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第2972页
-
燥湿和胃 刘元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
名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不和)方 处方:白芍20克,蒲公英、黄芪各15克,海螵蛸、连翘、薏苡仁、白术各12克,炙甘草、桂枝、茯苓、厚朴、白及各10克,丁香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调和脾胃。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胃不和型。症见食欲不振,胃脘饱胀,上腹疼痛,泛泛欲吐,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创方者:刘元华 名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运失健)方 处方:炒门芍、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炙甘草、桂枝、木香、陈皮、佛手、大枣各6克,生姜3克。...
-
慢性胃炎的治疗 中医独到之处
孟河医派发源于常州孟河,以医家众多,且名医辈出而著名。其中又以巢元芳、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四家为代表,影响深远。笔者曾受教于当代孟河名医单兆伟师门下,亦传自于马培之一脉,耳濡目染,深受孟河医派处方思想影响,临床应用,也每多奇效。 今年2月2日余曾治疗一女,梅某,46岁,近3~4年来,每年约发作一次眩晕,屡经各大医院诊治,始终未能明确诊断。此次发作2天,症状显著,眼不能睁,呕吐频作,为胃内容物,精神极度疲软,懒不欲言,舌淡苔薄白腻,脉滑实,左脉稍有弦意。查头颅CT与腹部平片均未见异常,在我院急诊处理一日及住...
-
老年脾胃病治疗数法
老年脾胃病多因积劳成疾或青中年时期累患脾胃病久治未愈,迁延而致。由于老年人体质不同,故病因、临床症状均不同于青中年人。由此可见,治疗老年人脾胃病要有独特的方法。 健中温脾法: 老年人中焦阳衰,脾胃虚寒,症见胃脘挛缩痛、得温则痛减、喜温喜按、畏寒、四肢不温、口吐清水,甚则胃脘部有凉感,口不渴,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紧弦。治以健中温脾汤:炙黄芪30克,白芍40克,砂仁6克,桂枝15克,炒白术30克,炙甘草6克,生姜20克,大枣6克。方中黄芪补气,砂仁、桂枝、生姜温中祛寒,炒白术健脾胃。本证胃脘挛...
-
廷福胃痛散治疗胃脘痛
方药及治法:炒鸡蛋壳(勿糊)、 玄胡各15克,炒山药、全当归各30 克,白术、茯苓各15克,木香、山楂各 10克。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5克, 每天3次,饭后30分钟温开水调服。 若痛甚者加服玄胡细粉2~3克/次;溃 疡者可加痢特灵0.1克/粒/次(此药使 用最长不可超30天)。 胃脘痛是气机不畅所致的中脘 部出现的气滞血瘀病象。其本为脾胃 虚弱,标乃气滞、血瘀、痰浊、湿热等。 治以理气为主,宜行气、活血、燥湿、 清火、化痰、消食、和中并治。 上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 止痛、健脾消食等功效。笔者临床观察...
-
慢性胃炎 中药汤剂加减治疗
一、健脾益气法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脾阳不足,证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方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健中汤等加减治疗。 二、养阴益胃法肝火素旺或嗜食辛辣而伤胃之阴津,证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常用益胃汤、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 三、消食导滞法暴饮暴食伤及胃腑,证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方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四、舒肝和胃法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火犯胃,...
-
健脾化湿 刘玉珍治疗胃黏膜损伤方
名医治胃黏膜损伤(气虚血瘀)方 处方:黄芪、薏苡仁、山药各25克,太子参、丹参、茯苓各15克,白豆蔻、鸡内金、郁金各10克,砂仁(后下)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健脾化湿。用于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黏膜损伤,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者。症见胃痛隐隐,食欲不振,食则胀满,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或局部青紫、肿胀、刺痛拒按,舌淡紫,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创方者:刘玉珍 名医治胃黏膜损伤(湿从寒化)方 处方:黄芪、山药、薏苡仁各25克,太子参、莲肉、茯苓各15克,苍术、...
-
天冷胸痛有时需治疗食管
天气寒冷,血管会收缩以保存身体热量,冠状动脉也会随之收缩,因此冬季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高发季节,发作胸痛、胸闷的人比较多。为此要应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治疗,但有些人用后效果不明显,甚至症状还加重了。第二炮兵总医院马萍副主任药师告诉记者,出现胸痛不一定都是冠心病,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胸痛,胃食管反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会因天冷发病率增高。老人出现胸痛,除了做心脏检查外,还要想到胃食管反流的可能性。 胃食管反流是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是烧心(胸骨中间、胸骨附近的烧灼感),此外还可造成...
