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血瘀 第6页

血瘀 第6页

  • 治紧张性头痛方 治气郁血瘀型偏头痛经验

    治紧张性头痛方 治气郁血瘀型偏头痛经验

    治偏头痛经验 方法:川芎、蔓荆子、元胡各 20克,柴胡、黄芩、防风、白芷、赤 芍、红花各15克,黄连、炙甘草各 10克。上方加清水2500毫升,浸 泡30分钟,武火煮沸,文火缓煎 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容器,先 熏后洗患侧头部30分钟,同时点 按患侧攒竹、鱼腰、丝竹空三个穴 位,并反复抹按前额及目眶。后趁 热将药渣装布袋外敷于患侧头部 20分钟。l剂药用2天,每天熏洗 2欢。连用15剂为一疗程。 主治:气郁血瘀型偏头痛,症 见发作性患侧头部剧烈疼痛,同 时伴有头胀、头跳并针刺感,痛引 前额及目眶,每逢情志不遂...

  • 治热结血瘀胃肠腹痛案

    治热结血瘀胃肠腹痛案

    胡某某,男,27岁,已婚,农民。1992年7 月17日诊。述7月11 日,患者因岳父病危,逐冒暑急行而探之。次日返家;平安无恙。 13日吃完中午饭后;即开始脘部及脐两侧阵阵作痛。两小时后,其痛加剧,表现为持续性绞痛,但不拒按,腹部喜冷恶热,口中发灼,虽欲食,但怕疼痛6口重,故不敢食之。曾在当地用藿香正气散和香连丸加减治之,未效;改用土霉素、十滴水及阿托晶皮下注射,也未见好转。 7月16 日,先至本院外科,经检查,认为非外科病,逐转西医内科。经查三大常规及B型超声波探察腹内肝、胆、脾、胰及胃肠,均未发现异常,并诊断为...

  • 治血瘀腰痛经验 治子宫肌瘤方

    治血瘀腰痛经验 治子宫肌瘤方

    治血瘀腰痛经验 方法:鸡血藤15克,怀 牛膝、杜仲各12克,补骨脂、 红花各9克。水煎分3次服, 每日1剂。 主治i血瘀腰痛,表现为 腰痛如刺如锥,痛有定处,昼 轻夜重,轻者俯仰不利,重者 不能转侧,痛处拒按,或有尿 血,小便不利,或有外伤病 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 薄自,脉弦。 林济宁 治白细胞减少症经验 方法:构杞子、红豆、红 皮花生各20粒,大枣5枚, 红糖60克。水煎,温时饮用, 上午8时、下午2时、晚上8 时各服l杯,每日1剂。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刘 艺 治子宫肌瘤方 处方:白...

  • 治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方

    治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方

    处方:丹皮、郁金、黄芪、生石 膏各12克,丹参、山药、鸡内金、天 花粉、鬼箭羽、知母各10克,玉竹、 玄参各6克。 加减:大便于者,加大黄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节饮 食,禁辛辣刺激之物,忌恼怒及劳累。 功效:清热养阴,补气活血。 主治:糖尿病,中医辨证为气 阴两虚兼血瘀型;症见糖尿病日 久,神疲乏力,口干多饮,面色晦 暗,舌暗红,苔少,脉细涩。陈迪 治糖尿病末梢神经炎 延胡索25克,川芎20克,桃仁、甘草各10克。共研粗末,用沸水冲开,先熏后...

  • 冠心丹参滴丸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瘀证计分

    冠心丹参滴丸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血瘀证计分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发展过程中一个相 对稳定的阶段,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1 ] 。血 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sICAM- 1) 及可溶 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sVCAM- 1) 作为血清中 主要的黏附因子,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预测指 标,其血清含量的变化对判断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 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 -3 ] 。本试验运用随机、双盲、 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观察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冠心丹 参滴丸干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通过对 比治疗前后中医主症计分、血瘀证计分以及血清 sICAM-...

  •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缺血性中风案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缺血性中风案

    欧阳新主任医师为湖南省跨世纪人才,省第2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师临证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气虚血瘀中风病的经验略陈如下。 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证候类型较多,但临床所见,因元气不足,而致气虚血瘀仍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中风的发病与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有关。对本病历代医家均有所论,但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了中风半身不遂的病机是“气虚血瘀”的著名论点。他...

