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108页

中 第108页

  • 妊娠下肢浮肿辨为“子肿”中药方

    妊娠下肢浮肿辨为“子肿”中药方

    何某,女,26岁。患者主诉妊娠7月余,双下肢浮肿1月余。长期办公室工作,近1月来双下肢浮肿,皮肤光亮,按之凹陷,曾查B超:胎儿发育正常,血压140/88mmHg,尿检正常,在当地医院予中药五皮饮、猪苓汤等治疗,药停肿复,延请导师单兆伟教授诊察。 刻诊:精神疲乏无力,气短懒言,面色白光白无华,口淡无味,不思纳谷,头昏寐差,时有腰酸,小溲短少,大便稀溏,日行2~3次。查其舌苔薄白,苔面水滑,舌质偏淡,脉细滑。 辨为“子肿”,乃脾虚湿盛。 处方:生黄芪10克,潞党参10克,...

  •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外治方 成脓期应及时切排引流,溃后除引流外,还应外敷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以促进脓收病愈。郁乳期及早使用外治方,可促进脓毒消散。 1.中成药外治方 ①金黄散:金黄散适量,用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包扎[占J 定,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⑦紫金锭:紫金锭40粒,放人开水中研为稀糊状,均匀涂于双层纱布上,外贴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2次,连续 3~5天即可。可活血解毒,消肿止痛。 ③七厘散:七厘散5克,大黄粉50克,混合均匀,加凡士林适量调为软膏备用。按患处面积大小,将药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 中医治乳癖

    中医治乳癖

      组成 威灵仙30克,泽兰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急性子10克,生山楂15克,水蛭粉3克(冲),炒橘核15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20克,炙鳖甲15克,香附10克,当归15克,菟丝子10克。   功效 行气活血,软坚散结,调理冲任。   主治 乳腺增生。   用法 水煎服,日1剂,经期停用。   方解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疡科心得集》谓“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本病多由于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

  • 治疗乳痈“奶疮”加减运用中药方

    治疗乳痈“奶疮”加减运用中药方

    组成 瓜蒌20克,牛蒡子15克,柴胡15克,蒲公英30克,夏枯草15克,炮山甲10克,皂刺30克,漏芦15克,路路通15克,通草6克。 功效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主治 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红肿、有硬块,伴见发热、身痛等症状。 用法 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绞净药液,趁热作局部湿热敷,每次30分钟,日敷2次,第二次热敷前可将药渣再加热。 方解 乳痈,俗称“奶疮”,现代医...

  • 中医处方治胎动不安

    中医处方治胎动不安

    处方:菟丝子30克,桑寄生30克,续断15克,杜仲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首乌15克,升麻6克,甘草6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少量多次服。连服30剂为1疗程,连用2~3个疗程。 说明:怀孕后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阴道出血者即为胎动不安。如发生于三个月以前的为“堕胎”;三个月以后的为“小产”,又称为“半产”;若连续发生二次以上如期而堕者,为“滑胎”。怀孕后阴道...

  • 急性乳腺炎初中期 朱瑞东的验方

    急性乳腺炎初中期 朱瑞东的验方

    处方:柴胡12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丝瓜络20克,乳香15克,没药10克,香附15克,皂刺20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1周为1疗程,可用1~3个疗程。同时取每天的药渣,趁热熏蒸乳房,或煎取第三次药汁,用纱布或毛巾热敷乳房患处。 说明:本方是湖北省麻城中医院已故名老中医(外科)朱瑞东的验方,笔者上世纪70年代跟其待诊时常用,适合于急性乳腺炎初中期尚未化脓者。后治疗17例急性乳腺炎,临床痊愈12例,有效5例。...

  • 中医经典保胎方四联疗法

    中医经典保胎方四联疗法

    对于女性来说,不能顺利地孕育自己的小宝宝无疑是最为痛苦的事情。她们或因各种原因导致不孕,或因习惯性流产不能得子,生育之路充满艰辛。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有一位被称为“送子娘娘”的中医专家,30多年来专注于中医中药治疗妇科疑难杂症,成功帮助数千女性顺利做妈妈,她就是该院中医妇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陈淑琼。 中医四联疗法: 专治炎症性不孕 蛇年春节过后,记者如约前来中医妇科采访。还不到初十,病房及走道内都住满了病人。陈淑琼当天上午并不坐诊,但她的办公室里有几位女性在等候。陈主...

