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芍药 第14页

芍药 第14页

  • 痢疾的治疗 芍药汤合白头翁汤

    痢疾的治疗 芍药汤合白头翁汤

      患者李某,女,40岁,2011年10月16日初诊,因不洁饮食起病,致腹痛腹泻一天,泻下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日十余次,伴里急后重,脘胀不欲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示白细胞(3+)、红细胞(3+)。中医辨证为湿热蕴结之痢疾,给予中药清热解毒利湿、凉血止痢。方用芍药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牡丹皮、白头翁、金银花、山药、藿香、苍术、白术、木香各10克,赤芍、鸡内金各15克,马齿苋、败酱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甘草6克。7剂,每日一剂,分3次服。药渣加水煎取汁120毫升,保留...

  • 胃脘剧痛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

    胃脘剧痛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

      谭某,女,30岁,村民。于2004年9月初诊。患者因胃脘剧痛入院。诊断为“急性胃炎”。先服颠茄合剂,并肌注阿托品、非那根、维生素K4等鲜效,肌注杜冷丁可暂时缓解,旋即又剧痛不止。继用中药加味芍药甘草汤亦罔效,延余诊治。症见胃脘剧痛,拒按,心烦口苦,恶心欲呕,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病属火郁中脘,胃失和降。法当清泄郁火、和胃降逆。   处方:黄连、法半夏各7克,陈皮10克,炒山栀子、茯苓、川楝子、白芍各12克,甘草3克,草蔻仁5克,生姜3片。水煎服。晚9时进药,...

  • 芍药甘草汤治胃脘痛

    芍药甘草汤治胃脘痛

      王某,女,53岁,2007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自诉,有胃病史20余年,时感胃脘部疼痛不适,嗳气、吞酸。近2年来,脘痛时有加重,纳呆,消瘦,去年行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胃下垂及陈旧性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曾服中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症状略有好转。近来脘痛又作,胀闷不适。观其舌淡苔薄白久润,脉细弱无力,此乃脾虚,胃阴不足之证,脾胃无力运化,湿阻中焦,气滞肠胃之故。处方:芍药30克,甘草6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香附9克,木香6克,党参12克,神曲12克。7剂,水煎饭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一周后,...

  • 当归芍药散治腹泻2年余 夏秋季节明显

    当归芍药散治腹泻2年余 夏秋季节明显

    马某某,男,26岁。2013年8月30日初诊。 患者诉腹泻2年余。夏秋季节明显,大便不成形,每日2次,伴脐两侧腹痛,进食则舒,时有头痛,小便可。2013年1月外院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前医曾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效差。舌暗红,舌体胖大,苔薄黄腻,脉沉细。 处方:川芎6克,当归6克,生白芍10克,泽泻6克,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蚤休10克,白及10克,生黄芪15克,煅乌贼骨15克,生山药30克,元胡10克。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时腹泻、腹痛完全缓解,后以黄芪建中汤化裁另服1月,病...

  • 心脏神经症 芍药甘草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心脏神经症 芍药甘草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刚柔辨证理论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身医学科赵志付主任医师,在继承其导师欧阳琦教授和董建华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根据《黄帝内经》的“心神合一论”、“天人合一论”、“脏腑相关论”等相关理论,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及当今社会疾病谱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治心身疾病的一套独特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心身疾病发病后首先伤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初期多为肝脾同病、肝心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阳虚。末期阴竭、阳亡、阴阳离绝而终。病性为刚柔不能相...

  • 腹痛案当归芍药散应用体会

    腹痛案当归芍药散应用体会

    腹痛案 袁某某,女,36岁,工人,2010年1月19日初诊。 患者右侧少腹疼痛半年,经市内各大医院B超、化验多次检查,未能确诊,并以“盆腔炎”“附件炎”迭经治疗,疼痛依旧,毫无疗效。经介绍来本院寻余治疗。刻诊:右侧少腹拘挛疼痛,牵引全腹,发则痛甚,不能俯仰,时缓时急,伴有头晕,神疲纳差,时呕恶,腰困痛,小腹坠胀,白带量多,质如腐乳,时有黄色,经涂片检查未发现有滴虫,霉菌等。月经延后,舌质淡,苔白润,脉微弦。考虑肝脾不和,血瘀湿阻,投以当归芍药散加味...

