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儿 第301页

小儿 第301页

  • 小儿夜啼治疗经验和方法

    小儿夜啼治疗经验和方法

      编者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应麟,擅治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尤对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小儿癫痫、小儿皮肤病的治疗拥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方法。本版今起将分4部分介绍其临证经验。   小儿夜啼多为日间精神如常,入夜则惊哭啼闹不安,食欲欠佳,大便偏干。素有脾寒、心热、惊骇等致病之说,治疗有别。   笔者在诊疗时,不论其为寒、为热、为惊、为滞,概从肝、胃、肠人手用药治疗,总可见效。治小儿夜啼,取昼鸣夜息之意,应用钩藤10克,清热平肝;蝉衣3克,散风解痉;木香3克,温中和胃,下气宽中;槟榔...

  • 何谓邪汗,小儿发烧怎么办,美林布洛芬

    何谓邪汗,小儿发烧怎么办,美林布洛芬

    美林布洛芬,售卖美林的商贩建议是体温超过38.5度时使用。从传统中医的角度来看,此种药物,就是标准的邪物。临床已见多例小儿服用美林布洛芬后,因发邪汗,导致抽筋。建议各位妈妈禁用此邪物。 何谓邪汗?不当发汗,而汗之,谓之邪汗。 汗有六腑之汗,汗有五脏之汗,发汗不得其所,谓之邪汗。 汗有微汗,汗有小汗,汗有大汗,发汗不得其量,谓之邪汗。 汗有发汗即止,汗有发汗不停,发汗不当,谓之邪汗。 汗有可汗,汗有不可汗,不可汗而强汗之,谓之邪汗。 现代成人体质,因为各种各...

  • 小儿“夜啼”外治有招

    小儿“夜啼”外治有招

    小儿夜啼,多见于3个月内的幼小婴儿。突出表现为白天如常,人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故民间俗呼之为“夜啼郎”。中医认为,小儿夜啼有习惯性和病态反应的不同,病态反应多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至于婴儿夜间饥饿或尿布潮湿而夜啼,以及伤乳、发热或因其他疾病而引起啼哭者,则另当别论。婴幼儿夜啼的内服药物治疗多有不便,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正确选用外治法更为便捷、安全、有效。 一、脾脏虚寒:啼哭时哭声低弱,睡喜倦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面色青白,唇舌淡红,舌苔...

  • 小儿遗尿症外治法

    小儿遗尿症外治法

    小儿遗尿是指小儿不自觉地排尿,睡中自出者,俗称尿床。常见于3岁以上的小儿。中医认为多因肾气不足,膀胱寒冷,下元虚寒,或病后体质虚弱,脾肺气虚,或不良习惯所致。隋代巢元方等撰《诸病源候论》:“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一般说来,宝宝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但是如果3岁以上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个月两次以上,就不正常了。尿床在医...

  • 治小儿尿布疹 遗尿方

    治小儿尿布疹 遗尿方

    小儿尿布疹方一:葛根苓连汤加味葛根、连翘各5克,黄苓、甘草、茯苓各3克,黄连2克,大黄1克。每日1剂,水煎50毫升,分4次服。 小儿尿布疹方二:小米清汤取小米50克放入1000毫升水中,用小火煮至小米烂即可,取上层清汤备用(待温,以不烫皮肤为宜)。取消毒棉球蘸米汤涂患处,涂后局部撒一层滑石粉即可,每日3-4次,以愈为度。 小儿尿布疹方三:二妙散加味苍术、黄柏、牛膝、茵陈、知母、白鲜皮、白矾各10克,苦参30克,土茯苓、地肤子、金银花各20克。将上述诸药加水煎至200毫升,待药液冷却后,用洗净的旧软布叠为4层,用药液...

  • 治小儿原发性遗尿方

    治小儿原发性遗尿方

    方药:桑螵蛸、西洋参、茯神、石菖 蒲、远志、益智仁、龙骨各10克,当归、龟 版各8克。 加减:肺脾气虚加黄芪15克, 白术8克;肾气不足加山药12克,乌药 6克;肝经湿热去当归、龟版,加龙胆草、 黄芩各8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 周为1疗程。 主治:小儿原发性遗尿。 疗 效:治疗186例,治愈56例,好转103 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85.5%。林敏...

  • 小儿消积丸

    小儿消积丸

    具有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厌食有停食积滞者。3~6个月每服10丸,6个月~1岁每服20丸,1~3每服30丸,3~6岁每服50丸,日服2次。...

