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虎 第5页

虎 第5页

  • 糖尿病足常渗脓血 处方用虎杖

    糖尿病足常渗脓血 处方用虎杖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卢灿辉 林汉平 廖丽媛 魏绵伟 蔡某,男,72岁。2009年9月3日诊。患糖尿病8年,高血压病4年。50天前,右小腿内侧及内踝皮肤被摩托车排气筒烫伤,当时即起水泡,6天后化脓。现化脓面积为3厘米×3厘米,常渗脓血,小腿红肿热痛。颧、唇、舌色红,舌边有许多瘀斑,舌中央有细小裂纹,口干微苦。常头晕,少睡梦多,体倦乏力,胸烦闷,胃常有微热感,纳差,大便干结,4、5天1次,小便频浊。脉弦略数,血压155/95毫米汞柱,血糖12毫摩尔/升。 处方一:生地12克,黄连...

  • 主治鼻衄 白虎止衄汤

    主治鼻衄 白虎止衄汤

      组成生石膏60克(先煎),粳米、白及、藕节、地骨皮各30克,炒黄芩、生地、侧柏叶各20克,知母、桑白皮、丹皮、枳实各15克,炒栀子、炒荆芥、甘草各10克。   功效清泻肺胃,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肺胃实热证)。症见鼻衄,色红量多,或鼻燥齿衄,咽干,口渴或口臭,呼气烘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用法每日服1剂,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煎,3煎共取汁约450~600毫升,混合后分3次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中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肺热上壅,迫血而上,血从清道而出,可致鼻衄。《外科大成》云...

  •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这二句方剂歌诀说的是中医名方白虎汤的功效及药物成分。白虎汤是中医之祖张仲景首创,最早见于《伤寒论》一书。它是由石膏(打碎)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5克、粳米10克组成。是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汗出、面赤、恶热、脉洪大有力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方中石膏能清热除烦,知母能清热生津,甘草、知母能和中养胃、甘润生津、调合药性。故四味组合唯妙唯肖,具有极好的清热泻火的功效。此方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疗效极佳。   关于...

  • 中医清法 代表方:白虎汤

    中医清法 代表方:白虎汤

    所谓清法,就是用寒凉性质(如苦寒、甘寒等)的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等,通过其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火热之邪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一切热性病和杂病,以及脓疡症出现热象者,以达到祛火解毒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就是其立论依据和应用原则,汉代大医家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治疗温热疾病的著名方剂,至今仍应用不衰。 虽然不同的里热证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常见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 灵活用白虎汤常能收到较好疗效

    灵活用白虎汤常能收到较好疗效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有清热生津之功,常用于大汗、大热脉洪大的阳明气分热盛证。但笔者通过辨证论治,将本方灵活用于其他疾病常能收到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王某,男,46岁,烫伤19小时入院。 患者全身多处烫伤,总面积70%,其中Ⅱ度、深Ⅱ度占51%,西医诊断为重度烧伤。入院5天后,患者创面渗出多,口渴喜冷饮,呕吐不能进食,大便3天未解,请中医会诊。诊见:舌质红,苔黑而干,脉滑数,体温37.5℃,脉搏88次/分, 血压168/103毫米汞柱。 辨证:阳明经腑实热盛。治宜清热生津,...

  • 白虎汤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伴发热中的应用

    白虎汤在多重耐药菌感染伴发热中的应用

    在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及医疗资源深度挖掘的今天,许多危重症患者得以救治的同时,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加,多重耐药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而且常伴有发热症状[1]。因此使患者的病情更复杂、病程更长,使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增加[2],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多重耐药菌感染所致炎症的治疗,需要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一方面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另一方面治疗效果也不理想[3]。笔者临床观察发现,应用白虎汤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伴发热患者,其体温明显下降,病情好转,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

  • 上海名医范文虎巧治虚寒顽疾

    上海名医范文虎巧治虚寒顽疾

    范文虎名赓治,字文甫,是上海 近代名医,自少悟性超人,先儒而 后医,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患 者进门望之,即知病所在,投药无 不愈,曾治好很多疑难杂症。他乐 于助人,急人之急,亲友中有求助 者,慷慨解囊毫无吝啬,曾有一理 发师傅贫而病,他授以人参而却 其酬,传为美谈。他曾言:“但愿人皆 健,何妨我独贫。”《近代中医流派经 验选集》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生 动的故事。 有一书生,年四十有余,常年感 到寒冷,服遍中西药无效,遂延请范 文虎诊治。范文虎至病家,见门窗紧 闭,书生面色无华,虽值盛夏时...

