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 第4页
-
洗个草药浴 少生皮肤病
端午前后,天气多高温高湿,这对人体皮肤是一种负担,皮肤必须大量地排汗,而汗液却很难蒸发到空气中去,从而易生痱子、汗斑、手足癣、大皱褶湿烂等皮肤病。这时不妨洗个草药浴。 方法 鲜艾叶、石菖蒲、银花藤、野菊花、白茯苓、苦参、红花等适量,混合放入大锅内加入5000毫升以上水,先浸泡30分钟,再煎20分钟左右,去掉药渣,倒入浴缸调好水温即可泡浴,泡浴时间约20-30分钟即可。 常洗草药浴不但可以防治痱子、各种皮肤瘙痒、汗斑、狐臭等皮肤病,还可消除疲劳、清洁肌肤、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具有润滑、增白、持久增香肌肤的作用。 长沙...
-
补肾法治皮肤病 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是提高皮肤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广义外治法泛指一切从体表施治的方法;狭义外治法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外治法作用迅速、可直达病位,疗效确切、运用方便。要提高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可以广泛开展外治法及中医特色适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禤国维教授将外治法的体系归为三类,包括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药物外治法有薄贴法、围敷法敷贴法、熏洗法掺药法、吹烘法热烫法、烟熏法湿敷法、磨擦法擦洗法、浸渍法涂擦法、蒸汽法点涂法、移毒法等十...
-
黄柏外治皮肤病
本品为芸香青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柏的树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功效。《本经》:“主肠痔,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珍珠囊》:“除下焦湿肿。”《医学入门》:“治鼻皶皮,喉痹及痈疽发背乳痈脐疮。《别录》:“疗肌肤热赤,口疮。”现代研究认为,黄柏含小蘖碱,及黄柏酮、黄柏内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笔者在临床中以此药为主,外治某些皮肤病变获效显著,常用验方如下。 结节性痒疹:黄柏50克,苦参20克,蛇床子15克,地肤子15克,75%酒...
-
艾叶妙治皮肤病
艾叶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片,内服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功效,是中医妇科常用药,艾叶捣制成绒,是针灸常用的料品。据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艾叶中所含的挥发油有活血、消肿、止痛、收敛、止痒、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细菌、抗真菌等多种作用,用其外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病。 一、手足癣:水泡型或糜烂型手足癣,用艾叶30-60克,加水煮沸再煎15 分钟,趁热先熏后洗。每日1剂,早晚各1 次,7天1个疗程,有良好的止痒、抗真菌作用。加入白矾10克,效果尤佳。 二、冻疮:初起未破溃的冻疮,可取艾叶(干品)、茄子根各30克,桂枝20克,...
-
治皮肤病草药偏方
桃树皮治烧烫伤 桃树皮、茶油各适量。桃树皮烧炭存 性,研末,调茶油敷患处。主治:烧烫伤。张庆国 艾姜茶治神经性皮炎 陈茶叶、艾叶各25克,老姜50克,紫 皮大蒜头2个。大蒜捣碎,老姜切片,与茶 叶共煎5分钟,加食盐少许,分2天外洗患 处。功效:消炎杀菌。主治:神经性皮炎。 黄庆芳 山楂茶治溢性皮炎 山楂25克,绿茶2克。绿茶、山楂入水 同煎,煮沸5分钟,分3次温饮,每日1剂。 功效:抑菌散瘀。主治:脂溢性皮炎。张江秀 明矾茶水治稻田皮炎 明矾60克,茶叶50克。先将明矾、茶 叶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沸30分钟。下水...
-
地榆外用治皮肤病烧烫伤
治烧烫伤 取地榆适量,焙干后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籽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成糊状,盛于消毒器皿中备用。对治一、二度烧烫伤有良效。每日涂药2—3次,以创面形成干痂不出现龟裂为度。 治皮肤病(主要治疗湿疹及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等) 取地榆适量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处。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此方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每日敷药1—2次。 韩德承副主任药师献方...