  • 小儿秋季腹泻论治

    小儿秋季腹泻论治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肠炎。以呕吐、腹泻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为特征。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初。起病急,传染性强,是影响小儿身体健康的多发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秋季腹泻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在古今文献中尚乏专论。笔者总结出秋季腹泻的3个特点:①流行多在立冬至小雪之间;②发病多是6~18个月的小儿;③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等肺系症状,吐泻并作,伤阴明显。提出“小儿秋季腹泻因燥起”的学术观点,运用运气学说对其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等进行了深入...

  • 三阴交穴位埋线治小儿遗尿症

    三阴交穴位埋线治小儿遗尿症

      【穴性特点】   三阴交名出《针灸甲乙经》:“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故名为“三阴交”。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   三阴交具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疏下焦、理肝肾、通气滞、调血室、理精宫、通经络、祛风湿之功。主治动苦两胫腰痛,少腹痛,颠疾(《脉经》),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飱泄(《甲乙》)。小儿中马客忤。而吐不止,心痛腹胀,涩涩然大便不利,梦泄精,劳淋,卯偏大上入腹,脾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胫痛不得卧(《千金》)。...

  • 小儿蛔虫治疗偏方6

    小儿蛔虫治疗偏方6

    黄连3克,乌梅10克,黄柏(炒)5克,使君子12克,槟榔、川椒(炒)各10粒,金羚炭9克,细辛2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本方为李月方,可安蛔止痛,适用于小儿蛔虫病。...

  • 中医运用于小儿疳积的治疗体会

    中医运用于小儿疳积的治疗体会

    全国名中医吴荣祖是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吴佩衡先生之嫡孙,吴氏中医学第二代学术继承人,其学术思想继承吴佩衡先生的钦安吴氏扶阳派学术特点且有发挥。他精于内、妇、儿、外诸疾,笔者有幸作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师近3年,侍诊左右,受益匪浅,对吴荣祖自创“小儿复圆汤”运用于疳积的治疗略有体会,就其治疗经验在此做简要论述。 “小儿复圆汤”组方释义 “小儿复圆汤”是吴荣祖之验方。吴荣祖在临证时,针对常见之:饮食不佳,抵抗力、免疫力...

  • 治小儿厌食症方

    治小儿厌食症方

    处方:炒山药10克,土炒白术3克,炒扁豆、鸡内金各5克。加减:卫外不固易感冒者加生黄芪15克,防风5克;夜寐不宁加灯芯草2克,竹叶3克,钩藤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便秘腹胀加焦槟榔、炒莱菔子各5克;脾肾不足甚者加山萸肉8克;胃阴不足加石斛、北沙参各6克:胃热嗜异加乌梅、黄芩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小儿厌食症,症见不思饮食,面色无华,嗳呕酸腐,神疲乏力等。 疗效:治疗1215例患儿,痊愈293例,显效322例,好转58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8.9%。...

  • 小儿疳泻 脾肾虚弱 运用山楂配当归为主治

    小儿疳泻 脾肾虚弱 运用山楂配当归为主治

    《医宗金鉴》中有疳泻之说:“疳疾伤脾因作泻,先清后补为妙诀,初宜清热和中汤,久泻参苓白术捷。”古人认为疳由肥甘所致。多因小儿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日久形成疳疾,或说“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而患”;亦有人认为系“虫动则侵袭蚀成疳”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嫩弱,常为不足,易为乳食、湿热等病邪所伤,脾胃伤,津液耗则气血虚衰,诸脏失养,故疳诸证随之发生。 笔者多年前运用山楂配当归为主治愈一例特殊儿童疳泻案,介绍如下:...

  • 从温、补、清三法论治小儿遗尿

    从温、补、清三法论治小儿遗尿

    遗尿是指5~6岁儿童每月至少发生2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7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且连续3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1]。遗尿是儿科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对患儿的身心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西医认为,遗尿的常见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及受体异常等[2,3,4],治疗时以基础治疗贯穿全程,调整患儿生活作息及进行心理治疗,结合警铃(叫醒)和药物疗法,但仍存在停药后易复发、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根据《黄帝内经》中“膀胱不约为遗溺”&ldq...

