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第19页
-
脂溢皮炎中药外敷
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之一,笔者自 2008年3月-2009年4月采用中药外敷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五倍子10克,苍耳子、乌梅各40克,王不留行60 克,明矾、透骨草、川椒、黄柏、侧柏叶、紫花地丁、白鲜皮各30克,生甘草20克,苦参 100克。自行煎煮,大火烧开,小火煮20分钟,离火放凉,凉至20℃左右,先用药液把头发沾湿,后用毛巾蘸药液,拧至半干,外敷头部,刚敷时自觉温凉舒适,一会儿毛巾即被体温蒸热,取下再蘸再敷,每次敷20 分钟,每日敷2次。 河北保定 刘承忠 点...
-
顽固皮疹中药洗治
顽固性皮疹是皮肤呈多形性的丘疹、疱疹,此起彼伏,瘙痒不断或瘙痒交作,或滋水流溢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多见于春末夏秋时节。笔者用治中药外洗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寒水石300—1000克,黄柏、苦参、青蒿、大青叶、地肤子、蛇床子各25克,黄连6克。 用法:取.自来水2000毫升浸泡药物,旺火浓煎,取汁500毫升,用棉签蘸药汁擦洗患处。 点评:该外洗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作用。寒水石,性大寒,具有清热泻火、缓解赤热疼痛之功,为方中君药;黄柏、黄连、苦参均苦寒,...
-
中药处方熏洗治疗瘙痒症 疗效满意
瘙痒症,好发于秋冬干燥季节,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自觉瘙痒症状显著,夜间入睡后瘙痒加剧。其病变多为泛发性、全身性,以小腿及背部最为明显。瘙痒初期可见有皮肤干燥、粗糙,有细小皲裂,常见鳞屑。搔抓后血痂脱落可留有色素沉着。反复不愈,使患者痛苦难忍。止痒汤熏洗治疗308例瘙痒症,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临床表现:阵发性瘙痒,以晚间为重,自觉皮肤干燥、粗糙、有蚁行感,以小腿及背部最为明显,由于过度频繁地搔抓,皮肤常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湿疹化、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患者常因瘙痒而致失眠或夜寐不安,白天精神不振。 药物组成:...
-
治淋病 尖锐湿疣中药方
方一:马齿苋150克(鲜品用30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眼药1~3天。 疗效:本方治疗淋病患者13例,痊愈12例,无效1例。 方二:生地、土茯苓、银花各12克,淡竹叶、木通各10克,甘草、栀子各6克。发烧者加青蒿、银柴胡各10克;呕吐加藿香、半夏各10克;尿血加白茅根20克,重用栀子至10克;水肿加车前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合药液约1000毫升,分3次服。 疗效:本方治疗淋病患者14例,痊愈10例,好转2例,无效2例。 治疗尖锐湿疣方 经验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60克,苦参、香...
-
中药散剂治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中丘疹性荨麻疹常见于婴儿与儿童,但青年与成年人也可见到。一般认为荨麻疹与外界环境、食物、蚊虫叮咬等引起的过敏有关。治疗上西医多以内服抗组织胺药及外用洗剂治疗,有一定副作用。笔者以中药散治疗150例丘疹性荨麻疹,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处方:炉甘石45克,黄柏、枯矾各37.5克,冰片15克,樟脑22.5克,滑石粉375克。上药共研细粉,过筛,混匀,贮瓶用蜡密封备用。用时将药物干粉直接撒敷于皮肤患处,适当揉擦。每日2-3次,持续用药1周。如有继发感染可配合抗生素治疗。 点评:丘疹性...