-
防治夏季皮肤病方法
入夏以来,上皮肤科门诊看病的患者明显增多,那在夏日皮肤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又该怎样防范呢? 症状 见于颜面、颈部和手背等曝光部位,尤以额部、面颊等处多见。表现为皮肤红斑,上有粟粒大小的丘疹和轻度脱屑,日晒后加重,甚至出现肿胀、水疱,常感痛痒难忍,夜间症状加重。 诱因 这是一种光敏性皮肤病。夏季,阳光中紫外线的含量骤增,日晒后人的表皮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皮炎的发生。 预防 尽量避免日光暴晒。特别是有这种皮炎的患者,要涂防晒剂等保护,每天上午10时以后至下午2时前尽量减少外出。室外活动时应戴太阳帽做好防...
-
牡丹皮地骨皮白鲜皮治皮肤病变
三皮方由牡丹皮、地骨皮、白鲜皮组成,功可凉血淸热止痒,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治某些皮肤病变,获效显著,介绍如下。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颜面皮肤呈红色斑片,毛细血管扩张,表皮变薄,色素沉着,触之皮损灼热。 处方:丹皮12克,地骨皮12克,白鲜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剂。笫三煎水适量待凉,纱布蘸药液拧至不滴水为度湿敷患处,至皮损消退,诸症消失。 血管神经性水肿 多发生在上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皮肤松驰部位。表现为色红肿胀有弹性,伴轻度痒感,边缘不凊,触之灼热。 处方: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白鲜皮...
-
土茯苓外治皮肤病变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光叶拔葜的块茎。味甘、淡,性平,除具清热解毒、通利关节的功效外,笔者认为亦有止痒痛之功,以本品为主外治某些皮肤病变,获效颇佳。 汗疱疹:土茯苓60克,白鲜皮30克,苦参30克,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两次,两日一剂。至皮疹消退。 急性湿疹:据皮损大小,取土茯苓、白鲜皮,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每日2~3次。若丘疱疹破溃渗液多,以土茯苓煎液待凉湿敷,待渗出消退后,再用土茯苓、炉甘石细粉撒扑,清湿热止痒效佳。 足癣:土茯苓60克,金银花30克,穿心莲30克,水...
-
寻常性天疱疮皮肤病 治则处方
寻常性天疱疮属大疱性皮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西医治疗主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笔者认为,此病与脾胃功能密切,治疗除用皮质激素外,据症酌加健脾胃除湿热之药,临床观察,较单服激素疗效更好。 如治孔某,男,58岁,2011年8月2日初诊。皮肤在少数红斑基础上,成批地出现1~2厘米大水疱,疱壁薄且松驰,内容物渐混浊,破溃后露出红色湿润糜烂面,伴腥臭味,略痒,口腔及其他黏膜处有损害,已5个月余。在地市级两家医院诊为寻常性天疱疮,以醋酸泼尼松及数种维生素内服,水疱消退,但若2日不服,皮损即现。询其发病前后...
-
三伏天 治皮肤病的好时节
夏季是某些皮肤病顽疾的好发季节,此时加以冬病夏治,利用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浮越的“优势”,对阳虚者用助阳药,可更好发挥扶阳驱寒、扶助正气、祛除冬病根因的作用,并可为秋冬储存阳气,冬季不易被严寒所伤。 冻疮 冻疮是冬季常见病,好发于妇女儿童,是由寒冷引起的皮肤损害,尤以手脚和耳廓好发。俗话说:“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一旦得了冻疮,组织就受到损伤,第二年容易复发。 从中医理论来讲,易生冻疮者多属阳虚体质,运用“冬病夏治”法,一方面可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之势,有效扶阳祛寒;另一...