  • 手脚冰冷芍药方防冻疮

    手脚冰冷芍药方防冻疮

      手脚冰凉:芍药15克,加400毫升水一起煮,待剩下一半时,再放入生姜3克,大枣6克,蜂蜜20毫升,再煮5分钟即成。   手脚冰冷是血液循环不流畅,本方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将体内积聚的瘀血排出体外,尤其是女士更为适合。常常服本方也可以预防冻疮。   打嗝: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砂仁6克,煮水代茶饮。(沉铭)...

  • 芍药甘草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芍药甘草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某, 女, 52岁 , 2003年4月12日初诊。 主诉: 小腿肌肉挛急、 疼痛反复发作3个月, 加重2d。 现症见: 昨晚小腿肌肉挛急、 酸胀疼痛, 肢体麻木, 夜卧不 安, 失眠多梦, 腰酸腿软, 头晕耳鸣, 口干少饮, 舌质 降, 少苔少津, 脉细数。 西医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变。 中医诊为脚挛急, 证属肝肾阴虚、 经脉失养。 治 以滋补肝肾, 养血舒筋。 方用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 甘麦大枣汤化裁: 芍药40g, 熟地黄、 当归身、 木瓜、 牛膝、 桑寄生、 伸筋草、 延胡索各15g, 川芎、 枳壳、...

  • 基于腺苷A1受体探讨芍药苷促血管新生作用

    基于腺苷A1受体探讨芍药苷促血管新生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 信琪琪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证明了芍药苷(PF)的血管新生活性,并探讨了腺苷A1受体在其发挥药理活性中的作用,为PF作为腺苷类似物的制剂开发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PF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提供了理论支持。 治疗性血管新生是近年来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治疗的热点。活血化瘀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作为活血化瘀的经典方剂被证实具有显著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但其活性成分仍不明确。芍药苷(paeoniflorin,PF)是以上两方剂的共有活性成分,我...

  • 呕吐频繁发作 治以柔肝和胃以芍药甘草汤加味

    呕吐频繁发作 治以柔肝和胃以芍药甘草汤加味

    梁某,男,40岁。下岗工人。呕吐频繁发作半年余。常因进食而诱发,故常无法进食,其身心备受折磨,曾遍访名医,中药西药针灸治疗罔效,经多种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西医诊为胃神经官能症。于2004年9月15日经人介绍前来门诊。首诊见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晦暗,心情烦躁。自诉半年不能进食,食物一入,便立即呕吐。惟有啤酒能饮入少量,故半年来靠啤酒生存。体重由原来80多千克降至现在不足50千克。且平素常觉胃脘痞塞嘈杂,酸痛胀满。情绪不稳定,易怒,易于与他人争执,睡眠不足,双下肢浮肿,小便色黄。望其舌色晦暗无华有苔垢,脉象浮大无根。...

  • 泄泻方用芍药汤加减 尿频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泄泻方用芍药汤加减 尿频方用济生肾气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

    梁继荣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内科、儿科疑难杂症的诊治。2008年,梁继荣以中国中医专家身份行医英国。笔者曾跟师学医,获益颇多,现将其在英国行医验案四则整理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泄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古某,女,48岁,中国人,200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自述每天排便3~5次,里急后重,便血。刻下:饱胀嗳气,腹部压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弦。 诊断:泄泻(湿热伤中)。 治法:清热利湿,调气和血。 方用芍药汤加减:芍药15g,当归9g...