-
风寒型荨麻疹中药验方
风寒型荨麻疹的特点是:遇风寒周身即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丘疹团块,痒感剧烈,以颜面四肢暴露部位尤甚,得暖则退,与《诸病源候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拆,则起瘙隐疹”所论相符。笔者以《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获效明显。 组方:黄芪20~30克,桂枝9克,白芍15克,干姜9克,羌活10克,防风9克,蛇床子10克,大枣4克。水煎服,每日一剂,至皮损消退,痒感消失。方中用黄芪为君,能助卫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寒邪之力;桂枝辛甘而温,功可温阳散寒;白芍配桂枝功可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
-
脂溢性脱发中药治疗三方
脂溢性脱发以往称早秃,症状为头皮部油脂分泌过多,头发有油腻感。中医认为,脂溢性脱发主要与肝肾不足、血虚生风、淤血阻络等因素有关,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内服、外搽、外洗等。内服方选制首乌、旱莲草补益肝肾,取当归、天麻养血祛风,与丹参合用,活血通络,共呈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活血化淤而生发,与祛风燥湿、补肾活血的外用药物配合使用,内外同治,疗效独特。 方一:取当归20克,生熟地各15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制何首乌15克,侧柏叶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白鲜皮15克,泽泻10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1剂。用黑芝...
-
中药陈皮预防皮肤过敏 减轻瘙痒
春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为此许多过敏性体质的患者非常苦恼。中药陈皮具有抗过敏的作用,可以预防皮肤过敏、减轻瘙痒。 陈皮是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其实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成熟橘子的干燥果皮,由于人药以陈者良,故名陈皮。陈皮气香,味辛、苦√眭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陈皮中主要含黄酮类、生物碱等有效成分,有抗过敏作用,能够通过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而发挥抗过敏作用。 每目可选用陈皮6克,加开水600~ 800毫升,闷泡10分钟后饮用,喝完可续水,至味淡后嚼食陈皮。需要注意,陈皮虽然原...
-
脱发的原因与中药治方
脱发是多种疾病反映出的一个症状,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治疗上也要对症施治。首先,由精神方面引起,有的人在受到重大精神创伤、刺激,精神受到压抑及精神消沉时,机体内的代谢机能下降,血液循环不良,在此情形下,短时间内会发生大量脱发。如能调整好心态,振作精神,保持乐观情绪,使机体代谢和血液循环转为正常,即可再生新发。其次,肥胖也可导致脱发。这是由于大量饱和脂肪代谢所产生过量胆固醇从皮脂腺内分泌而积存在头皮上,汗腺和皮脂腺受到隔塞,头皮的代谢功能降低而引起脱发。治疗上应注意减少脂肪的摄入,并加强体育锻炼。还有某些疾病,如肝硬化...
-
脂溢性脱发十余年 中药加减为膏剂
验案 脂溢性脱发 魏某,男,38岁,2012年12月9日初诊。 患者诉脱发十余年,以头顶为显,伴轻度耳鸣,皮肤油脂多,轻度瘙痒,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 处方:生地300克,当归120克,川芎100克,白芍120克,制首乌300克,白蒺藜300克,羌活60克,藁本60克,白鲜皮150克,女贞子300克,旱莲草300克,菟丝子150克,枸杞子150克,侧柏叶150克,补骨脂150克,土茯苓300克,透骨草300克,桑椹子150克,麻子仁150克,桑叶150克,怀牛膝150克,炙甘草60克。 炼蜜为膏...
-
6剂中药治好毛囊炎
毛囊炎 靳某,男,53岁。项部、发际处起数个豆粒大红色毛囊丘疹,顶部有脓点附着,疼痛或痒痛3个月。其间经数种抗生素注射、内服,或外敷红霉素软膏、一擦灵等,丘疹消退,但过后仍反复,缠绵不愈。患者素有饮酒嗜好,并常食辛辣肥甘之物。小便色黄,大便不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断为毛囊炎,证属湿热蕴结,循经上蒸,郁结化毒。治以清泄湿热,解毒散结, 方用八正散加减:萹蓄10克,瞿麦10克,车前子10克,滑石10克,栀子10克,木通5克,黄柏10克,赤芍10克,银花2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连翘10克,灯心草3克...
-
中药洗浴美发推荐配方
中药洗浴美发有一手,中草药里的有效成分能直接作用于皮肤组织和头发,可以最直接地达到美发保健、健发治疗的作用哦。另外,在用药的时候结合按摩,不仅促进头发的血液循环,也有利于药物吸收。 推荐配方:菊花60克,蔓荆子、侧柏叶、川芎、桑白皮、白芷、细辛、旱莲草各30克,将这八味草药一同捣成粗末,备用。每次用药60克,加水三大碗,煎至两大碗,去渣后用药水沐发,每日1次。不仅可以滋养头皮,更有生发的功效。 ●丹参 水润理由丹参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淤。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铜、铁等,能促进毛发黑色素的生成,...