-
常见皮肤病简易食疗
花生赤豆汤治神经性皮炎带衣花生仁100克,赤小豆、红枣各60克,大蒜30 克。所有原料入锅加水煮至沸腾,即可食用,每日早晚分服。此汤有益气养血,除湿解毒之功效,对神经性皮炎有较好疗效。 土豆籼米桂花粥治湿疹土豆、籼米、桂花、白糖各100 克。将土豆去皮洗净,切成小块待用。洗净籼米,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烧沸后加入土豆熬煮,米快熟时,再调入桂花、白糖稍煮2~3沸,即可食用。早晚餐温热服食。5~7日为1个疗程。 山楂荷叶甘草汤治脂溢性皮炎 山楂60~120 克,荷叶1张,生甘草15 克。水煎服,每日l剂,分3 次服。连服3...
-
皮肤病中药洗浴方药
银屑病 是一种皮损状如松皮、形如疹疥、抓搔起白皮的慢性复发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此病多因“内有血热,外受风邪”所致。外洗方用:土大黄、透骨草各50克,王不留行、白蒺藜、黄柏各30克。皮损灼热加冰片6克,薄荷20克;瘙痒厉害者加地肤子、苦参各30克。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全身分布情况,煎煮足够药液进行洗浴。每天1次,每次20 分钟。 慢性湿疹 属多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易反复发作。临床特点:患处皮损增厚、浸润,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瘙痒明显。中医认为.湿疹病因复杂,多与 “湿热、血热”有关。外洗方用:地肤...
-
可治疗酒糟鼻和皮肤病的药枕
人的一生有1/3是在床上度过的,就是说一生中1/3的时间人要接触枕头。据专家研究表明,用过1年的枕头上所沾有的蠕形螨和细菌相当于1000只蟑螂身上沾的蠕形螨和细菌,对皮肤的健康影响极大。 当人们睡熟后,蠕形螨在人的面部皮脂腺和毛囊内外进进出出,孳生繁殖。虫体表面附有的很多细菌、病毒从而带入皮肤内,造成以继发感染为主的皮肤炎症,可使人的鼻头发红、脸皮粗糙,破坏人的容颜。 在感染者中,约1/6的人可有临床表现,一般最先出现的是红鼻头症状,其次为额、颊等部位的红斑,病变扩展到眼部常出现慢性睑缘炎。...
-
皮肤病瘙痒止痒方:苦冰酊
笔者为皮肤病瘙痒患者介绍一则中药止痒良方——— 苦冰酊,经临床数百例验证,效果良好。患者不妨一试。 方法:取苦参10克,冰片4克,浸于75%酒精约100毫升中,浸泡2~3天,待其色黄透明即可使用。以棉签蘸直接涂患处,可很快止痒,每天酌情涂抹次数不等。苦冰酊适用于异位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湿疹、丘疹性荨麻疹、痒疹、肛门瘙痒症等引起的瘙痒而无皮肤创面损伤者。 (郭旭光) ·冬天皮肤瘙痒治疗4方 ·外阴瘙痒(秘方数:5)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治风痒方 ·肛门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秘方数:9)...
-
皮肤病的应用 中医八法的清法
清热凉血法是以寒凉性质的方药清除血分热毒 的一种疗法。常用于温热病中热入血分的病症,属于 中医八法的清法。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清 热凉血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突出。将本 法辨证地与其他法则结合运用,则更可扩大其治疗范 围、提高疗效,发挥中医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优势。 湿疹 案1 患者某,英籍华人,男,20岁。2008年6月11 日初诊。主诉:面部皮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患者婴 儿时期曾患有婴儿湿疹,经过治疗症状消失。3年前 进食羊肉后出现面部皮疹瘙痒,曾在家庭医生处治 疗,诊为湿疹。现患者面部皮肤发红,干...