  • 乳头漏的中医治疗

    乳头漏的中医治疗

    乳头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瘘管,管道的一端与大乳管相通,开口于乳头,另一端开口于乳晕及其周围,故又称乳晕漏。其病症多呈慢性,临床上易误诊为“单口漏”(窦道),只注意乳晕部漏口,而忽视乳头部漏口。在治疗上易按“单口漏’而采用药捻换药,或行局部搔刮术,使乳晕部漏口暂时愈合,不久又自行溃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乳头漏的诊断要点 1.多发于哺乳期青壮年妇女,有乳晕部脂瘤染毒(乳晕乳腺炎)病史,或有乳头内陷染毒发炎史,少数病人曾有乳房外伤或患急性乳腺炎,并发脓肿,病变范围波及乳...

  • 胎位不正 中医“艾灸至阴穴”

    胎位不正 中医“艾灸至阴穴”

    胎位不正,一听到医生说这个词,准妈妈们都会紧张起来,这会不会导致难产?会不会对宝宝有影响?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医师何爱桦说,除了“头位”,其它胎位都是不正的。但事实上,胎位不正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在怀孕8个月之前,胎位不正是常见的现象,准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加强观察就行了。在孕30周前,胎儿相对子宫来说还比较小,而且子宫里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空间,胎位会自动转为正常。 如果在孕30-34周还是胎位不正,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膝胸卧式运动”、&l...

  • 治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方

    治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方

    治胎漏胎动不安(肾气不足)方 处方:党参15克,山药、炒白术、枸杞子、续断、杜仲、菟丝子、桑寄生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同肾安胎,佐以益气。用于胎漏胎动不安,属肾气不足型。症见腰酸腹坠,阴道漏红,量少色淡,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弱。 创方者:周玉海 治胎漏胎动不安(阴虚血热)方 处方:党参15克,山药、炒白术、枸杞子、续断各 10克,生地、熟地、白芍、旱莲草各12克,黄芩8克,黄柏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养血安胎。可用...

  • 名老中医张达旭治乳汁不行经验

    名老中医张达旭治乳汁不行经验

    达旭,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壮 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医药星期三》编辑部特约专家,原 广西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会长,教授, 曾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 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尤其擅 长用中医中药治疗内科、妇科、儿科 的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现将张老 治疗乳汁不行的经验介绍如下。 妇女产后乳汁量少,色淡质稀, 甚或不行,称为乳汁不行。张老将本 病分为以下三型辨证论治。 一、气血亏虚证 表现:乳汁色淡质稀,面色苍白 无华,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 细。 治则:补气养血,...

  • 治乳汁清稀冰冷中医治方

    治乳汁清稀冰冷中医治方

    病例:张某,女,27岁,初产妇。 2008年3月21日初诊。2008年3月生一足月女婴,产后乳汁尚可,哺乳:日后,偶尔发现左侧乳汁清稀冰冷,而右侧乳汁则温而稠,经西医治疗无效。查患者左侧乳房小于右侧乳房,无局部红肿包块,无压痛,唯左乳冰冷清稀量少,饮食尚可,口苦口干。其性急躁,常感胸肋胀满,时有头晕,舌淡苔薄黄,脉弦涩。证属肝气不疏,阳气郁而不达。处方:柴胡12克,炒白芍18克,枳壳9克,甘草3克,干姜5克,香附 6克,陈皮10克。3剂,水煎饭后服。 二诊:药后口苦、胸肋胀满减轻,乳汁略温,治已见效,仍宗前...

