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方 第3页

治方 第3页

  • 痤疮外治方

    痤疮外治方

    1.加昧颠倒 散大黄、硫磺 各20克,丹参、 大豆粉各15 克.黄连、黄柏 各10克.枯矾5 克.冰片1克。 上药共研为末. 和匀涂敷患处。 此方祛湿消肿、 活血化瘀.适用 于痤疮。 2.白果仁涂搽方将去壳的鲜白果用消毒刀片横切出平面.先用温水洗净患处后频频涂搽患处.同时切去白果用过的部分.按痤疮多少每次用1~2粒白果仁涂擦即可。每晚睡前涂搽1次. 无生白果时可将白果打成粉和水涂敷.或加醋涂敷.皮肤过敏者则不宜加醋.最好是醋和水各兑半。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加醋应3~5 天用1次。 3.半夏瓜子方半夏、冬瓜子、...

  • 小儿湿疹 过敏性皮肤炎症治方

    小儿湿疹 过敏性皮肤炎症治方

    小儿湿疹方 小儿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皮疹多在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前胸、后背、四肢也可出现,多为对称性分布,反复发作,急、慢性期重迭交替,常因瘙痒导致婴儿哭闹不安。病因为禀性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内生湿热,外受风湿热邪所致。 治宜益气固表,健脾燥湿,祛风止痒。方用小儿湿疹方。 方药组成: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防风5克,茯苓5克,土茯苓5克,荆芥5克,威灵仙5克,甘草5克。水煎2次混合,分2~3次温服,药渣再煎,擦洗患处。 功效:益气固表,健脾燥湿,祛风止痒。 调护:在治疗的同时,...

  • 皮肤遍起红疹中药治方

    皮肤遍起红疹中药治方

      程某某,女,8岁,2010年10月10日初诊。患儿10月1日起发热,恶寒,咳嗽气急,体温40℃,曾住院多日未查明病因,多种西药治疗无效,迄今高热未退,伴时时畏寒,少汗,全身皮肤遍起红疹。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处方:荆芥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6克,炒牛蒡子1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玄参20克,紫草10克,大青叶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青黛6克(冲服),柴胡24克,黄芩10克。3剂,水煎服。   10月13日二诊:3剂未尽,热即渐退,今来诊时全身红疹亦退,口微渴,舌偏红苔...

  • 治慢性湿疹 蚯蚓白糖外治方

    治慢性湿疹 蚯蚓白糖外治方

    组成:活蚯蚓60克,白糖30克。将蚯蚓洗净放入碗内,加入白糖,蚯蚓见了白糖,就会做垂死挣扎,然后身上的肉就会化成殷红色的水液。取此水液外敷患处,每日2~3次。 点评:蚯蚓又名“地龙”,中医认为本品性寒,味咸,有清肝热,息风、解痉,解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利水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用韭菜地蚯蚓捣烂,凉水调匀,涂敷,对口疮、疮毒、咽喉肿痛、皮肤湿疮等症,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配以白糖,能使创面微生物脱水,不仅对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还有收敛止痛的作用。用地龙白糖液治疗皮肤病...

  • “烂脚丫”足癣 中药巧治方

    “烂脚丫”足癣 中药巧治方

      “烂脚丫”是一种发生在夏季的常见真菌性皮肤病,医学上称为足癣。在潮湿炎热的春夏季节里,足部多汗,或经常穿闷热不透气的球鞋、旅游鞋的人容易发生足癣,出现足跖、足趾间皮肤瘙痒,浸渍、水疱、糜烂、渗出(俗称脚湿气)。   在三伏夏季应用中药浸泡防治足癣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中药浸泡可治疗足部皮肤瘙痒,浸渍、水疱、糜烂、渗出,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有中药鹅掌风浸药等。也可选用单味中药凤仙花100克,加水煎煮,冷却后加等量的食用醋,每日浸泡患病的足部半小时,两周为一疗程。 中医认为,足...

  • 口唇湿疹 羊胡须治方

    口唇湿疹 羊胡须治方

    羊须疮为皮肤科常见病,表现为口唇上下湿疹,俗称“羊公须”。采用羊胡须治疗本病1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资料:18例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 龄3-56岁。 治法:取羊胡须适量,放在洗净的瓦片 上炙焦研末,调茶油敷患处,每日2次。 疗效:治疗18例均获愈,其中12例仅 治疗2日,6例治疗3日而愈。 本法操作简便,材料易取,且疗效佳, 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值得推广。刘小栋...

  • 肛门皮肤癣外治方

    肛门皮肤癣外治方

    苦参20克,百部、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各30克,防风、川椒各15克,丹参20克,红花10克。 兼有皮肤皲裂,有渗出者加白及10克,苍术15克;兼有皮肤苔藓变者加当归20克。 将上药水煎后文火煎15分钟,趁热熏洗患处,同时用纱布蘸药液洗患处,待药液温度适中时,将皮损处浸入药液中浸泡,每日熏洗2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1剂,14天为1疗程。...

