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 第305页
-
赵法新五字诀 防治小儿厌食积滞疳积
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赵法新教授认为,小儿厌食、积滞、疳积三者,名异源同,互为因果,因脾虚而厌食,因失运而积滞,因气液耗伤而成疳积。病情逐步加重,重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必然造成儿童营养缺乏症。同时,慢性脾胃症患者病程长、失治、误治、反复缠绵者不少,尤其自幼就有胃肠消化不良更为多见,追根求源,多因自幼积滞、疳积,失治、误治造成脾胃虚弱,功能紊乱。要防治诸多脾胃病症,应当从小儿抓起。因此,赵法新教授创立“防、健、消、养、补”五字诀,贯穿于治疗小儿厌食、积滞、疳积症...
-
小儿口疮重在清热解毒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腭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为特征。若溃疡面积较大,上覆糜腐,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唇两侧,称为燕口疮。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伴发于其他疾病之中。婴幼儿较为多见,预后良好。若体质虚弱,则口疮反复出现,迁延难愈。 本病在辨证上,一要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或伴发热者,多为实证;起病缓,病程长,口腔溃烂及疼痛较轻者,多为虚证。二要辨脏腑。舌上、舌边溃烂者,多属心;口颊部、上腭、齿龈口角溃烂为主者,多属脾胃。在治疗上,实证治以清热解毒;虚...
-
厌食是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治则治法
江育仁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探析 江育仁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 中医儿科学泰斗, 是 本科创始人, 从事中医儿科医疗、 教学、 科研工作 70 余 年, 学验俱丰, 擅长于儿科诸病, 尤其对小儿脾胃病及 急性热病等有深刻研究, 临证时谨守理法, 组方精当。 笔者有幸侍诊, 获益匪浅, 兹将江育仁教授治疗小儿厌 食症的经验总结如下。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症, 临床以较长时 期厌恶进食, 食量减少为特征, 近年来, 儿童厌食症的 发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尤多见于城市儿童 [1 -2 ] 。 由于长期摄食不足, 气...
-
小儿厌食试试中医推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科门诊接诊了越来越多的厌食患儿,与过去经常接诊营养不良的患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厌食患儿常常脾胃功能受损,做各种检查常常结果正常,但患儿的表现却是胃口不好,或者胃口好但却面黄肌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吸收。 对于厌食的患儿,家长应转变喂养观念。现代饮食结构以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为主,这在中医学上属于膏粱厚味,是各种疾病的根源。脾胃受伤,各种疾病就蜂拥而至,使患儿容易感冒咳嗽、自汗盗汗、便秘腹痛等。因此对厌食患儿,不妨试试中医推拿按摩。明代《儒门事亲》载有揉脾一法,用以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症...
-
小儿厌食敷神阙穴
方法:取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苍术、 白术各10克,炒莱菔子6克,炒鸡内金5 克。便秘者,加芒硝10克,大黄5克。共研 细粉,贴敷神阙穴(肚脐)每日1次,每次 贴敷4小时,4次为1个疗程,临床应用 3~4个疗程。 疗效:临床观察厌食症患儿126例, 观察患儿食量增加情况,其中治疗1~3次 显效者67例,1~2个疗程显效者39例, 3~4个疗程显效者13例,无效者7例,有 效率94.44%。该法不仅能明显增加患儿 食量,同时对于改善患儿大便干燥、免疫 力低下等方面疗效显著,明显减少了患儿 呼吸道疾病发病几率。 体...
-
小儿疳积有五疳之说 选方药 临证加减
古人对小儿疳积有五疳之说,意在说明疳积可以影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从而出现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的病理症状。国医大师李玉奇行医数十载,治疗小儿疳积症临证经验丰富,认为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易受损虚弱,标实为食积不化,蕴湿生热,气机阻滞,故提出治疗不单以健脾和胃为法,更注重清热凉血。现将临证运用介绍如下。 望形体 观舌脉 寻病机 李玉奇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中一种常见疾病。中医称之为“小儿疳积病”。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强迫进食,采取打骂等...
-
名医石恩骏治小儿厌食方
方药组成:南沙参9克,麦冬6克,连翘6克,焦术9克,知母3克,厚朴9克,扁豆花9克,云苓12克,谷芽9克,藿香6克,莲子9克,砂仁5克(后下),怀山药12克,甘草3克。一般采取浓煎法,每日1剂。 本方脱胎于参苓白术散,经贵州名医石恩骏重新增损而成。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对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考小儿厌食症,各个时期的小儿均可发病,尤以1~6岁发病率高。一般病程较长,多以不思饮食为主要症状,究其原因,常因饮食喂养不当,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石氏云:“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我调节,加上家长...