  • 栀子豉汤治胃病及小儿夜啼

    栀子豉汤治胃病及小儿夜啼

      《伤寒论》中还有一个著名的清火热的方子,叫栀子豉汤,是清胸膈之间邪热的。   栀子豉汤清胸膈间邪热   热郁胸膈之间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兹选我的导师刘渡舟先生的一则医案说明:   一妇女,患伤寒发热,数日后见心烦懊?(心中烦乱不安,坐卧不宁的感觉),严重烦躁时需跑到空旷无人的地方一阵大喊大叫,方稍有减轻,甚至家人不敢靠近她,近前即遭到她的厌恶、呵斥,舌红,苔黄,脉数。   这就是热郁胸膈的表现,张仲景用栀子豉汤治疗。《伤寒论》中说:“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

  • 小儿蛔虫治疗偏方7

    小儿蛔虫治疗偏方7

    乌梅15克,细辛6克,川椒3克,党参、当归各9克,黄连、黄柏、干姜各6克,桂枝9克。水煎500毫升,直肠滴注,每分钟40-50滴。 本为何成瑶方,适用于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 山药内金粥治小儿厌食

    山药内金粥治小儿厌食

    厌食是儿童摄食行为异常的一种表现,各年龄段孩子均可发生,其中以学龄前儿童较多。山药内金粥调治小儿厌食疗效好。 原料:山药15-20克,鸡内金9克,粳米1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山药、鸡内金研成细末;锅置火上,放入适量清水,再加入米、山药末、鸡内金末共煮粥,熟后加适量白糖调味即可,佐餐食。 山药是甘平之品,可健脾益气;鸡内金能健胃消食、开胃消滞。两者合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同时,山药和内金性味平和,亦养亦消,对小儿饮食停滞和脾胃虚弱都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 为何初夏多腹泻 如何处置小儿腹泻

    为何初夏多腹泻 如何处置小儿腹泻

      初夏来临之际,腹泻患者陡然增多,尤其是小孩因拉肚子而到医院就诊的比例居高不下。   为何初夏多腹泻   原因是多方面的。初夏时节,气温的趋势是升高的,但气温也起伏不定,天气变化无常。此时,人体内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与冬天和初春时节已有很大不同。冬天或初春时节,人体受到低温的强烈刺激后,皮表的汗腺毛孔会闭锁,以抵御外寒并保存体内热量,这就是中医上说的“外寒内不寒”。到了初夏,随着气温的大幅度的回升,人体的汗腺已经“开放”地迎接夏季。如果此时出现&ldqu...

  • 治小儿遗尿症经验

    治小儿遗尿症经验

    经验方:白芍15克,炙甘草、淮山、覆盆子、益智仁各6克,桂枝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小儿遗尿症患者125例,治愈112例,好转10例,无效3例。...

  • 小儿遗尿各种治疗方法

    小儿遗尿各种治疗方法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指3岁以上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小儿智力未健,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因而未能自立排尿。一般地说,遗尿多与胃和膀胱虚冷有关。常用的临床治疗小儿遗尿的偏方主要如下。 [方一] 山药、益智仁(盐炒)、乌药各60克,猪脬1具。前3味共为细末,用纱布包好,与猪脬共炖至熟。日2次,吃肉饮汤。 本方适用于肾阳不足之遗屎。 [方二] 羊肉250克,大蒜15克,调料适量。将羊肉洗净,煮熟切片,大蒜捣,同放大盘内,加适量熟食油(或熟油辣椒)、酱油、精盐等拌匀食。 本方适用于肾虚之...

  • 治疗小儿遗尿症经验

    治疗小儿遗尿症经验

    经验方:黄芪10克,五味子6克,鹿角霜4克(冲服)。 加减:胃口不好加鸡内金10克,夜尿多者加巴戟天6克,便溏者加白术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5剂为1疗程。 疗效:本方治疗小儿遗尿症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型患者28例,症见面色苍白,疲倦乏力,四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服本方1疗程后治愈者20例,2疗程治愈者8例。...

  • 小儿夜啼 取穴中冲穴

    小儿夜啼 取穴中冲穴

      【穴性特点】   中冲穴系心包经之井穴。   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有宁心安神、开窍醒脑、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   《针灸资生经》说:“中冲,命门,疗身热如火,头痛如破。”   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等病。近年来有临床报道称三棱针点刺中冲放血对于小儿夜啼有较好疗效。   【操作技法】   取双侧中冲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法。首先医者的左手拿住患儿中指,经常规消毒后,右手持细三棱针或5号注射针头点刺,使针尖...