  • 治癣菌疹内服外治方

    治癣菌疹内服外治方

      内服方   ①白鲜皮15克,蝉衣10克,茯苓皮10克,苍术6克,白术10克。②川萆薢15克,紫花地丁10克,赤芍10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上二方皆为水煎服,日2次。   外治方   ①黄芩15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鱼腥草10克,乌梅10克。②黄花地丁15克,七叶一枝花10克,银花10克,野菊花10克,甘草10克。上二方皆为水煎,湿敷患处。...

  • 治甲癣 头癣的外治方

    治甲癣 头癣的外治方

    治甲癣经验 方法:取川楝子10枚,去皮,加水浸泡至软,捣烂成糊状,加适量凡士林调匀,厚涂患指(趾),外覆纱布胶布固定,2天后更换,直到痊愈。 主治:甲癣。 董绮莹 头癣的外治方 1.百部15克.丹皮10克.茯苓皮10 克,苍耳子10克.甘草6克。水煎取液.待温,淋洗患处.每日2次.连洗5周。 2.苦参15克.蒲公英10克.白头翁 10克,蛇床子10克。甘草6克。水煎取液.局部湿敷患处.每日2 次,连服5周。 3.茵陈15克.五倍子10克.秦皮10 克,陈皮10克,甘草6 克。水煎取液.浓缩药液备用.用时...

  • 股癣不是性病 防治方

    股癣不是性病 防治方

    股癣是由一组浅表皮肤癣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多发生在大腿内侧根部、会阴部和腹股沟内侧,既可以单侧也可以双侧发生,表现为圆环或半环状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大,边界清楚,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和结痂,瘙痒明显,夏天发作加剧,冬天减轻,男性多于女性。 股癣在夫妻间容易互相传染。国外认为可以通过性交时的密切直接接触而传播,但国内尚无这方面的确切资料。 一般来说,在皮肤科门诊中,夫妇同患股癣者并不少见,除了通过共用浴巾和澡盆等间接传播途径之外,通过性行为传播的途径也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股癣传染的潜伏期长,间接物体传染是主要的途...

  •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内服外治方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内服外治方

      内服方陈皮15克,云苓10克,苍术6克,白术6克,白扁豆5克,苍耳子3克,甘草3克。上药共煎取汁,待温时服,每日2次。   外治方黄花地丁15克,地丁10克,黄连10克,黄柏6克,黄芩6克,甘草3克。上药共煎取汁,待凉时外搽患处,每日3次。...

  • 女性淋病症状案 土茯苓治方

    女性淋病症状案 土茯苓治方

      患者王某,女,35岁,保洁员,5个月前出现尿急、尿频、尿痛,阴道多分泌物。西医诊断为淋病,先后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等治疗,症状未见好转,故求助于中医。笔者给予茯苓双花黄柏汤治疗:土茯苓25克,金银花20克,车前子20克,板蓝根20克,泽泻15克,通草15克,黄柏15克,萹蓄15克,甘草10克。水煎,分3次服用,每日一剂,15剂为一疗程。患者使用两剂后,症状明显减轻,3剂痊愈。   淋病是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西医以抗感染药物治疗为主,但随着近年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对...

  • 春季过敏带来的皮肤瘙痒 防治方法详解

    春季过敏带来的皮肤瘙痒 防治方法详解

      春季万物复苏,本来应该美滋滋地享受春意盎然,可有的人皮肤却不听使唤地瘙痒起来。一痒就挠,一挠就更痒,这种循环的节奏让不少过敏的人大呼“受不了”。专家表示,由于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逐渐提高,皮脂腺分泌日渐增多,皮肤变得敏感。据统计,有20%的人有皮肤过敏现象,在春季里,皮肤的治疗率占全年数据的50%。要打破这种受过敏带来的皮肤瘙痒节奏,我们要进行一场皮肤“保卫战”。   指导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主任医师赖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

  • 带状疱疹 赵炳南称之“串腰龙”治方详解大全

    带状疱疹 赵炳南称之“串腰龙”治方详解大全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腰部、胸胁,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与中医学文献记载的“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相类似,已故著名皮肤病专家赵炳南先生称之为“串腰龙”。 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缠腰火丹记载: “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

  • 何谓性病后综合征 中药治方

    何谓性病后综合征 中药治方

    医学上把性病(特别是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经正规治疗已达临床和实验室痊愈,但患者仍有诸多不适症状,如尿道口或阴茎疼痛、瘙痒,会阴部有坠胀感或腰酸、阳痿、早泄等均称为“性病后综合征”。 性病后综合征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①精神症状:表现为焦虑、心烦、忧郁、失眠等。②心血管系统症状: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胸闷、手足发热或发冷、出汗等。③消化系统症状:呕吐、恶心、厌食、自觉吞咽困难、喉部有异物感,或腹胀腹痛等。④泌尿生殖系统症状:腰骶部、外阴部坠胀感,排尿...