-
小儿口腔溃疡有实火也有虚火 试试推拿
小儿若是得了口腔溃疡,会因为疼痛或哭闹不止,或影响进食。不少父母在给其服用了清热解毒的药物后发现,有时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口腔溃疡有实火也有虚火。虚火引起的溃疡应该以滋阴为主,而不能只是清热。虚实难辨时,父母们不妨试试小儿推拿,往往都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揉劳宫 定位: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所处中间位置。 操作:家长用中指指腹在孩子劳宫穴上旋转揉动100-300次。 揉掌小横纹 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家长用拇指按揉掌小横纹100-300次。 退六...
-
小儿厌食症 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 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 疾病。本病发病率较高,病程迁延, 日久可致精神疲惫,胃肠功能紊乱, 营养缺乏,免疫功能低下,影响儿童 的生长发育。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 主要以运脾开胃为主,以“脾胃主一 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为 据,分析此病是由于脾胃不和而导 致营卫失调,通过调和营卫的方法 振奋胃气,治疗小儿厌食症109例,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09例观察病例均为门诊患儿, 均符合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其 中男48例,女61例;年龄l~10岁; 病...
-
从“胃喜为补”论治小儿厌食经验
小儿厌食是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1]。西医认为,儿童厌食多由微量元素缺乏、幽门螺杆菌感染、幼儿时期辅食添加不合理、不良饮食习惯等所致,归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治疗方法以纠正微量元素缺乏,服用助消化剂、促胃动力药物和调节肠道微生态制剂,以及饮食运动指导为主[2]。研究发现,食欲中枢-脑肠轴-脑肠肽作为食欲调节网络,在小儿厌食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脑肠肽的表达异常,或传递通路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影响摄食中枢及胃肠功能失调,进而影响食欲,导致厌食[...
-
小儿积食中医食疗方 中医外治法
小儿脾胃功能弱,不注意就容易消化不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不止、腹胀腹泻、发热咳嗽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基本是由积食引起的。小儿积食还会导致小儿睡觉不安稳,出现哭闹、磨牙、厌食、呕吐、手脚心发热,甚至发烧等情况。当小儿积食时,家长可采用适当中医防治方法,缓解不适症状。 中医食疗方 鸡内金打粉:可在烙饼时掺入鸡内金粉,或用蜂蜜调服。鸡内金具有消食导滞之功。每日3克。 白萝卜粥:白萝卜有消积滞、下气的作用,能治疗食积胀满。白萝卜500克,洗净去皮,切细丝,挤出汁,炖热后内服,每日两次。...
-
倪菊秀从肝论治小儿脾胃病经验
倪菊秀老师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师侍“儿科泰 斗” 董廷瑶老师, 秉精诚之思, 以仁为本, 以义为衡, 行 医六十载, 于中医儿科有较深造诣, 临床经验丰富, 疗 效显著, 更在继承前人经验之上, 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诊 疗思路, 广受业内同行及患者好评, 曾获陈香梅妇女基 金基金奖等多项殊荣,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 贴。笔者有幸随师临诊, 受益匪浅, 对于倪师从肝论治 脾胃病颇有感悟, 现记录如下, 以飨同道, 抛砖引玉, 互 学共勉。 1 肝与脾胃病 脾主升主运化, 胃主降主...
-
治小儿厌食症 小儿疳积方
治小儿厌食症经验 方法:取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 各10克,炒莱菔子、陈皮、炒鸡内金 各6克,元胡5克。上药共研成粉备 用。用时取药粉10—15克,加入淀粉 少许,用白开水调成软膏状,敷贴肚 脐上,外用纱布固定,晚敷晨取,每日 1次,5次为l疗程。一般连敷1~2疗 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主治:小儿厌食症。 曾建国 治小儿疳积经验 方法:取桃仁、杏仁、栀子各等份。共研成粉,加冰片粉、樟脑粉少许,贮藏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鸡蛋清调拌成糊状,敷于双侧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
-
小儿厌食 腹泻 食滞 疳积食疗方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脾胃功能低下,又缺少多种消化酶,故应重视小儿饮食合理喂养,给易消化饮食,注重营养结构合理,可配制菜汤、肉末、奶品、蛋类、米粥、新鲜水果等,要定时定量,寒温适宜,改变吃零食的习惯,医学谚语云“若要小儿安,须得三分饥与寒”,是有一定道理的。若一旦出现脾胃疾病要尽早治疗。 厌食 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我临床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内金6克,砂仁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3~5剂常可获效。 腹泻...