-
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的机理
升降散治疗火郁肌肤皮肤病体会 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 , 后经杨栗 山在 《伤寒瘟疫条辨》 中阐发, 成为治温名方。方中“僵 蚕、 蝉蜕升阳中之清阳, 姜黄、 大黄降阴中之浊阴” [1 ] , 功在升清降浊, 宣散郁火。其配伍药少而精、 结构严 谨, 有寒温同用、 升降兼施、 透泄并举等相反相成的 特点 。 《素问·六微旨大论》 载 : “非出入, 则无以生、 长、 壮、 老、 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 长、 化、 收、 藏。是以升降 出入, 无器不有。 ” 因而“出入废, 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 则气立...
-
藤类风药理论的应用范围 治皮肤病咳喘泄泻痛证
•《本草便读》云:“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藤类药如络脉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取象比类,多具通络之功。因此,藤类药既能驱除络脉病邪,又能走行通利,引诸药直达病所,此类药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其基本功效均与“风”有关。 •《本草纲目》谓:“风邪深入骨骱,如油入面,非用蔓藤之品搜剔不克为功。”笔者认为藤类药的应用,不能简单局限于风湿痹痛类,应把其从理论角度上升到风药,并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 笔者在跟随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炳厚学习期间,每见他运用五皮五藤饮化裁治...
-
基于“玄府理论”浅论“开玄通府”治疗皮肤病的临床思路
“玄府” 理论由 《黄帝内经》 学术体系提出, 建立于 金代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 , 经过后代医家不断完 善, 成为中医基本理论一部分; 近来, 玄府理论在指导 中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指导 眼科疾病、 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中, 常获佳效。但在皮 肤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对其研究不甚多见 。“玄府” 不 仅是水的进出渠道、 气的门户, 更是无处不在的“神 机” 所在。因此, 可基于此, 于临床上通过 “开玄通府”的办法调理皮肤疾病。 1 玄府涵义 “玄府” 概念最早可追溯《黄帝内经》 , 作为...
-
已故老中医李可的经验方 治疗多种皮肤病
组成:生地(酒浸)、当归各30克,桂枝10克,赤芍1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丹皮、紫草各15克,定风丹60克,白鲜皮、乌蛇肉各30克(蜜丸先吞),炙甘草10克,鲜生姜10片,枣10枚。 这是已故老中医李可的经验方,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病,如重症药疹、玫瑰糠疹、结节性红斑、白塞氏综合征、红皮病型银屑病等。(刘维忠) 升压方 组成:红参15克(如果气短头晕换炙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5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葛根30克,牡蛎20克,黑豆20克,竹茹20克,伸筋草15克。水煎服,用于治疗低血压。(王世彪)...
-
浅谈国医大师禤国维治疗皮肤病经验
禤国维教授(以下尊称 “禤老” )是 “第二届” 国 医大师, 在中医皮肤病学研究颇有建树, 继承先贤理 法, 吸取现代新知, 长期致力于皮肤病的临床实践, 疗效显著, 医德高尚, 深受患者爱戴; 禤老对待学生 和蔼亲切, 无私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后辈们。 笔者 有幸能跟随禤老学习, 收获颇丰, 现将禤老治疗皮肤 病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用药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以 期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谨守病机,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 任何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均遵循着 一定的机理, 即为 “病机” , 而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抓 住病...
-
治炎症性皮肤病方 治盗汗方
治炎症性皮肤病方 处方:金银花、连翘、 黄芩、生地、丹皮、赤芍、丹 参、当归、白芷各10克,白 鲜皮12克,浮萍、川芎、白 蒺藜各8克,苦参、荆芥、 防风、蝉蜕各6克,甘草5 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剂。 主治:炎症性皮肤病, 中医辨证属血瘀风热型。 常为发病中期,皮损红褐 色或暗红色,伴瘙痒,舌质 红或暗红或有瘀斑瘀点, 脉涩。 贺贵博 治盗汗方 处方:党参、牡蛎(布包) 各15克,柴胡、黄芩各lO 克,法半夏、甘草、麻黄根各 6克,大枣6枚,生姜3片。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主治:盗汗,中医辨证 属肝气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