  • “瘀血”与“血瘀”辨析

    “瘀血”与“血瘀”辨析

    血瘀或瘀血理论是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70年代开始, 不少学者将血瘀或瘀血理论与现代 疾病结合起来, 血瘀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微观辨证 的发展使活血化瘀法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展, 但人们 也逐渐认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并未获得预期的治疗 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血瘀理论, 有必要对 “血瘀” 与 “瘀血” 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研究。 瘀血、血瘀的关系 关于血瘀与瘀血概念内涵, 目前有这样几种观 点: ①瘀血与血瘀一致, 二者为表述差异。 《中医大 辞典》解释 &l...

    精品偏方 2024-03-08 7 0 血瘀
  • 血瘀微观辨证高血压 中医从瘀而治

    血瘀微观辨证高血压 中医从瘀而治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 可伴有心、 脑、 肾和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达 29.6% [1] , 每年约有 200 万人死于高血压, 脑卒中导致死亡 71% 与高血压相 关, 冠心病导致死亡 53% 与高血压相关, 控制高血压 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学 者提出, 血瘀在高血压中可独立或作为主证存在 [2] 。 临床研究也表明, 活血化瘀方药在高血压治疗中得到 广泛应用, 能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 [3] 。可见, 血瘀是高 血压患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

  • 心脑血瘀型失眠 煎得中药液温合

    心脑血瘀型失眠 煎得中药液温合

    张某,男,75岁。2016年5月16日来诊。半年前检查有冠心病,3个月前检查患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近两个月来常失眠,每夜睡3个小时左右,多梦而醒,头晕,记忆力减退,乏力,心悸,胸前区时有闷痛,短气,胃纳差,两下肢末端常麻痹。面部、唇舌色晦暗,舌尖边有许多瘀点瘀斑,少苔,口微干,脉代。血压为95/55毫米汞柱。 处方:黄芪2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丹参12克,田七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水蛭10克,桂枝8克,川芎8克,天麻12克,麦冬12克,五味子8克,花生叶30克,含羞草30克,茯神12克,石...

  • 中风病后遗症 中风络塞血瘀证 中风络损血溢证

    中风病后遗症 中风络塞血瘀证 中风络损血溢证

    国医大师任继学著有多部医学典籍,其治疗中风病理论新颖,收效甚广,其在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中风病的辨证论治。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脑卒中的危害性远大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但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恶性肿瘤和心脏病。 任继学认为中风病有缓有急之异,缓者多为中经中络之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栓塞等,并首次提出此证应改为络塞血瘀证,应用理气豁痰、滋阴潜阳、活络化瘀之法。而急者多为中脏中腑之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谓的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率先提出此证属络破血溢证,应用开闭固脱法,现对任继...

  •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中风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的理论分析 缺血性中风属于心脑血管外科多发病,具有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等特点,其病机较多且复杂,如中风急性期病理产物一氧化氮、钙离子超载、兴奋性神经毒、花生四烯酸、氧自由基等可对脑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导致神经细胞出现迟发性神经元坏死等,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1 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理论 脏腑功能失调受多种病机因素的影响,气虚最为常见,气虚易致痰阻、湿停、血瘀,多种病理因素又可与气虚相互夹杂。《黄帝内经》认为中风与血瘀、气虚有关[1],如《灵枢·刺节真邪论》...

  • 腹痛(气滞血瘀)通络止痛处方

    腹痛(气滞血瘀)通络止痛处方

    虚实   李春生常以脉诊、腹诊与触诊来决定虚实,以脉之虚实、痛之拒按与喜按以分之,以病位、标本缓急、寒热、虚实等传统中医经典思维为根据,并参考西医检查报告,受益良多。   患者曾某某,女,36岁。2014年12月31日初诊。诉左下腹冷痛已3年余,呈隐痛不移,热敷及揉按舒服,腹不胀,急躁易怒,月经量少。既往患桥本氏病。曾多方治疗,未能止痛。   检查:舌淡紫,苔白,边有齿痕,脉细缓。左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未扪到包块。   诊断:腹痛(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祛瘀...