  • 高热温热病 高烧不退烦渴多饮 白虎汤

    高热温热病 高烧不退烦渴多饮 白虎汤

    高热大渴多见于各种温热病中,表现为高热(体温在39℃以上)和大量汗出同时出现,伴见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脉洪大有力,中医称之为阳明经热盛。 中医学认为,引起高热大渴的病因为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迫津外泄,属气分实热,因热邪炽盛,故见壮热面赤,内热熏蒸,迫津外越,则见大汗出,热灼胃津,则见烦渴引饮。常以《伤寒论》之白虎汤治疗。 组成 生石膏100克,盐知母15克,粳米30克,甘草10克。 功用 滋阴降火,清热生津。 主治 高烧不退,出汗较多,烦渴多饮。 组方依据 阳...

  • 清胃护肾 白虎汤和增液汤

    清胃护肾 白虎汤和增液汤

    叶天士在《温热论》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本意是,在用甘寒之品清阳明气分热邪时,应该适当加入咸寒之品固护肾液,因为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所以在清阳明气分热邪护胃津的同时,要注意在甘寒清气的药方中适当加入滋补肾阴的咸寒之品,即“清胃护肾”。这就是“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含义,其中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学思想。 用这种“清胃护肾”的观点来分析一下白虎汤和增...

  • 白虎汤证是阳明证三阶段之一

    白虎汤证是阳明证三阶段之一

    笔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坐诊带教时,常有跟诊学生问怎么理解《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以下为笔者对此条文的理解。 古今医家多认为176条有误 关于176条,自古以来,颇多争议。 有认为是“白通汤证”者,如《金匮玉函经》云:“伤寒脉浮滑,而表热里寒者,白通汤主之。”王叔和注:“旧云白通汤,一云白虎汤,恐非。”近代医家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说:&ldquo...

  • 白虎汤的方证

    白虎汤的方证

    全国名中医黄煌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他重视方证相应、药证相应,主张从仲景原文入手,剖析每一经方乃至其中每一味药物的关键指征,掌握经方的配伍规律和主治特点。笔者有幸侍诊,观其在临床上灵活化裁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屡获良效。兹将黄煌对白虎汤的认识与应用经验介绍给读者。 白虎汤的方证 白虎汤证白虎汤的适应症,虽历代医家认识不一,但一般均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有力”为应用依据,黄煌认为这种归纳比较简略,不便于初学,强调要认识白虎汤汤证,必须了解石膏证与知母证。 白虎汤以...

  • 送走秋老虎 老鸭汤除燥

    送走秋老虎 老鸭汤除燥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 时令送走秋老虎 处暑虽然意味着高温天气的终结,但对桂林来说,这时仍处于“秋老虎”的尾巴。台风“尤特”带来的凉爽已渐渐远去,高温天气仍将不时出现,人们还很难感受到来自秋天的凉意。 在这个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既有夏日未消的暑气,又有秋季盛行的燥气。桂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廖进介绍,此时养生保健的重点应放在预防“热燥&rdq...

  • 秋老虎 清热润燥

    秋老虎 清热润燥

    每年的8月7、8或9日为立秋,到了立秋,梧桐树会开始落叶,这也是“落一叶而知秋”的由来。这时,秋天凉爽的气候还没有到来,因为立秋到了,秋老虎还在。 8月7日为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炎热的夏日即将远去,凉爽的秋天快要来临。不过此时暑气未消,还不适合大量进补,饮食方面应以清热润燥为主。 吃秋茄降火气 立秋节气也被称为“七月节”,在古时曾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全国各地会有不同的“咬秋”风俗,有的地方盛行包饺子、吃西瓜,有的地...

  • 降伏“秋老虎”以下几法

    降伏“秋老虎”以下几法

      “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入秋之时,“秋老虎”颇凶。“秋老虎”何以有恃无恐?原来是伏天里的暑热在助纣为虐,使“秋老虎”得以仗势欺人,横行一时。降伏“秋老虎”,可采取以下几法:   安情志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应有意识避开这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神清气和,胸怀宽阔,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始终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境。...

