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 第827页
-
效方良法疗脘腹痞满
脘腹痞满,多属于中医脾胃疾病。该症迁延难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病机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劳伤、久病、大病,损伤中气,胃气不得和降,浊气上逆,出现胃脘胀满,嗳气呕吐。 2.饮食不节,脾胃素弱:食滞胃肠难化,阻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痞满,吐酸、呃逆等。 3.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久郁伤肝犯胃;或因脾土虚而肝木乘,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出现嗳气痞满等症。 4.内伤外感,湿热中阻:或因外感,或因过食辛辣,皆可致湿热内阻胃腑,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出现痞满烧心等症。 5.日久失治,寒热错杂...
-
捏脊治疗消化不良、腹泻、厌食
不打针不吃药治疗消化不良、厌食,可以试试捏脊法。此法通过自下而上捏拿小儿脊背上的督脉、膀胱经上的穴位,可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治疗目的。中医认为督脉在脊背中央,是阳中之阳,捏拿督脉能起到振奋阳气的作用。脊柱两侧的膀胱经上,有多个与脏腑相关的穴位。捏拿后背部的皮呋,就可以通过刺激脏腑相关穴位而治疗疾病。 捏脊法治疗消化不良、腹泻、厌食等病症的方法是:俯卧,操作者手的拇指与其他四指相互配合,从尾骨处的皮肤开始,沿着脊柱两侧 —直向上,提捏起局部的皮肤,向上拉一下后松开,重复此动作,一直向上做,到达肩颈部位。每...
-
传统手法可疗肠梗阻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许多老人怕做手术,非常渴望无痛苦的治疗方法。现将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按摩手法介绍如下。 手法按摩有一定的适应症:必须是临床确诊为肠梗阻的患者,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48小时以上。体温正常,血象不高,腹腔无感染及出血征象。如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痉挛性肠梗阻、不全性肠梗阻、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肠梗阻以及肠套叠早期,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比较大的老年患者。 按摩前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腹部放松。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手法按摩了。 顺行法:施术者双...
-
胃溃疡症状与治疗经方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建忠,对中医有着独到的见解,对治疗疑难杂症也十分擅长,善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药简而效彰。 笔者在跟随高老师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了经方的价值,所开处方每剂仅仅几元钱,甚者不足1元。药虽便宜但效果良好,自感经方治病安全、有效、廉价,突出中医简、便、廉、验特色,今将高建忠一则医案整理如下。 夏某某,女,55岁,2009年10月18日初诊,胃胀痛2年,复发一周。 初诊:患者于2年前胃胀痛,被诊断为胃溃疡,曾服用西药后缓解,此后反复发作,后又服用附子理中...
-
春节伤食泄泻中医治疗有招
逢年过节,常会有人因贪吃而伤食,伤食会出现腹泻,中医称之为“伤食泄泻”。伤食泄泻的一般症状是:腹痛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奇臭如败坏鸡蛋),泻后腹痛减轻,伴有脘腹胀满,嗳腐多而酸臭,食欲不振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中医认为,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过食生冷不洁之物,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从而发生泄泻。伤食泄泻的治疗可选用以下方法: 一、单验方:对各种肉类伤食,可嚼食山楂片、山楂糕;对鱼肉伤食,可选生姜、紫苏各10克,水煎浓汁服;鸡蛋伤食,可...
-
肠道敏感 中医食疗
有些人的肠道特别敏感,耐受性差,稍微吃点生冷,再有生气、焦虑、受凉等情况时,肚子马上就咕噜噜叫,急着上厕所,这种疾病医学上称为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急剧上升,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较差,而中医的辨证分型食疗,有针对性,且作用持久,疗效甚好。 一、脾胃虚弱型多因脾胃虚弱失于健运而发病,常在进餐后即觉腹痛不适且欲大便,其粪便稀薄或不成形,便后则舒,并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表现。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山药粥:粳米50克,山药20克,同煮成粥服食,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10日为l 疗程...
-
鸡内金治疗胃石症
长期食用或一次性大量食用含有可溶性收敛剂单宁的柿于、山楂,在胃内遇酸后发生沉淀、聚集、潴留,之后形成不溶于水的固定物,在胃蠕动作用下凝合成胃石。鸡内金有消积滞、消食磨胃、健脾胃之功效,治疗胃石症有良效。 治疗方法:单味鸡内金微炒,研未,每次 10克,3次/日, 用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控制饮食、禁烟、酒及食有渣、酸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一般7天后胃痛、反酸、呢逆、嘈杂、悉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15 天后胃镜复查胃石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此法简便、安全、有效。 (罗资洪) 鸡内金详解: 其他名称:...
-
中医药治疗小肠疝气
小肠疝气.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症候多因肝气失于疏泄.小肠坠入阴囊,偏有大小,时上时下,平卧时可缩入.站立时即下坠;或因劳累久立、远行负重致气滞于下,阴囊肿胀.胀甚疼痛.少腹结滞不适.情绪易怒。心情不畅等。舌苔薄白,脉象弦。辨证属中医肝郁气滞,治疗宜疏肝理气.补中益气为主,可选方药如下: 党参15克.川楝子15克,金铃子12克,青皮6克,厚朴10克,乌药10克.肉桂5克,广木香9克 (后下),延胡索12克,槟榔15克,小茴香6克.枳实10克.木通10 克.香附9克。 上方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 次温服。 (农培德...
