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证 第2页

寒证 第2页

  • 不可忽略风疹块的寒证

    不可忽略风疹块的寒证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风疹块是因风、湿、热及热毒而致。因此,在治疗上多采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凉血消瘀等法治疗。 风疹块现代医学称之为荨麻疹。中医专家发现,除上述原因可致风疹块外,受寒也是造成风疹块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寒所致的风疹块是风疹块的寒证,现代医学称冷性荨麻疹,有些人冷天外出,遇上冷风、降温天气或人体接触冰雪时,接触部位或全身就会奇痒难忍,随之皮肤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风疹块。风疹块起得快,消得山快,消退后不留爪迹。风疹块虽多发于暴露部位,但严重者可累及全身。更严重者还可导致口、舌、咽等黏膜发生水肿,甚至出现头痛、...

  • 食滞胃脘证与胃寒证鉴别

    食滞胃脘证与胃寒证鉴别

      定义   食滞胃脘证饮食不化,停积胃脘,阻滞气机,胃之腐熟无权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胀痛,呕吐,或泻下酸腐食物等症状。   胃寒证寒邪侵袭人体,阻遏胃腑阳气,或阳气虚弱,阴寒内生,胃络失于温养所表现的证候。临床有实寒证和虚寒证之分。   病因   食滞胃脘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滞中焦,胃气失和。或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饮食入胃则不能腐熟运化,食积停滞中脘。临床食积中脘一证,多见于小儿。   胃寒证寒邪客于中焦胃腑,困遏阳气,胃失和降,多因“...

  • 胡椒作药引 治好胃寒证

    胡椒作药引 治好胃寒证

    明代温补派大医家张景岳老来得子,50岁时第一个儿子才出生,两年后有了第二个儿子,到小三儿出生时,他已经54岁了。 小三儿是正月出生的,那年秋天白露时节,刚刚半岁的他不慎外感风寒,又吐又泻,张景岳开了些温脾和胃的药,但是没有效果,后来又在方子里加了人参、生姜、肉桂、吴茱萸等药,仍然无效,小三儿还是吃了就吐。 张景岳看到孩子一天天消瘦,自己也非常着急,心想:“这该怎么办啊?难道我连自己的孩子都救不了吗?”张景岳开始仔细分析,孩子分明是受寒引起的吐泻,为什么人参、附子、干姜等温热药不能...

  • 胃脘痛属脾胃虚寒证敷脐治疗

    胃脘痛属脾胃虚寒证敷脐治疗

    近年来笔者采用丁桂芒硝散敷脐对胃脘痛属脾胃虚寒证,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热缓解者疗效肯定。   治法:取丁香10克,肉桂10克,芒硝15克,冰片1克研为细末,混匀,分成3份,用时取1份用纱布包裹成药饼,直接外敷于肚脐眼(神阙穴),再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外加用热水袋热敷效果更好),24小时更换药饼。贴1~3天。   方中丁香和肉桂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芒硝消肿散结功能更强,冰片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对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疗效迅速。方中药物挥发性较强,因此应每天更换1次,以保证疗效。...

  • 胆虚寒证辨治 告别老胃病

    胆虚寒证辨治 告别老胃病

    胆虚寒证为胆腑虚寒引 起的一个证候,以胁满口 苦、头晕心慌、畏寒肢冷等为 特征,常见于久病、重病之 后。《素问·奇病论》早有“胆 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的记 载。《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亦 云:“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 在足少阳……盛则为热,虚 则为寒”。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客 热候》亦有“人血气有阴阳, 藏腑有虚实,实则生热,虚 则生寒”的论述,并对“胆气 虚&r...

  • 中医治寒证 代表方剂:理中汤

    中医治寒证 代表方剂:理中汤

      中医的寒证大体分为外寒、内寒两大类,外寒由于感受外界的风寒所引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寒感冒,麻黄汤就是治疗外寒的代表方。内寒由于人体的阳气不足引起,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人就会怕冷、乏力困倦、精神不振、大便溏泻、小便清长等等,根据所虚的脏腑不同,又有脾阳虚、肾阳虚、表阳虚等区别。温补脾阳、治中焦虚寒的代表方剂——理中汤。   理中汤药物组成及功效   先来看个病例:   一女性病人,25岁,患腹胀如鼓,每到夜晚加重,胀得难以入眠,晚饭也不敢吃,不停地放屁,放屁后腹胀稍...