  • 古代对性病就有了防治方法

    古代对性病就有了防治方法

    早在古代人们对性病就有了防治方法。 《黄帝内经》记载: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这是我国古代首次向人们发出“淋病”的警报。此后,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便腹弦急病,引脐中”,对《内经》作了补充,还提出了用狼牙汤浸洗治疗。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提出了“七淋”,其中有些即是现代淋病不同症候群的表现。 有些性病传入我国是在16世纪初。其时,葡萄牙人将梅毒传入我国岭南,并迅速向江、浙...

  • 斑秃内服外治方

    斑秃内服外治方

      内服方取何首乌15克,桑椹子10克,白术10克,枸杞子10克,当归10克,黄芪1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外治方取茯苓1000克,女贞子500克,白术500克,丹参30克。上药研细末,每次服10克,白开水冲服,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 湿疹温阳化饮治方

    湿疹温阳化饮治方

    患者,男,40岁,2023年5月4日初诊。患者全身起丘疹、水疱,伴剧烈瘙痒,可见抓痕,渗出、糜烂,自服扑尔敏、湿毒清胶囊、肤痒颗粒等治疗,效不佳,遂来诊。刻下症见:形体壮实,肤色暗黑,皮疹以双下肢为著,口干不苦,不喜饮,不能食生冷,易腹胀,矢气多,小便黄,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滑脉缓。 诊断:湿疹(寒湿内盛,湿郁化热)。 治法:解表清里,温阳化饮。 处方用五积散合五苓散加减:麻黄6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15g,苍术15g,厚朴10g,陈皮10g,白芷1...

  • 调节胃肠标本同治方法治疗痤疮案

    调节胃肠标本同治方法治疗痤疮案

    采用调节胃肠,标本同治方法治疗痤疮案 病例:林某,男,25岁。2009年6月8日初诊。主诉:患面部痤疮10年,加重6个月。患者自诉中学时代开始出现面部痤疮,经过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半年前由于工作紧张,过食辛辣,导致痤疮加重。刻诊:胸背部、额头、面颊遍布红疖,红疖顶头有白色分泌物,额部数个红疖呈脓疱样,疼痛明显。口臭,大便不畅,二三日一行,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胃肠积热,痰湿内结。治宜通腑泻热,化湿散结。 拟方:茯苓10 g,白术10 g,生石膏15 g,薏苡仁15 g,金银花15...

  • 小儿多动综合征 顾植山经验治方

    小儿多动综合征 顾植山经验治方

      小儿多动综合征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指征是智力正常,而在行为上出现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等脑功能失调的表现。本病不仅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给患儿心智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也会给患儿家庭带来种种烦恼。   顾植山认为本病的主要证型之一为阴虚火旺,涉及心、肝、脾、肾四脏。临床上该病除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多动外,多兼有健忘,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纳差,眠差,盗汗,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心主神明,阴虚火旺,心无所主,则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眠差;肝阴虚,肝风内动,...

  • 小儿惊风 山东名医治方

    小儿惊风 山东名医治方

    山东名医治小儿惊风(食积郁热)方: 处方:薄荷、淡豆豉、黄芩、栀子、连翘、桔梗、浙贝母各4.5克,牛蒡子、玄参、神曲各6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并送服紫雪散。 功效主治:解表消食,清热熄风。用于治疗小儿惊风,中医辨证属食滞外感,热动肝风型。小儿乳食积滞,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而发惊风。症见突发高热,咽赤肿痛,腹胀拒按,或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嗳气酸腐,时时惊惕,甚则昏迷、抽痉,苔厚腻或黄腻,脉象浮弦数,指纹青紫或青黑。 预防: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2.避免时邪感染。注意卫生,不吃腐...

  • 介绍几则冻疮夏治方

    介绍几则冻疮夏治方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皮肤病,若能在夏季提前预防,冬季就可免却冻疮之苦,现介绍几则冻疮夏治方,供选用。 1.鲜芝麻叶适量,放在生过冻疮的部位,用手来回揉搓20分钟左右,让汁液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再洗去,每日1次,连续1周。 2.吃西瓜时,将西瓜皮适当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带红的样子,用它轻轻揉搓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次3分钟,每日1次,连续1周。 3.红辣椒10克,去子切碎,放入白酒60毫升中浸泡7天,再加樟脑3克摇匀,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

  • 小儿磨牙 广东名医治方

    小儿磨牙 广东名医治方

    处方:黄连3克,生地10克,灯心草6克,生石膏15克,栀子、茯苓、茵陈、防风、连翘各8克,甘草 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大便秘结者酌加大黄以通腑泄热;口干喜饮者加石解、玉竹养阴生津。 功效主治:清心泻脾。用于治疗小儿磨牙,中医辨证属心脾积热型。临床症见患儿夜间磨牙反复发作,磨牙声音响亮,面赤,唇红,烦躁,或多啼,口干或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指纹青紫。 创方者:王奕儿 郭雄伟...

