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第18页
-
急性乳腺炎外治法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3—4周的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因为乳汁瘀积和感染病原菌所致。疾病早期,开始有恶寒发热,继而乳房肿胀疼痛,触之有包块,边界不清,触痛明显,表面皮肤微红或正常;炎症继续发展,可出现寒战、高热,乳房疼痛加剧,局部红肿发热,青筋(静脉)暴露,炎症局限后形成脓肿,乳房红、肿、热、痛更明显;到后期肿块自行破溃,向表面排脓。中医学称之为乳痈,初期内服中药以疏肝理气、通乳消肿之瓜蒌牛蒡汤加减;中成药用利癖消、抗炎消肿丸等。此外,中医外治法治疗初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显著。 按摩:先在患侧乳房上涂少...
-
产后外感 拟养血疏解之法为治
李某,女,32岁,工人, 北海市人。 产后5天外感,鼻塞 流涕,色白而稀,头晕痛,全 身肢节困重,恶露未净,色 量一般,食欲、大小便正常。 诊其脉浮缓,苔自润滑,面 色苍白。此为产后血虚外 感,拟养血疏解之法为治。 药用:鲜苏叶一两,荆芥二 钱,秦艽三钱,归身八钱,川 芎二钱,桃仁一钱,炮姜七 分,炙甘草二钱,葱白五钱。 连服3剂,邪解病愈。 以上两例,均属外感, 然例1病起于产前,例2 发病于产后,故例1以北 芪、桑寄生、菟丝子、川断 补肾益气安胎,苏叶、葱 白、荆芥、秦艽疏解而祛邪 外出。安胎与养血,此其...
-
宫外孕破裂出血 回阳救逆为先
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体腔以外的妊娠,习称宫外孕,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约占95%~98%。若破裂即形成大出血,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吕国泰救治宫外孕破裂大出血数十例,疗效均属满意,兹介绍于后。 例:回阳救逆为先 梁某,女,25岁,1985年6月26日初诊。 患者结婚3年未孕,常带多,少腹痛,经治渐愈,又调经助孕。停经2月,恶心呕吐,身懒神疲,查早孕(+),欣喜若狂。后在同房时突发腹痛,剧烈难忍,阴道出血。来妇产科就诊,妇检:子宫略大,宫颈紫兰,而且有上举痛,摇摆痛,后穹窿饱满,穿刺出不凝新鲜...
-
中药外洗治阴道炎
基本处方:苦参、蛇床子、白鲜皮各30克。 具体加减:霉菌性阴道炎,加龙胆草10克、去皮大蒜15克;滴虫性阴遒炎,圳百部15克,马齿苋25克;老年性阴道炎加黄柏、黄芩各10克。 制法及用法:诸药用纱布包好,人大沙锅加足水量,煎至1000毫升。将药汁倒入盆中,趁热先熏,待温后,用小块纱布淋洗阴部。一般每日1剂洗2次(第2次煮沸后待温使用),每次洗10-15分钟,以7天为1疗程。 本方有清热解毒、燥湿杀虫、祛风止痒功效,对于多种阴道炎引起的外阴瘙痒,白带增多、色黄有一定效果。可在基本处方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灵活加减...
-
治闭经痛经方 外阴瘙痒经验方
治闭经方 处方:桑椹15克,鸡血藤12 克,红花3克。上药加水和少许黄酒 煎煮,取药液分3次温服,每日1 剂。 主治:闭经,中医辨证为肾瞧血 瘀型,症见月经停闭,腰酸腿软,少 腹坠胀,舌有紫点,苔自,脉沉细涩。 治痛经方 处方:丹参60克,制香附30 克,炒小茴香15克。共研成粉,混匀备用,于经前、经后,早晚各取黄酒少许冲服药粉9克。 主治:痛经,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证,症见经前乳房胀,胸胁、小腹胀痛,月经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黑,舌紫暗,少苔,脉弦。 程龙 治外阴瘙痒经验 方法:取苦参、白芷各30...
-
急性乳腺炎的调护外治法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属中医的“乳痈”范畴,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由于对外吹乳痈的防治不但关系到产妇的康复,而且关系到哺乳及婴儿的生长发育,因此颇受医家重视。 病因多为正虚邪侵 正气虚损:妇女产后失血耗气,正气不足,腠理不密,抵御外邪的功能下降,外邪趁虚而入,引发本病。 情志内伤: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调节乳汁分泌。妇人新产,气血损耗较多,不能濡养肝经,肝失所养,疏泄失畅...
-
阴道炎 中药内治外用方
阴道炎 湿热之邪有内外之分。如久居湿地等致湿邪外侵,郁而化热,或经期、产后,湿热邪毒乘虚而入,此为外感湿热。若素体脾气虚弱,或肝气郁结,木克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内留,停注下焦,蕴而化热,则为内生湿热。湿热蕴结,韧带不固,则带下增多,色黄。 1)蛇床子、苦参各50克,加水1000毫升,水煎浓缩为500毫升,过滤坐浴,1日2次,10天1疗程,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2)紫草100克,研末,1日3次,1次1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治疗霉菌性阴道炎。10天1疗程。 3)鸦胆子仁40粒,加水200毫升,水煎成40毫升,用注射器套尿...
-
卵巢囊肿内服外用合治验方
卵巢囊肿在临床上多表现有小腹疼痛,小腹不适,白带增多,白带色黄,白带异味,月经失常,而且通常小腹内有一个坚实而无痛的肿快,有时性交会发生疼痛。中医内服外用合治效果良好。 外用方:丹参、桃仁、赤芍、炮穿山甲、鸡血藤各10克,水蛭6克,共研细末,加食醋调成膏状,做成药饼,敷患囊肿的小腹部,纱布覆盖固定,并用热物热熨15分钟,每24小时加醋适量调和1次,3日后更换药物,经期停用,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 内服方:鹿角霜 30克,熟地20克,白芥子 30克,干姜10克,半夏12 克,陈皮10克,浙贝母10 克,...