  •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 组成方解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 组成方解

    单兆伟,1940年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和国医大师徐景藩,长期从事脾胃病疑难病的证治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医临证与方药运用心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胃肠病学》《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 组成:黄芪20g,玉竹15g,麦冬15g,白术10g,法半夏6g,薏苡仁15g,黄芩10g,仙鹤草15g,浙贝母1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 刘保和教授 辨治络脉血瘀证

    刘保和教授 辨治络脉血瘀证

      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40余载,一直致力于瘀血证的研究与探索,并擅于从问诊、脉诊、腹诊三方面把握瘀血证。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脉血瘀证,运用叶天士“辛润通络”方取得良好疗效。   叶天士辛润通络方由旋覆花、桃仁、柏子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共7味药组成。其中旋覆花、当归、泽兰、郁金具有辛散之性,桃仁、柏子仁具有柔润之性,法合辛润通络。桃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能活血化瘀,茜草、郁金还能清热以除瘀热,且郁金能疏肝...

  • 成肇仁气滞血瘀胸痛案

    成肇仁气滞血瘀胸痛案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本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诚如王清任所云:“隔膜以上,满腔皆血,故名曰血府。”(《医林改错》)。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教授从医执教40余年,学验俱丰,师古而不泥古,临证善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效果显著,现择其验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气滞血瘀胸痛案   骆某,女,21岁。2011年12月4日来诊,诉双胸...

  • 血虚血瘀性手背发黑 治法处方

    血虚血瘀性手背发黑 治法处方

    翟某,女,65岁。2020年5月16日初诊。 手背晨起发黑20余天。刻诊:可见双手手背合谷穴处,约有鸡蛋大小皮肤黯黑,晨起明显,活动后可减轻。按之不痛,无外伤诱因。平素乏力,有时手足麻木,劳累加重。脉细略涩,舌紫暗苔薄白。有冠心病史,平素服麝香保心丸等药。 诊断:血虚血瘀性手背发黑。治法:补血活血。处方:党参15g,黄芪15g,生地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丹参20g,红花6g,鸡血藤30g,天麻10g,柴葛根30g,片姜黄10g,桑枝30g,桂枝10g,川牛膝30g,炙甘草6...

  • 妇人气血失调血瘀 行气活血通之

    妇人气血失调血瘀 行气活血通之

      妇人常以气血失调为病,故气滞血瘀者多,家父认为,妇人之病初,多为气结在经,可循经疏导,调肝为先,久之则入络。邪伤血络,成为隐伏较深的疾病。络病形成以痛为主,可见舌色紫暗,脘腹痞胀,切之脉涩。治络病,多用辛温通络,或以柔剂通之,重在活血化瘀,常用行气活血之品。   1986年初夏,邻村张姓妇人,37岁,患乳房胀痛有块,痛如针刺,汗出心烦,急躁易怒,面红脉涩。家父诊后,观前医用方,多取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类方药,但服后罔效。今乳房胀痛有块,多为肝经络瘀痹阻。观其心烦急躁,面红,乃阴虚而有血热瘀结也。古人云:...

  • 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

    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

      积聚,指腹内有积块的一种病证。积块固定,有形可查,痛有定处者为积证;积块不固定,时聚时散,痛无定处者为聚证。积聚又称为癥瘕,积证可称为癥,聚证可称为瘕。积与聚是同一病的两个证,从病理发展上,聚证可发展为积证。   病因病机   积聚的病理基础为气滞血瘀,总体由脏腑气机功能失调所致。《灵枢·百病始生》将积聚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将其病因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寒邪、饮食居处失调、情志太过,但总体不离外感、内伤两大途径,其发病的病理过程也归纳为寒侵、气逆、瘀血、津凝、痰滞几个方面的综...

