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处方 第2页
-
眩晕一症 中医处方 加减用法
眩晕一症,中医辨证属肾精不足、督脉亏损、瘀血内结的患者,治疗上从补肾养督,活血化瘀人手,经临床观察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138例均为门诊病人,男79 例,女59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 76岁,平均年龄69岁,其中35~40 岁7例,4l~65岁98例,66~76岁33 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 临床症状:头晕目眩,枧物旋转,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气短神疲,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耳呜如蝉,食欲不振,大便易溏,舌质淡红,多带紫色或有瘀点,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或沉缓。 1...
-
肚脐遇冷即出水液中医处方
韩某,女,42岁,因脐间遇冷出水三年前来就诊。患者自述于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肚脐中央遇冷即出水液,水液稍黏,无明显异味。症状严重时双手、双脚、面部接触冷水即有水液冒出。辗转多处就诊,无明显疗效。 查看患者体稍丰,面色暗黄,言语尚有力,脐部未见异常。问之经带,则曰:带下色黄量多异味,行经多夹杂血块。腹诊则见脐下及两侧压痛拒按。舌质红,苔薄略黄,脉滑尺略沉。 患者症状奇异,一时尚无明确辨证思路。沉思良久,始悟患者有两条明证可征,一为带下量多色黄为下焦湿热,二为月经夹杂血块,腹诊脐周压痛为瘀血之指...
-
辨证治消渴病 中医处方
多饮多尿,肾气不能摄水,肾水下趋谓之消,肾气不上为之渴。小便频出,则有源泉干涸之虞,急用肾气丸以逆折其水,蛰护封藏,蒸动水气。 病例:李某,女,31岁。多饮、多食、多尿半年。头晕目眩,肢体消瘦,精神倦怠,多食善饥,口渴热食,日夜无度,多饮多尿,有时溺如米泔,下肢关节酸痛,舌苔白,脉沉细,化验尿糖 (+++),中医辨证为消渴病。处方:生地、熟地各12克,黄芪、山药、茯苓、山萸肉、泽泻各9克,丹皮6克,肉桂 3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 5剂后,多饮多尿诸症见减,继服数剂后肾气丸调治。 按:肾虚阳气衰微,...
-
灼口综合征 中医处方治口舌热痛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胡佑志 患者李某,女,52岁。已绝经,口舌刺痛、麻木感有四年,曾多次就诊,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考虑为灼口综合征,曾给予口服谷维素、复合维生素等治疗,效果不理想。 初诊时,患者症见口舌刺痛、麻木、上颚紧绷感,夜间口渴明显,晨起口臭、口中黏腻,纳差,稍食多即感腹胀,怕冷,前额多汗,自觉潮热、手足心热、情绪烦躁、不易入睡、多梦、小便频繁、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脾阳不足,肝郁化火。 治则:温阳健脾、调畅气机,清透虚火、郁热为...
-
脑梗塞此后记忆力逐步减退 中医处方
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主任医师多年来用益脑汤(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12克,黄芪15克,太子参20克,僵蚕10克,丹参12克,田七12克,法半夏8克,茯苓12克,远志10克,石菖蒲12克,葛根12克,益智仁10克。)加减治疗老年呆症获得较好疗效。 验案 王某,男,72岁,2015年8月3日诊。患者2年前患脑梗塞,此后记忆力逐步减退,生活自理能力极度减弱,需要有人照顾。近一个月曾有3次夜间遗尿,刻诊见大便5~6天一次,面色白光白,唇舌淡,舌尖边有许多瘀点瘀斑,苔白厚,脉细,血压正常。处...
-
失眠中医处方收集与筛选14个新药队
丁元庆教授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伤寒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脑病诊治。共收集丁元庆治疗瘀热不寐处方512首,应用关联规则等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总结处方中核心用药以及配伍规律。研究发现丁元庆辨治瘀热不寐高频用药前六位的为丹参、郁金、夏枯草、酸枣仁、珍珠母、淡竹叶,配伍以活血化瘀、开郁清热、宁心通脉、安养心神为主。 近年来失眠发病率日益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笔者跟师过程中发现导师从瘀热论治不寐有独到经验和用药特色...
-
心郁证肝郁证肺郁证 中医处方
心郁证 王某,男,68岁,2015年6月3日诊。患者表情淡漠,面色晦暗,语声低缓地说全身尽是病,再问不愿回答了。家属说,五个月前,他胸闷热一周,到某医院问医师,医师说他患早期冠心病,服西药半个月未见好转。现情绪低落,懒言少动,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叹气、不饥、少食,身体逐渐消瘦。今天在家人和朋友多次劝说下,勉强来院求诊于卢永兵老师。刻诊:患者唇舌略红,舌尖有瘀点,少苔,脉细略数,血压110/70毫米汞柱,未见异常。处方:瓜蒌实20克,百合20克,生地12克,合欢花15克,郁金10克,炙甘草15克,大枣1...