-
补脾泻肝 刘国明治疗慢性腹泻
名医治慢性腹泻(脾虚肝旺)方 处方:炒白术、白芍、茯苓各15克,防风、陈皮、 木香、枳壳、川楝子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补脾泻肝。用于治疗慢性腹泻,中医 辨证属脾虚肝旺型。症见泄泻每因情志忧郁而发作, 腹痛肠呜,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胁痞胸闷,舌质淡 红,苔薄白,脉细弦。 创方者:刘国明 名医治慢性腹泻(寒热挟杂)方 处方:乌梅、炒白术、川椒、制附片(先煎)、炮姜、 黄柏各8克,党参20克,黄连4克,茯苓10克,细辛 2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
-
哪些中药可治疗慢性胃炎
胃炎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该病往往迁延不愈。在临床上,胃炎患者经常会出现胃脘隐痛胀闷、胃中有烧灼感、嗳气频繁、反酸、口臭等症状。做胃镜检查时可发现该病患者的胃黏膜会出现充血、肿胀或糜烂等情况。病程较长的该病患者其胃黏膜会发生萎缩,并伴有肠化生(或小肠化生,或大肠化生)。医学研究证实,导致胃炎的根源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但不少胃炎患者经过抗菌治疗后,其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已由阳性转为阴性,可胃胀、嗳气、反胃、舌苔腻等症状仍然存在或反复出现。这大多是由于患者体内的温热未清、胃气不和所致。 中医认为,&l...
-
温阳运脾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当代脾胃病大家,对临床各种疑难杂症,多从脾胃入手,每获捷效。笔者有幸跟随路志正学习,现将本人学习的点滴体会阐述如下。 脾胃之症,始则热中,终传寒中 路志正认为,人体的阳气,如同阳光之于花草树木,是生命产生的原动力。脾胃居中,不仅为阳气的产生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阳气的产生和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胃在五行属土,土乃万物之母,以厚德载物,德者,神气也,为用,属阳;物者,有形之质,为体,属阴,德乃物的功能体现。对于脾...
-
气候多变 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咳嗽
早春时节气温低,气候多变,小儿外感咳嗽发病率很高,运用小儿推拿治疗,操作简单、花钱少、痛苦小、效果好,患儿易于接受。 第一步:分推天突至鸠尾天突至鸠尾是任脉(前正中线)之穴位,从上至下分别为天突(胸骨上窝处)、璇玑(胸骨上窝下1寸)、华盖(平第一肋间)、紫宫(平第二肋间)、玉堂(平第三肋间隙)、膻中(平第四肋间隙)、中庭(剑胸结合中点处)、鸠尾(剑胸结合下1寸处),共八穴。用双手拇指分别由此八穴向两旁分推至胁部,又称为“分胸八道”,反复30-50次,宣肺止咳之效甚佳。 第二步:横...
-
小儿百日咳的治疗中药方
处方:紫草、矮地茶、沙参、桑白皮各10克,杏仁6克,浙贝母、桃仁、甘草各5克。加减:痉挛性阵咳者加葶苈10克,地龙5克;咳痰多者加竺黄、胆星各3克;痰呕甚多者加赭石10克,法半夏5克;面目浮肿者加鸭跖草10克;咳血较多者去桃仁,加茅根30克,藕节10克;肺气虚者沙参加至30克。水煎分3次服,7天为1疗程。功效:祛痰解毒,养阴活血。主治:小儿百日咳。疗效:治疗100例,痊愈85例,好转10例,有效率为95%;病情未改善而用他法者5例。 点评:紫草能透疹解毒活血;矮地茶具有解毒祛痰,凉血之功;沙参、甘草有养肺牌之效;杏...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 详细治疗方法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其病因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形成,如感染、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性粉尘和有害气体的长期吸入,过敏等因素。病情轻时,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如有并发症或严重呼吸道感染,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本病的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1)饮食疗法: ①杏仁粥:杏仁60g(去皮尖)研末,粳米80g,加水煮成粥,每日分2~3次服下,连服20天。适用于痰浊阻肺证。 ②雪梨2~3个,蜂蜜60g,先将梨挖洞去核,再装入蜂蜜,盖严蒸熟,每天睡前服食,连服20~30天。...
-
小儿肺炎反复发烧 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大全
小儿肺炎 【病因与症状】 小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病,按病理解剖可分为大叶性、小叶性(支气管性)及间质性。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及迁延性。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霉菌性、支原体性、过敏性、吸入性及堕积性。婴幼儿肺炎多数为细菌性,且多表现为小叶性肺炎,其次为病毒性,且常以间质性肺炎形式出现。年长儿多为肺炎球菌性肺炎,常以大叶性肺炎形式出现。 小儿肺炎的起病可急可慢,病初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和气促。热型不一,大多为弛张热或不规则发热。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可无发热或体温不升,咳嗽和肺部体征均...
-
根据不同原因的腹胀 进行辨证治疗
腹胀,是指脘腹发 生胀满不舒的一种症 状。其病因多由脾胃素 虚、饮食不节、运化失 健,或肝气郁结、肠胃 积热、瘀血停滞等所 致。治疗此症应根据不 同原因的腹胀,进行辨 证治疗。 食滞腹胀:多由饮 食过度、食积内停、气 机不畅所致。证见胸脘 痞满,腹部饱胀,厌食 呕恶,嗳腐吞酸,舌苔 厚腻,脉滑。治宜消食 导滞。方用:山楂30 克,神曲20克,枳实、 法半夏、槟榔、青皮、莱 菔子、茯苓各10克,砂 仁5克。若腹胀较甚 者,加厚朴10克。 胃下垂腹胀:多因 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中 虚下陷所致。证见脘腹 发胀、食后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