  • 芍药甘草汤临床使用点滴

    芍药甘草汤临床使用点滴

    芍药甘草汤,方出《伤寒论》,又名甲已化土汤。其立法是以甘酸为主,其依据则源于《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后世医家所创制的不少方剂,如痛泻要方,逍遥散等,皆从此方衍化而出。 芍药甘草汤由白芍药、炙甘草各等分组成,方中白芍酸苦,人肝胆经;炙甘草甘温,人心、肺、脾、胃经。两者相伍,即成甘酸为主之剂,共具养血滋阴,平肝抑木,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此方原先是仲景用来治疗足挛急,之后,其临床运用逐渐推广。现代研究证明,本方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之作用。...

  • 芍药甘草木瓜汤治腓肠胍痉挛

    芍药甘草木瓜汤治腓肠胍痉挛

    腓肠肌痉挛又叫脚肚转筋或脚挛急。此病多见于成年男女,老年及体弱者尤为常见。本病虽可发生在吐泻或失血之后,但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局部受凉引起。当然,也有劳累或无诱因而发作者。发作时,小腿后部肌肉痉挛,疼痛剧烈,其脚不可伸直,伸之则疼痛更剧,1~5分钟后,可自动缓解,笔者将《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加入木瓜,组成芍药甘草木瓜汤,作为基础方,并随证加味,用来治疗本病,效果满意,兹简介如下。 方药:白芍30~45 克,炙甘草10~15克,木瓜30克,加水1000 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早晚服。 随证加昧:但寒不热,四肢...

  • 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痛症

    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痛症

    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讼》中一首名方,具养阴益血、柔筋止痛之功。临床用本方治疗多种病症,皆有良效,尤其对诸痛症,效果更加突出。 芍药甘草汤由白芍60克,赤芍30克,甘草30克组成。此方用白芍大剂量养血益阴以治本,甘草缓和其中,合白芍酸甘化阴以解痉,赤芍化瘀镇痛。故临床用于治疗头项、肢体、胸腹疼痛均有良效。 使用时应据病位及病状而随证变化。头痛加川芎、当归;偏头痛加地龙、代赭石;肩臂痛加威灵仙、葛根;关节痛加全蝎、炮山甲、娱蚣;上肢痛加桂枝、姜黄;小腿抽筋痛加桂枝、木瓜;胸胁痛加香附、旋覆花、佛手;腰背痛加续断、寄...

  • 芍药甘草汤 加中药有良效

    芍药甘草汤 加中药有良效

    芍药甘草汤出自汉代《伤寒论》,仅由白芍、炙甘草两味药组成,是流传干百年的中医名方。虽然配方十分简单,却药效明显,具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功效。近年来的中医临床发现,在芍药甘草汤的基础上,再加用一些其他的中药,对以下病症有良效。 足跟痛白芍、炙甘草、赤芍各15克,熟地10克。每日1 剂,水煎后分2次服。一般连服 5剂后痛减。本方中的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炙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和药性;熟地滋补肝肾。此方养血益肝肾,破积除血痹,缓急止痛,对治疗老年人足跟痛有良效。 腿抽筋白芍20克,炙甘草...

  • 当归芍药散 中华好方

    当归芍药散 中华好方

      当归芍药散是《金匮要略》中治疗妇人腹中痛的方,药不过六味:当归三两,芍药一斤,川芎半斤,茯苓四两,泽泻半斤、白术四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方寸匕为古代量器,是以古尺正方一寸所制,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毫升。其重量,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金石药末约为2克左右。就这么丁点粉末,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治疗妇人孕期产后调经的好方。   先说那年某女士高龄怀孕已经5个月,但常右腹痛,原因不明,因其堂妹为我学生,遂来吃中药。其人原籍山东,身体壮实,无明显不适,唯有面部轻度浮肿貌。与当归芍...

  • 活用甘草芍药汤治痛证

    活用甘草芍药汤治痛证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的29、30条,主治误汗后伤及阴血而出现的脚挛急不伸之证,药物组成为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方中白芍酸苦入厥阴,敛阴和营,《本经》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炙甘草甘平入太阴,补脾生津,《本经》谓其:“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二者相伍,酸甘化阴,益气和血,养血通痹,缓急止痛,证治要点在于调和肝脾。本方虽简,但如果辨证准确,随证化裁,临证活用,可治多种痉挛性疼痛,对...