  • 体内血瘀喝点山楂陈皮茶

    体内血瘀喝点山楂陈皮茶

    导致瘀血的原因有很多种,热胀冷缩,受了寒,血液凝固不动就成了瘀血,各种外伤创伤,如脾脏破裂,血没有排干净,也会瘀血;气郁也会造成瘀血。人的身体内有了瘀血,各种怪病就会随之产生。 舌苔分辨血瘀状态 俗话说,舌为心之苗,心血瘀阻,我们都可以从舌头上看出来,大家可以对着镜子,伸出舌头,看看舌头上面有没有瘀斑,如果舌头上有很多的红点,并且这些红点发黑,就说明身体有瘀血,但是症状还是比较轻的。 如果舌质紫暗,这意味着体内血瘀较严重,然后再抬起舌头,如果舌下静脉变粗,或者舌下络脉青紫,都说明身体血...

  • 中医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中医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系列之二 ——“活血化瘀临床实践与基础”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编者按 以陈可冀院士为代表的学术团队,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临床与基础创新成果,造福了众多心脑血管病患者,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中医药学术研究领域之一。5月13日,陈可冀院士和他的数十位研究生及其名医传承工作室的弟子们,就陈可冀院士活血化瘀学术思想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研讨。...

  •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5月17日,以“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为主题的第五届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在京举行。 “任何学科都要与时俱进,西医学在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中医药也要现代化。”会上,陈可冀做了题为“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传承创新发展轨迹”的主题报告,并对学派未来提出期许。 “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上世纪50年代末,在名中医郭士魁研究活血化瘀临床经验基础上,现代活血化瘀研究团队三代200余人、历经50...

  • 坐的太久易气滞血瘀

    坐的太久易气滞血瘀

    久坐不动会压迫位于臀部和大腿部的膀胱经,造成膀胱经气血运行不畅,而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这样就会引发肾功能异常,所谓“久坐伤肾” 就是这个道理。而肾气不足慢慢就会导致气血双虚,出现皮肤瘙痒、面色苍白或黝黑、失眠多梦、心情烦躁、便秘、经血量少等。而这些问题反应在颜面上会表现为色斑,因为皮肤的斑点多半是气血失衡导致血停滞在皮肤表面形成的污点。 上班族女性都是气滞血瘀的易感人群。一方面和久坐不动有关,一方面是因为办公室人群多半从事的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会让人思虑多,消耗过多的精气,即西医所谓耗费血...

  • 络病证治 不同于血瘀证的新领域

    络病证治 不同于血瘀证的新领域

    从1979年开始,经过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创新发展,络病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果,在一些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吴以岭院士团队2003年完成了《络病学》专著,并编写《络病学》教科书,2011年完成了《脉络论》专著,2018年年初完成了《气络论》专著。络病学是基础,脉络论、气络论是络病学科的两个分支。至此,络病理论三大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以史为鉴— 理论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 秦汉时期,中医的基础理论、临床证治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至今两千多年。金元时期,学术争鸣...

  • 血瘀症的诊断 血瘀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血瘀症的诊断 血瘀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

    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缓慢、血流不畅,并由此导致组织脏器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临床病症,称血瘀症。它实际上是中医临床的一个证候。中医的“症”是对某一疾病临床表现的概称,而“证”相当于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有“同病异证”及“异病同证”之说。 血瘀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据国内17家三甲医院7099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统计,有血瘀症者占近80%。血瘀症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的主要中医病证。...

  • 血瘀学说与活血化瘀治法

    血瘀学说与活血化瘀治法

    血瘀学说与活血化瘀治法经历代医家长期探索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已有大量积累,许多重要论述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诊疗。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翁维良致力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数十年,对血瘀证舌象、活血化瘀中药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理论基础 翁维良在传承前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治心必通瘀”的学术思想,丰富了血瘀证、活血化瘀的理论内涵,促进了中医气血理论的发展。根据疾病时代变化特点,提出百病多瘀、老年多瘀、久...

  • 血瘀病因病机五论 中医活血化瘀十二法

    血瘀病因病机五论 中医活血化瘀十二法

    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广泛应用于心血管重症、疑难病的临床治疗,丰富了血瘀证、活血化瘀理论的内涵。 血瘀病因病机五论 ①百病多瘀 《素问·调经论》即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同时又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翁维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提出“百病多瘀”的学术思想。“百病多瘀”并非凡病皆瘀,而是指许多疾病的某个类型或疾病的某一阶段特...

‹‹ 2 3 4 5 6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