-
外用方消乳核
中医将乳腺增生称为乳核,乳核多由于情志内伤、冲任失调造成,用疏肝解郁、活血散结的中药局部使用,有不错的疗效。 1.取川芎、赤芍、郁金各5克,柴胡、青皮、冰片各3克,将上药研末,用棉布做成一个10厘米X10厘米的口袋,将药粉装入,用针线缝好袋口,将药粉铺平,再横竖缝几道,让药粉均匀分布。然后固定在患处乳罩内,1周换药1次,半个月为1疗程。 2.取透骨草、泽兰、丝瓜络、芒硝、香附、瓜蒌各15克,将上药剪碎或砸碎混匀,取适量装入大小能覆盖肿块的纱布袋中,将布袋封严,上屉蒸透后取出,在靠近皮肤的一面撒上白酒50毫升,放在患...
-
中药外用治痛经方
在门诊工作中,常能见到为家中晚辈寻求治痛经偏方的老年人,可见痛经的发病率之高。以下是中医治疗此病的几种外冶偏方,不妨一试。 热敷法 用粗盐(呈粒状)250--500克加小葱5—10棵共炒热,用纱布包裹后,趁热敷下腹部疼痛处。或用麦麸 250"-500克加食醋50毫升,炒热后用纱布包裹外敷腹痛处,用于治腹部冷痛,痛连腰骶,经血暗红的痛经者。 泡脚法 取蒲黄、五灵脂、香附、元胡、当归各20克,赤芍15克,没药、桃仁各10 克,加水2500毫升,煮沸15 分钟后离火,先以药液蒸气熏蒸双脚;待温度适宜后将双脚浸...
-
痛经 中医外治五法
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剧烈疼痛、腰酸、甚至恶心、呕吐的现象,它是妇女的常见病。痛经总会给女性带来许多烦恼,严重的会直接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药膏外敷法:丁香、吴茱萸、细辛、延胡、乳香各等份,研末和匀,以适量益母萆膏调成软膏。一般在月经周期前5 天开始治疗。取麦粒大小药膏,置于2~2厘米大小的胶布上,贴于关元穴(脐下3寸处),1-2天换1次,经行3天后停用。 白药填脐法:云南白药适量,38度以上中高度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同时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 分钟,...
-
外治痛经两法
1.填脐法:云南白药适量,用白酒调稀糊状,填于肚脐处,胶布固定。每日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2-3次。每日换药1 次,连续用药3---5天。 2.足浴法:取益母萆、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克,水煎2000 毫升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连用3~5 天。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多,病机复杂,反复性大,治疗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更为普遍,表现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发生下腹部胀痛、冷痛、灼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常伴有...
-
痛经几则中药外治方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常可伴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发冷,泛恶欲吐等症状,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郁不舒、气滞血瘀,或寒凝经脉、气血不畅所致,当以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为治。运用外治法则更简便安全,效果良好。下面介绍几则中药外治方: 白药填脐法:取云南白药适量,白酒调为稀糊状,填于肚脐处,外用胶布固定,并可用热水袋热熨肚脐处,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药糊每日一换,连续3~5天。 药酊摩擦法:取云南白药酊适量,涂于脐下关元穴、气海穴部位,用手摩擦,当有发...
-
怀孕恶心呕吐 降逆止呕外治法
妇女怀孕后出现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头晕乏力,或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呕吐,又称妊娠恶阻。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冲脉之气上逆,循经犯冒,胃失和降所致,当以降逆止呕、调和脾胃为治,现介绍几则外治法,方法简单,副作用小。 填脐疗法(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 1、葱白1根,生姜3片,共捣烂为泥湖状,敷于肚脐,外用纱布、胶带固定。 2、花椒、陈皮各3克,共研细末,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外用纱布、胶带固定。 3、丁香、茴香各3克,共研细末,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外用纱布、胶带固定。...
-
带下病的外治法
1.生黄柏、龙胆草、苦参、龙骨 各等份,晒干后共研极细末,装入 空心胶囊,于晚上浴后,取2粒塞 人阴道深处,每日一次,七日为一 疗程。适用于滴虫性阴道炎、慢性 宫颈炎。 2.生地榆、生槐花各60克,明 矾30克,龙骨15克,共研极细 末,装入空心胶囊,每晚清洁阴道 后,将2粒胶囊置于阴道深处,两 天一次,四次为一疗程。停药五天 后继续第二疗程,月经前后5天 禁用。适用于宫颈糜烂。 3.黄柏、五倍子各6克,炒蒲 黄3克,冰片0.5克,共研极细末。 先清洁阴道,再将上药末涂于宫 颈糜烂处,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 程。...
-
中华跌打丸外用治疗跟痛症
不少中老年人患有脚跟痛病症,不易治愈。近年发现中华跌打丸外用治疗跟痛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方法是: 1.取中华跌打丸2枚,白酒适量。将跌打丸以酒适量蒸化成膏状备用。洗净患处,将药膏摊于纱布上外敷患处,12小时换1次药,每曰2 次,连续1周。 2.跌打丸1枚,白酒50毫升,艾条适量。取一小瓷碗,盛取高浓度白酒,将其点燃,放入跌打丸,嘱患者俯卧,保持膝、踝关节呈90度,约 10分钟后灭火,用残余热酒涂擦患处数次,至局部皮肤发热后,将药丸捏成5厘米大小薄饼,将药饼贴敷于痛点上,点燃艾条,行隔药饼灸。保持温度以不烫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