  • “秋老虎”发威“秋膘”要缓贴

    “秋老虎”发威“秋膘”要缓贴

    今年的8月7日是立秋节气,具体时间是晚间22:02:28。俗话说“晚立秋热死牛”,专家提醒,公众要注意“秋老虎”发威,“秋膘”要缓贴,“啃秋”莫贪凉。 “贴秋膘”别着急 三类人群要注意 我国民间有“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肉贴膘”)的习俗。但是专家指出,立秋“贴秋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

  • 四招降伏“秋老虎”

    四招降伏“秋老虎”

      秋季是适宜人们保健养生的季节,为冬天到来早做准备。入秋后,“秋老虎”肆虐,体质弱的人往往“首当其冲”,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慢性病病人这四类人群,易受到疾病“偷袭”。降伏“秋老虎”,可采取以下四招:   调饮食   清热解暑类食品不能一下子从餐桌上撤除。此类饮食能防暑敛汗补液,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吃些莲子粥、薄荷粥很有益处。此外,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

  • 冬季食补,开春打虎

    冬季食补,开春打虎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和“药补不如食补。”一说。食补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谷食类。比如糯米、大豆、花生、芝麻。常饮用糯米制成的糯米酒,可补血养颜、去湿活血、止胃部寒痛。大豆含有油脂和微量元素,其蛋白质高达40%。花生不但富含蛋白质,而且还含有对人体极为有利的精氨酸、组氨酸、卵磷脂、嘌呤、甜菜碱、纤维素和维生素A、B、E、K等,是滋补的美味佳品。芝麻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其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能抗衰老,老人常吃可延年益...

  • 初伏防中暑 中伏防湿邪 末伏防秋老虎

    初伏防中暑 中伏防湿邪 末伏防秋老虎

    酷暑三伏,赤日炎炎,此时天阳下济,地热上蒸,雨水不断,外界气温高,气压低,空气湿度大,而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出汗增多,睡眠及饮食减少,以致抵抗力下降。如同三九一样,三伏也是健康的关口,稍有不慎,即会生病,对老弱病残来说,甚至可危及生命,故要格外小心。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阳气鼎盛之际,在热浪的袭击下,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一些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中很容易中暑。此时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晒或在高温环境中久留,烈日当顶时不宜...

  • 中医之术 如虎添翼 中药之力 药到病除

    中医之术 如虎添翼 中药之力 药到病除

    人一旦上了年纪,身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头晕失眠、心慌气短、胸闷胸痛、腰膝酸软、尿频尿急、胃肠不好……不得不吃药打针住院,但大多是用药时减轻,停药后反复,病情反复难愈。 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专家张举儒教授认为: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之所以迁延难愈,其主要原因就是中老年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精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下降所致,而所用之药,大多并非针对“精气血阴阳”失衡下方,加之长期服药,五脏六腑都会受到损害,故...

  • 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又叫作“串铃”、“虎衔”和“报君知”的物件,据说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明的。后来,游医郎中为显示自己也有名医孙思邈那样的医术,手里也都拿着这样的铁环,作为行医的标志。医生们摇动虎撑时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放在胸前摇动,表示是一般的郎中;与肩齐平摇动,表示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象征医术非常高明。 清代张培仁著的《妙香室丛话》卷十四记载:平湖有一个小孩子,脸庞又黄又瘦,饮食减少,多年来求医治疗总不见效。一天,忽然遇到...

  • 同行泯恩仇 一剂白虎汤

    同行泯恩仇 一剂白虎汤

    乾隆年间,叶天士和一位叫薛雪的医生在当时都享有很高的声望。有一年,苏州流行大瘟疫,官府为救治百姓,在当地设立医局,规定名医轮流坐诊。这一天,医局里来了一名更夫,全身浮肿,皮肤肿成了黄白色。 薛雪给这更夫诊脉后,对他说:“你的病很重,没法治了。”当这位更夫正要出门的时候,正好碰上叶天士来医局。叶天士听了更夫的讲述后,便说:“你这病是由于烧蚊香中毒引起的,不用害怕,吃两剂药就会好的。” 薛雪认为叶天士这是在有意让他难堪,心中又恼又恨,回家后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

  • 天津名医陆观虎

    天津名医陆观虎

      提起天津名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作为首任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主任和天津市中医医院院长的一代名医陆观虎。在天津,人们一提起济世救人的陆观虎大夫,无不肃然起敬。陆观虎是津门解放前名医,他在全国名列八大名医之中,在天津名列四大名医之首。其医德之高,医术之妙,不但为津门父老所敬佩,亦为海内外同行所折服。   与冯玉祥的交情   上世纪20年代,陆观虎因医术精湛,名声远播。当时城里名门贵族、满清遗老、民国政客,皆慕名请其诊病。一年,冯玉祥将军患病,派人接陆观虎前去诊治,冯病愈后问陆观虎,愿否从政(暗示做高级医官),...