  • 下肢水肿 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下肢水肿 辨方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高某,女,42岁,2014年9月2日首诊。双下肢水肿1月,劳累后加重,自汗、盗汗,肩膀和膝盖发凉,手足心稍热,月经量少,口苦,平时口不干,吃东西时觉口干,纳可,小便不频,大便二日一行,苔白,脉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12mmol/L左右。 辨证:导师冯世纶教授云:从病性来看,患者口苦、吃东西口干、盗汗、手足心热,属于上热之象;肩膀膝关节发凉,属于下寒之象,病性寒热错杂;从病位来看,无明显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等太阴之象,无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表证,依据排除法,结合口苦为半表半里热郁之象,当在半表...

  • 也谈真武汤中芍药的意义

    也谈真武汤中芍药的意义

    真武汤是《伤寒论》中治疗阳虚水泛的名方, 一 见于太阳病发汗后,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 悸, 头眩, 身瞤动, 振振欲擗地” , 一见于少阴病, “腹 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 [1] 。 《方剂 学》认为其病机为脾肾阳虚, 水湿泛溢 [2] , 阳虚为本, 水停为标。 方中仅5味药: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 二两, 生姜三两, 炮附子一枚。 温阳利水方中为何要 配伍阴柔酸敛之芍药, 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可谓众说 纷纭, 莫衷一是。...

  • 枳实与芍药配伍 产后瘀滞腹痛

    枳实与芍药配伍 产后瘀滞腹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雷辉 成肇仁   枳实与芍药配伍成方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仲景云:“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另外,排脓散,以及《伤寒论》中的麻子仁丸、大柴胡汤、四逆散均有两药的配伍运用,现将其整理如下。   产后瘀滞腹痛   枳实芍药散,理气活血以治产后气血壅结之腹痛。《金匮要略浅述补正》(下简称《补正》)云:“烦满腹痛,虽是气滞,然见于产后,则其滞不在气分,而在血分之中也。故用芍药以利血,用枳实必...

  • 四逆散合良附丸,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

    四逆散合良附丸,芍药甘草汤合四妙散

    经方药味少,配伍精,疗效捷,与时方合用可互相补益,增强疗效,扩大用途。 四逆散合良附丸 四逆散合良附丸是余临证四十年来治疗胃脘痛的首选方。四逆散本为《伤寒论》主治木郁土壅而气滞至厥者;良附丸则为《良方集腋》专治肝寒犯胃而气滞作痛者,两方皆能疏肝行气,功效相近。但前者疏气而主升降,后者疏气而重温中。前者疏肝理脾,后者疏肝暖胃。两方合用,不仅增强疏肝之功,而又充实散寒之力。 胃脘痛病位属胃而波及肝者十居其七,胃病治肝是中医辨证的特点。气郁不振则客寒易留,寒邪犯胃则气滞愈甚,病程日久则肝胆脾...

  • 芍药甘草汤 临床主要用方指征

    芍药甘草汤 临床主要用方指征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则伸……”仲景在此明确地指出本方的适应症。继仲景后,历代医家验证本方的疗效的记载实不鲜见,如“治热脚气,不能行步”,去杖汤,“治脚弱无力,步行艰难”,“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治拘挛急迫者”,“...

  • 柔肝舒筋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加薏米汤

    柔肝舒筋缓急止痛 芍药甘草加薏米汤

    瘛疭、挛急、转筋、小儿摇头风是临床常见症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齐民教授常运用芍药甘草加薏米汤,或者单用薏米煮粥的方法,治疗上述诸症,每每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随师所记介绍如下。 方药来源:芍药甘草汤,原载于《伤寒论》太阳篇第29条之下,第30条亦论及。原文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仲景指出,阴虚致筋脉挛急之证,当用芍药甘草汤...

