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 第15页
-
中医皮肤病学新流派 特应性皮炎
禤国维小传 禤国维,广东佛山人,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1993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荣获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授予的“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称号,是中医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2014年,获评第二届国医大师。 特应性皮炎(AD)也叫特应性湿疹和遗传性湿疹,是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相当于中医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和血...
-
治毛囊炎 治传染性疣偏方
山药枣粥治毛囊炎 大枣15克,鲜山药、糯米各0.1公 斤,白糖适量。制作方法如下:将大枣洗 净,用清水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山药 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糯米淘洗干净,用 清水浸泡1小时;把大枣、糯米放入锅 内,倒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加入 山药块,再改用小火煮成稀粥,加入白糖 调好口味,即可食用。可治疗反复发作性 毛囊炎。糖尿病患者禁用此方。 何文菲 食薏苡仁粉治传染性疣 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瘊子”,是常见 的传染性病毒性皮肤病。多发于儿童和 青年人的躯干或面颈部。皮损特点为皮 肤出现半球状隆起,呈腊样光泽,中心...
-
甲沟炎最佳治疗方法
甲沟炎又称沿爪疔,是因局部轻微损伤引起指甲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开始指甲的一侧或甲根部红肿、剧烈疼痛,以后逐渐化脓,形成甲下脓肿,破溃后常因排脓不畅而成慢性炎症。笔者推荐几则行之有效的中药外治法,供患者参考使用。 1.黄连、大黄各等份,研末备用。用时以醋调匀外敷患处。 2.酱油50毫升,蜂蜜10毫升。将酱油与蜂蜜调匀加温,浸泡患指,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直至痊愈。 3.绿茶叶、黑芝麻、细食盐各一克,加少许生理盐水混合,捣烂如泥。皮肤常规消毒后,将上药敷于甲沟炎处,每日换药一次...
-
治痱子无名肿毒毛囊炎方
治痱子方 鲜马齿苋50克,洗净后加水250毫升,煮20分钟,除渣。每次取少量马齿苋水,用干净纱布蘸之涂擦患处,每日5~6 次,连用2~3天。主治:痱子. 方天宁 治无名肿毒方 取荞麦粉、米醋各适量。先将荞麦粉上锅文火炒黄,再用米醋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早晚各换1次。本方具有消炎、消肿作用。主治:各种无名肿毒。 赵恩应 治急性毛囊炎经验 方法:取鲜鱼腥草100克,蜂蜜 15克,将鱼腥草捣烂,与蜂蜜和匀,外敷患处,纱布包覆,每日换药1次。 主治:急性毛囊炎,表现为初起毛囊处出现圆形小硬结,红、肿、热、痛,数日后化脓,出白...
-
治毛囊炎下肢溃疡偏方
苦参酒治毛囊炎 治毛囊炎药酒方:藤黄15克,苦参10克,75%酒精200毫升。将前2味共研细末,置容器中,加入75%酒精,密封,浸泡5~7天后即可取用。用时震荡药液,以药棉球蘸药涂擦患处。干后又涂,重复4次。每天涂擦2~3次。 毛囊炎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类似中医的“发际疮”、“须疮”之类。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型脓疱,继而干燥、结痂。此症好发于头、面、项、胸背部。 中医认为,毛囊炎多因湿热内蕴,外受热毒,湿热之毒郁于肌肤所致。苦参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是治皮肤病的常用药物,能...
-
治疗毛囊炎中药酒方
毛囊炎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类似中医的“发际疮”、“须疮”之类。初起为红色充实性丘疹,以后迅速发展成丘疹型脓疱,继而干燥、结痂。此症好发于头、面、项、胸背部。 中医认为,毛囊炎多因湿热内蕴,外受热毒,湿热之毒郁于肌肤所致。苦参性寒味苦,能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是治皮肤病的常用药物,能治瘙痒、脓疱疮、疥癣、阴道炎等;藤黄有消肿、化毒、止血、杀虫等功用,善治痈疽肿毒、顽癣恶疮、损伤出血等。药理研究证明,苦参、藤黄成分均有抗菌作用,尤其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极佳。酒精有助溶解药物,也有较强杀菌作用。苦参酒外用,...
-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脂溢性皮炎系指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性皮肤病,损害以黄红色斑片,油腻性鳞屑和结痂,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或婴儿。相当于中医“白屑风”、“面游风”。中医一般分以下两型辨证施治: 一、干性型 患者以皮肤出现黄红色斑片和瘙痒为主要症状。 治法:养阴清热利湿。 处方:生地、生石膏、白花蛇舌草、车前草、虎杖各15克,玄参、麦冬、土大黄各10克,山楂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二、湿性型 患者的皮肤出现油腻性鳞屑和结痂,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 治法...
-
治脂溢性皮炎二方
1.治干性脂溢性皮炎:生地15克.玄参12 克,首乌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旱莲草12克.丹皮10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麦冬10克,车前草15克.生苡米15 克。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合用透骨草、红花、皂角刺、千里光各30克.水煎外洗.每日1次。 2.治油性脂溢性皮炎:黄连5克,黄芩、当归、甘草各20克.连翘、蒲公英、知母、丹皮、生地、白芍各15 克.升麻10克.石膏30 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并配合用地榆、黄芩、甘草、艾叶、丹皮、连翘各20克.水煎湿冷敷.每日敷3 次.每次30分钟。 (郭日)...