-
每夜睡眠不足3小时 多梦头晕中医处方
王某,女,65岁。2016年3月15日诊。1个月前做乳腺癌手术。现面色公式白,每夜睡眠不足3小时,多梦,头晕,全身乏力,气短,胃纳差,大便每日1次,质溏,四肢常麻痹,唇舌淡,舌边有瘀斑,苔白,脉细缓。 处方:开河参8克(另炖),黄芪50克,当归12克,阿胶10克(另炖),白术12克,桂枝10克,大枣30克,炙甘草15克,茯神12克,远志10克,丹参12克,炒枣仁30克,花生叶30克,含羞草30克,田七12克。日煎服1剂,连煎2次,煎得药液混合,分2次温服,其中一半晚睡前1小时服,服4剂。 二诊:...
-
脑血管痉挛头痛属中医偏头痛范畴 中医处方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主任医师多年来用自拟葛菊芎麻汤(药物:葛根、杭菊花、川芎、天麻、僵蚕、白芷、白芍、甘草、丹参、生地、水牛角)治疗头痛获得很好疗效。现举病案三则于下。 【脑血管痉挛头痛】 王某,女,32岁,2013年8月5日诊。自诉左侧偏头痛三年,逢工作紧张,情绪不好、失眠、月经前更加严重。昨天傍晚又发生头痛,痛如针刺,彻夜未眠,今早又来月经,下腹隐痛,起床后全身乏力。现唇舌红,舌尖密布瘀点,苔黄,口苦、口干,大便四天未排,脉弦,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为脑血管痉挛。...
-
高血压头晕甚痛并有沉重感头皮麻木 中医处方治
本医案是已故江西省著名中医万友生在60余年前的一则医案。在治疗过程中,病情也有反复,如果患者不配合,放弃治疗,则难以达到后续的疗效。 患者万某,男性,51岁。1963年2月19日初诊。诉头晕甚而巅顶时痛,并有沉重感,头皮麻木,切以指甲不知痛痒,两目迎风流泪,四肢麻痹无力,精神疲倦,怯寒甚,如果受寒则胸胃隐痛,口淡出水,饮食减少而喜热恶冷,时或噫气吐酸,大便时闭时通,或硬或溏,但溏粪时多,色淡黄,小便有时不利,色多清白。血压:200/120mmHg。 开处方如下: 处方:吴茱萸五钱,生姜...
-
头痛可以表现为侧面痛,巅顶痛,前额痛 中医处方
程某,男,9岁。2019年5月17日初诊:前额痛、胸闷1个月,加重1天。1个月来时有前额痛、胸闷,昨日感觉前额痛、胸闷症状甚为明显,吃饭时尤甚。平素时有腹痛,恶心,食欲一般,大便日1次,质可。舌淡红苔薄脉缓。辨证为中气不足,清气不升证,治疗以补气升清为主。方以益气聪明汤加减。处方如下:鸡内金12g,生白术9g,党参3g,炙黄芪6g,炙甘草2g,柴胡2g,蔓荆子9g,白芷9g,川芎6g,陈皮9g,当归9g。 2019年5月26日二诊:上方服用1剂后前额痛大减,胸闷无。2剂后已无任何不适,仍把5剂服完后来诊,...
-
直肠癌 中医处方仿归脾汤意化裁
李某某,男,75岁,2006年11月15日初诊。直肠癌术后4年,肺转移术后6个月,肝肾囊肿,脂肪肝。刻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食欠佳,眠可,大便稍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无力。 辨治要点 老年男性,正气不足,正消邪长,故术后4年发生肺转移。拟健脾益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法,仿归脾汤意化裁。 处方 生黄芪30克,远志10克,太子参15克,生白术30克,茯苓15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30克,桑寄生15克,牛膝10克,桑椹30克,生地15克,鳖甲10克,浙贝母10克,凌霄花15克,鸡内金30...
-
胃脘痞闷不适 痛处不固定 中医处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世恩 杨发超 患者邱某,女,48岁。初诊时间2017年11月28日。素有胃病多年,近日加重已有月余,胃脘痞闷不适、甚则疼痛,痛处不固定,并时有烧心、反酸、恶心、欲呕,心烦易怒,食少,大便偏干,睡眠欠佳,脉弦细少力,舌淡红、苔白,腹诊未查,脉证合参,辨为少阳证。 处方:黄连8克,桂枝6克,党参4克,干姜6克,清半夏9克,甘草6克,大枣10克。3服。冲水服。 2017年12月1日复诊:服药后,反酸、烧心减轻,仅晨起明显,胃痛仍有,或左或右,发无定时,夜...