  • 温燥“秋老虎”时节 有益食粥

    温燥“秋老虎”时节 有益食粥

    现在温燥的“秋老虎”时节,防暑降温不能有丝毫怠慢,而且干燥难忍,最易损害人体津液,导致皮肤干燥、眼干咽干等症状,煲银耳粥、吃水果沙拉、绿豆汤、莲子粥、薄荷粥都很有益处。 利水除湿健脾胃 本季应季的瓜果都是利湿的好东西;薏米仁、莲子、白木耳、扁豆都是健脾的,比如:薏仁绿豆粥。 取绿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洗净后一起下锅煮至熟烂,加冰糖,晾凉后服用。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润肺生津,薏仁清热利湿,粳米和胃,合在一起,能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每天来盘水...

  • 轻松降伏“秋老虎”

    轻松降伏“秋老虎”

      节气刚过了立秋,但并不是意味着夏天结束,因为热浪滚滚的“秋老虎”依然在,甚至来势更凶。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是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专家表示,其实“秋老虎”并不可怕,只要顺应天时,抓住健脾化湿、理气和中的养生原则,就能轻松降伏“秋老虎”。   伏虎术1 补水滋阴养肺   天气干燥,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饮食方面要以清淡为主,尽量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吃生冷、...

  • 浅析五禽戏之“虎戏”

    浅析五禽戏之“虎戏”

    五禽戏是我国一种传统健身方法,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造,由模仿5种动物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组成,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五禽戏蕴含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理论,既有整体的健身养生作用,又有每一戏的特定功效,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从本期起,本版将分期具体介绍,敬请关注。——编者 虎戏包括“虎扑”(两手在身体两侧向上、向前、向下划弧及上举、前伸)和&...

  • 虎撑是旧时周游四方的走方医的标配

    虎撑是旧时周游四方的走方医的标配

    虎撑是旧时周游四方的走方医的标配。虎撑一摇,咣啷啷一响,人们就知道走方医来了。虎撑又叫“虎刺”“虎衔”“串铃”,其形如环盂,中虚空,内置铁丸,用手指周转摇动,发出清脆的响声,起到“报君知”的作用。正如《韵鹤轩杂著》所说:“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医家所摇铜铁圈,曰‘虎撑’。” 串铃的名称很好理解,那么“虎撑&rd...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食疗小方降伏“秋老虎”

    食疗小方降伏“秋老虎”

    每年立秋之后,还有一段时间白天气温较高,有时甚至比夏季都酷热难耐,这就是民间常说的“秋老虎”。在这段时间内,只要注意饮食,“秋老虎”是完全可以被降伏的! 食疗小处方: 1、冰糖银耳汤:银耳10克,以温水浸泡30分钟,加冰糖和水,煮沸至银耳烂熟。 2、百合粥:百合30克清水泡软,粳米100克,冰糖适量,一起加水煮,每天早晚食用。 3、百合梨汤:梨1个,百合、麦冬各10克,胖大海5枚。将梨洗净切块与百合、麦冬、胖大海同煮,待梨八成熟时加冰糖,吃梨饮汤。首先,饮食上还需要继...

  • 清热利尿防暑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清热利尿防暑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清热利尿防暑伤。 翠衣更是生津剂, 多食助湿脾不康。 【注解】白虎汤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制的治疗气分热盛的千古名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把西瓜比作“白虎汤”,是说西瓜清热解暑的效果神奇。《本草逢原》载:“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rd...

  • 读臧守虎《100字读懂〈老子〉》

    读臧守虎《100字读懂〈老子〉》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振国   众所共认,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黄帝内经》,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因而,在道家文化背景下对《内经》进行诠释,是理解《内经》、读懂《内经》的必然要求。此乃臧守虎教授十余年来一直在做的工作,并且已经取得不菲的成绩,发表相关论文十余万字,为全校研究生开出了相关的课程。   显然,在道家文化背景下对《内经》进行诠释,前提是首先熟悉、精通道家文化,否则会落入相看两茫茫的境地。作为道家的开山之作——《老子》,因而也成了作者首...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 闲话虎撑

    闲话虎撑

    明清时代,在安徽安庆民间,游医郎中身背药篮,手摇虎撑走街串巷,行医兼采售中药。所谓“虎撑”,是指一种用铜或铁做成的环,是游医郎中行医的标志。说起这种“虎撑”,在安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在唐代,名医孙思邈一天进深山采药,刚到半山坡,忽见面前跪着一只斑斓猛虎,张开血盆大嘴,向孙思邈发出痛苦的呻吟,显得十分悲哀可怜。孙思邈定下心来,朝虎口望去,只见老虎的喉中卡了一根长骨,孙思邈知道老虎正向他求救,心想,取这根骨头很容易,但是用手将骨头取出时老虎会护痛,只要虎口一合,我...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