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 第6页
-
急性白血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辨证要点辨证选药
在急性白血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辨证应用中成药。常见证型有邪盛正虚、邪热炽盛、痰瘀互结、脾胃不和、肝郁脾虚的不同。 1. 邪盛正虚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疲乏无力,活动后心慌气短,或发热出血骨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大无力或沉细。 【辨证要点】疲乏,发热骨痛,舌质淡,脉虚大无力或沉细。 【辨证选药】宜选用有扶正兼祛邪的药物,或两种中成药联用。正气虚为主者可选用康艾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知柏地黄丸、人参养荣丸等。邪气偏盛者可重用祛邪解毒药物,例如大黄蟅虫丸(胶囊)、新癀片、...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近20年来,由于新的抗白血病药物不断出现,新的化疗方案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ALL的预后明显改善。现代的治疗已不是单纯获得缓解,而是争取长期存活,最终达到治愈,并高质量生活。 1.联合化疗 是白血病治疗的核心,并贯彻治疗的始终。其目的是尽量杀灭白血病细胞,清除体内的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防止耐药的形成,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尽快达到完全缓解,尽量少损伤正常组织,减少治疗晚期的后遗症。 白血病的缓解标准是: (1)完全缓解(CR)①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②血象血红蛋白>90g/L,白...
-
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中医药治疗
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强调临床上对各类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和决策,要以最新、最好和最确切的证据为根据,以人为本。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指导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AL),文章从运用循证医学指导小儿AL的辨证论治、科学分析治疗小儿AL方剂的综合疗效及中药有效成分、帮助明确评价小儿AL的临床疗效、规范小儿AL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多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为指导和推进中医药治疗小儿AL提供有力论据,造福广大患儿。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或其它造血组织中白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浸润全身...
-
引发急性肾损伤蜂蜇蘑菇中毒
肾脏是“生命之本”、“排毒专家”,承担着维护人体内环境稳定、排泄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的重任。大家都知道,慢性肾病是“沉默的杀手”,但是您知道吗,急性肾损伤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据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孙世仁介绍,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较高。即使轻微的急性肾损伤也可能影响患者的近期和远期健康状况。危重症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而且,急性肾损伤后存活的患者多数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但5%患者肾功能不能恢复,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另有些患者肾功能虽然恢复...
-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医诊疗方法
有机磷农药有蒜味,难溶于水,不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效,较易通过皮肤和黏膜、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有机磷农药中毒占急诊中毒的49.1%,居各种中毒之首。 辨证分型 毒蕴脾胃: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腹泻或便秘,甚则呕血、便血、午后潮热,舌质深红、苔黄腻、或花剥苔,脉弦数。 [治法方药] 和中解毒,健脾和胃。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毒聚肝胆:两胁胀痛,恶心呕吐苦水,咽干口燥,头目眩晕,甚则出现黄疸,四肢抽搐,舌质红、苔黄微黑,脉弦数。 [治法方药] 清解邪毒。四逆散(《伤寒论...
-
疖病 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 治方
疖是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和周围组织所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颈部、头面部、背部等处。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内郁化火、外感风邪、蕴阻于皮肤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笔者用下列方法治疗,收效良好,介绍如下: 1.取黄连素5片,研为细末,加大黄粉、蒲黄粉各10克,混均,清水调为稀糊状,外涂或敷患处。每日3次,连用3~5天即可治愈。 2.取六神丸10粒,研为细末,与鱼石脂软膏混合均匀备用。局部常规清洁后,将六神丸软膏涂抹于患处,每日一次,3天为一疗程,连续1~2个疗程。 3.取金黄散3克,用麻油调匀,外涂...
-
治带状疱疹急性发作之经验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缠腰”。中医认为是肝胆湿热犯及腰部及其他部位皮肤所致。其临床表现多为围绕腰部一周之部分皮肤出现呈带状之疱疹,中有浑浊之水液,疱疹边缘皮肤红晕,少则数个,多则数十个,局部灼痛,甚至剧痛难忍。笔者用龙胆泻肝汤随证化裁,效果满意。兹小结如下: 组方与用法:龙胆草9克,柴胡、栀子、板蓝根、生地各15 克,苡仁30克,黄芩、车前子、泽泻、当归、大枣各12克,甘草6 克。用时先以冷水 1200毫升浸泡15分钟,然后用文火煎煮,取药液600毫升,分 2~3次温服,每日1 剂,以愈为度。 功效:...
-
脾肾同调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是皮肤科、风湿免疫科较常见的一种可引起 多器官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 需要长期服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但 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 [1 ] 。临床资料显示 [2 -4 ] , 中医药联合西药治疗 SLE 不仅能协助较快撤减激 素用量、保护内脏、减少复发,还能降低西药不良 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我们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 现,大部分 SLE 患者病情处于亚急性期,表现为 轻度活跃的皮肤损伤、间断低热、关节痛、...