-
慢性胃炎 中医处方清胃以治其本
尚品洁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 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 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家、湖南省名中医,崇尚脾胃学说, 长于治疗内科疑难病。尚品洁主任 于五十载的行医生涯中对Hp(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独到的见 解,并自拟方药治疗本病,疗效显 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 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目前公认Hp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尚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脾 胃虚弱、瘀血阻络等,导致中焦气 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外邪乘虚...
-
胃脘痛,中医处方治肝阴虚夹郁
陶某,女,47岁,农人。2007年2月20日初诊。胃痛时作10多年,未引起注重。2年前,突然胃痛剧烈,被送往医院诊察,胃镜显现,胃体黏膜充血、水肿,伴有针尖样溃疡多处,幽门螺杆菌(HP)阳性(+)。经医治3天后缓解,回老家求诊中医。刻诊:胃脘痛时作,痛连两胁,每因心情改变加剧,善叹息、嗳气,心情易激动,偏瘦,食少纳差,月经少,先后无定期,舌苔薄白,脉弦细。 确诊:胃脘痛(肝阴虚夹郁)。 处方:北沙参15g,百合10g,半枝莲10g,海螵蛸10g,黄芪15g,白芍15g,乌药10g,当归10g,柴...
-
产后频频咳嗽 随即中医处方
2005年9月15日,有李姓产妇求诊。患者主诉,产后三月余,频频咳嗽、时有痰液咳出、咳痰不爽、伴气急而喘、周身汗出、夜间盗汗更甚、食纳不佳等。3个月来,四处延医求治,病情总难缓解。观其面色淡白、头汗很多、舌淡苔白、六脉细滑、精神萎顿等。 嘱患者耐心服药,少食油腻,注意增减衣服,做到寒温适宜,随即处方:生黄芪20g,太子参9g,北沙参6g,炒杏仁9g,瓜蒌仁9g,紫苑6g,冬花9g,前胡6g,川贝母6g,半夏5g,茯苓10g,黄芩9g,地骨皮9g,甘草3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咳嗽为什么要用补...
-
鼻鼽与哮喘同时发作时称为鼻性哮喘发作期 中医处方医案
国医大师王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早在1997年提出“鼻性哮喘”这一医学术语,鼻性哮喘以寒热之邪为主要病因,病机为外寒犯肺,内热蕴脾,将鼻性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本病临床表现为流清涕、鼻痒、鼻塞、频繁喷嚏、咳嗽和喘息等,还可伴有眼痒、流泪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秋冬季多见,寒冷地区多发。近年来鼻性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王烈具有多年临床经验,治疗鼻性哮喘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分析和总结王烈对本病的学术观...
-
超级细菌感染 中医处方(3)
2010年11月1日三诊:患者服药一剂后,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7.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2%。痰质较前清稀,量减少,呈白色泡沫状。患者于10月31日下午咳出大量黄色黏稠痰,咳嗽明显缓解。于11月1日凌晨2:00体温高达40.0℃,寒战,汗出,体温渐降,于晨7:00测体温37.0℃。此后患者咳吐白色黏稠痰,伴白色泡沫,量中等,味咸,较前易咳出。神志欠清,欲睡,上半身微汗出,汗出不畅,小便量2886ml,色白,大便不能自控,不自主溢出。伸舌迟动,舌质淡嫩,扪之水湿,苔薄白,双脉沉缓无力...
-
临方炮制 中医处方调配
临方炮制是指在处方调配中,根据医师的处方用药习惯不同,或根据病情需要,临时对原有的中药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的方法。临方炮制的常用方法为拌、炒(姜汁、酒、醋、盐水等)、捣。其中捣法相对简便,如苏子、莱菔子、酸枣仁等种子类药物,以及砂仁、豆蔻等含挥发油的药物,都应在处方调配时捣碎,如提前破碎会导致其有效成分丢失。这些用药方法属老中医的经验传承,有其独到之处,可使药物更加符合病情需要,能扩大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现将几种常用的临方炮制中药介绍如下。 砂仁拌熟地:将砂仁捣碎,拌粘在熟地上,既免除了...
-
开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
几千年来中医药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在今天中医药继续为了全民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独立的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吃惊地发现在临床上很大医生竟然很难开处一张合格的中医处方来(这里说的中医处方特指中药汤方)。 中医药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有完备的理法方药,方剂是指在中医理论中医治法的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而有序组成的药物。一张好的处方可以看出医者的思路,...
-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为清代名医唐笠山所编辑。近读该书,其中有两段关于中医处方用中药异名和处方字迹潦草的记述。 文章说国家征收赋税,通知单要写清楚,好让人看懂;良将带兵打仗,兵法上要求以神速为贵。作者曾经看见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小草,一般人不知道小草就是远志,而认为是细小的甘草。又有一张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蜀漆,市场上商人不知道蜀漆就是常山之苗,而叫加上干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很多中药原来都有古名,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