  • 辛温散寒的经典名方化裁治疗各种寒证

    辛温散寒的经典名方化裁治疗各种寒证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攻邪已病,邪去则正安。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发扬了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拓展了辛温发汗法的治疗范围,将辛温发汗法既应用于实证的治疗,又应用于虚证的治疗。他不仅用辛温发汗法治疗外感风寒或寒湿表实证,也用于治疗里寒或里寒湿凝滞之里实寒证;不仅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也用于治疗阳虚寒凝或阳虚寒湿凝滞的里虚寒证。其机理就是辛温发汗解表法,不仅能发散肌表之寒邪或寒湿之邪,也同样能将内在的寒邪或寒湿之邪由肌表透发而出。现将其运用辛温发汗法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辛温发汗法治疗寒凝或寒湿凝...

  • 畏寒怕冷 三石汤治十年的恶寒证

    畏寒怕冷 三石汤治十年的恶寒证

    患者是位54岁的女性,所患病症听上去很简单——怕冷,但病情却十分严重,且已患病10多年。开始只是在天气寒冷时感到畏寒怕冷,渐而变得暑热炎天亦感寒冷,曾去过多家医院诊治,结论均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更年期综合征。 患者初次就诊是农历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她丈夫进来诊室后却要求把电扇、空调全部关掉,说病人特别怕冷,但当病人进来时才真正让我们大吃一惊。她身穿军大衣、毛线裤,脚穿毛袜、厚布鞋,头戴帽子,用病人自己的话讲就是“连骨头里都是冷的”。另外,她丈夫随身...

  • 邱明义治上热下寒证验案 1 则

    邱明义治上热下寒证验案 1 则

    湖北中医药大学 朱光建 关键词 上热下寒;补肾引火;交通上下;调畅经络 邱明义,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 导师。邱师业医四十余载,处方用药精准平和,疑难 病症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诊,观近年来临床诸多疑 难病,寒热错杂比比皆是,尤以上热下寒居多。夫寒 热证共见,法当寒热药并用,交通上下,调畅经络,邱 师处以知柏地黄汤加肉桂加味治疗此证,真知灼见。 吾谨遵其义,试分析一则上热下寒之病例,以飨同道。 验案举例 柳 某 某,女, 53 岁, 2015 年 9 月 18 日 初 诊。 近 2 个月来上热下...

  • 寒证脾胃病夏天调

    寒证脾胃病夏天调

    都说冬病夏治,脾胃病是不是也应该夏天调呢?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霍炳杰主治医师表示:“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通常的症状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难于解冻。所以在冬天治寒证,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较困难的。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

  • 中医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

    中医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本条原文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第11条,意在区别太阳病表寒证和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但历代医家及教科书都将其解释为真热假寒证和真寒假热证,也有人对其表述的意义做其他解释,但总觉离原文内涵相去甚远,贻误读伤寒者众。 其实本条原文是介绍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不同临床表现,用以鉴别寒热表证,是《伤寒论》作者长期临床的经验总结,其所表达细致入微,切合实际。...

  • 上热下寒证及左寒右热证

    上热下寒证及左寒右热证

      上热下寒案   刘某,女,52岁,初诊:1990年9月9日。   患者主诉上半身躁热,下半身冰凉已半月。患者自感上半身烘热出汗,腰以下寒凉如冰,非常难受,伴面红,唇红干,头晕,躁烦,失眠,腰困痛,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黄,脉寸关浮弦,尺沉细。   此为肝阳上亢,经络阻遏,阴阳不交,上热下寒;治以平肝心之阳,温两肾之水,兼活血通络,交通阴阳。   处方:钩藤15克,夏枯草20克,草决明15克,葛根15克,牛膝15克,地龙15克,莪术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淫羊藿15克,阳起石30克,苍...