-
丘疹性荨麻疹(急性单纯性痒疹)治方
丘疹性荨麻疹,又名急性单纯性痒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此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与昆虫叮咬、食物过敏及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笔者推荐几则简便易行且行之效佳的中药验方,供参考使用。 1.赤小豆、茯苓、鸡内金各10克,白鲜皮、防风、金银花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2.薏苡仁、赤小豆各50克,大枣15枚,红糖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3.路路通30克,苍术、百部各15克。水煎去渣,外洗患处,每日两次。 4.川椒10克,野菊花、苦参各15克。水煎去渣,外洗患处,每日两次。 5....
-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验案1则
急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皮肤过敏性疾病,以风团、瘙痒、局限性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笔者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1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病案举隅 患者,女,38岁,201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1d前无明显诱因(当地气温骤降,考虑感受寒邪)出现散在大片红白色风团,肘关节屈侧及腹股沟多见,后背及腹部散在出现,瘙痒,略感发热,自测体温36.5℃,影响睡眠。刻诊:手足冷凉,舌质淡暗,苔白润,大便每日一行,偶有便溏,脉沉细。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证属阳虚感寒。治宜疏风...
-
治疗急性荨麻疹很有用的洗浴方剂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体现为时隐时现、红色或白色的瘙痒性风团,风疹可显于部分,也可遍发周身,令人瘙痒难耐。现推荐一个治疗急性荨麻疹很有用的洗浴方剂。 方法:取新鲜樟树叶和新鲜紫苏叶各500g,洗净加水5000g,烧开后用小火煎15分钟,将煎液倒入小桶中,用毛巾拌和让蒸汽熏浴全身,待水温降至40℃左右时,再用煎剂擦拭全身10分钟,每日1次,连用7天。 荨麻疹的临床症状以皮肤作痒为主,病因与风、湿、热有关。樟树叶味辛性温,无毒,有祛风散寒、温中理气、通窍活血成效,可治吐泻、胃痛、风湿痹痛、痛风、...
-
急性荨麻疹风寒束表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之
患者,男,52岁。因苦于患荨麻疹,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其效不显。随后在日本读研究生三年中,历用抗过敏中西药及激素等医治,其病时缓时发,未得根除。回国后在乌鲁木齐某医院以中药清热凉血祛风之剂合熏洗疗法,间断治疗数月,仍未能解除全身起风疹疙瘩之痛楚。2010年10月20日,因饮酒过多,复感风寒之邪,周身起红色大小不等风团伴发烧3天,邀袁今奇诊治。初诊:患者3日前因上述原因,突然四肢出现红色风团,胸背及臀部相继出现。昨日恶寒发热,体温在38℃左右,全身大片风团时起时落,瘙痒尤为明显。新发风疹露出肌肤,陈旧性皮疹留有红斑,...
-
临床运用中医验方治疗急性荨麻疹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主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从组方来看具有疏风散寒的功效,主治寒邪在表,发热恶寒,气喘,以及一切感冒。麻桂各半汤组成较简单,看似平常,但是临床使用对证确实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报道对此方治疗疾病...
-
黄芩粉外涂治急性温疹疗效好
急性湿疹发 病主要诱因为炎 症反应,因而治疗 也多采取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 效果欠佳。从中医学角度看,急性 湿疹发病跟人体湿热过度,无法排 出血热而在皮肤表面郁积有关。患 .者可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对生 活、工作和学习均造成影响,且在 抓破皮肤后,可导致外界病菌入侵 而感染,加重病情。黄芩有解毒泻 火、抗菌止血的作用,黄芩粉外涂 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显著,现介绍如 下。 一、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42例急性湿疹患 者,男30例,女12例;年龄20—64 岁;病程2小时~6天。 二、治疗方法 处方:黄...
-
中医治疗急性湿疹的验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 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 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发 病时,皮肤往往先出现红 色丘疹、粟粒样皮疹或疮 疹,继而伴有渗出液,干 燥后形成灰色或黄色痂 皮,痂皮脱落后露出红色 潮湿表面,剧烈刺痒。以 下方法均为中医治疗此 病的验方,能够有效帮你 缓解症状。 1.湿疹初期,仅有皮 疹潮红、丘疱疹而无渗液 者,可用以下方法:取滑 石粉30克,寒水石粉10 克,冰片2克。将诸药混 匀,每日多次频频撒于患 处。如果渗液不多,可用三黄冼剂 外搽,每日5~6次。 2.若患处有糜烂、水疱、渗液 较多者,可用以下方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