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第8页
-
胁痛(西医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医治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展文国 丁某,男,70岁,2017年10月3日初诊。经常性感冒,同时见浑身怕冷、厌油腻饮食、胸闷气短、咽喉不利、咳嗽吐痰、疲乏无力等症状。舌质红,舌苔薄白,脉弦滑。检查:谷丙转氨酶(简称ALT)55mol/L,碱性磷酸酶(ALP或AKP)150mol/L,乳酸脱氢酶(LDH或LD)200mol/L,尿酸(简称UA)500emol/L,血小板(简称PLT)78mol/L。B超提示:胆囊切除,脂肪肝。 诊断:胁痛(西医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肝郁脾虚,痰浊瘀阻型)。...
-
胁痛(肝经气滞血瘀证)活血止痛之法
导读:本文重点介绍知名中医专家张洪义教授运用活血化瘀药的经验。张教授将活血化瘀药按其效力归纳为几组药对,临证时根据患者气滞血瘀的程度、部位、性质等不同进行辨证加减,在治疗中获得良好效果。张教授对活血化瘀药物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在临床实践中可资借鉴和参考。 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非常广泛,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现代医学中体现为抗血小板凝集、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可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在该方面均非常重视。全国名老...
-
慢性胆囊炎“胁痛”方拟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持续、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或长期存在胆囊结石的后果,会致使胆囊萎缩、囊壁增厚、内含胆结石、胆囊功能不良,超过90%的慢性胆囊炎病人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症状常不典型,多数有胆绞痛病史,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和厌油腻饮食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可有右上腹和肩背部的隐痛。慢性胆囊炎中医属于“胁痛”范畴。 正因为慢性胆囊炎患者大多数有胆结石,因此平常除了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外,频繁出现疼痛也是患者重要就诊原因。大多数医生接诊时由于受到西医理论影响...
-
保胃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胸痹胁痛病例
中医治病靠辨证寻源知机,然后靠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组方,从整体平衡的认知来把握调和人体阴阳气血,养胃补津,扶正祛邪,恢复人体自我修复机能以达中和平衡之境,即“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现今方药杂乱的现象比比皆是,疗效不佳又损伤胃气,有损于中医声誉,更是有悖于医圣张仲景之“保胃气”大法。 【保胃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保胃气是中医治病的第一要义 有些中医开方药味太杂,...
-
全国名老中医治胁痛经验
胡永盛,国家卫生部首批名老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方剂学》教学及临床、科研近60载,医理精湛,医德高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胡老善用古方经方,加减化裁,用药独到,疗效显著。本文仅举其用葛花解酲汤治疗胁痛1例,以观其运用古方之独到。 葛花解酲汤出自宋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方由葛花、党参各15克,木香1.5克,白茯苓、猪苓、陈皮各5克,青皮9克,白术、神曲、砂仁、白蔻仁、干姜、泽泻各6克组成,主治饮酒过度,湿伤脾胃的眩晕呕吐,胸膈痞满,食少,身体疲倦,小便不利,或泄泻等症。胡老运用本方加减化裁,多治疗胃、肠、...
-
警惕风寒湿所致的胸胁痛
胸胁为肝胆之分野,隶属肝胆经。因此,辨治胸胁痛,临证者多从肝胆人手。如不效,又多从胸痹论治。然而,临床上确有少数患者,按肝胆及胸痹治之,予小柴胡汤、或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或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生姜汤,或小陷胸汤、香附旋覆花汤,或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治之,其痛不减。所以然者,以胸胁痛并非皆由肝胆、胸中气机闭塞、痰气郁遏,或瘀血阻滞。临床上,由风、寒、湿三气杂合而成之胸胁痛,虽然为数较少,但不可不加以警惕。这种病之特点是:①胸胁痛按常规辨证论治其效不佳;②与情绪变化无关;③天阴下雨时,胸胁痛加剧;④很少伴发脾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