  • 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中医治疗

    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的中医治疗

    特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张达旭 编辑同志: 我已怀孕4个多月,最近皮肤发黄、瘙痒,上医院检查诊断为“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我担心服西药会影响胎儿,请问能否用中药治疗? 山东莱刚 赵玲玲 赵玲玲读者: 奸娠肝内胆汁瘀积症又称妊娠复发性胆汁瘀积症,属于中医“黄疸”范畴。主要症状以妊娠伴有皮肤瘙痒,并出现黄疸为特征。患者可以在中医师指导下按以下两型辨证施治。 1.阴血亏损,营血热毒型:皮肤瘙痒,黄疽,皮疹,心烦,夜睡不安,鼻出血,口渴, 小便黄...

  • 中医治产后呃逆气喘面浮足肿

    中医治产后呃逆气喘面浮足肿

      1977年秋,城内李姓少妇,34岁,产后3月余,呃逆、气喘、面浮足肿,邀家父出诊,余随同前往。   患者主诉产后2日后,不慎感寒,周身不适,时有咳嗽,咳吐稀白痰涎。伴头晕乏力,晨起面目浮肿。经服中西药治疗,症状缓解。一日前晨起,又见面目浮肿,继之双下肢肿胀,并咳嗽气逆,症状日趋加重,甚至难以平卧。观其面目水肿,双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起。精神萎顿,脉缓,舌淡苔白。   家父诊后云:此乃产后三焦水道不利,体内积饮无疑。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处方:云苓皮15克,桂枝5克,焦白术1...

  • 乳头皲裂搽中药膏

    乳头皲裂搽中药膏

    采用中药膏治疗乳头皲裂8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86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25。26岁者78 例,27~29岁者6例,30岁者2例;病程5~10天者77例,ll~20天者9例;均发于哺乳期。 二、治疗方法 取白及、白鲜皮各15克,苦参、红花、甘草各 10克。将上药研成粉,加人凡士林,调匀配成软膏备用。治疗时先用无菌纱布蘸温水洗患部,然后用药膏外搽患部,每日3次。 三、治疗效果 86例经治疗,治愈78例,治愈率90.7%,平均治愈时间5天。 四、体会 乳头皲裂属中医&ldq...

  • 中成药巧治男性乳腺增生

    中成药巧治男性乳腺增生

    病案举例:42岁的牛老师,胸部右边肿痛、触痛两月余,劳顿和感情冲动时加剧;右乳头下外侧有一个肿块,约2.0厘米×3.5厘米巨细,有压痛、质地较硬、有弹性、边沿平滑、活动度可;B超搜检提醒乳腺增生。 病案举例:58岁的王师长教师,胸部左边肿痛、触痛1月余,劳顿时加剧;左乳头下外侧有一个肿块,约2.0厘米×4.O厘米巨细,质地较硬、边沿滑腻、与四周构造无粘连;B超搜检提醒乳腺增生。 中医以为男性乳腺增牛症是肝气郁结、痰湿内蕴、气血瘀结所致。医治:大黄氍虫丸每次3克,天天2次,ri服;...

  • 中医治乳腺增生探辨证

    中医治乳腺增生探辨证

    乳腺增生病是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学则认为本病属“乳癖”范畴。近年来,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均对其发病机制及辨证施治做了大量探讨,但目前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多不统一,存在着既有脏腑辨证又有经络辨证等诸多差异。正所谓“医者,意也”。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均带有主观意念的特色,它来源于客观又高于客观,是对客观的整合与提高,含有较浓厚的主观色彩。因客体不是一层不变的,并且客体要通过主体才能起作用。医生受到其本人医学素养、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影响,对...

  • 妊娠剧吐中医诊疗技术

    妊娠剧吐中医诊疗技术

      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导致体液、电解质代谢紊乱,甚至威胁孕妇生命,称妊娠剧吐。中医称本病为“恶阻”,亦称为“子病”、“病儿”、“阻病”。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主要机制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孕后血聚养胎,胞宫内实,冲脉之气偏盛,冲气上逆,循经犯胃则引起恶心呕吐。   1.脾胃虚弱: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冲气偏盛,冲脉隶于阳阴,若胃气素虚,胃失和降,冲气挟胃气上逆...