-
脾胃不好动动脚趾:特色疗法
人的第二个脚趾与肠胃有关。一个人如果肠胃功能不好,从脚趾的状态就可以判断出来。胃肠功能好的人,第二个脚趾往往粗壮而有弹性,站立时抓地牢固;胃肠功能差的,这个脚趾常常会干瘪而无弹性,站立时抓地不牢,力量减弱。经常活动脚趾,可以达到强健脾胃功能的作用。活动脚趾的方法很简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抓地 站立或者端坐,将双脚放平,脚掌紧贴地面,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调匀呼吸,心神平定,连续做脚趾抓地的动作 90次。为了观察脚趾的运动,可以在室内暖和的地方赤脚或穿柔软的平底鞋做此动作。每日做耿。 取物 晚上洗脚时,在脚盆里放一些鹌鹑...
-
治受寒胃痛偏方与穴位疗法
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笔者近年来用胡椒配红枣治疗虚寒性胃痛,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取红枣6枚去核,每个红枣内放白胡椒2粒,隔水蒸10分钟后食用,每日2 次,一般1—3日疼痛减轻, 且无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胡椒性味辛热,入胃、大肠经,可温中、下气、化痰、止痛。《日华子本草》认为它能调五脏、止心腹冷痛:红枣性味甘温,入脾胃经,具有补中...
-
慢性胃炎的治疗 中医独到之处
孟河医派发源于常州孟河,以医家众多,且名医辈出而著名。其中又以巢元芳、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四家为代表,影响深远。笔者曾受教于当代孟河名医单兆伟师门下,亦传自于马培之一脉,耳濡目染,深受孟河医派处方思想影响,临床应用,也每多奇效。 今年2月2日余曾治疗一女,梅某,46岁,近3~4年来,每年约发作一次眩晕,屡经各大医院诊治,始终未能明确诊断。此次发作2天,症状显著,眼不能睁,呕吐频作,为胃内容物,精神极度疲软,懒不欲言,舌淡苔薄白腻,脉滑实,左脉稍有弦意。查头颅CT与腹部平片均未见异常,在我院急诊处理一日及住...
-
老年脾胃病治疗数法
老年脾胃病多因积劳成疾或青中年时期累患脾胃病久治未愈,迁延而致。由于老年人体质不同,故病因、临床症状均不同于青中年人。由此可见,治疗老年人脾胃病要有独特的方法。 健中温脾法: 老年人中焦阳衰,脾胃虚寒,症见胃脘挛缩痛、得温则痛减、喜温喜按、畏寒、四肢不温、口吐清水,甚则胃脘部有凉感,口不渴,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紧弦。治以健中温脾汤:炙黄芪30克,白芍40克,砂仁6克,桂枝15克,炒白术30克,炙甘草6克,生姜20克,大枣6克。方中黄芪补气,砂仁、桂枝、生姜温中祛寒,炒白术健脾胃。本证胃脘挛...
-
溃疡病患者的食疗方
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道疾病,通常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表现为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的疼痛,同时伴有上腹饱胀;打嗝、泛酸、恶心等症状。溃疡病的发病、发展及康复都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可以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 溃疡病患者的营养治疗注意事项: 饮食宜清淡在溃疡活动期宜吃些清淡、细软、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软米饭、面条、牛奶、鸡蛋、藕粉、瘦肉、新鲜蔬菜等,病情稳定后可与正常人饮食一样。 营养平衡注意能量充足、营养平衡,适当控制脂肪摄入。动物脂肪如肥肉等应少食,在烹饪时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菜油...
-
食疗七方治胃下垂
一方:党参10克,粳米50克,加水熬成稀粥。 每日1次,连续l周为1疗程。 二方:大枣、桂圆肉各10克,粳米50克,一同 熬粥服食。每日1次,1周为1.疗程。 三方:鲜藕O.5公斤,切成片,加水煮10分钟, 加入三七粉5克,搅匀。每口1次,温热服食。 四方:鸡内金15克,粳米50克,一同熬粥服 食。每日1次,连续10日。 五方:猪肚O.15公斤(切丝),莲子(去芯)10 克,加水一同熬汤,温热服食。每日1次,连续7日。 六方:黄芪15克,生姜6克,粳米50克,熬粥服食。每日1次,连续10日。 七方:陈皮...
-
廷福胃痛散治疗胃脘痛
方药及治法:炒鸡蛋壳(勿糊)、 玄胡各15克,炒山药、全当归各30 克,白术、茯苓各15克,木香、山楂各 10克。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5克, 每天3次,饭后30分钟温开水调服。 若痛甚者加服玄胡细粉2~3克/次;溃 疡者可加痢特灵0.1克/粒/次(此药使 用最长不可超30天)。 胃脘痛是气机不畅所致的中脘 部出现的气滞血瘀病象。其本为脾胃 虚弱,标乃气滞、血瘀、痰浊、湿热等。 治以理气为主,宜行气、活血、燥湿、 清火、化痰、消食、和中并治。 上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 止痛、健脾消食等功效。笔者临床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