  • 从“积滞化证”及“六郁两伤”浅谈小儿积滞的辨治思路

    从“积滞化证”及“六郁两伤”浅谈小儿积滞的辨治思路

    关于小儿积滞的最早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该病属于“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活幼心书》《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积证”“积滞”的病名。“积”为聚积之意,“滞”为停滞不畅。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加之家长过分疼爱,喂养不当,易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食停为积,气停为滞。《幼幼集成·伤食论治》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he...

  • 琥珀善疗小儿疾

    琥珀善疗小儿疾

    琥珀为古代松科植物如枫树、松树的树脂埋藏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早在唐以前即作药用,有镇静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之功,其功用惠及内、外、妇、儿诸科。本品味甘、性平,无毒,归心、肝、膀胱经。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认为,琥珀在中医儿科主要用于小儿癫痫、尿出血的治疗。兹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琥珀治癫痫,诸证皆相宜 琥珀镇静和止痉的作用在儿科主要应用于小儿癫痫,孙浩认为琥珀的可贵之处在于针对各种病因止痫,通过配伍或选择合适的成药均可应用,非单一的镇惊药可比。 风痫多因外感风邪身热而...

  • 小儿泄泻有良方

    小儿泄泻有良方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常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轻者如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泻下过度,易致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中医儿科穴位贴敷、中药直肠滴入、推拿等综合疗法,对小儿泄泻有良效。 穴位敷贴小儿泄泻病主要病变在脾胃,将中药饼贴敷于脐部,脐部皮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中医认为,脐又名神阙穴,属任脉,又为冲脉循行之地,任、督二脉互为表里。故任、督、冲三脉经气相通,内联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药物敷脐后可通过经脉之循行,...

  • 越鞠丸治小儿大便自遗病案一则

    越鞠丸治小儿大便自遗病案一则

    董某,男,8岁。2019年5月21日初诊:大便自遗近1年,加重1月。近1年来,患儿时无明显诱因出现“拉裤子”症状,因出现的次数不太频繁,未予重视。近1月几乎天天有“拉裤子”,遂来求诊。诊见患儿形体偏瘦,面色暗黄,食欲一般,大便日1次,每次都是拉到裤子之后再去厕所,小便次数多。口干喜饮。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细。辨证为脾虚湿蕴,气机郁滞证。治疗以健脾运湿,行气解郁为主。方以越鞠丸加减:香附9g,川芎9g,炒栀子9g,神曲12g,姜半夏4g,陈皮9g,茯苓6g,葛根15g,甜...

  • 穴位贴敷治小儿夜啼

    穴位贴敷治小儿夜啼

    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本病多见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若因伤食、饥饿、尿布浸湿、衣带过紧、皮肤瘙痒等原因引起者,不属本病范畴。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多为脾胃虚寒,心火内盛或惊吓所为,治宜温脾散寒,清心导滞,镇惊安神。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有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 1.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调为稀糊状,放在伤湿止痛膏中心,外贴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每晚1次,连续2-3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脾胃虚寒及脏热心烦所致的夜啼。 2.朱砂0.5克,五倍子1.5 克,陈细茶适量,将2味中药研末,陈...

  • 主治小儿脑性瘫痪 补肾健脑方

    主治小儿脑性瘫痪 补肾健脑方

    鲍超,1967年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教学30年,擅长运用针灸综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创用“补肾健脑针法”综合治疗小儿脑瘫。 组成:印堂、身柱、筋缩、命门、腰阳关、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太溪、合谷、太冲、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旁开1.5寸各1穴,共4穴)、智三针(神庭穴及左右本神穴,共3穴)、脑三针(脑户穴及左右旁开1.5寸各一穴,共3穴)、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1穴,左右旁开1寸各1穴,左右...

  • 巧治小儿功能性腹痛

    巧治小儿功能性腹痛

    小儿功能性腹痛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脐周间断性腹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厌食等,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可自行缓解,呈周期性,严重影响着患儿的生长和发育。 小儿功能性腹痛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小儿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黏膜轻微炎症、内脏敏感性增加,以及心理障碍等因素;2.体内B内腓肽活件增高、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增加,导致肌痉挛等,最终导致腹痛;3.小儿生长发育相对较快,其钙摄人量明显较少或维生素D摄人量明显不足,低血钙导致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增高、痉挛性收缩等,最终引起阵发性腹痛。采用醒脾养儿...

  • 从中医角度防治小儿腹泻

    从中医角度防治小儿腹泻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如小儿天生脾胃虚弱,加之气候多变、喂养不当等。从中医角度看,小儿腹泻可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等五种类型,不同证型用不同的方法,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寒湿型该证型多因受寒或过食生冷食物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大便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