-
治小儿包皮水肿中草药外洗方
阴茎包皮水肿为夏季小儿常见 皮肤病,尤以6个月到5岁的婴幼 儿多见,往往在洗澡、撒尿和换内裤 时偶然被家长发现。发作时龟头包 皮呈球状水肿,色泽淡红发亮,柔软 有弹性,指压后无凹陷,无外伤痕 迹,局部无发热、充血,全身多无异 常改变。本病属于血管神经性水肿, 其致病原因为过敏,诸如昆虫叮咬, 寄生虫感染、动物蛋白性食物、化学 香料或染色类食品、吸人花粉、抹搽 化妆品、穿化纤内裤、接触尘螨、服 用某种药物等。 预防小儿阴茎包皮水肿,关键 在于找出其致敏因素,以便在日常 生活中尽量避免致敏源接触。否则, 这种疾病会因...
-
小儿肌性斜颈 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小儿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由于头倾向肌肉挛缩的一侧,下颏转向对侧,久之可致面部变形。也有极少数患儿为脊柱畸型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性姿势性斜颈;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和习惯性斜颈,本章不讨论。 病因病机 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初起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其病因尚未完全肯定,目前有许多说法,多数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也有认为分娩时期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
-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局部热敷推拿治疗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发病率为0.42%-1.3%,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大致与胎位不正、分娩时损伤等因素有关。对于小儿肌性斜颈的治疗,目前主要采取手术方法治疗,但手术带来的副作用相对较多,而采用中医“活血调筋”推拿法治疗,副作用少,治愈率高。 针对肿块型小儿肌性斜颈,主要以软坚消肿散结为治则,采用揉捻、拿捏和滑推的手法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①患儿仰卧,暴露患侧颈部皮肤。医者坐于床边或患儿对侧,一手托扶患儿项部,使其后伸,另一手用指揉法自胸锁乳突肌的乳突部,自上而下地沿其轮廓反复揉动...
-
中药外洗治小儿骨膜炎疗效好
小儿骨膜炎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以祛风散寒、活血舒筋立论,用中药外洗冶疗本病297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治疗297例中,男177例,女120例;年龄1~3岁者73例,3~5岁者133例,5~7 岁者79例.7岁以上者12例;春季发病者 106例,夏季发病者39例,秋季发病者87 例,冬季发病者55例;患儿及家长能准确叙述其外伤史者63例,无明显外伤史者 234;髋或膝部有明显痒痛者198例;所有病例均有跛行,双下肢假性不等长,拍片无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 处方:川乌、五加皮各15克,伸筋草、松节各...
-
小儿脱肛中药外治方
临床用治疗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脱肛,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具体方法:取酸石榴皮、乌梅炭、枯矾、五倍子各20克。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贮瓶备用。待患儿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脱出物,将药末敷于脱出物黏膜上,并使脱出物缓慢复位,动作要轻。15天为1疗程。 小儿脱肛的预防主要有以下几点:1.加强肛门护理和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先清洗肛门,并及时将脱出的直肠揉托还纳。2.大便时间不能太长,更不要久坐痰盂。3.加强营养和饮食卫生,防止腹泻或便秘。4.鼓励患儿作提肛锻炼。 点评: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骨盆腔内支持直肠的组织发育尚...
-
治小儿习惯性便秘中药通便汤
便秘一症总由胃肠传导失常、津液不足所致。因为饮食入胃,经过脾的运化、吸收,剩下糟粕再经大肠传导而排出,故大便是否正常传导,必赖津液濡润和阳气的推动。 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往往实邪留置大肠,津液不得输转而形成湿浊,与燥屎搏结于肠道,造成腑气不通,气机失调,阴津不足。肝阳偏盛,克伐脾土,使脾阳不足,津液缺少而成便秘。通常治疗便秘,苦寒泻下之品多为必用之药。 笔者认为,小儿便秘虽多内腹燥热,但便秘已成,脾气已伤,使用苦寒之品最易损伤脾胃,应尽量避免使用。要从根本上调理气机,...
-
小儿便秘四招解除
1.母乳喂养的宝宝若发生便秘,可以喂服一些菜汁或橙汁,晨起时可以喂些蜂蜜水。人工:喂养的婴儿便秘时,可在奶中加入8%的糖。年长儿童的膳食中应添加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3个月以上的婴儿应每日定时排便。3-4岁的儿童可在早餐或晚餐后让小儿坐盆或排便椅,并注意摆好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正确使用药物。避免囚便秘反复使川开塞露或导泻剂,可用肥皂条塞人肛门刺激排便。对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便秘,可以服用肠道微生态调节药,如乳酸菌素片等。 4.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由于长期便秘及肛裂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