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 第19页
-
治产后癃闭中医三方
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无尿排出者,统称癃闭。随着孕妇的高营养、运动少,加之剖宫产手术的日益增多,产后癃闭发生也呈上升趋势。中医治疗产后癃闭,较好疗效,提供如下。 1)麝香0.15 克、皂角3 克、大葱适量。上药捣烂,炒热熨脐。主治肾虚型产后小便不通。 2)连根须葱自500 克、酒适量。细切捣绒,酒炒热,分作2 包,轮流熨脐腹从上至下。主治 产后尿闭不通。 3)处方与用法:猪苓、泽泻各15克,茯苓、车前予(包煎)、滑石各20克,阿胶10 克(烊晨),茅根30 克,益母草10克。水煎服,日1剂,药渣以布包好,温熨下腹。功...
-
产后恶露不绝治疗方法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不绝指妇女产后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淋漓不断者。本病发生原因是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但临床上有气虚、血热、血瘀之分别,常用的有效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脱力草30克,鸡蛋10个,红糖30克。将脱力草(若无、可用党参30克,黄芪60克代替)先熬水,去渣,再用滤液、红糖与鸡蛋同煮,以蛋熟为度,每天吃蛋2--3个,吃完可再制。 本方适用于产后之气虚所致恶露不尽。 [方二] 人参10克,净乌骨鸡1只,精盐少许。将人参浸软切片,装人鸡腹,放入砂锅内,加盐、隔水炖至鸡烂熟,食肉饮汤,日2--3次。 本方...
-
治产妇单侧乳汁冰冷方
张某,女,27岁,初产妇。2008年3月21日初诊。2008年3月生一足月女婴,产后乳汁尚可,哺乳2日后,偶尔发现左侧乳汁清稀冰冷,而右侧乳汁则温而稠,经西医治疗无效。查患者左侧乳房小于右侧乳房,无局部红肿包块,无压痛,唯左乳冰冷清稀量少,饮食尚可,口苦口干。其性急躁,常感胸肋胀满,时有头晕,舌淡苔薄黄,脉弦涩。证属肝气不疏,阳气郁而不达。处方:柴胡12克,炒白芍18克,枳壳9克,甘草3克,干姜5克,香附6克,陈皮10克。3剂,水煎饭后服。 二诊:药后口苦、胸肋胀满减轻,乳汁略温,治已见效,仍宗前法,方中加...
-
治产后崩漏 细诊凉血治之
1997年4月,有一产妇因经行不止求诊。血下或红或淡,延日不止,病逾3月未愈。前医遍用参芪补品,病益加,用止涩药罔效。观其面色萎黄,头晕脚轻,舌红苔白。家父细诊其脉云:脉沉细弱,唯感左寸手少阴脉动洪而快,左寸脉盛者,多主血热,当以凉血治之。 处方:生地18克,炒白芍12克,丹皮9克,栀子9克,黄芩10克,阿胶12克,当归15克,云苓9克,陈皮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共服12剂而愈。 家父云:此案患者一是产后气血耗伤,二则气血虚弱症状凸显,看似属气不摄之故,然细辨之,则见该患者性...
-
产后身痛 中医治疗验案
赵某,女,已婚,2010年9月13日就诊。2008年剖腹产手术后,由于产后护理不周受冷,导致关节酸痛、麻木,腰背痛至今。现翻身诸症加重,腹胀,脉沉无力,舌淡苔白。证属产后真元大损,气营两虚,治宜益气养血,温通经络。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地龙10克,鸡血藤20克,忍冬藤20克,威灵仙10克,路路通20克,丝瓜络10克,桑寄生10克,炒杜仲15克,巴戟天10克,羌独活各10克,姜黄12克,细辛3克,川断18克,狗脊20克,栀子10克,藁本10克,木瓜20克。7剂,水煎服。以该方为主加减两月后见好...
-
中药助剖宫产术后早康复
近年来,随着巨大儿、高龄初产妇越来越多,剖宫产术逐年上升。为促使术后产妇早期肛门排气,预防肠粘连,减少并发症,采用口服中药,可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基本方:太子参、天花粉、麦冬、黄精各15克,香附、川朴、元胡各10克,陈皮6克(后下),大黄10克。水煎两次合匀,每日一剂,分两次服,术后6小时服第一次,24小时肛门未排气者再服一剂。经240例初产妇观察结果表明,术后服用该方,能促进肛门早期排气,较快恢复肠蠕动。而且在麻醉作用消失后不需使用止痛剂;而对照组在此两方面均明显差于观察组。 临产过程中由于宫缩痛,产...
-
滑胎(西医 习惯性流产)治疗方
滑胎类似于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但有些古代医著所言滑胎,是指临产催生的方法,不是“滑胎”病证,不属此处说明范围。凡滑胎患者,大都因为脾肾双亏而致病。本方以党参、白术、扁豆、山药、甘草健脾益气补后天;熟地、山茱萸、杜促、枸杞子养血益精补先天;续断、桑寄生补肾安胎治腰痛;白芍敛阴养血,缓挛急,止腹痛。 处方:党参、炒白术、熟地各30克,炒扁豆、山茱萸、炒杜促、续断、枸杞子各9克,山药、桑寄生各15克,炒白芍18克,炙甘草3克。用法:用水浓煎两次,分2~3次温服,每日1剂,连续服用,须超过以往流产天...