  • 鉴别小肠虚寒证和寒滞肝脉证

    鉴别小肠虚寒证和寒滞肝脉证

      定义   寒滞肝脉证寒邪外袭,凝滞肝脉,经气不利,气血凝涩不畅所致的少腹、睾丸冷胀坠痛等表现。又称“疝气”,属寒疝。   小肠虚寒证因阳气不足或外感寒邪,损伤阳气,阴寒内盛,小肠化物无权,清浊不分所致的小腹绵绵作痛,腹泻,小便频繁不爽等表现。   病因   寒滞肝脉证外感寒湿,或犯生冷,或冒雨涉水,或房中受寒,凝滞肝脉,或寒凝阳郁,阳气不达周身,或触冒阴寒之邪,阴积于内,正邪相搏,气血凝滞失运,肝脉筋膜失于温养。   小肠虚寒证多因饮食不节,贪凉饮冷,损伤阳气,或...

  • 舌燥见热证 舌燥见寒证“舌燥主热说”

    舌燥见热证 舌燥见寒证“舌燥主热说”

    舌苔和舌质的润燥对判断病证的寒热特点、阴津盈亏至关重要,所以舌诊要重视望舌之润燥。通常有“舌燥主热说”,但具体到临床,不可拘泥于“舌燥主热说”,否则很容易导致误诊。笔者认为,燥舌多见于热证,但也可见于寒证。 舌燥见热证 舌燥苔薄干 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入里化热见舌质枯燥、舌苔薄白或薄黄枯燥者,有表证者治当解表、清热、生津。风寒者用麻黄汤、桂枝汤配伍清热养阴生津丹方化裁,风热者用银翘散、桑菊饮配伍清热生津丹方化裁。例如叶天士《温热论》第19条曰:&ld...

  •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为寒热错杂证的表现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其寒热分明,热者自热,寒者自寒。临床较常见的上热下寒证多以上半身发热汗出、下肢肢冷无汗的表现为主,治以清上温下,方用乌梅丸,但临证时有患者服乌梅丸而无效,后细查其病因病机与舌脉,改方用甘草泻心汤而见效。因此,笔者结合临床重审此证,认为临证所见上热下寒证并非皆发于肝,亦有发病于中焦脾胃者,故结合临床以论之,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现浅析如下。 1 厥阴病上热下寒 1.1 厥阴病病因 (1)邪气传经:...

  • 黄连茯苓汤治顽固性寒证验案辨析

    黄连茯苓汤治顽固性寒证验案辨析

    笔者跟诊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用五运六气理论,临床用三因司天方治疗疑难杂证,时获良效。现记录一则医案于下,意在通过病案及讨论,加深对运气理论的认识。 患者许某,女,1956年12月22日(丙申终之气)出生。 2021年6月18日初诊:全身怕冷十余年加重半年。患者头之巅顶部怕冷甚,夏季亦需戴帽眠时须盖物,今年怕冷尤甚,颈胸部不能吹一丝风,肩胛部易受凉酸痛,眠时手腕部亦怕冷,须盖严实,胃胀,不可食冷亦不可食油腻,晚饭进食极少,大便不成形,口干,汗出多,头晕,头昏,胸闷,尿频,饮水后短时...

  • 绿豆清暑解热毒 绿豆寒凉寒证不宜

    绿豆清暑解热毒 绿豆寒凉寒证不宜

    炎热的季节,骄阳如火,与之对应的绿色,便给人清凉的感觉,比如绿茶、比如绿荷、比如绿豆。绿豆这种价廉物美又十分亲民的好东西,扎根于大众的心里。可能是一支绿豆棒冰,可能是一块绿豆糕,也可能是一碗绿豆汤,还有那绿豆粥。 记得幼时,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煮上一锅绿豆汤,汤碧绿、味清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上一碗,苦夏也不觉得那么难熬了。还是在农忙双抢的时候,男劳力在田头干活,妇女们会来送饭送水,这水往往是绿豆汤、赤豆汤。几十年过去了,但想起来犹在眼前。 绿豆清暑解热毒 绿豆汤配方,最早被明代医家张...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