  • 急性乳腺炎 中药远志治疗

    急性乳腺炎 中药远志治疗

      急性乳腺炎为哺乳期妇女常见病。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生素,但药物可能会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母乳婴儿不利。采用中药远志治疗急性乳腺炎,不仅疗效好而且无毒副作用。下面介绍两个远志单方:   1.取远志10克,放入适当的容器中加食用白酒10毫升,浸泡20分钟后,将容器中的酒点燃,烧至火灭,取容器中液体一次服下。病情轻者,一般于服药4小时后即感症状减轻,体温下降;病情重者6小时后亦可见症状减轻。   2.远志25克,以淡米酒(10度以下的糯米酒为佳)适量,浸过药面,再加300毫升水,文火煮沸3分钟即可,温服。每日一剂,连服...

  • 中医防治流产与习惯性流产

    中医防治流产与习惯性流产

      凡妊娠不到20周,胎儿体重不足500克而中止者,称流产。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其临床症状以阴道出血,阵发性腹痛为主。临床上导致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者,多由肾虚、脾弱、气血不足,冲任二脉受损所致。   病因病机   首先,肾气不足或纵欲伤肾是致流产的重要原因。肾气的盛衰在妊娠后起着重要作用,医家张锡纯说:“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肾旺自能萌胎也。”《女科经论》也云:“女之肾脏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所系也,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故古人有&ldquo...

  • 乳腺小叶增生 中医内外合治

    乳腺小叶增生 中医内外合治

    乳腺小叶增生是常见的妇科疾患,多发生于育龄妇女。采用内服结合外敷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所治5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3 岁,最大者41岁,其中28~37岁者38例;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2年,平均3 年7个月;其中单侧增生者37例,双侧增生者19例。 二、治疗方法 内服处方:柴胡9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白术各10克,炙甘草3 克。 加减: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者,加丹皮、炒栀子各10克;面色苍白,烦躁者,加熟地、阿胶(烊化)各10克;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者,加川芎9克...

  • 安胎吃什么 安胎中药

    安胎吃什么 安胎中药

      妇人妊娠,血聚以养胎,血气不足,火气有余。火者,肝火偏旺,其气上冲,横逆犯脾。故脾胃首当其病。而有早孕恶阻,症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继则倦怠乏力嗜睡。此乃脾胃不和,运化收纳失和之故也。治以补脾益气和胃,清肝胆热。此症虽血虚火旺之象,然治之当重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   祖父治疗早孕恶阻之症,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常加紫苏、黄芩、砂仁、枇杷叶、神曲、麦冬之类,常获显效。对于妊娠胎动下血,祖父常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之剂。   记得1969年初夏,山西省平遥城内李姓妇人,妊娠2月余,腹痛下血。余治以安胎饮...

  • 乳腺增生怎样用中药治疗

    乳腺增生怎样用中药治疗

    编 辑同志: 我的左侧乳房长有肿块,上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请问这种病怎样用中药治疗?浙江杭州 王 霞 王 霞读者: 乳腺增生中医称乳癖,以单侧或双侧乳房肿块,月经来潮时肿胀加重,经行之后减轻为其临床特点,中医可分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一、肝郁气滞型: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若情绪郁闷或过劳时,则感双乳发胀,肿块刺痛,并自党肿块增大,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疏肝解郁,化痰软坚。 处方:柴胡、白芍、茯苓、浙贝母、香附、半夏各10克,白术、乌梅、丝瓜络、橘络各9克,陈皮6克,生牡...

  • 中医治乳腺增生经验

    中医治乳腺增生经验

    乳腺增生足乳房一种非炎症疾 病。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其特点是 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 好发于30~40岁妇女。中医采用地肤 子汤治疗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 处方:地肤子60克,橘核30克, 柴胡12克,枳实9克,白芍10克,甘 草6克。 加减:证属肝郁痰凝,伴有心烦易 怒,失眠多梦,情绪急躁,乳房胀痛,苔 薄白,脉弦滑者,加陈皮、郁金各10 克,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证属肝郁 气滞,伴有两胁及乳房胀痛,低热,舌 红少苔,脉弦数者,加陈皮、生地、玄 参、...