-
产后催乳须看体质
中医认为,产后催奶,应根据不同体质进行饮食和药物调理。例如鲫鱼汤、豆浆和牛奶等平性食物属于大众皆宜,而猪蹄催奶就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 1.气血两虚型:如平素体虚,或因产后大出血而奶水不足的新妈妈可用猪蹄、鲫鱼煮汤,另可添加党参、黄芪、当归、大枣等补气补血药材。 2.痰湿中阻型:肥胖、脾胃失调的产妇可多喝鲫鱼汤,少喝猪蹄汤和鸡汤。另外,可吃点陈皮、苍术、白术等具有健脾化湿功效的中药。 3.肝气郁滞型:平素性格内向或出现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建议多喝玫瑰花、茉莉花、佛手等花茶,能舒缓情绪。另外,用鲫鱼、通草、丝瓜络煮...
-
中医固肾保胎法治习惯性流产疗效好
习惯性流产是指临床上连续3次或3 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常见原因有胚胎染色体异常、免疫异常、甲状腺功能下降、子宫畸形或发育不良、宫内粘连、宫颈内口松弛等。笔者运用名中医创立的固肾保胎饮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治疗原则为健脾固肾、滋养气血。采用著名中医创立的固肾保胎饮治疗。处方:熟地24克,阿胶15克(烊化冲服),当归、续断、桑寄生、白术、杜仲各15克,菟丝子、黄芪各18克,太子参20克,陈皮、艾叶、炙甘草各6克。随证加减:有热者加黄芩,去艾叶;有寒者加吴茱萸、生姜;跌仆闪挫者加白芍、枳壳;肝气不...
-
产后盗汗 产后自汗治方
产后自汗是指产后出汗过多或持续不止;产后盗汗是指产婚在产后出现睡时汗出过多。醒来即止的症状。常伴随有身体发冷、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等症状。 小方法: 1.保持被褥干燥 汗液在体表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刺激皮肤,也容易滋生各种有害细菌,所以应该保持卧室的被褥干燥,并经常换洗,最好不要使用凉席。 2.甲鱼鸡汤 产后自汗、盗汗的患者身体都比较虚弱,可把整只甲鱼切块,放人 1000毫升左右的清鸡汤中,加作料蒸熟,趁热佐餐服食。 3.小米红枣粥 小米有健脾补血,清解虚热的功效,对产妇体力恢复十分有益。取小米 200...
-
山东名医治习惯性流产方
山东名医治习惯性流产(脾肾不足)方 处方:菟丝子20克,续断、桑寄生、阿胶(烊化) 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肾安胎,固冲。用于治疗习惯性流产,中医辨证属脾肾不足型。症见以腰酸痛下坠为主证,或兼有阴道少量出血、量少、色淡红,小腹痛伴下坠感,同时伴有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弱。 创方者:高静 李晓静 山东名医治习惯性流产(血虚内热)方 处方:黄芩、黄柏、生地、白芍、续断各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出血量多加地榆炭、仙鹤草各20克;阴虚内热加旱莲草...
-
产后排尿异常治疗方法
产后排尿异常 产后排尿异常指妇女产后小便不通或尿意频数,甚至小便失禁者。本病发生原因是膀胱气化失职所致,临床又可分为气虚、肾虚、膀胱损伤3种,常用的治疗小便异常的偏方如下。 [方一] 鲫鱼1条(约250克),笋肉25克,水发香菇5只,调料适量。将笋肉、香菇分别洗净,切片,鲫鱼去鳞、鳃、肠杂及颌下硬皮,用黄酒、盐、胡椒粉渍20分钟,取出,置碗内,鱼身中间摆放香菇片,两头子列笋片,加黄酒、葱段、姜片、味精少许,上屉蒸1.5-2个小时,至鱼熟烂拣去葱、姜。 本方适用于妇女产后小便不利。 [方二] 麻雀2只,菟丝子、枸杞子...
-
产后缺乳各种治疗方法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指产妇在产后2——10天内没有乳汁分泌和分泌乳量过少,或者在产褥期、哺乳期内乳汁正行之际,乳汁分泌减少或全无不够喂哺婴儿的,统称为缺乳,又称“乳汁不行”。 由于乳汁过少或无乳的最明显表现为新生儿生长停滞及体重减轻。因此,不仅给婴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而且也会给家庭带来各种困难和麻烦,故对产后缺乳要积极进行有效的防治,能够有效地治疗产后缺乳的秘方、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芝麻酱100克,鸡蛋4个,小海米、葱丝、味精各适量,食盐少许。先用水将麻酱调成稀糊状,然后打人鸡蛋,加适量水搅匀,再加入调料...
-
阳和汤治产后身痛
赵某,女,36岁。2009年12月7日初诊。主诉:产后37天,周身酸痛,双下肢为甚,痛时难以举步,入夜疼痛转剧,难以转侧翻身,苦不堪言。近几日来,天气骤冷,全身疼痛加重,精神萎顿,食欲渐减。刻诊:面色黎黑,倦缩畏寒,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缓而弱。产后恶露已尽,时有自汗,乳汁不足。证属产后气虚,气虚及阳,故呈产后肾阳亏虚之症,加之寒邪乘袭,经络之气痹阻。立方以阳和汤加味治之;熟地30g,炒白芥子6g,鹿角胶12g(烊化),肉桂3g,炮姜3g,炙麻黄3g,当归18g,怀牛膝10g,甘草5g。水煎服...
-
中医治疗产后发热
特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达旭 编辑同志: 我妻子生小孩后不久就出现发烧.体温38%:以上,服西药效果不好,请问如何用中药治疗? 湖南怀化周伟 周伟读者: 妇女产褥期间,出现发热(38cC以上)持续不退,称为产后发热。中医一般分为以下五型辨证施治。 一、感受邪毒型:患者产后高热寒战,发热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色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处方: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鱼腥草、益母草、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