  •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外治方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外治方

    1 呼吸道易感儿 藿香15克,细辛15克,辛夷20克,防风60克,菊花50克,薄荷50克,苍术150克,山柰10克,白芷100克,冰片10克。 上药共为细末,用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布袋装好,并置枕头上,每天睡在其上,每月换药1次,连用3个月。 2 幼儿急性颌下淋巴结炎 将蝎尾、冰片按3:1比例混合,共为细末,医用凡士林做成膏,装瓶密封。 使用时,将药膏直接、均匀地涂于肿大的淋巴结处,胶布覆盖固定,3天换药1次。局部破溃者禁用。 3 腮腺炎...

  • 婴幼儿夏季热中医治方

    婴幼儿夏季热中医治方

      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西医学称暑热症。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为患儿禀赋不足,不能耐受夏季炎热气候的熏蒸,暑气乘虚侵袭而发病。根据症状,可分为暑伤肺胃与下虚上盛两型。   暑伤肺胃   症见渐起发热,热型不定,烦渴不宁,口唇干燥,多饮,尿多且清,少汗或无汗,体倦乏力,舌红,苔薄白,指纹紫,脉滑数。   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取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1克,知母6克,石斛6克,麦冬6克,竹叶3克,黄连3克,鲜西瓜翠衣15克...

  • 新生儿腹胀外治方

    新生儿腹胀外治方

    新生儿腹胀是由于胎热壅结肠胃或乳食停滞.使肠蠕动功能减弱.引起腹胀.严重的还会出现呕吐、烦躁、多啼。 方用:玄明粉10克.小茴香2克。上药研末混匀.放置纱布袋内。袋两边缝上绷带.捆于新生儿的脐上一夜.若小儿大便已通.腹胀消退.则不必再用.如腹胀不减.可重复运用。 (狄俊虹)...

  • 小儿发热中医治方 寒青退热汤

    小儿发热中医治方 寒青退热汤

    寒青退热汤组成:青黛3克,藿香10克,寒水石10克,白茅根10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主治四时外感时邪,症见发热憎寒,流涕,咽喉肿痛,干咳或不咳,烦躁,夜寐不宁,倦怠无力,纳食欠佳,时有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调,偶见皮疹或鼻衄,重者惊厥抽搐。热甚者加生地10克;痰热病欲抽者加钩藤10克,天竺黄10克。 小儿高烧多由外感所致。幼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则外易为六淫之邪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尤以季节交替之时,邪毒盛而壮热不已。且邪毒入里迅速,故小儿发热表征证候不如成人外感寒...

  • 小儿腹泻腹痛治方

    小儿腹泻腹痛治方

    处方:半夏10克,捣烂,以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肚脐,每日换药1次,一般3次即愈。 功效:调理脾胃,治小儿腹泻,腹痛不止,便下清稀,无黏液者。...

  • 夜间盗汗的原因 中药治方

    夜间盗汗的原因 中药治方

      夜间盗汗的原因: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   陈某,女,47岁。2009年6月12日初诊。每日午夜12点过后则大汗如洗,衣被尽湿。待天明则汗出减缓,夜夜如此,伴头晕乏力,心慌短气失眠。诸医皆云:神经衰弱。每日服药盈握,病情难以控制。中医诊为阳虚,予桂附、真武之类,或益气参脉之品,皆无效。观其体弱消瘦,舌淡,苔灰白,脉沉涩。腹部胀满,双下肢轻度浮肿。思此患者久服温阳补气之品效不佳,又加之心慌短气,汗出每于夜间发作,实乃气虚血瘀之...

  • 婴幼儿夏季发热性疾病 简便治方

    婴幼儿夏季发热性疾病 简便治方

      夏季热是婴幼儿夏季特有的发热性疾病。本病可于夏季缓慢起病,最突出的症状是长期迁延且无固定型的发热,体温可达38~40℃。发热可随气温而变化,伴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笔者介绍一款麦冬甘草蛋治之,简便易行,不妨一试。   取麦冬9克,生甘草9克,鸡蛋两个,白糖少许。先将鸡蛋去黄留清,再将麦冬、甘草加水两碗,文火煎至一碗,冷后将药汁倒入蛋清内,加入白糖搅匀。每日一剂,将一碗药汁分两次服完。一般患儿连服3~4剂即可见效。   治疗期间,宜食有清热解暑作用的蔬菜水果,以及蛋白质含量丰富又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肥甘...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