  • 散偏定痛饮 四味芍药汤 三叉汤 川芎止痛汤

    散偏定痛饮 四味芍药汤 三叉汤 川芎止痛汤

    中药处方(一) 【方名】散偏定痛饮。 【出处】靳文清方。 【辨证】气滞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活血通络,平肝祛风,止痛。 【组成】生地3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细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痉散(分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处方(二) 【方名】四味芍药...

  •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麻子仁丸出自 《伤寒论·阳明篇》第 247 条, 由麻子仁、枳实、杏仁、芍药、大黄及厚朴组成。 因东汉时期尚无白芍之称,更无白芍与赤芍之分, 故对麻子仁丸中的芍药该用白芍还是赤芍尚未取得 统一认识。现代中医教材中多释为白芍,成药及临 床中医师在处方时也多用白芍。现代研究麻子仁丸 时,多依据白芍的药物功效或方义配伍反推得出张 仲景时代使用的芍药应为白芍,但现代赤芍、白芍 的药物功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用后世功效记 载及方义配伍去推论汉代究竟所用何物确实不妥。 同时代的医方与本草著作相辅相成,所叙内容可...

  • 当归芍药散 以方测证肝脾同调血水同治

    当归芍药散 以方测证肝脾同调血水同治

    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主治“妇人怀妊,腹中jiao(三声,疒+丂)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该方应用广泛,药少而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个方剂。《伤寒杂病论》开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张仲景以三阴三阳划分病类,病下设证,方证一体。证的核心体现为病机,故中医学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方随证立、法以方传”,当归芍药散的组方来源于张仲景对疾病病机的认识,同时示之以法,探寻其法度对于研究此方...

  • 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五变”

    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五变”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金匮要略》载历节二方,一为乌头汤,纯为寒证历节设法,二为桂枝芍药知母汤,乃疗寒热错杂历节专方。黄元御云:“(历节之病)究其病源,大抵虚致邪聚也。”上二方之配伍亦皆遵补虚散邪之架构。 桂枝芍药知母汤由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9味药组成,原文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仲景条文举要述简,桂枝芍药知母汤虽九味之方,...

  • 半夜抽筋食疗 芍药甘草汤

    半夜抽筋食疗 芍药甘草汤

    有句广告词这么说:“腰酸背痛腿抽筋,身体提醒你,缺钙了! ”同时,各种补钙的产品纷纷上市,数不胜数。一些人,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腰酸了,背痛了,腿抽筋了,就开始吃钙片。但是吃了真那么有效吗?我且不评判。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没有缺钙这种概念。中医认为,不少急性疼痛症(非器质性)、抽搐痉挛常与肝阴不足、津伤血虚有关,是一种肌肉自发的强直性收缩。发生在小腿和脚趾的肌肉痉挛最常见,发作时疼痛难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时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长时间不能止痛,且影响睡眠。 这么看来,腿抽筋和缺钙是完全不相干的,至于...

  • 名医华佗用芍药

    名医华佗用芍药

    相传,三国时期名医华佗为了方便研究草药,在他家的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草药,而每一种草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在弄清它的药性后才用于病人身上。一天,有人送他一株芍药,并告诉他:“这也是味良药,你是名医,送给你应该有用。” 华佗照样将这株芍药种在屋前。第二年,芍药开花了,华佗尝遍了它的叶、茎、花,但觉得它并没有什么药性,故没把它当回事。有一天,华佗向妻子说起了这件事,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救活了无数人的性命,这株芍药真的没有药用价值吗?&rd...

  • 《本经》芍药功效释义

    《本经》芍药功效释义

      芍药为《本经》中品。原文: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有赤芍与白芍之分,一般认为赤芍多为野生,而白芍多为栽培。在《本经》时代,恐怕栽培品少见,所提及的芍药当为赤芍;而从临床的角度来看,汉唐时期的方剂所用的芍药,学者们多倾向于用白芍。不过,无论从化学成分来看,还是从药理作用来看,赤芍与白芍均无显著差别,所以经方家在应用经方时多赤、白芍同用。   芍药味苦,能泻血活血,主治血瘀所致诸症。通过其活血作用以止痛,故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r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