辨证、盲目使用中成 药的现象。 祖国医学自古有“虚 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 疗原则,遵循辨证施洽的 思想,根据人体气、血、 阴、阳偏颇情况,辨清虚 实真伪,对症选择合适的 补益类中成药进行扶正 治疗。 1.气虚者常有面色 萎黄、舌淡苔黄,少气懒 言、语音低微,肢体倦怠 乏力、动则气促,食少便 溏等症状。当益气补中、 健脾益肺,可对症...

  • 化痰利窍益智膏 养脏健脑膏

    化痰利窍益智膏 养脏健脑膏

      【化痰利窍益智膏】   1、水煎药:炙百合120克、天门冬120克、五味子100克、甜杏仁90克、川贝母50克、胆南星90克、半夏曲120克、陈皮100克、远志100克、炒枣仁120克、沙苑子120克、益智仁100克。   2、成膏药:鹿角胶100克、龟板胶100克。   3、调味药:生姜汁100毫升、荆花蜜100克、龙眼肉60克、荔枝肉60克。   4、制作方法:将水煎药煮两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药液;将龟板胶和鹿角胶一起加入200毫升水中,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搅...

  • 疲倦乏力容易疲劳 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

    疲倦乏力容易疲劳 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

    赵某,女,29岁,2015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疲倦乏力三个月。现容易疲劳,常四肢乏力,浑身困倦,肩部酸痛,口腔溃疡,舌淡苔白,脉弱。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患者疲乏乃因气血不足、虚火上炎所致,治当益气补中、引火归元,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潜阳封髓丹化裁。 处方:生黄芪30克,生白术15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熟附子10克,炒龟板15克,黄柏10克,砂仁15克,山茱萸3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 补中益气汤 便秘案 癃闭案

    补中益气汤 便秘案 癃闭案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脾胃论》,是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代表方,用以治疗中气下陷诸证等,后世师东垣之法,不断扩大其运用范围,可解决诸多杂症。笔者在临床上随证化裁,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便秘案 周某,女,24岁,重庆人。2012年11月20就诊。 患者便秘1月,每日大便排出困难,便时乏力,大便质软,不干,纳食后腹胀甚,舌淡嫩苔白,脉细无力。诊断为气虚便秘,法以益气通便,方选补中益气汤加益母草、枳实。 处方:生黄芪40克,生白术20克,陈皮10克,党参3...

  • 承气汤方应用于临床都大有裨益

    承气汤方应用于临床都大有裨益

    试论吴鞠通承气汤类方及其临床应用 “承气者, 承顺胃气也。 ” [1 ] 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 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 。“故承气汤通胃结、 救胃阴, 乃 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 泄热救阴、 承顺胃气, 使塞者通、 闭者畅而得名。 ” 承气汤方出仲 景, 后世医家吴鞠通则在《温病条辨》 中对其大加发展 创新, 既继承仲景下法之精髓, 又不落于古训之窠臼。 吴氏根据温病的病理特点, 结合邪气所袭的脏腑部位 及病邪发展变证的差异, 经过化裁, 制定了 8 个...

  • 生脉散 是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剂

    生脉散 是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剂

    生脉散出自唐代孙 思邈《备急干金要方》,是 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 剂。本方由人参、麦冬、无 味子三味药组成,用于气 阴两虚、元气虚脱之证, 症见头晕、心悸、气短、汗 出、口渴、食欲不振、倦怠 乏力等,兼有药补与食补 的双重功效。 现代人奔波忙碌, 难免会感到神疲乏力, 注意力不集中,而生脉 散中的五味子有兴奋作 用,白天服用可以振奋 精神,是不错的保健方。 具体用法有如下几种: 1.解暑。邪易耗气伤 津,可将人参、麦冬各10 克.无味了‘6克,冷水浸 泡半小时后,煎煮30~60 分钟,滤取药液,加入...

  • 升陷汤:益气举陷 神机来复

    升陷汤:益气举陷 神机来复

    •张锡纯从补中益气汤方中选取黄芪、升麻、柴胡三味益气升陷的主药,加上知母和桔梗,创制了升陷汤。升陷汤从药味上少于补中益气汤,但其治疗范围却广于补中益气汤,实因二方立意不同。 •在升陷汤的临床应用中逐步衍生、演变出升陷祛瘀、升陷温阳、升陷复脉、升陷愈消、升陷逐痹、升陷消癥、升陷生育等治法治疗内科疑难病及重症。临证多以升陷汤为基础方,遵“胸中大气”理论为指导治疗,确可达益气举陷、气立升化、神机来复之效。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rdqu...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