-
黄柏治隐翅虫性皮炎
隐翅虫性皮炎多见于夏秋季,由接触隐翅虫体液引起。皮损多为条状、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密集丘疹、水疱及小脓疱。用中药黄柏治疗隐翅虫性皮炎,效果良好,患者不妨一试。 方法:取黄柏3~5克,元明粉3克,共煎水,待冷后湿敷患处。每日4~6次,每日一剂,一般用药3天后皮损消失。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功能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其主要含生物碱,如小檗碱、黄柏碱、药根碱、黄柏内酯、黄柏甙、挥发油及多糖等成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原虫、解热和抗炎、抗心律失常、抗消化道溃疡和降糖等作用。元明粉别名无...
-
内服外涂治神经性皮炎
临床报道运用中医药加减治疗神经性皮炎250例,疗效较满意。治疗时间最短10天,最长1个月。现介绍如下: 治疗250例患者,其中男121例,女 129例;病程10天-1月190例,1个月以上60例;病变部位在颈部者210例,肘部、足背以及外阴、眼睑、骶部、手背等部位者40例;辨证属肝经郁热115例,血虚风燥135例;治疗时间最短10天,最长1个月。 中药内服。方药:柴胡、酸枣仁、丹皮、僵蚕、柏子仁、钩藤各12克,茯苓、麦冬、郁金各15克,白芍20克,珍珠母(先煎)30克,甘草5克。加减:挟湿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者去柏...
-
治药物过敏性皮炎方
处方:金银花、连翘、生地各10克,麦冬、丹皮、赤芍、山栀子、白鲜皮、蝉蜕、紫草各8克,灯心草、竹叶、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凉血,解毒化斑。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药物反应的一个类型。它是药物经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的各种炎症反应,属中医学“中药毒”范畴。 本方用于治疗药物性皮炎,中医辨证属药毒内陷营血,发于肌肤者。症见颜面和躯干四肢皮肤密集深红色,豆粒大、粟粒大丘疹,背部皮疹融合成片,有明显抓痕,压之褪色,舌质绛红,舌苔薄黄,脉来细数。 专家点评:方中生地、麦冬、丹...
-
中药外治激素性皮炎
皮肤干燥,有少许细薄屑痒:白藓皮、白芷、当归各10克。共研细末,入甘油或凡士林100克调匀外搽.日1次。 皮肤灼热痒剧:白藓皮、茜草根、牡丹皮、地榆根各30克。水煎适量待凉,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5~10分钟换1次。有热痒感即敷,不拘次数,也可用炉甘石粉、白藓皮粉末、滑石粉各等份调匀.用蒸馏水调成糊状,每晚1次涂于皮损处。 皮肤无灼热、惟痒感较剧:白藓皮、蛇床子、地肤子、薄荷各10克。水煎液适量待凉,软毛刷蘸药液搽患处,日数次。亦可用上述药物研细末入霜面中调搽,日2~3次。 坚持治疗一个阶段,皮损可逐渐消...
-
中药外洗巧治尿布皮炎
临床采用中药洗剂治疗尿布皮炎 50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治疗患儿500例,年龄3 天~8个月。其中男256例,女244例。皮 疹表现:红斑、丘疹,伴轻度糜烂300例。 中药洗剂:黄柏、川椒、侧柏叶各10 克,蒲公英、芒硝各30克,紫花地丁、槐花各15克,苍术5克,荆芥6克。加水 1000毫升,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待药液降至约30~Cfi寸,外洗患处5 分钟,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平时加强臀部皮肤护理,大便后加洗1次。 治疗结果:治疗7天时痊愈380例,显效100例,好转20例,愈显率9...
-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生为风、湿和热邪蕴于肌肤所致,日久风热甚则血虚失燥,经络阻滞,皮肤失于濡养而成。因其顽久难愈,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故称“牛皮癣”,又多发于颈项部,由于衣领拂拭而加剧,又称“摄领疮”等。 神经性皮炎治疗法:取鲜花椒叶适量,放人冷水煮沸,洗敷患处,每次30分钟左右,水凉可加温后再洗,每日 2-次,至痊愈,再巩固1~2天防复发,整个过程大约需4~5天。 特别是病情顽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不妨一试,据不少试用过本方的患者反映,此方效果奇特,屡试不爽。也可取花椒30克,食醋500克,生鸡蛋2...
-
针刺治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难治疾病之一。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龙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王丽敏在临诊中因病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穴位给予针刺治疗,为一位患了30年之久的神经性皮炎患者解除了病情。 孙先生,74岁,退休教师,30年前无特殊原因出现双侧小腿外侧皮肤瘙痒,伴有失眠,经外用各种药物均无效。继而局部皮肤逐渐粗糙、变硬、色黑,搔破后出血,形成淡褐色,结痂。后逐渐好转,但还留右侧小腿外侧约3厘米×4厘米大小苔藓样斑块,增厚干燥,边界清楚,突出皮肤表面。患部常常瘙痒难耐,坐立不安,并且伴有精神紧张,...
-
防治稻田皮炎方
1.石榴皮60 克.五倍子60克.地榆60克.明矾240 克.前3味药加水煎取500毫升药液.加入明矾.溶解即成。手脚浸渍药液中.可用于预防、如已患皮炎.可将患部浸于药液中。用药期间勿用肥皂洗涤。 2.九里光、凉棚草、茶叶各适量。水煎成浓汁.洗搽患处.每日2次。 5.旱莲草适量。搓烂.外擦手脚.擦至皮肤稍发黑.略等干后即可下田劳动.每天出工前后各擦1次.即可预防手脚糜烂.已糜烂者也可用此药.2~3天即愈。 6.卜芥(假海芋)200 克.石灰500克。卜芥捶烂.与石灰混匀.加水浸过药面.3天后过滤去 渣.在下田前药液...