-
治疗胸背面 痤疮 中药方
齐某,女,20岁,2009年4月13日初诊。 面颊部痤疮满布,色红灼热,瘙痒,微痛,已4年。近日前胸后背也开始出现痤疮,其他无不适。舌红,苔白,脉无力。处方:金银花2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20克,野菊花20克,川牛膝15克,夏枯草15克,皂角刺15克,僵蚕12克,蝉衣6克,川芎10克,菊花20克,紫草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7剂,水煎服。 服药14剂之后,胸背痤疮数量大减,面颊部痤疮红痒减轻,继以清热凉血解毒之剂调治月余而愈。 按: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田淑霄教授治疗痤疮多从血分入手,认...
-
面部油腻痤疮频发 中药面膜方
取足量鲜马齿苋洗净,去根,用榨 汁机榨取原汁,置于冰箱4qC~8℃冷藏, 待两小时后自然分层。上层呈深绿色液, 质地黏腻,可弃之不用。下层液则呈淡 红色,清澈润滑,取之置于玻璃容器中 备用。在治疗痤疮时,每次取马齿苋液 15亳升,将清洁干燥的面膜纸或纱布浸 温敷于面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此法对面部油腻,痤疮频发者半月即可 见效。 低温减缓新陈代谢 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明确提出地域养生观点,指出空气清新、 气候寒冷地区的人容易长寿。因为地高 气寒,阴精上奉气不妄泄,人们多命长。 由此可见,...
-
皮肤紫斑 中药化瘀消斑治疗
组成黄连10克,干姜5克,清半夏10克,炙甘草15克,桂枝5克,党参20克,白芍2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大枣10枚,三七3克。 功能寒热并用,化瘀消斑。 主治过敏性紫癜(腹型),属寒热错杂血瘀证,症见皮肤紫斑,形状大小不一,胃脘或脐腹疼痛,黑便或便血,舌红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滑。 用法1日1,水煎分3次服,夜间可酌加一次。忌食辛辣、寒凉,易过敏食物。 方解本方以黄连、干姜为主药,清上热温下寒,寒热并用,清半夏、白芍、桂枝、延胡索、川楝子、三七降逆,化瘀消斑为臣,佐党参、甘草、大...
-
中药内服加外用方法治疗痤疮
痤疮俗称青春痘、暗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不善,易留下痘印痘疤。中医认为痤疮是气血旺盛,加之阳热偏盛,脉络充盈,内热外壅,湿热瘀滞,郁阻肌表,外受风邪所致。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药内服加外用方法治疗此疾,疗效很好,处方如下: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柴胡、香附、郁金、当归、川芎各15克,炒薏苡仁、佩兰各20克。 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余渣再煎,熏洗患处,每...
-
冻疮中药外治方
冻疮是天气寒冷时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经常发生在手、脚、耳等部位,而且发生过冻疮的地方还容易再次冻伤发,预防冻疮,除了要增强体质外,还要注意保暖,鞋袜要宽松舒适,晚上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洗脸和洗手脚,并可适当搽些油脂。对于冻疮的治疗,也可选用下列中成药。 七厘散:取七厘散适量,加白酒少许,调成糊状,摊在消毒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连续用药3~5天,能消除红肿硬结,使冻疮痊愈。适用于冻疮未溃者。 跌打丸:取跌打丸3~5粒,捣碎,用白酒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连续用药3...
-
青春痘粉刺用中药外洗的方法治疗
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中医称面疮、酒刺。据统计,青春期95%的男性以及85%的女性患过不同程度的痤疮,用中药外洗的方法治疗,有一定疗效。 方一 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明矾各60克,加水浓煎,趁热擦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1-3次,连用10天。每剂药可用5天。 方二 鲜马齿苋30克(干品减半),苍术、蜂房、白芷各9克,细辛6克,蛇床子10克,苦参、陈皮各15克,加水煎沸取汁,趁热洗患处,每日3-5次,连洗数日可愈。 方三 丹参、地丁、当归、白芷、半夏各30克,加水煎15-20分钟后取汁备用。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