  • 操膻中穴防乳腺病

    操膻中穴防乳腺病

    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穴主要治疗范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心肺疾患和乳腺系统相关疾患。由于它归属任脉,临近乳房,是预防治疗乳腺系统相关疾患必用的穴位;故为“妇科要穴”之一。女性乳腺系统相关疾患一部分出现在哺乳期,如乳腺炎,产后缺乳;一部分出现在月经前后,如经行乳房胀痛;最多见是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女性朋友发现不舒服或者异常情况,一定要到医院检查诊断。在日常乳房保健中,自我按摩膻中穴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理想的方法。 具体方法有揉法和推法,揉是指用中指端按...

  • 乳房疾病中医调理治疗的方法

    乳房疾病中医调理治疗的方法

    乳腺问题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令女人烦恼的身体问题,有些问题虽然影响不大但又足以困扰女性的生活,西医治疗虽然能够快速的减轻疾病的困扰,但是无法从内到外的深层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喜欢选择中医调理治疗的方法。 发生于乳房部位的多种疾病,统归于乳房疾病范围,简称乳病。常见的乳房疾病有乳头皲裂(乳头碎)、急性乳腺炎(乳痈)、乳房结核(乳痨)、乳腺纤维腺瘤(乳核)、乳发(乳房坏疽)、乳腺增生病(乳癖)、乳房异常发育症(乳疬)、乳腺癌(乳岩)、乳漏、乳房畸形等。男女均可发病,由于女子的生理特点,其发病率远高于男子。《...

  • 妊娠恶阻食入即吐 中药熏气法治

    妊娠恶阻食入即吐 中药熏气法治

      妊娠恶阻临床常见,严重者往往食入即吐,以致影响营养吸收,故见形体消瘦,倦怠乏力,从而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及孕妇身体健康,对于此类患者,余每以熏气法治之,常获良效。   药物及方法:取鲜芫荽(即食用香菜)一把,紫苏6克,藿香6克,陈皮9克,砂仁6克,煮沸后,倒入壶内,壶嘴对准患者鼻孔,令其吸入,做深呼吸运动。每次吸5~10分钟,每日2~3次,连续用3~5天。对妊娠恶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芫荽性辛温,含挥发油,有浓烈的异香味,功能宽胸和胃,定逆止呃,悦脾醒胃。多数患者闻此芳香之气,便会顿感舒适,加之紫苏、藿香、陈皮...

  • 妊娠呕吐试试中药敷压

    妊娠呕吐试试中药敷压

    妊娠呕吐为脾胃虚弱、胃气失于和降,反随冲气上逆,或肝胃不和引起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逆所致。治疗多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原则。患者恶心、呕吐,此时采用口服药物显然不现实,应采用中药敷脐配合耳穴按压。 敷脐:取公丁香、砂仁、半夏各20克,碾成细末,取鲜姜50克,打成姜汁。用姜汁调和上述3味药,然后用文火熬成膏,备用。消毒脐孔,取备用药膏适量敷于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耳穴:选穴以脾、胃、大肠为主穴,十二指肠、神门、肝等作为配穴。用酒精棉球清洁皮肤,以王不留行籽按压在选取的相应穴位上,外以胶布固定...

  • 急性乳腺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

    急性乳腺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属中医“乳痈”范围。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因发病原因和发病时期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在哺乳期发生的称外吹乳痈(又称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妊娠期发生的称内吹乳痈(又称妊娠期急性乳腺炎),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的称不乳儿乳痈(又称非妊娠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约占95﹪,内吹乳痈较少,不乳儿乳痈更少。由于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下面介绍下中医治...

  • 乳腺增生病中医针药并用多法互补

    乳腺增生病中医针药并用多法互补

    郭诚杰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数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诊治及机理研究方面成绩显著,提出的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方案被录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有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的患病率高达68.0%,占乳腺疾病的99.3%,并且随着人们社会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故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前景广阔。笔者有幸跟随郭诚杰临床学习,得其指点,受益匪浅,现将其诊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病证(症)结合,明确...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